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諾 鄧瓊飛

摘要:由于經濟條件、基礎設施、交通等方面的限制,農村地區空巢老人往往面臨用餐困難、營養不足等問題。因此,研究農村老年人飲食問題對于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旨在探討農村空巢老人飲食問題中的社會工作實務應用,通過對農村空巢老人用餐飲食現狀的分析與研究,提出基于生態系統理論的社會工作干預策略。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與案主生態系統內各相關主體有機合作,共同構建一個有利于改善農村空巢老人飲食狀況的生態系統。
關鍵詞:生態系統理論;農村空巢老人;飲食問題;社會工作
2020 年,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 (23.81%)比城市高出 7.99 個百分點[1](杜鵬,2022),且一半以上的農村老年人口處于空巢狀態[2](鄭雄飛、吳振其,2022)。
專家預計,到2030 年我國老齡人口將近3億,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將達到 90%,這意味著屆時將會有超過2億的空巢老人。隨著我國空巢老人數量的不斷增加,我國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問題也日益凸顯,其中,農村空巢老人的飲食問題尤為突出。
在農村地區,由于子女外出打工、家庭經濟困難等原因,許多老年人面臨用餐困難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影響農村老人的生活質量,也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負擔,因此,解決農村老人飲食問題具有重要意義。社會工作作為一門關注人類福祉的學科,可以通過專業的服務來緩解農村空巢老人飲食問題,進一步支持農村社區居家養老、增進農村老年人福祉。本文運用生態系統理論,探討農村空巢老人飲食問題的社會工作實務運用,以期為解決農村空巢老人的飲食問題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
一、農村空巢老人飲食問題的現狀
(一)農村空巢老人飲食問題的現狀
隨著社會老齡化趨勢的加劇,農村空巢老人的飲食問題也逐漸凸顯,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子女不在身邊,空巢老人做飯不規律,經常出現做一頓飯多頓吃的現象;第二,一些上了歲數的空巢老人飲食比較單一,一日三餐清湯寡水,甚至不能保證每餐吃到的食物是新鮮的,存在習慣性吃剩飯剩菜的情況,長期如此會導致老人身體素質下降。為應對農村空巢老人的飲食問題,部分地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設村級老年人幸福食堂、提供居家助潔、助醫、助急、探訪等服務,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空巢老人的用餐難題,但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推廣。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關注農村空巢老人的飲食問題,為他們提供更好的就餐條件和營養保障。
(二)農村空巢老人飲食問題的原因分析
1.經濟條件限制。許多農村空巢老人缺乏穩定的經濟來源,無法承擔高昂的用餐費用,導致他們的飲食質量不高,甚至出現饑餓問題。
2.子女不在身邊。相對于城市而言,農村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更加嚴重。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空巢老人的子女因工作、學習、結婚等原因而離家,農村空巢老人往往獨自生活,無人照顧他們的飲食,這也導致老年人的飲食問題得不到很好解決。
3.缺乏便利的就餐設施。農村地區的養老設施相對較少,老年人的居住環境相對較差,就餐設施相對較少,老年人往往需要自行購買和烹制食物,這對于行動不便或身體虛弱的老年人來說是一大挑戰。
4.交通不便。農村地區的交通相對不便,老年人的行動相對不便,購買食材存在一定困難。
5.營養不均衡。由于經濟條件、購買渠道和健康飲食意識的限制,農村空巢老人可能無法獲得充足且均衡的營養,這會對他們的身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6.社交隔離。由于缺乏社交活動和交流,農村空巢老人往往感到孤獨和無助,這也間接導致他們的飲食問題更加突出。
二、生態系統理論在農村空巢老人飲食問題中的應用
根據生態系統理論可知,每個個體所在的環境系統都具備為其提供所需資源與支持的能力,但在實際情況中,問題群體往往無法良好認識并使用這些助人系統。社會工作的任務就是協助人們提升自己的能力去解決問題、創建與資源系統之間的新聯系、修正與資源系統之間的互動方式、改善資源系統內人們之間的互動、協助改變和完善社會政策等。[3]在解決農村空巢老人飲食問題時,運用生態系統理論可以從微觀系統、中觀系統、宏觀系統等方面全面地考慮農村空巢老人的生理、心理、社會和經濟需求,以及他們所處的環境因素,從而提供更加精準和有效的社會工作服務,幫助農村空巢老人解決飲食問題。
(一)微觀系統的干預:老年人個人
1.增強個體能力。社會工作者通過開展營養教育和健康講座等活動,向農村老年人普及營養健康知識,讓他們了解健康飲食的重要性,增強農村空巢老人的營養意識和健康知識,并教導他們如何平衡飲食,攝取足夠的營養。同時,教育農村老年人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鼓勵他們進行適量的運動,以增強身體素質,提高抵抗力。另外,社會工作者可以教育農村老年人重視身體健康,定期進行體檢,以及時發現和治療疾病。同時,通過體檢結果,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出營養改善建議,幫助他們更好地管理健康。
2.拓展社交網絡。通過組織社交活動和建立農村空巢老人互助小組等方式,拓展農村空巢老人的社交網絡,提高他們的社交能力和互助意識。通過互助小組開展活動,農村空巢老人可以互相幫助,分享經驗和資源。可以定期安排小組活動,如一起做飯、打掃衛生、購物等,讓農村空巢老人感到彼此的關愛和支持。這樣不僅可以幫助解決他們的飲食問題,還可以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
3.個案支持與管理。社會工作者可以對農村空巢老人進行家訪,了解他們的用餐需求和困難,并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建議和幫助,同時,為每個農村空巢老人建立用餐檔案,記錄他們的用餐情況和健康狀況,定期進行評估和調整服務方案,這樣可以確保服務的效果和質量。社會工作者通過評估空巢老人及其家庭的需求,并安排、協調、監督、評估和倡導一套包含多種項目的服務,以滿足特定服務對象的復雜用餐需求等。
(二)中觀系統的干預:家庭、鄰里、社區等
1.家庭層面
當前中國農村空巢老人仍然主要依靠家庭養老,且隨著養老脆弱性水平的提高,空巢老人依靠家庭養老的可能性不斷增大。這要求社會工作者在實務過程中加強對家庭在農村空巢老人養老中所占地位與所發揮作用的關注。[4]
第一,社會工作者與老年人的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員進行聯系與溝通,積極動員農村空巢老人的家庭成員參與空巢老人的用餐安排,鼓勵他們更多地關心和照顧老年人的飲食,以提高家庭支持力度。第二,可以協助農村空巢老人家庭組織聚餐活動,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增強家庭凝聚力。第三,加強對農村空巢老人子女的宣傳教育,讓他們了解作為子女參與老年人飲食問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時也要引導他們認識到陪伴老人的重要性。第四,通過建立村級互助組織,為村內空巢老人提供助餐、送餐服務,這樣既可以解決老人的飲食問題,又可以增強農村空巢老人的社會支持網絡。第五,加強農村空巢老人與其子女之間的交流與聯系也可以提升老人的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從而側面促使其有更高意愿積極用餐。有學者認為,代際生活空間的分離并不意味著代際支持鏈條的斷裂,現代信息技術為家庭代際關系網絡虛擬空間的建立提供了支持條件,增強了家庭的凝聚力。[5]因此,社會工作者可以呼吁農村空巢老人子女通過移動通信設備加強與老人的溝通交流,從而促使其用餐積極性的提高。
2.社區內宣傳
農村空巢老人飲食行為影響老人的身體健康,老年人常見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都與飲食習慣有巨大聯系,應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應在社區內加大老年人膳食指南的普及宣傳力度,同時加大農村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力度,發揮網絡媒體的優勢。例如,通過宣傳海報、宣傳視頻等方式進行宣傳教育;組織各類公益活動或社區活動時融入相關教育內容;開展線上線下的營養知識競賽或健康講座等。
3.建立社區長者食堂
社會工作者與當地的村委會、志愿者組織、企業和慈善組織合作,建立社區廚房,為老年人提供集中就餐的場所。也可以在村中設立共享廚房,使老年人可以一起烹飪、品嘗美食、交流廚藝,這樣可以降低廚房設施的投入成本,同時增加老年人之間的互動和社交。
當前,我國政府主導的長者食堂建設已覆蓋許多地區。各地積極推進老年助餐服務設施建設,依托各級養老服務中心、配餐中心等為老年人提供就餐、送餐等服務。與城市社區相比,農村社區長者食堂所存在的問題比較顯著。第一,資金籌措困難;第二,農村長者食堂需要有一套完善的運營管理機制,包括食材采購、烹飪制作、分餐送餐等方面;第三,農村長者食堂的就餐環境往往較為簡陋,難以給老年人提供舒適愉悅的用餐環境;第四,農村的地形和氣候條件往往給老年人就餐帶來不便。為了更好地滿足農村空巢老人的用餐需求,需要進一步完善政策法規,加強對農村地區長者食堂的監管和指導,提高其運營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同時鼓勵和支持社會各界積極參與農村地區長者食堂的建設和運營,在長者食堂的建立過程中要精心選點布局,以促進農村空巢老人飲食問題的解決。
4.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送餐服務
送餐服務可以為農村空巢老人提供更加方便、快捷、衛生的食物。同時,通過送餐服務,老人可以省去購買食材和烹飪的時間,有更多的時間進行休閑活動,從而豐富他們的生活。送餐服務的成本主要集中在食材采購、烹飪、配送等方面。雖然成本相對較高,但可以通過政府補貼、社會捐贈等方式來彌補。同時,送餐服務可以減輕老人的生活負擔,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具有很高的社會效益。另外,送餐服務需要一定的人力資源,包括廚師、配送員等??梢钥紤]招募志愿者或者雇用當地居民來擔任這些職位,這樣既可以降低成本,又能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
(三)宏觀系統的干預:政府、社會等
1.鏈接資源。社會工作者應積極鏈接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方面的資源,為農村空巢老人提供更多的經濟支持和物資保障,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和用餐環境。例如,與當地餐飲企業合作,提供優惠餐食或免費餐食給農村空巢老人;社會工作者與相關政府部門合作,爭取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改善農村空巢老人的用餐條件。
2.政策倡導。社會工作者應積極向政府反映農村空巢老人的飲食問題,爭取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例如,完善留守老人的醫療和養老保障制度,提高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金和醫療保障水平;加大對基層衛生服務的投入力度,制訂針對農村空巢老人的營養改善計劃,各級衛生院定期對農村老人們進行健康體檢,積極建立健康檔案等。[6]
3.跨學科合作。社會工作者在解決農村空巢老人飲食問題時,應積極與醫護人員、營養師等跨學科合作,共同為農村空巢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和支持。例如,與醫護人員合作開展健康檢查和疾病預防工作,與營養師合作制訂科學合理的餐食計劃。
4.創新服務方式。針對不同情況的農村空巢老人可以創新服務方式,如送餐上門、志愿者烹飪、集體用餐等多種形式;要不斷優化服務流程以提高服務質量,例如,運用互聯網和智能設備,為空巢老人提供在線點餐、食品配送等服務。
三、結束語
農村空巢老人的飲食問題是一個復雜而多元的議題。通過微觀、中觀和宏觀系統多個層面的社會工作實務干預,可以為農村空巢老人創造一個更加健康、和諧的飲食環境,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杜鵬.積極老齡觀視野下的 “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J].中國人口科學,2022(06):8-13.
[2] 鄭雄飛,吳振其.孝而難養與守望相助:農村空巢老人互助養老問題研究[J].內蒙古社會科學,2022,43(02):147-154+2.
[3] 卓彩琴.生態系統理論在社會工作領域的發展脈絡及展望[J].江海學刊,2013(03):113-119.
[4] 李樹茁,王鵬,李楠.養老脆弱性對農村空巢老人養老策略的影響:基于安徽農村追蹤調查的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23, 37(04):83-97.
[5] 吳帆,王琳.中國家庭多代代際關系網絡的圖景與形態:基于6個典型家庭的分析[J].人口研究,2021,45(04):36-53.
[6] 趙淑輝,苗海斌.關于內蒙古農村牧區留守老人生活現狀及養老問題的思考[J].社科縱橫,2013,28(01):177-178.
作者簡介: 李怡諾,女,漢族,山東德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社區社會工作;
鄧瓊飛 (通訊作者),男,土家族,湖北利川人,碩士研究生,民族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民族社會工作、社會治理、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