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韜 張春艷 羅鮮榮 胡佩珊 陳明旸


摘要:本文探討基于民族村寨旅游價值的多元群體類型、民族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的關聯。根據文獻與訪談結果設計調查問卷,對千年瑤寨、肇興侗寨等826份樣本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民族村寨旅游價值由功能價值、文化與古建筑景觀組成。基于價值感知劃分,旅游者分為淺嘗輒止型、文化型、視覺型。旅游價值、民族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存在關聯,其關聯在教育水平上存在一定差異。
關鍵詞:民族村寨;旅游價值;認同感;自豪感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共筑已成為新時期黨的重大任務。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不是憑空建構出來的,而是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民族意識凝聚為民族認同并最終升華為民族自豪的結果。民族村寨旅游產品以鮮活文化活動為載體,喚起與強化民族祖先歷史記憶,在增強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仍有部分民族村寨的旅游價值沒有得到高質量傳承、開發與供給,當地社會經濟文化效益提升不明顯,弱化了民族認同與自豪凝聚的向心力。本文研究探討民族村寨旅游價值、民族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的關聯,為旅游價值提升民族共同體意識可行性提供理論依據與科學建議。
一、文獻回顧
(一)民族村寨旅游價值
民族村寨也稱 “少數民族村落”,指依托少數民族自然地域、歷史環境形成的當地人民生產生活及文化創造的有機場所。[1]旅游價值被定義為旅游產品在特定游覽情境中符合對象感知效用程度的總體評估。[2]學界主要基于以上理論基礎評價民族村寨旅游價值:當地視角方面,主要討論居民對民族村寨旅游發展帶來的生活質量、環境、基礎設施等利益的感知;[3]也有學者從政府企業等開發者角度分析旅游資源開發運營等效用感知。[4]游客視角方面,學者關注旅游者等市場方體驗的景觀質量、感知效率、服務價值、社會價值與享樂價值等。[5]
(二)旅游價值、民族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
民族認同感是人民對自己民族或對方民族的歷史文化等共同要素上建立的歸屬意識和情感。[6]民族自豪感指對本民族或對方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精神等價值要素等表示高度認同、充滿信心和樂觀主義精神的情感。[7]孫九霞等學者進一步論述旅游發展所產生的價值:能推進不同地域與不同民族文化要素、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等流動與交融,有效強化民族認同等共同體意識。[8]
綜上所述,學界在旅游價值、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的內涵研究上已有較豐富的成果,并對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一定論證,但論證時缺乏對研究對象進行細分,論證精確程度有待加強。據此,本文基于旅游價值對樣本進行組群細分,精準分析不同價值組群與民族認同感、民族自豪感間的關系與差異,以期為旅游價值驅動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與振興提供可識別的清晰依據。
二、研究設計與調研情況
以全國規模最大瑤寨 “連南千年瑤寨”為預調研對象,以侗鄉第一寨 “肇興侗寨”、古壯寨 “桂林龍脊古村”等不同類型民族村寨為大規模調研對象,并將取樣范圍劃分華南、華北、華中、華東、西北、東北與西南等地區,以提升樣本代表程度。于2021年5月深入連南千年瑤寨,訪談調查民族村寨旅游價值,共收集約13萬字訪談文本。利用內容分析法總結歸納內容,總結旅游價值可通過以下問項測評:(1)村寨古居;(2)村寨古寨門;(3)村寨古廟;(4)特色美食;(5)自然景觀;(6)風土人情;(7)服務水平;(8)特色服飾;(9)節慶儀式;(10)基礎設施。
基于文獻歸納游客視角下民族認同感的操作性定義:(1)感受中華民族是一個文化共同體,激起自我民族意識;[9](2)更想了解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歷史和文化;(3)感受到自己命運和未來是同自己的民族聯系在一起;[10](4)感到民族間的共融。[11]以此確定民族認同感的4個問項。民族自豪感問項方面,5個方面能代表民族自豪感:(1)感受到文化多樣性;(2)感受到文化獨特性;[12](3)促進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13](4)特色民族文化推進建設民族共有家園;(5)為這種特色民族文化感到驕傲。[14]
2022年9月至2022年12月進行大規模調研,調研方式為線下紙質問卷與線上網絡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826份。問卷Cronbachs α系數為0.75—0.93,問卷問項的可靠性較高。其中女性比例較高,年齡層主要集中在20歲以下及 “20—40歲”群體,受教育程度在本科及以上的比重較高。
三、資料分析
(一)民族村寨旅游價值維度
因子分析顯示,KMO值為0.933,Bartlett檢驗定為卡方值5496.695,顯著性為0.000,適合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方法,以特征值大于1提取維度,并通過最大方差法進行旋轉。最終提取三個維度,因子負荷量0.538—0.823,解釋累計率達到76.14%,問卷效度較好。第一個維度由民族村寨基礎設施與服務水平兩方面組成,因其與民族村寨旅游基礎功能密切相關,命名 “功能價值”;第二個維度包含民族村寨節慶儀式、自然景觀、特色服飾美食等因素,這些因素組成民族村寨文化與景觀,命名為 “文化景觀”;第三個維度由民族村寨古廟、古寨門與古居組成,命名為 “古建筑景觀”。上述結果與以往學者觀點相符,并較好地通過了數據檢驗,具有一定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二)基于旅游價值的民族村寨游客群組分析
基于旅游價值三個維度,采用K-means聚類方法將游客類型劃分三個類型。第一類為 “淺嘗輒止型”。該群體在每個維度分值較低,對民族村寨旅游多方面體驗較淺。第二類為 “文化型”。其主要目的為體驗文化景觀與古建筑景觀,對民族村寨飲食文化、文化遺產景觀的體驗欲望較強。第三類為 “視覺型”。其在 “古建筑景觀”分值顯著高于其他組群,熱衷視覺觀賞,對村寨建筑風貌非常關注。
(三)民族村寨游客類型、民族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關聯
利用多重對應分析探討民族村寨游客類型與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的關聯。考慮到不同文化程度也會對上述因素的關系產生作用,將受教育程度的變量納入分析中。多重對應分析圖 (詳見圖1)顯示,民族村寨游客類型、民族認同感、民族自豪感與受教育程度存在關聯,具體關聯情況如下:
與受教育程度多重對應分析
1.第一象限,“淺嘗輒止型”游客與 “民族認同感低”“民族自豪感低”關聯密切。分析結果進一步證明了當游客體驗程度較低導致旅游感知價值不高時,較難對情景地產生情感認同,也無法激發民族自豪感,從另一角度也反映了調研的民族村寨較多旅游資源開發質量偏低,無法讓游客產生深度體驗,影響了民族意識的形成與提升。
2.第三象限,“文化型”游客與 “民族自豪感中等”關聯密切。分析結果與現實和以往學者的觀點相符,民族特色美食、多彩儀式等的色彩與味覺等沖擊讓旅游者有較深的文化體驗,形成的文化記憶強化民族認同意識,進一步激發民族自豪感。然而,結果也反映出案例地在高質量文化價值生產方面存在不足,導致文化型游客未能徹底融入文化情境,民族自豪感提升效果僅為中等。
3.第四象限,“視覺型”游客與 “民族認同感中等”“本科以上”學歷關聯密切。結果證明古建筑景觀是民族村寨的核心價值,通過在古建筑營造的文化空間中體驗,游客有機會與各歷史階段獨具風情的民族生活與生產文化對話,對異地的民族文化產生深層次認同。但也發現案例景區較多古建筑商業化改建嚴重,部分建筑缺乏妥善保護,影響體驗滿意度,更不利于高學歷游客群體對村寨純真價值的感悟,難以進一步加深游客民族認同感。
四、結論與建議
(一)民族村寨旅游價值、民族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存在關聯
研究檢驗民族村寨旅游價值與民族認同感、民族自豪感存在關聯。說明民族村寨旅游價值的傳承、挖掘與開發是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因素。據此,民族村寨旅游開發時應促進景觀與民族文化深度融合,借此凝聚民族共同意識實現村寨的物質與精神振興。建議應充分展現出少數民族自身文化的獨特性,在保護民族景觀基礎上,將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景觀開發的各個環節,增強旅游文化鏈條活力。第一,大力打造民族村寨圖騰認知的文化產業,打造學習教育型或科研型的文化旅游研學基地,將民族文化教育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第二,在民族村寨的文化生態建設中創新文化交融形式,利用大數據技術等構建民族村寨 “線上+線下”非遺資料庫與可視化展示平臺,借助小紅書等新媒體平臺盤活民族村寨傳播交流空間。新媒體平臺的文化參與、分享與共創實現了旅游者與民族村寨的人、情、景在虛擬空間的互動與文化共享,鑄牢共進共創共榮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
(二)民族村寨旅游價值與民族意識的關聯在不同教育水平上存在差異
研究發現,基于旅游價值的游客組群其民族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在不同教育水平上存在一定差異,特別是高學歷游客群體的民族認同感不夠強烈。建議當地政府加強鄉村旅游精品工程開發,開展 “特色鄉創、鄉藝、鄉賢、鄉景、鄉居、鄉園、鄉廚、鄉品”等鄉村振興項目。建設一批設施完善與功能多樣的農耕體驗與康養基地等民族鄉村精品。通過 “生態+美食”“生態+觀光”等加強游客的旅游涉入,既可以顯像化村寨的旅游優勢,又能刺激游客深入參與 “旅游+多元要素”的環節,實現旅游振興與生態振興的有機結合。
五、結束語
民族村寨旅游價值的高質量傳承、挖掘與開發,在建構與升華民族意識上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實現 “鄉村振興”與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戰略要求,需要系統識別旅游價值視角下民族認同與民族自豪意識形成的內在關聯,清晰刻畫 “價值高質量開發與生產”與 “民族意識凝聚”的具體方向。以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為指引,充分發揮旅游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成為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路徑。
參考文獻:
[1] 笪玲.貴州民族村寨旅游扶貧研究[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21.
[2] 李文兵,張宏梅.古村落游客感知價值概念模型與實證研究:以張谷英村為例[J].旅游科學,2010,24(2):55-63.
[3] 王媛媛,林珊珊,葉順,等.三元交互視角下民族村寨居民旅游支持行為意愿形成機理[J].旅游學刊,2022(10):1-21.
[4] 李嫻,高院.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價值評價與實證[J].貴州民族研究,2019,40(6):158-165.
[5] 張河清,王蕾蕾,蔣露娟.民族傳統聚落旅游價值認知的中西方差異:以中國 “堂安侗寨”為例[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 2017(4):1-10.
[6] 高永久,朱軍.論多民族國家中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J].民族研究,2010(2):26-35.
[7] 張書林,鄧海鳳.新時代的民族自豪感教育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2(10):87-88.
[8] 孫九霞.旅游流動影響下的民族交融與認同凝聚:對 “多元一體格局”的再思考[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20,47(5):75-86.
[9] 謝作渺,馮夢杰,方涵,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民族文化多樣性研究[J].民族研究,2022(2):21-35.
[10] 沈彩云,王恩旭,劉俊,等.民族認同感越強烈的旅游者越愿意重游嗎?: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為例[J].旅游學刊,2021,36(4):83-95.
[11] 高永久,楊文龍.邊境牧區各民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問題與路徑選擇[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22(2):4-23.
[12] 鄭永曉.多民族文化的交融與元代文藝思想的獨特性[J].文學遺產,2018(3):4-7.
[13] 任才茂.中原文化與廣西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交流與融合[J].學術論壇,2013(11):175-178.
[14] 陳劍,李忠斌,羅永常.特色村寨民族文化產業業態創新與高質量發展[J].廣西民族研究,2020(4):167-172.
基金項目: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 “民族村寨旅游價值構建民族認同感的路徑與機制研究” (項目編號:22YJCZH011)。
作者簡介: 曾韜,男,漢族,廣東梅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旅游管理;
張春艷 (通訊作者),女,侗族,貴州凱里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旅游管理;
羅鮮榮,女,漢族,湖北荊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旅游管理;
胡佩珊,女,漢族,廣東江門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民族旅游管理;
陳明旸,男,漢族,四川達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民族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