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不斷提高非遺保護的力度,相應的,傳承機制和體系也逐步趨向完善,在保護非遺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雖然社會在快速發展和進步,但對于非遺來說,其傳承方式、理念等仍然存在滯后的問題,此外,現代理念、文化以及工作生活方式等,都對非遺保護產生了較為顯著的負面影響。再加上目前傳承人普遍年齡偏大且文化素質水平不高,在非遺保護方面缺少主動性和有效手段,使得我國的非遺面臨失傳風險。本文主要探討了如何加強對非遺傳承人的保護。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方法
【中圖分類號】G122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13-0010-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3.003
非遺是經受歷史考驗的活著的文化,也是千百年來中華人民的生活、精神的精華。所以,非遺始終以生產生活為根基,是隨著歷史發展而發展的。非遺本身有著鮮活的生命力,因此保護非遺并不能像保護標本那樣將其固化起來,而是應該將之和生活生產有機地結合起來??梢哉f,保護傳承人實際上就是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攵?,如果沒有傳承人,那么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就無從談起。所以,我們必須加強對傳承人的保護力度,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為非遺的發展和傳承提供保障。
一、保護非遺傳承人的關鍵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是一種文化、一種事物甚至是一種思想。非遺可以是無形的,也可以是有形的。但無論如何,非遺都和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結晶與見證。保護傳承人實際上就是給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一種無形的保障,這種保障對于我國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揚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非遺代表著廣大勞動人民的優良品格和強大的創新力,離不開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體現著人民獨具特色的生活和生產方式、道德理念等,非遺來自人民、用于人民,由人民應用、傳承,也由人民來發展。因此,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為重要的載體,無論是生產技術、民俗習慣還是民間傳說,最終都會由傳承人來負責發揚光大。非遺可能是無形的,而傳承人是有形的,如果傳承人缺位,那么非遺的傳承和發展就缺少基礎和動力。
對于中國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其傳承人表現出極為鮮明的區域性和民族性,代表著地域、民族的生產和生活特點,也代表著某個民族獨特的藝術形式。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依托人才能發展和傳承,比如一些必須由人來實踐的技能,或者一種聲音等。傳承人發揮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傳承人的強大能力和心智在非遺領域得到了充分體現。
我國歷史源遠流長,無論是文化資源還是物質資源都極為豐富。如果沒有傳承人,那么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會逐漸遺失,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就會受到不利影響。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人們對中華傳統文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認識,也非常理解傳承人在非遺傳承和發展進程中起到的關鍵作用,對傳承人的保護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然而,實際情況是一些古老的技能、藝術等正面臨著失傳的窘境,目前的生存條件也極為艱難。很多傳承人年齡已經偏大,而年輕人接觸外界信息更加頻繁和多樣,對非遺的認識不全面、不深入,感受不到傳承非遺的關鍵作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也缺少興趣和積極性。這使得很多年事已高的傳承人處于惡劣的生存條件之下,收入微薄、難以為繼。特別是一些相對復雜、需要長期教授的技藝,失傳的危險性更加明顯。一旦發生上述情況,那么很多珍貴無比的資料、物品就會被丟棄或者失傳。比如,近年來對非遺的過度開發就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除了制度、法律等因素的缺失外,地方政府以及相關部門沒有充分發揮自身職能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也是導致上述問題的關鍵因素。
二、非遺傳承人現狀分析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傳承人有著扎實的技能與知識基礎,也具有先進的精神和深厚的內涵。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和傳承的進程中,傳承人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即便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不少方針和政策來促進非遺保護,然而由于社會環境、思想觀念等因素的影響,對于傳承人的保護工作仍然存在不少不足和缺陷。要切實解決傳承人保護不力的問題,就要對目前非遺傳承人的情況進行全面分析。
第一是非遺傳承人普遍年事已高。根據2018年的調查數據可知,入選非遺傳承人名單的數量為1082,平均年齡已經達到了63.28歲,大部分年齡大于40歲,40歲以下的傳承人僅有7位。可見,年事已高成為傳承人群體普遍存在的一種情況,這使得非遺傳承面臨著失傳風險。如果傳承人過世,那么非物質文化遺產勢必面臨后繼無人的窘境。
第二是傳承人的素質水平整體偏低。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無論是傳授還是傳承,都離不開“教授”這一活動,而非遺的傳承大都通過口頭講授來實現,傳承的難度普遍較高。并且,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都來自經濟條件和物質條件較差的鄉村,傳承人對于技藝極為熟練,然而他們的整體文化水平偏低,很多傳承人甚至根本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所以,他們缺少教授的意識和手段,即便是近年來信息化技術、數字化技術飛速發展和普及,他們也不知道如何使用這些技術和工具來發展和傳承非遺。對于傳承人來說,非遺的傳承不僅僅是將傳統技藝以原有的形式、內容傳遞下去,更為重要的是凸顯出與時俱進的發展理念,也就是說,非遺中不符合時代發展、人民需求的內容,都要用于去除,使得非遺成為一種文化精華,進而實現非遺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是傳承人經濟條件較差,非遺傳承缺乏硬件條件支撐。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水平提升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是,貧富不均也是現今仍然存在的一大問題。國家地域面積較大,氣候、交通等因素都會給區域經濟發展帶來顯著影響,尤其是我國的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仍然有很多,和沿海發達城市之間的差距與日俱增。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都來源于小農經濟,而傳承人則大多生活在經濟條件較差的農村或者鄉鎮,很多傳承人都是基層百姓。知識水平偏低、文化意識欠缺,再加上城鎮化發展給當代人帶來的思想沖擊,使得傳承人難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市場相融合。顯然,沒有市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很難從中得到收益,經濟條件差的境遇無法改變。這就導致很多傳承人只能外出務工,脫離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源地和發展環境,傳承人無心也無力做好非遺傳承工作。
三、非遺傳承人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瀕危非遺缺少維系措施
很多非遺技藝都是具有較大難度的技藝,并且傳承人年齡較大,自身的經濟情況也較差。如果傳承人離世,又沒有德才兼備的新傳承人繼承非遺技藝,那么顯而易見的結果就是非遺的失傳,很多偉大的傳統技藝逐漸消亡。然而,目前的傳承人認定工作整體較為復雜,花費時間和精力較多,使得不少有志于傳承非遺的年輕人望而卻步,再加上傳承非遺可能并不能給傳承人較差的經濟狀況帶來雪中送炭的效果,年輕人傳承非遺的意愿也因此而降低。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都面臨斷代風險,然而并沒有維系非遺傳承和發展的有效措施,非遺勢必會面臨失傳的局面。
(二)傳承人認定不規范合理
目前,針對傳承人認定仍然沒有規范的程序,認定傳承人就需要自行選擇組織或者聘請專家來完成。顯然,組織或者專家的專業水平對認定結果有非常明顯的影響。雖然對于認定組織有相關規定,但是并沒有限定認定組織的構成,這就使得選擇專家存在缺乏標準的問題,傳承人認定的規范性自然也就有所欠缺。以省級傳承人認定程序為例,先由個人申報或者單位推薦,然后逐級上報到省級有關部門。顯然,這樣的認定方式使得單位自身的意見過于突出,主觀意識較為明顯,權力介入會使得傳承人認定存在極大的不合理情況,一些并不具備優秀資質的申請人可能會被認定為傳承人,這顯著打擊了其他申請人的積極性。此外,對于群體性傳承人的認定目前也缺少規范。大部分非遺的傳承人都是個人,戲曲類的群體活動的傳承人選擇和認定就變成了一個難題。
(三)對喪失能力傳承人保護的缺位
如果傳承人沒有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能力,有關部門可以認定新的傳承人。也就是說,原來的傳承人資格就會喪失。然而,即便喪失了傳承能力,這部分傳承人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和發展貢獻了很多精力、時間以及金錢,現在僅因為其喪失傳承能力而直接剝奪他們的資格,同時也剝奪了他們的部分權利,這顯然是對傳承人缺少尊重的表現,其他傳承人也會受此影響而喪失開展非遺傳承工作的積極性。
四、加強非遺傳承人保護力度的措施
(一)完善傳承人認定制度
認定非遺傳承人是一項專業性很強且較為復雜的工作,與社會的多個角度和層面都有聯系。因此,需要積極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專家對保護傳承人的積極作用。政府部門要結合本地區非遺實際情況,組建專門開展傳承人認定的專家隊伍。在推薦、認定傳承人等工作中提供豐富、專業的參考意見。當然,部分認定制度的短期整改不可能立刻取得效果,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合理調整標準來提高傳承人認定的專業性和規范性。對于專家隊伍的組成,需要是長期工作在非遺領域的專家并且有高級以上的職稱。這樣在開展傳承人認定工作時,專家隊伍能夠充分運用本領域的工作經驗和知識儲備,為認定工作提供專業建議,使得傳承人認定從制度方面得到保護和支撐。為了保持專家的積極性和專業性,對于專家隊伍也要有相應的獎懲制度,確保專家在咨詢、評定等工作中嚴格遵循相關規定和規范,盡可能減少工作中的疏漏和錯誤。此外,還要督促專家在評定非遺傳承人時做好實地考察工作,而不能僅憑申請人的材料以及其他資料就做出結論。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傳承人認定工作的作用,從根本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承人。
目前,政府申報是認定傳承人的主要方式,這種方式的規范性很強,但是存在程序繁瑣等問題,并且可能存在權力介入的情況。因此,還要積極開發自主申請這一認定渠道。如果存在特殊情況,還可以由當地有關個人或者群體進行推薦。當然,推薦的重點應當是瀕臨失傳的非遺的傳承人以及專業程度高、具有較強責任性和主動性的傳承人。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傳承人不主動申報,當地政府部門也并未推薦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就應當開放群眾舉薦,使得非遺傳承人的認定更加開放,符合當今社會的發展特點。
對于傳承人認定工作來說,內容標準規范、過程公開透明是極為重要的。除了推薦部門負責人以及申報傳承人本人的意見之外,還要廣泛吸取社會意見,綜合上述因素來對傳承人資格進行科學評定。這種多元化的評定方式更加高效和有效,也能夠有效防止覆蓋面較窄、思維固化等問題的出現。
(二)建立瀕危傳承人搶救制度
傳承人年齡普遍偏大是目前客觀存在的問題,這使得不少重要非遺項目面臨失傳風險。針對這種情況,應該建立瀕危傳承人搶救制度。鄉級及以上政府的有關部門要建立瀕危非遺項目和傳承人情況檔案,使用錄音、錄像等記錄傳承人情況和非遺技藝,將其中最關鍵、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妥善保存下來,給后續申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防止因為評定時間過長導致非遺項目失傳。對于一些情況危急但還未進入評定流程的傳承人和非遺項目,可以先指定為“臨時非遺”或者“臨時傳承人”,為后續非遺項目和傳承人認定爭取時間和空間,激發傳承人主動參與認定的主動性。
(三)做好對傳承人的扶持工作
無論是從經濟條件還是生存環境等方面,都應該加強對傳承人的扶持,使其具備繼承非遺的外界和內部條件。當地政府部門應結合本地區非遺實際情況和需求,建立專項扶持基金,根據傳承人具體情況給予合理扶持。來自政府的扶持基金是固定扶持,除了這一部分外,還要針對項目傳承人提供補貼,為經濟窘迫的傳承人提供生活補貼等。此外,積極為傳承人提供出版、演出的機會,增加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改變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態度和想法,也讓傳承人有更多的經濟來源,為非遺傳承奠定堅實的基礎。
針對部分傳承人素養水平偏低的情況,應當積極引導傳承人學習和進修。傳承人自身的品質和素養,顯然會對非遺傳承產生非常直接的影響。如果傳承人本身缺少保護和發展非遺的意識和主動性,那么非遺傳承就會面臨較大的阻礙。當地政府部門應該為傳承人提供接受教育培訓的專項補貼,也可以定期邀請專家、學者通過舉辦講座等方式來對傳承人進行教育培訓。傳承人受邀參加非遺有關的活動時,政府部門也要給予適當補貼和幫助。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傳承人群體的整體素養水平,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長久地保持生命力。
非遺也是一種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就成為一項非常必要的工作。當地政府部門應當為非遺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定專門的政策或者規定,對于故意破壞非遺、剽竊非遺創意的人給予處罰,情況嚴重的則按照刑事犯罪論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實際上也就是對傳承人的保護。
(四)完善傳承人退出機制
要求傳承人必須承擔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顯然是不現實的。傳承人沒有傳承的意愿或者客觀原因無法傳承,此時就應當有相應的制度來保障傳承人的正常退出。然而,一方面這項制度是欠缺的或者不完善的,一方面傳承人退出之后相應的受保護、被安置的權利一定程度上也喪失了。因此,完善傳承人退出機制,也是保護傳承人的一項必要工作。第一,可行的退出標準不可缺少,對于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不同的傳承人,都要“因地制宜”結合實際情況確定退出方法,還應該有相應的救濟措施;第二,部分傳承人在缺少正當理由的情況下就拒絕承擔義務,對于這部分傳承人先要進行思想教育,努力挽回他們的責任感和榮譽感,并給出一定時間讓其自行思考和決定。如果傳承人堅持不承擔義務,那么就要及時取消其傳承人資格并盡快重新認定,確保非遺傳承銜接良好;第三,對于經濟條件較差等存在客觀原因難以承擔責任的繼承人,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資助和補貼,盡可能保留他們的繼承人資格。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重要“養料”,然而針對傳承人的保護目前仍然存在不規范、不到位的問題。結合實際情況解決傳承人保護工作面臨的阻礙,讓傳承人有更強的動力完成使命,才能保證非遺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娜,吳軍明,劉培峰,等.傳統工藝振興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路徑——以景德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黃云鵬為例[J].陶瓷學報,2023,44(02):382-388.
[2]王秋花.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機制創新研究——以連南瑤繡為例[J].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15(01):21-29.
[3]東宇軒.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究述評[J].貴州民族研究,2022,43(03):89-95.
[4]宗誠,朱昕棣,關宇辰.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視化傳承轉譯方法研究[J].大連大學學報,2023,44(06):59-66.
[5]陳琳斐.可持續設計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J].陶瓷,2023(12):108-110.
作者簡介:
張媛媛,女,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