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新時代背景下,孝文化融入農村留守老人體系是構建留守老人體系的文化基礎,是中國農村留守老人養老體系的基本特征,有利于提升老人養老質量。以洛陽市J村為例,孝文化融入當地農村留守老人養老體系取得較大成效,但也存在日常照理服務不夠完善、孝道協會作用有限、醫療保障條件不容樂觀等現實困境,發揮孝文化在農村留守老人養老體系的核心靈魂作用,需要構建新文化、找準著力點,完善保障制度體系等路徑,以此增強孝文化在農村留守老人養老體系中的作用。
關鍵詞:孝文化;養老體系;留守老人
一、孝文化在農村留守老人養老體系中的當代價值
(一)“孝親”傳統是留守老人養老體系的價值基礎和文化依托
孝文化與養老是融為一體的,孝文化要求人們贍養父母、尊老敬老,從其核心要義上講,它與養老問題具有天然密切性。[1]
傳統農村社會中,“孝”是一把衡量家庭代際關系的尺度,同時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2]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以 “善事父母”為核心是傳統孝文化建立起來的一系列行為規范,農村留守老人養老體系的文化根基是孝文化。[3]孝道作為一種文化傳統,不僅在精神層面上給予留守老人慰藉,而且是實際生活中連接子女與留守父母之間情感的重要橋梁。孝道的實踐,體現了子女對父母的尊敬與照顧,確保留守老人在晚年能夠得到必要的關懷與支持。
(二)孝文化是中國農村留守老人養老體系的基本特征和特色
孝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中心的亞洲文化圈與西方文明最大的不同之處。在西方,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是單向的,而傳統儒孝文化注重血緣,重視親情,重視家庭道德,父母和孩子之間存在一種雙向的養育和反哺的親密關系。[4]這種對孝道的追求不僅僅停留在道德層面,它同樣具有法律上的意義,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對此均有明文規定。可以說,孝文化在維護家庭和諧、保障留守老人權益方面,扮演著既是文化傳統又是法律規范的雙重角色。
(三)孝文化有利于提升農村留守老人養老質量
養親、敬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傳統孝文化合理的家庭倫理思想內容。[5]在儒家孝道的倫理體系中,贍養父母被視為基本的義務,而尊敬父母則構成了這一倫理體系的根本原則。傳統的孝文化強調,對父母的贍養不僅應當確保他們在物質層面的需求得到滿足,更重要的是要關心他們的精神世界,確保他們在情感上得到慰藉和支持。孔子云:“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6]也就是說,相比于物質層面的養育,孝文化更加重視情感上的尊敬,可將其視為孝道核心的本質屬性和基本要求。
二、J村現狀及探索實踐
(一)村莊現狀
洛陽市J村坐落于縣城南6公里的伊河東岸。全村總面積3.1平方公里,耕地1 975畝,村莊占地336畝,河淮地980畝,林地418畝。共786戶,3 186人。外出務工創業人員較多,約占全村總人口的50%。村子人口老齡化嚴重,村民普遍年齡較大,村子人口構成中,“三留守”人口占比較大。該村留守老人養老體系尚未完全建立。
(二)J村開展孝文化融入農村留守老人養老體系的做法
1.黨員干部帶頭,打牢創建基礎
J村黨支部明確要求,在農村留守老人養老體系的構建中,黨員干部必須帶頭。在生活中,村干部要做到定期深入留守老人家中進行走訪,在一些重要節日為留守老人送上真摯的節日祝福。同時,村支部對村干部、村民組長、婦女小組長和黨員分4批進行孝文化培訓。
2.發揮村民主體地位,成立孝道協會
三年來,在村兩委的領導下,在村孝道協會的帶領下,J村的孝心示范村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村里涌現出一批好媳婦、好丈夫和孝心好少年。孝道協會起源于幾位留守婦女組成的 “愛心小組”,由于村中多是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愛心小組”迅速發展成幾十人的孝道協會。孝道協會積極開展孝文化宣傳講座,不少人反映聽完講座之后,別扭的婆媳關系開始變得和睦起來,兒媳開始對婆婆多了幾分包容,而婆婆對兒媳也少了幾分刻薄。孝文化宣傳講座從最開始的只有寥寥幾人到現在的座無虛席,反映出孝道文化的巨大作用,通過講座宣傳,子女孝敬意識開始提高,留守老人養老質量得到保障。
3.抓好硬件設施,營造濃厚農村社會養老氛圍
為了切實推進創建活動的深入開展,該村投入資金120余萬元,對村文化設施進行了全面的升級改造。具體措施包括對文化大院和活動室、圖書室進行了擴建和升級,對孝德文化講堂進行了重建,并新增了黨代表工作室、平安建設工作站、計生服務站和愛心超市等設施。在文化大院中心,豎立了孔子的雕像,以此彰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此外,村里還設立了廣播站,修建了展示二十四孝圖的文化長廊和孝德文化墻,還在文化廣場大門兩側設置了宣傳櫥窗,普及 《弟子規》 《J村創建孝心示范村學習材料》 《黨章》 《憲法》等書籍,確保家家戶戶都能接觸到這些知識。為了提升村民對孝道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村里還舉辦了 “孝道文化”答題活動,并邀請全國知名教師前來授課,至今已有超過200名干部群眾受到了教育。這類活動的輻射面和參與隊伍也在逐步擴大,村里的孝老、敬老、愛老風氣變得更加濃厚,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孝文化融入農村留守老人養老體系目前存在的困境
(一)日常照理服務不夠完善
在J村,雖然有孝道協會開展多樣化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一定程度上給予留守老人精神慰藉,但在留守老人日常照料這一方面仍存在很大的空白。在傳統的家庭中,子女是老人的主要照料者,在調研中發現,多數留守家庭中子女不能長期、持久地照顧老人,農村留守老人的養老方式主要是自己照顧和配偶照顧。同時,隨著他們年紀增長,自我照護能力也會逐漸下降,長期如此很容易出現意外,極大影響老人晚年生活質量。
(二)孝道協會發揮作用有限
孝道協會作為一個民間組織,在參與構建農村留守老人養老體系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制約,限制其最終的參與效能。從正式制度環境來看,孝道協會面臨 “合法性困境”,孝道協會一旦與基層政府或村委會爆發矛盾,其合法性就岌岌可危;同時,孝道協會也面臨經費不足、缺乏穩定資金來源等困境。
(三)醫療保障條件不容樂觀
如今,醫療保障制度不健全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農村留守老人也面臨這一問題。鄉鎮衛生所中雖然有基本的基礎設施,但比較落后,鄉村衛生所只能治療簡單常見的疾病,這樣的現狀是無法滿足留守老人的需要的。另外,有執業資格的醫護人員較少。
四、關于孝文化融入農村留守老人養老體系建設的啟示和思考
(一)有益啟示
一是應對和解決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問題,必須協調好村黨委主導與村民主體的關系。在創新鄉村社會治理的新背景下,破解農村養老治理難題,黨政主導與農民主體是不可或缺的兩大關鍵力量。
二是創新農村留守老人居家養老建設,必須充分利用優秀傳統孝文化。盡管 “孝”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內涵,但善事父母、孝愛雙親這一意涵始終沒有改變,具有超越時空的永恒價值。只有充分利用優秀傳統孝文化的理論和資源,充分發揮孝文化對農村留守老人家庭養老的物質支持、行為支持及精神支持三個層面的功能效用,才能更好地提升農村家庭養老水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應對和解決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問題,必須注重發揮孝賢的作用。鄉村孝賢是以實際行動踐行以孝養老、以孝尊老、以孝敬老、以孝愛老的典范和榜樣。他們在全村營造濃厚的孝德文化氛圍,進一步傳播社會正能量,助力鄉村養老事業和文明鄉風建設,是農村發展最重要的人力資源,在農村社會治理和經濟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四是加強和創新農村留守老人居家養老服務,必須為養老愛老助老提供機構和載體。弘揚優秀傳統孝文化,提高農村留守老人養老服務水平,必須提供機構、平臺、項目、抓手,使優秀傳統孝文化的教化和規范功能得到真正的落實,與農村經濟發展、社會治理結合起來。
(二)優化路徑
J村以孝文化融入留守老人養老體系的思路,為充分實現農村家庭養老的基礎性作用、提升農村留守老人養老質量開了一個好頭,但在深度和廣度方面還需要深化和拓展。要在既有成就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創新性發展和弘揚孝文化,以政策創新促進孝文化與養老事業的深度融合,不斷完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和機制,以推進留守老人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和發展。
首先,構建新型孝文化,充分發揮孝文化的社會養老功能。要加強對傳統孝文化的研究,從理論高度、全局視域把握傳統孝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特征,對其中符合時代精神要求的理論與內容進行闡發,對具體孝行規范進行理性解析、適當傳承、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明確新時代孝文化的主要內涵。孝,在本質上是子女對于父母雙親的一種倫理義務意識和行為規范。子女對父母的贍養與關愛既是當代家庭倫理道德的重要內容,也是最為基本的規定與要求,更是社會文明的生動體現。由孝所延伸和拓展出的愛鄰里、愛他人、愛社會、愛國家是新時代孝文化具有的新內涵。
其次,把握發展方向和趨勢,找準新時代孝文化增進鄉村留守老人養老事業的著力點。一要對廣大村民包含外出務工的村民、村兩委領導干部、村孝行志愿者等進行新時代孝文化普及教育,拓展新型孝文化的傳播渠道,促進傳播方式的多樣化,擴大傳播空間,使新型孝文化深度融入村級重要事務及村民日常生活中,不斷提高他們的孝文化素養,在全村范圍內樹立養老敬老愛老風尚;二要拓展村級孝道協會功能,適度賦予其在村級重大事務中的決策、監督職責,使其發揮更大作用。
最后,筑牢農村留守老人養老服務體系的制度保障。社會流動性的大幅提升以及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現象的普遍存在,導致農村家庭的子女難以長時間陪伴在老年人身邊,這使農村留守老人的養老問題成為養老事業中的一個薄弱環節。面對這些客觀現實,社會、國家和政府需要發揮集體作用和制度優勢,以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作為支撐。一方面,需要加速推進與農村養老相關的社會保障政策和服務,包括逐步完善養老保險制度、醫療保險政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通過制度和機制確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另一方面,建立一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多層次農村養老服務體系。此外,還要加強農村機構養老的輔助作用,積極利用農村閑置房屋等資源,建立多元服務、醫養結合的村級養老互助機構,提供滿足老年人需求的設施和項目,筑牢新時代弘孝、行孝、享孝的物質基礎。
五、結束語
洛陽市J村將孝文化融入留守老人養老體系的探索性實踐,把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問題的應對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適應了我國經濟體制、農村社會結構和家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后農村養老體系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情況,不僅為J村留守老人養老問題找到了一條新方向,也為探求弘揚優秀傳統孝文化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參考文獻:
[1] 嚴雪雁,謝金晶.增權視角下孝文化與社區養老的聯動審視[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20,40(02):15-22.
[2] 劉函池.新時代中國傳統孝道思想的轉化與傳承:基于全國公民孝道觀念的調查[J].思想教育研究,2019(02):126-131.
[3] 李升,方卓.農村社會結構變動下的孝文化失范與家庭養老支持困境探析[J].社會科學文摘,2018(04):58-60.
[4] 王林.社區居家型家庭養老的困境和出路[J].廣西社會科學,2015(06):150-155.
[5] 張敏.弘揚孝文化,應對社會老齡化問題[J].孝感學院學報, 2008(02):10-13.
[6] 孔子.論語[M].長沙:岳麓書社,2018:101.
作者簡介: 劉陳杰,男,漢族,湖北荊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