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雅
課堂討論是在實施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圍繞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有效的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思考,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究,從而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實現信息交流,幫助學生掌握所學,鍛煉思維的一種教學方法。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獲得不是通過教師的傳授,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幫助、協作、交流,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這一理論符合人類學習的認知發展規律,較好地說明了學習是如何發生、問題如何解決、意義如何建構等問題。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研究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討論的實踐方法,并以此來指導課堂討論的過程。
一、小學語文課堂討論出現的問題
(一)學生方面
1.課前預習不充分
教師在課堂討論之前,經常會布置學生回家針對討論主體預習,包括熟悉討論內容、搜集相關資料等。根據訪談,學生對于預習環節可有可無,部分同學僅僅是對討論內容有個大致地了解,部分同學對研討內容定位不準,導致找到的資料與討論主題關聯性不大,這些問題都會直接影響課堂討論的效率。
2.學生參與度低
學生在參與課堂討論時,表面上如火如荼,所有同學都在積極參與。但仔細觀察后不難發現,課堂討論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有的小組能在組長的帶領下認真思考,每一位同學踴躍發表自己的意見,集思廣益,不斷合作,梳理討論內容,得出討論結果;而有的小組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漠不關心,經常在位置上渾水摸魚,只聽不說;甚至討論話題與教師的議題背道而馳,造成了學生參與不平衡的狀態。
3.學生出現畏難心理
“水嘗無華,相蕩而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課堂討論就是需要學生各自發表意見、看法,進行思維的碰撞。可是通過訪談得知,很多學生會出現畏懼的心理,聽到別人的觀點,不敢提出疑問,發表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就產生了畏難心理,選擇被動接受。
(二)教師方面
1.理念滯后,形式單一
經過多次聽課研討,本人發現很多一線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課堂討論只是在公開課上為自己課堂增色的方式。即便是在日常課堂中采用了課堂討論,形式上十分單一,通常以同桌或前后四人為一組進行討論,開展方式較為單調。在教師內心深處,課堂討論只是可有可無的教學方式,更多教師喜歡快速地傳授知識,解決作業問題,這更像是“填鴨式教學”。
2.討論規則不明
“欲成方圓而隨其規矩,則萬事之功形矣,而萬物莫不有規矩,議言之士,計會規矩也。”教師是課堂討論的領航者,導致課堂討論失敗的誘因之一便是教師在討論之前沒有制定明確的規則,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點,討論目標不明確,學生對于討論的內容一知半解,經常會出現偏離議題的情況;第二點,討論時間把握不明確,學生還在侃侃而談,教師卻因為時間原因打斷學生的思維。
3.評價忽視討論過程
研討的過程是學生思想與靈魂碰撞,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各方面有效發展的過程,但是在傳統教育觀念影響下,以及課堂時間不足等原因,教師往往忽略了這一重要方面,僅關注了研討結果,對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能力熟視無睹。
二、建構主義在語文課堂討論中發揮的作用
(一)教師方面
1.有利于提升教師課堂應變能力
課堂應變能力是每一位老師必須具備的品質,應變能力強的教師可以根據課堂討論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隨機應變。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小學語文課堂討論是復雜的、多變的,是真正將討論交由學生完成的過程,并由學生自主完成最終的意義建構。
2.有利于加強對學生的感知能力
建構主義強調了學生的自主性,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這更要求教師在學生討論時進行細致觀察,敏銳捕捉學生的一言一行,從他們的舉動中判斷出學生課堂討論時的狀態,并根據實際情況迅速做出相應措施,從而引導學生更好地參與課堂討論。
(二)學生方面
1.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影響下,教師是課堂的主人,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的一方。而建構主義認為知識獲得不是通過教師的傳授,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幫助、協作、交流,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課堂討論這一組織形式讓學生利用各種資源信息,獨立思考,在小組內各抒己見,為自己所支持的觀點進行辯論,短時、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培養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2.有利于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什么是“語文”?葉圣陶先生說:“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課堂討論可謂掌握語文課程這一“工具性”的良方。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表達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參與討論,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說清自己的觀點。能根據對象和場合,稍作準備,作簡單的發言。”課堂討論是學生各種信息互相交流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用言語去表達自己的觀點,需要為自己支持或反對的觀點進行辯駁,在此過程中學生將有效地培養自己語言表達能力。
3.有利于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是新課改的理念之一,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極為重要。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學生在課堂討論中通過他人的幫助、協作,參與討論過程,協作學習,共同完成意義建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發表自己意見,傾聽他人建議,加強了合作意識。
三、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語文課堂討論的實踐方法
(一)教師方面
1.正確處理師生角色
學生是討論的主體,在討論前期,每位成員都應成為分享者,發表不同的觀點。討論中后期,學生將成為支持者和挑戰者,當學生集思廣益之后,將會出現不同的“派別”,大家各抒己見,形成自己的結論。另外,為了避免在課堂討論中出現激烈的分歧、爭吵,每位同學都應成為調解員,及時化解雙方沖突,保證課堂討論有序進行。
而教師則是課堂討論的組織者、引導者、監督者。作為組織課堂討論的專業人員,負責討論前期的所有準備工作,包括確定討論目標及內容,為學生創設和諧的討論氛圍,明確討論規則等,需要有計劃地組織學生的討論,確保高效性。當學生在討論過程中,要充當好引導者的角色,當學生遇到困難,進程無法推進的情況下,教師要適度引導,激發學生思考。
2.構建和諧的討論環境
如何構建和諧的討論氛圍至關重要,本人將從三點分別闡述: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制定有序的討論規則、提供信息資源。
(1)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是課堂討論的根本。《學記》記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早在幾千年前,我國的教育學家就道破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對于學生的重要影響——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擁有良好的情緒去面對學習。教師在課堂討論時關注每一位學生,讓所有人都參與課堂討論,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展開合作討論。
(2)在課堂討論前要制定有序的討論規則。組織心理學認為,任何一個群體,在其合作中都可能在群體成員之間產生矛盾沖突,討論規則對學生的討論起著約束、引導的作用。觀察后我們不難發現,在課堂討論時經常會出現這些情況。有些同學占據著發言的“霸權”,而剩下的同學缺乏參與感;有些小組討論慷慨激昂,聲音過大,影響到其他小組的正常秩序;有的同學在聆聽時,經常打斷別人,甚至嘲笑反駁,導致發言者匆匆結束。教師針對這些情況可以制定以下基本規則。
首先,小組內進行合理的角色分配。主持人要明確討論內容,安排討論流程,組織發言等;記錄員需記錄每位組員的意見、主要內容以及最終結論;匯報人需向全班匯報本組討論結果;監督員需提醒每一位同學參與,遇到矛盾及時調解。
其次,討論過程需遵守禮儀。發言時聲音響亮,吐字清晰,表達流暢,言簡意賅,注意發言時長;傾聽時,眼神注視發言同學,認真傾聽,積極思考,不要竊竊私語,也不要隨意打斷別人;對于害羞的同學應積極鼓勵,提出疑問或反對意見時,情緒不要過激,保持平和的態度。
最后,關注討論內容及目標。首先應該明確的是討論的內容,要關注文本信息,不要偏離主題;利用文本信息來支撐你的觀點,不要泛泛而談,空洞無物;運用“我的觀點/意見是……”來發表觀點;對觀點進行支持或反對時請分別運用“我同意……”“我不同意……”的句式來回答。
(3)建構主義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為了能確保學生順利展開課堂討論,主動探索,最終完成意義建構,在交流過程中需要為學生提供各種信息資源,可以是多媒體資料、課外書、教學資料等。比如在教學《少年中國說(節選)》一文時,討論梁啟超先生在百年前的強國夢是否已實現,教師可以提供中國百年時間來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國防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可以以文字、新聞、視頻等多種形式支持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協作學習。
3.創設符合教學條件的討論情境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和一定的“情境”相聯系的,在實際的情境中才能去更好地利用自己的認知結構里有關經驗去同化或順應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給予新知識相應的意義建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也經常利用“情境”,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討論情境的形式可以是多樣的,可以創設問題情境、視聽情境、活動情境。
4.在討論過程中加以引導
語文課堂討論互動是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在進行討論時,任課教師不能置身事外,放手學生任意去討論。而要認真觀察,及時引導,全面監控。教師引導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著語文課堂討論的效果。
首先是引導討論節奏,由于課堂時間有限,一般討論時長在5分鐘左右,提醒進程較慢的小組,確保每位學生都參與討論,并且引導進程較快的小組進行深度思考,避免冷場。其次,要引導學生專注討論內容。在學生討論的時候,教師要關注討論過程,時刻觀察學生的表現,對積極討論的小組予以表揚,激發他們的興趣;對冷場的小組予以指導,引導成員圍繞討論內容各抒己見;對偏離主題的小組,進行適當提醒,發揮“掌舵者”的作用。
(二)學生方面
1.充分預習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一個成功的課堂討論,前期的準備工作是很大的,葉圣陶先生也曾肯定了預習的重要性,他指出,學生通過預習獲得知識與感悟,當在研討中發現自己的見解與研討結果一致時,可以獲得成就感;如果自己的見解與結果不一致,學生就會反復思考。
雖然預習工作是學生自主完成的,但是教師也需要不定時檢查反饋,培養學生養成預習的好習慣。
2.學會協商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對于學習內容的理解(即對知識意義的建構)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這是建構主義的核心概念之一。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討論某一觀點、理論、假說,進行智慧共享時,難免會出現分歧。首先就需要自我協商,看看到底是哪一方更為正確;其次進行組內協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對當前討論出現的問題、觀點各抒己見,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學生在這種討論、不斷協商的過程中進行思維的碰撞,每個人的智慧互相共享,用群體的力量完成意義建構。
郭思樂先生曾說過:“學問是頭腦中矛盾運動的結果,是自己對自己討論的結果,而學習者基本上是討論者。”小學語文課堂討論是一個復雜、多變的過程,涉及教育學、心理學、文化學等多領域。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不斷發現小學語文課堂討論中的不足,針對問題去實施有效地解決策略,不斷完善語文課堂討論的過程,借助教師的力量,幫助學生自主探究,最終自主完成意義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