程媛 高文豪

摘要: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一大要點,如何提升鄉村文化建設水平,成為各鄉村需要探究的問題。本文針對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文化建設的必要性、阻力與優化方法加以分析。分析表明,鄉村文化建設可踐行國家政策,保護傳統文化,改善鄉村環境,需要鄉村針對建設理念、手段、思路、模式、制度加以優化,統籌利用各種資源,落實鄉村文化振興偉大目標。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文化建設;優化理念
鄉村文化建設綜合性較強,涉及方言保護、歌舞資源挖掘、非遺文化傳承等方面,只有鄉村文化繁榮發展,才能在鄉村振興中充分利用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健全公共文化系統,在民族文化復興進程中貢獻一份力量。有些鄉村在發展中忽視文化,存在文化建設理念固化、手段單一等問題。
一、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一)踐行國家政策
以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 (2018—2022年)》為例,該政策對發展態勢、重大意義、振興基礎等加以說明,政策覆蓋鄉村格局、農業現代化、鄉村產業壯大等方面,該政策第七篇為 “繁榮發展鄉村文化”,對思想道德建設、傳統文化保護、文化生活發展等方面提出了諸多建議,可提高鄉村文化建設有效性。為了避免文化建設 “走形”,鄉村要在國家政策指引下完成建設任務,保障鄉村文化發展步調與國家文化事業改革、民族文化振興步調和諧統一,將鄉村文化建設視為國家文化與時俱進的關鍵一環,同時有效解決定位問題、方向問題等,繼而提高鄉村文化建設質量。
(二)保護傳統文化
鄉村文化有著獨特性,同時含有歷史價值、社會價值、考古價值等。以 “嫁令闊”為例,其為赫哲族民歌,抒情性較強,曲調悠遠,情感質樸,許多唱詞源自神話傳說、生活經驗、生產活動,可以視為研究赫哲族古老文化的 “活化石”。鄉村文化建設的基礎性條件是收集整理文化資源,這就可以保護侗族大歌、吊腳樓、傣族舞、苗繡等傳統文化,對文化歷史根源、特色等方面加以分析,不僅可以利用地方文化資源振興鄉村,還可完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研究體系,增強我國民族文化國際影響力,對加強民族團結、維護民族統一以及建設民族命運共同體有益。
(三)改善鄉村環境
鄉村文化建設可改善鄉村環境,在此前提下吸引資金、人才等資源。以鄉村生態文化建設為例,可以利用本土自然資源發展康養、旅游等產業,達到外部資金注入鄉村的效果,這有利于壯大鄉村人才隊伍,在增加與利用人力資源的條件下踐行鄉村振興方案,實現鄉村振興目標。鄉村文化建設是取精華、去糟粕的過程,有傳承、推廣、研究價值的文化得以成為鄉村文化建設的主要元素,這可凈化鄉村民俗環境,一方面保留質樸、純粹的底色,另一方面摒棄不良風氣,這能潛移默化地改變村民的行為、觀念與心態,有效減小鄉村精神文明建設阻力。
二、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文化建設的阻力
(一)建設理念固化
為了達成鄉村振興目標,提升鄉村文化建設水平,有些鄉村踐行 “以政策為先”的理念,該理念優勢在于能為鄉村文化建設提供依據,解決 “為何建設”“怎樣建設”等核心問題,短板在于建設理念固化,容易受政策制約而降低鄉村文化建設的靈活性。如何使用多元理念推動鄉村文化繁榮發展,成為鄉村振興視域下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二)建設手段單一
通過對鄉村文化建設手段進行分析可知,田野調查行之有效,保障文化建設扎根鄉村,善用一手資源完成建設任務。在數字時代,用技術手段建設鄉村文化是大勢所趨,然而有些地區信息化改革力度較小,不善于運用高新科技,依舊使用傳統手段,出現了人力成本較高、建設效率較低等情況。
(三)建設思路不清晰
有些鄉村在文化建設期間存在照搬成功模板的問題,造成文化建設思路與鄉村發展實況不契合的后果,還有一些鄉村不善自省,反思力度不強,未能及時識別與規避文化建設風險,鄉村文化建設思路不夠完整,并不利于鄉村文化發展提質增效。
(四)建設模式缺乏靈活性
鄉村文化環境、資源儲備、發展需求等存在差異,不能用一套模式落實鄉村文化建設目標。當前有些鄉村文化建設模式不夠靈活,缺乏創新精神,有礙文化資源保護、挖掘與充分利用。
(五)建設制度有滯后性
鄉村文化建設不僅受國家政策制約,還要在地方文化建設制度的指引、監督下完成各項工作,如文化資源整理、文化項目開發等。相較于文化建設活動,配套的制度建設有滯后性,出現制度無法發揮組織策劃、反饋、驅動等功能作用的消極現象,影響鄉村文化建設效果。
三、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文化建設的優化方法
(一)優化建設理念
為解決鄉村文化建設理念固化的問題,各鄉村要用多元理念替代一元理念,為鄉村多角度思考與解決文化建設問題給予支持。
第一,需求導向理念。鄉村振興涉及產業、文化、生態環境等方面,各方面彼此影響、互為依托,不能將文化與其他振興對象區分開來,要關注多元需求加強文化建設。以 “產業振興+文化振興”為例,當前許多鄉村孵化文旅項目,傳統房屋改成民宿,果園、農田提供采摘體驗特色服務,驢友在當地導游的協助下走進石洞、山林,參與路亞、溯溪等活動,繼而充分運用鄉村傳統文化、農業文化、自然文化等資源,基于此,要在文旅產業發展需求導向下建設鄉村文化,確保文化建設有目的,可追加綜合價值,如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等。
第二,以人為本理念。無論是鄉村文化環境凈化,還是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都需要 “人”的積極參與,這就需要將鄉村文化建設活動與群眾文化生活聯系起來。例如,在春節期間可以組織民眾參與傳統歌舞表演活動,繼承傳承習俗,保護服飾文化、節慶文化、歌舞文化等。
第三,因地制宜理念。鄉村振興強調 “一村一品”,鼓勵鄉村自主孵化特色品牌,走差異化振興道路,文化建設作為鄉村振興工程之一,亦需有特色、扎根各鄉村、彰顯鄉村文化風采,體現各地區文化建設地理區位優勢。以東北鄉村為例,冰雪資源豐富,傳統冰雪體育文化建設優勢較強,可作為鄉村文化建設發力點之一。
第四,城鄉結合理念。城鄉一體化是社會發展一大趨勢,在城市帶動鄉村發展戰略指引下,各地區要樹立城鄉結合理念,將城市資源引入鄉村并助力文化建設。例如,當前有些電視臺創辦文化類節目,如 《跳進地理書的旅游》 《跟著唐詩去旅行》等,這些節目將城市資源匯聚到一起,同時立足鄉村文化場域落實創辦目標,借助節目弘揚鄉村文化,吸引更多人參與到探究、保護、傳承鄉村優秀文化的活動當中,在此前提下助力鄉村文化建設。[1]
(二)優化建設手段
在數字時代,鄉村振興視域下的鄉村文化建設優化升級應強調技術賦能的重要性,使用技術手段提升文化建設水平。例如,各地區可用數據庫技術收集、存儲鄉村文化相關資源,如圖片資源、文獻資源、音頻資源等,對建筑、方言、習俗、飲食、傳統工藝等文化元素進行針對性、系統性研究,為制訂科學可行的文化建設方案提供支持。實踐證明,在整理鄉村文化資料時有費時費力的特點,還可能因資料年代久遠、工作人員不認真等原因而出現資料不精準的情況,有礙文化研究以及文化建設。為了保護鄉村文化之根,解決建設活動改變文化原貌的問題,可使用人工智能技術整理各類資料,發揮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功能作用。實踐證明,人工神經網絡能在鄉村文化研究節點不斷增多的基礎上變得更加嚴密,形成一種穩定、高效且有生命力的運算模型,滿足鄉村文化深度研究需求,研究成果可轉化為文化建設的動力。
“互聯網+”鄉村文化建設是當前急需應用推廣的技術手段,該手段若想發揮作用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將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文化建設要求、數字技術理論融合起來,維系 “你中有我”的關系,為在鄉村文化價值分析、深度挖掘等過程中運用人工智能、數據分析等技術夯實理論基礎;第二,在鄉村振興視域下明確鄉村文化建設目標,如保護瀕臨消亡的民俗文化、搶救古村落等,在此基礎上,受目標驅動設置多種應用模塊,如民俗歷史研究模塊、古村落模型建設模塊等,實現高新技術定點發力的目標;第三,鄉村文化建設資源高度共享,流入文創、教育、影視劇拍攝、學術研究等領域,達到擴大鄉村文化輻射空間的效果,立足各個領域提升鄉村文化建設水平,同時根據各領域文化資源運用需求調整鄉村文化建設對策。[2]
(三)優化建設思路
在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文化建設思路主要有兩個:第一,從下到上的建設思路。相較于根據政策要求從上到下完成建設任務的基本思路,扎根鄉村根據文化特色發展要求從下到上建設鄉村文化,可更好地保護特色文化,保留文化魅力,彰顯文化價值,同時可避免文化建設脫離鄉村。各地區需賦予鄉土調研長期性、深入性、綜合性,關注鄉村自然環境、歷史變遷、民族融合、生產方式等對文化建設所產生的影響,立足鄉村文化生態探索建設出路。第二,PDCA循環思路。該思路與以往的文化建設思路相比,有助力建設體系形成邏輯閉環的積極意義,主要源于在該思路支撐下的建設活動不僅注重前期策劃、中期實踐,還重視后期檢查、優化行動方案,將上一階段的文化建設活動與下一階段的活動聯系起來,一方面繼承經驗,另一方面彌補缺陷,實現逐步提升鄉村文化建設水平的目標。因為后期檢查是文化建設方案提質增效的關鍵,所以在PDCA循環進程中要加強效果測評,客觀說明文化建設效益,如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等,通過測評反觀鄉村文化建設不足之處,繼而指引鄉村調配文化建設資源,加強專項改革,優化建設效果。[3]
(四)優化建設模式
善用各地區的差異建設鄉村文化,增強文化建設舉措的地域性與創新性,達到充分保護、研究、挖掘與運用鄉村文化資源的目的,使鄉村文化建設更有意義。
第一,產業化建設模式。以農業文化、游牧文化、漁獵文化、林業文化等為基礎,將鄉村文化建設視為產業振興一環,將鄉村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勞動能手、種植大戶等主體匯聚到一起,關注特色產業,健全特色產業鏈,同時保護鄉村特色文化,如赫哲族的漁獵文化、蒙古族的游牧文化等,用鄉村產業文化打造鄉土品牌,亦可借助鄉土品牌傳播與建設鄉村文化。
第二,生態化建設模式。有些鄉村生態環境脆弱,可能會在建設中出現土壤流失、植被面積減小、動植物生存空間惡化等情況,有礙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基于此,為了展現鄉村生態資源特色化開發與利用優勢,解決生態保護難題,鄉村加強植樹種草以及退耕還林、推行易地搬遷政策以及環境改造工程項目,在達成生態文化建設目標的基礎上,鄉村植被、水、砂等資源可以用于科學研究,還可建設生態保護園區,利用園區資源進行自然科學教育并發展生態旅游產業。
第三,傳承式建設模式。部分鄉村古村落資源豐富,少數民族人口較多,加之歷史生活環境閉塞,民族文化得以保留原貌,古樸自然的人文環境助力鄉村降低文化建設成本,基于此,鄉村要加強本土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以特殊人文景觀為支點開展建設活動,還要對無形的文化加以建設。例如,有些地區從保護民族信仰的角度出發,從刺繡、歌曲、神話傳說等文化元素中提取信息進行專項調研,并將民族信仰以圖騰的方式展示出來,在文化廣場建設、鄉村書屋建設過程中使用該圖騰,通過鄉村建設傳承民族文化。[4]
(五)優化建設制度
鄉村文化建設應有系統性、戰略性、長期性,這就需要緊跟文化建設腳步優化配套制度。例如,在 “互聯網+”鄉村文化建設背景下,各地區可實施 《基于互聯網的鄉村文化數據庫建設制度》,對建設意義、指導目標、基本過程、主要原則、主要內容等加以說明,有效引領鄉村使用數字技術解決文化建設難題。再如,在推行PDCA循環思路的過程中,鄉村可推行 《鄉村文化建設效果測評制度》,對測評目的、方法與測評結果應用去向等方面進行全面的解釋,使鄉村能關注建設成效并重視多元評價,彰顯新型文化建設思路的應用價值。
鄉村文化建設制度優化要點有:第一,權威性較強,以法律、政策、戰略等為基礎,保證制度優化建設有理有據,可規避建設風險并化解建設矛盾;第二,可行性較強,制度細則清晰,能引導、協助鄉村完成文化建設任務,不會阻礙鄉村創新,能幫助鄉村解決文化資源利用、人才隊伍建設、文化品牌建設等難題;第三,目標性較強,將鄉村文化建設目標與制度優化聯系起來,為制度優化建設指明方向,并強化制度功能。[5]
四、結束語
在鄉村振興視域下,各地區需加強文化建設,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善用多種資源,如技術資源、自然資源、漁獵資源等,還要不斷優化建設理念、模式等,拓寬鄉村文化建設空間,多思路保護、運用、傳承與創新鄉村文化,達到鄉村文化振興的建設目的。
參考文獻:
[1] 駱鵬,張瑞碧.鄉村振興背景下民族地區鄉村文化建設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南疆三地州的微觀調查[J].農村經濟與科技, 2023,34(7):124-127.
[2] 朱京鳳.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文化建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2(6):45-55.
[3] 曹慶林.鄉村振興背景下以鄉村文化建設實現鄉村有效治理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2,50(14):3.
[4] 姜廣多.鄉村振興戰略中鄉村文化建設對策[J].農業經濟, 2022(7):52-53.
[5] 李現麗.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鄉村文化建設研究[J].河北農業,2023(3):61-64.
作者簡介: 程媛,女,漢族,河南鄭州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高文豪,男,漢族,河南新鄭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歷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