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高校就業困難群體兜底幫扶工作關系社會穩定以及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本文對就業困難群體概念進行了界定,通過就業意向調查分析其未就業原因,闡述當前就業幫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就業困難群體幫扶長效機制構建的策略。
關鍵詞:就業困難群體;意向調查;幫扶機制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全國高校畢業生數連年增長,高校就業困難群體畢業生在就業競爭中仍處于劣勢地位。就業幫扶對提升就業困難群體的綜合能力及推動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具有重要意義,高校應當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困難群體畢業生就業幫扶各項保障工作,形成切實有效的幫扶模式。
一、就業困難群體畢業生概念界定及類型
(一)就業困難群體畢業生概念界定
教育部在 《關于做好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提出要完善精準幫扶機制,重點關注脫貧家庭、低保家庭、零就業家庭、殘疾等就業困難畢業生群體。在就業統計工作中,各省市一般將畢業生生源分為困難生與非困難生,其中困難生主要分為家庭困難、殘疾、就業困難三種類型。然而,在實際高校就業幫扶工作當中,就業幫扶對象的界定與歸類不盡相同,明確的就業困難群體概念界定有助于進一步完善精準幫扶體系,形成幫扶長效機制。有學者指出,有就業意愿而最終沒能實現正常就業的畢業生都是就業困難群體。[1]細分來看,有學者提出就業困難群體是指有就業意愿和勞動能力,但由于心理、生理問題或因家庭經濟狀況、學習成績、綜合能力、行動力不足等原因在求職就業過程中無法順利擇業的大學畢業生群體。[2]綜合上述觀點,本文所指就業困難群體為因主客觀原因在求職階段處于劣勢或被動狀態的畢業生群體。
(二)就業困難群體畢業生類型
家庭困難型。包括建檔立卡戶、低保家庭、零就業家庭等在經濟方面存在現實困難的學生。該類學生在困難群體中占有較大比重,受限于家庭經濟因素,該類學生可能會存在一定的自卑敏感心理以致求職遇阻,或在求職期間因求職成本放棄部分求職崗位,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就業質量下降。
身心問題型。主要指因先天或者后天原因導致身體殘疾、無法勝任崗位職責、缺乏就業競爭力的學生,以及在心理健康方面表現出壓力過大、持續焦慮、悲觀甚至偏激等情緒失衡現象和患有心理疾病的學生。
學業困難型。在臨近畢業的招聘季,該類學生在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掌握方面與崗位要求存在差距,部分畢業生因未達畢業標準,無法與用人單位簽訂就業協議或勞動合同,成為畢業后仍無法穩定就業的群體。
認知偏差型。此類畢業生即當下選擇延緩就業或暫不就業的群體,呈現 “慢就業”“懶就業”狀態。
二、困難群體畢業生就業意向調查情況
本次就業意向調查以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2023屆就業困難群體畢業生為對象,調查問卷涉及就業心態、職業定位、意向單位等題項,共回收1 007份有效問卷數據,全面了解困難群體畢業生就業認知與需求。
(一)就業信心
在被調查學生中,41%的學生表示有信心,認為通過努力能找到滿意工作;49%的學生求職信心一般,認為就業形勢不容樂觀;10%的畢業生表示沒有信心,就業壓力很大。
(二)職業目標清晰度
調查數據顯示,49%的畢業生對職業發展有明確方向,但僅有23%的畢業生表示清楚自身適合從事的崗位,半數學生表示對職業定位尚不清晰,這可能導致學生缺失目標導向,在擇業階段無法精準匹配就業崗位并按要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準備。
(三)意向單位性質與擇業影響因素
調查結果顯示,就業困難群體最期望以后可以在國有企業就業,占比達到31%,事業單位次之為21%,民營企業占比較小。可以看出,盡管民營企業及中小微企業是最終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渠道和主力軍,大部分畢業生求職仍然偏好穩定性高、勞動保障較為齊全、工資收入高的職業,“追求穩定”心態成為主流,數據結果也從側面反映出部分學生在企業類型選擇上存有不合理的期待,對行業企業認知還不夠全面。
(四)意向就業地區選擇及考慮因素
就業單位所在城市、工資收入福利、個人發展機會、良好的人才政策和生活條件成為困難群體畢業生在就業區域選擇時的高頻考慮因素。調查數據顯示,有留寧就業意向的畢業生占比為52%,省內其他地區就業意向約占21%,約12%的畢業生考慮回鄉就業回報家鄉。被調查學生中有52%學生表示如果有機會,愿意志愿服務基層或偏遠地區的建設。
(五)意向薪酬
約50%的困難群體畢業生初次就業意向月薪為4 000—6 000元,就業觀念相對較為理性;4 000元以下的占比16%,6 000元以上的占比23%,就業期待相對較高。另有10%的學生認為初次就業應著重考慮工作的適配性,應及時抓住就業機會,工作待遇為次要考慮因素。
三、就業困難群體畢業生未就業成因分析
(一)環境因素方面
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連年創新高,在就業總量大的背景下,經濟結構的調整或產業轉型升級致使就業結構性矛盾產生,加之疫情導致企業吸納就業能力下降,用人單位就業崗位供給偏緊,招聘標準有所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諸多挑戰。
(二)個體因素方面
個人期望與現實矛盾。經濟形勢的波動導致就業壓力增大。一方面,部分畢業生對于就業崗位期望值較高,擇業心態定位在大城市、熱門行業及高收入,從眾性和趨同性顯著,意向到民營企業就業的比例較小,對于基層行業與一線工作崗位認同感降低,對新業態的接納度還不夠高,其意向往往與實際就業情況形成 “倒三角”現象;另一方面,經個體調查發現,部分學生對于薪酬待遇理解有偏差,對薪酬結構、勞動關系權益保障等職場知識儲備不足,常常因不滿實習現狀而頻繁離職,致其仍處于待就業狀態。
綜合能力與需求矛盾。國企熱、考公考編潮持續升溫,部分學生為逃避就業壓力,產生偏執求職心態。專科畢業生往往無法平衡升學備考與就業,執著堅持于只升學不就業,最終錯過校招黃金期,部分本科畢業生未充分意識到考編 “獨木橋”之爭的性質,無法科學評估自身能力、制定職業規劃,產生 “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思想。此外,在市場供需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少數存在身心障礙的畢業生就業信心及競爭力都相對匱乏,因自身心理壓力、專業能力、溝通技能、分析處理問題能力等綜合素質因素與用人單位要求差距較大,導致簡歷投遞收益率較低,面試屢屢碰壁,抗壓能力不足的同時更加需要及時介入與適度調整。
多元選擇與職業定位矛盾。能否精準定位職業發展方向與目標崗位是影響順利就業的一大重要因素。部分學生在求職階段有較為強烈的就業意愿,大范圍積極投遞簡歷,但由于職業目標定位不夠清晰,常常在面臨多個就業機會時缺乏進一步的判斷力和執行力,存在面對國企一線崗位與中小微企業技術崗位時難以抉擇、收到多個錄用通知不滿足于現狀遲遲不簽約等問題,即無法準確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崗位的擇優。
四、高校畢業生就業幫扶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幫扶對象需要加以明確
就業幫扶工作能否高效率順利開展,取決于幫扶對象篩選是否全面準確。當前高校關于就業困難群體畢業生的分類采集、統計標準尚未統一,由于學生主觀認知、貧困生認定時效性等主客觀原因,就業幫扶工作摸排階段存在對就業困難群體概念認識泛化或以偏概全的情況,導致幫扶對象的建檔不夠動態精準。
(二)幫扶實施主體缺乏聯動性
當前,高校就業幫扶工作以校級就業指導中心與各學院輔導員為主導開展,尚未形成一支以就業為導向的專業化幫扶隊伍,幫扶方式涉及求職培訓、專崗推送、資助育人、心理咨詢等。實際上,幫扶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各實施主體在聯動機制建立方面仍有待提高。[3]
(三)幫扶長效機制需進一步建立
一方面,導致困難群體就業難的因素因人而異,而幫扶方式較為零散,舉措趨向于同質化,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幫扶效果,有針對性的 “因材施教式”幫扶更需精準落實;另一方面,幫扶工作的最終落腳點要看是否真正有效幫助就業,離校未就業畢業生群體幫扶機制需進一步構建完善。
五、就業困難群體畢業生幫扶長效機制構建策略
(一)貫徹“四早原則”,精準識別困難群體
就業幫扶的前置性是保障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重要基礎。在幫扶對象認定方面,要堅持早研判、早摸排、早謀劃、早行動的 “四早”原則,圍繞 “入學即就業”理念,根據國家政策、學生的家庭學業、身心等情況設置科學的認定程序、系統的認定標準,綜合審定就業困難群體名單,盡早根據實際情況分類建立困難群體檔案信息,同時實時更新就業困難畢業生數據庫。幫扶需求識別方面,要以問題為導向,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深入學生群體,發揮青年黨員、學生干部的朋輩互助作用,推動常態化調研、數據分析,以此摸清求職意向,搞清就業困難,厘清幫扶需求。
(二)堅持“三化協同”,全面提升就業競爭力
幫扶力量多元化。高校應充分認識精準就業幫扶工作的系統性、復雜性,借助全校各條戰線力量,整合各職能部門資源。要貫徹多方參與、協同合作、互聯互動的原則,建立層級化管理體系,組織教師積極參與各類就業創業指導師資培訓,培養形成一支專業化就業幫扶隊伍,貫徹全程育人理念,搭建起社會組織、企業及校友等各種社會關系網絡,深度推進校地、校企、家校等雙方合作,下好就業幫扶一盤棋。
幫扶工作全程化。要重點關注幫扶的延伸度,拓展分階段、分層次、多元化的幫扶舉措。第一,要重視職業生涯教育及早幫扶,例如,利用職業生涯教育引導困難群體盡早樹立職業規劃意識,進行正確的、積極的自我定位,同時充分發揮職業規劃大賽就業育人實效,秉承 “以賽促學、以賽促教”原則,將大賽內容設計同職業生涯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深度融合,擴大困難群體參賽覆蓋面,幫助畢業生挖掘和激發內生動力;第二,要強化指導促進幫扶,通過舉辦沙龍座談、團體輔導、沉浸體驗等形式多樣的精準化就業指導活動,賦能就業信心;第三,要搶抓關鍵節點推動幫扶,在校招黃金期、升學成績公布后等時期,及時校正畢業生就業心態,加大崗位開發力度,舉辦場次眾多、崗位優質的招聘活動,實現就業信息與困難群體需求點對點精準對接;第四,要落實精細管理保障幫扶,即精準掌握幫扶進度,不斷豐富離校后的就業追蹤及幫扶的服務手段,著重優化配置幫扶資源,組織離校未就業畢業生返校參與招聘,確保崗位推送不斷線。[4]
幫扶項目精細化。就業專項培訓項目致力于提升畢業生的核心就業能力,是促進困難群體就業的重要保障。一方面,高校應積極組織困難畢業生群體參與教育部 “宏志助航計劃”培訓,或各地區專項就業能力提升等培訓項目,提高重點群體覆蓋參與率;另一方面,要筑牢就業培訓陣地,注重創新管理,從強化組織管理、優化師資隊伍建設、迭代升級課程內容等方面做好培訓品牌建設,全面提升困難群體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溝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實踐能力等核心就業能力。
(三)強化“精準施策”,兜牢就業保障效應
“一生一策”幫扶機制能否精準實施決定了就業幫扶的實際效果,要堅決杜絕就業幫扶 “一刀切”形式,建立完善跟蹤反饋制度,對困難群體畢業生定期實施以 “制訂對口幫扶方案、進行深度就業輔導、推薦精準匹配的就業崗位”為核心的精準幫扶機制,不斷強化常態化管理服務,實時性為就業困難群體畢業生提供精準化求職創業指導和相關服務。
針對學業困難群體,幫扶重點著重圍繞學業提升,應提早摸排防范控制風險,建立學業預警機制,通過多部門多渠道的協同聯動幫扶,最大限度避免因學業問題不能順利獲得畢業證書而影響就業協議簽訂情況的發生。
對于有經濟困難的畢業生,不僅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多元資助體系,更要突出資助育人實效,激發貧困學生的內生動力,引導他們樹立自立自強的價值觀。貧困家庭學生通常為改善家庭經濟條件普遍具有較強的實習就業意愿,高校應積極盤活企業或校友及社會各界人士的資源,為貧困生定制差異化的資助項目,以訪企拓崗活動為抓手,強化校企合作,根據貧困學生的專業及個人意向提供更多的實習實踐機會,并合理利用政策支持,引導基層就業創業,多措并舉賦能就業信心,助推提高綜合素質。[5]
對于心理亞健康學生,其心理問題存在復雜性、隱蔽性、突發性等特征,要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工作能力,開展動態排查,建立預警機制,在就業指導活動中有機結合就業政策與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心理疏導、心理干預等方式幫助學生排解壓力,合理定位,調整就業期望,實現自我激勵。
六、結束語
面對嚴峻復雜的就業形勢,強化就業困難群體幫扶是推動高校畢業生就業局勢總體穩定的重要舉措,能否厘清需求并實施精準幫扶是關鍵。高校應緊抓重點群體,以就業意向調查為抓手進行精準摸排,把握關鍵節點,聚集多方力量強化分類指導,在訪企拓崗了解社會需求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創新幫扶路徑,全面推動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
參考文獻:
[1] 徐鴻宇,孫干.“五化協同”高校困難生就業幫扶長效機制探析[J].教育與職業,2020(04):103-108.
[2] 張靜.大學生就業困難群體的幫扶路徑探析[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9(02):53-57.
[3] 侯春秀.高校就業困難畢業生精準幫扶機制研究[J].江蘇商論,2023(08):114-117.
[4] 馬赫.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追蹤及幫扶機制構建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0(02):43-47.
[5] 張定華.就業資本視角下貧困大學生就業幫扶機制的構建[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21,33(02):88-92.
作者簡介: 劉譯,女,漢族,江蘇南京人,碩士研究生,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就業創業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