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賓
在核心素養理念下,傳統教學方法已很難適應學生的學習需要。要想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與實踐能力,教師要采取更具有創新性與實踐性的教學方法。項目化學習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與實踐能力的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能夠幫助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學習并掌握知識。
在教學中,教師要緊扣單元內容確定探究性、實踐性項目主題,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與創新實踐能力。
例如,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主題是“寓言”,基于這一單元內容,筆者在教學中設計了“走近寓言”故事這一項目主題,設計兩個子主題。一是收集寓言作品,筆者首先向學生介紹了寓言的定義、起源和特點,讓學生對寓言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然后引導學生回顧本單元所學的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陶罐和鐵罐》等,通過閱讀書籍、上網搜索等方式收集一些寓言故事。二是重現寓言場景,在這一項目學習的過程中,筆者首先對學生進行分組,每組選擇一個寓言故事進行表演。在這個過程中,筆者提醒學生在表演時要注意角色的語言、動作和表情,盡可能地還原故事情節。在活動中,有的小組表演了《守株待兔》,有的小組表演了《陶罐和鐵罐》。在表演的過程中,筆者讓學生關注各自扮演的角色的語言、心理活動,深入理解寓言的寓意。表演結束后,筆者組織學生討論,分享各自的感受和收獲。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群文閱讀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深刻理解。在開展項目化學習時,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群文閱讀推進項目學習的進程。教師可以選擇幾篇涉及項目主題的文章供學生對照閱讀,引導學生對比不同篇目在內容、結構及寫作手法上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深入理解文本內容。
1. 從篇到篇,引導比較閱讀
在引導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時,教師可以選擇幾篇與項目主題有關的文章供學生進行比較閱讀。
例如,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梅蘭芳蓄須》一課,筆者利用教材中的“閱讀鏈接”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筆者首先向學生介紹了學習主題“愛國”并提問“什么是愛國”,然后用課件給學生展示《難忘的一課》,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在這個過程中,筆者先讓學生分別閱讀兩篇文章,然后組織他們在小組內討論,探討兩篇文章在內容、結構和寫作手法等方面的異同點。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筆者組織學生舉辦閱讀分享會,讓每個小組選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學分享本組的討論成果。在分享的過程中,有的小組關注到兩篇文章中愛國人物的不同之處,有的小組則對兩篇文章的寫作手法進行了深入的比較。通過這樣的分享活動,他們對“愛國”的理解更加深刻。
2. 從篇到本,引導有序閱讀
在比較閱讀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有序閱讀,即按照文章的邏輯結構和寫作順序進行閱讀。學生在有序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更深入地了解文章的構思與構架。
例如,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小英雄雨來(節選)》一課,筆者以“繪制雨來的革命日歷”為項目主題引導學生進行有序閱讀。筆者首先引導學生回顧《小英雄雨來(節選)》一文,從而讓學生對雨來的形象有初步的認識,然后讓學生閱讀《小英雄雨來》整本書,關注雨來的成長經歷和性格特點,以及他與其他人物的關系,繪制雨來的革命日歷。在筆者的指導下,學生以表格的形式記錄雨來的成長經歷和重要事件。在學生繪制雨來的革命日歷后,筆者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分享和交流,讓每個小組選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學介紹雨來的革命日歷,分享對雨來形象的感受。
小學語文項目化學習,核心就是要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從而掌握所學內容。因此,教師有必要通過設計探究性、實踐性強的項目主題,指導學生在實踐中運用已學知識與技能,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加深對所學內容的記憶。
例如,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口語交際:名字里的故事”,筆者組織學生開展“搜集并介紹名字中的故事”項目式學習活動,首先引導學生回顧“口語交際:名字里的故事”這一主題,提出項目學習任務——“搜集并介紹名字中的故事”;然后給學生提供項目學習評價量表,講解評價量表的重要性和評價標準,指導學生正確運用評價量表對項目學習進行評價。在學生完成項目化學習之后,筆者讓每個小組選派一名代表進行匯報展示,介紹所選名字的故事,分享自己的感受。筆者對學生的展示匯報進行點評和總結,肯定學生的努力和成果,同時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
總之,小學語文項目化學習強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真正實現了以生為本。教師通過設計與單元內容密切相關的項目學習主題,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項目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既可以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又可以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歸納等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