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林
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數是連續性文本,典型的非連續性文本只有《故宮博物院》《金字塔》等為數不多的篇目。二者明顯的區別是:連續性文本以句子與段落組成的文字材料,通常按從左到右的順序排列;非連續性文本以圖表配合文字以多維形式呈現,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在連續性文本教學中,可以借助“非連續”文本吸引學生的特點,將連續性文本適當地轉化為“非連續”文本,為學生帶來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新課標強調在語文學習中學生要開展梳理活動,對從文本中梳理出的大量信息,可以用表格的形式來呈現。比如,教學五年級下冊的《手指》,課文中對五根手指的特點進行了分析,在突出優點的同時,也談到了不足的方面。學生閱讀課文完成這樣的信息梳理后,教師讓學生匯報梳理的結果,如果學生選擇用語言匯報,就會顯得凌亂、拖沓甚至有表述不清的情形出現;如果設計適宜的表格,梳理出五個手指的優點與不足,不僅能夠很清楚地呈現作者在文本中對不同手指的描述,而且能夠從作者指出的“優點”與“不足”的數量對比中,看出不同手指的功用和作者的態度與情感,對理解課文的觀點也很有幫助。
語文實踐活動是新課標倡導的十分重要的學習樣態,除了將學段要求的內容全部體現為學習實踐活動外,還在學習任務群中強調以多項學習活動對接每項學習任務。比如,教學六年級上冊的《竹節人》,課文講述了作者在童年時代迷竹節人、做竹節人、玩竹節人的過程中發生的故事,字里行間表達出簡易的玩具給作者童年帶來的無窮樂趣。課文所在單元語文要素是學習有目的地閱讀,其中一個閱讀目的就是寫一份《竹節人制作指南》。制作竹節人的方法在課文第3自然段中是以連續性文本表述的,學生需要根據竹節人制作的材料準備、制作步驟、注意事項等內容來寫《竹節人制作指南》。在寫作這份指南的過程中,學生最好能夠插入竹節人的插圖、標注竹節人的尺寸、制作竹節人的材料等內容,這樣就能方便制作者對照圖表完成竹節人的制作。這樣的制作指南,必然是以“非連續性”文本呈現的,體現了語文實踐的綜合性特點。
在連續性文本中,作者總是通過不同的語言文字排列組合,形成獨特的表達來體現思想感情。這種語言文字的排列組合,體現了作者的匠心獨運,也就是表達秘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非連續”的方式,比如,想象圖畫,用鏡頭語言理解等,破譯作者的表達秘妙。學生破譯了文本表達秘妙后,再仿照文本進行練筆活動,就能真正理解范文中的表達方式。比如,教學五年級上冊的《慈母情深》,課文描寫作者在環境十分惡劣的工廠里見到母親看“我”的場景,是通過連續性文本進行表達的。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用電影慢鏡頭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把人物的一個動作分成三個鏡頭“背直起來了”“轉過身來了”“吃驚地望著我”,表達那一刻母親的辛苦勞作深深地震撼了“我”,這個慢鏡頭永遠定格在“我”的心中。有了“非連續”文本的幫助,學生破譯了作者這一表達中的秘妙。
相對于學生學習的課文來說,生活中“非連續性”文本出現的情形有很多。在連續性文本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中遇到的“非連續”情形,讓語文學習更接地氣。比如,教學三年級上冊的《花的學校》,課文中的描述“花孩子想在放學以前出來游戲,他們的老師是要罰他們站墻角的”,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學生對學習與玩游戲的選擇問題,二是教師該如何處罰學生的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聯系自己的學習實際進行討論:自己喜歡玩游戲,該在什么時候玩比較合適?自己如果犯了錯誤,教師會有怎樣的“懲罰”?教師可以讓學生各抒己見,把自己的想法發送到班級微信群中討論;還可以讓學生家長參與這一討論,提出各自的觀點。這樣一來,教師通過“非連續性”文本獲得了解決相關問題的豐富信息。
總之,在連續性文本教學中,教師適當借助“非連續”策略開展教學活動,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