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紀向正(1991—),女,河南鶴壁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公共管理、法律。
摘 要: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力推動下,我國鄉村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鄉村面貌煥然一新。然而,伴隨著這種快速發展,鄉村生態環境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農業面源污染問題仍然存在,工業污染向鄉村轉移,生活垃圾和污水缺乏有效治理,制約了鄉村可持續發展。為此,需要精準化精細化開展源頭治污,引導企業合理布局,加強鄉村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提高鄉村生態環境質量,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生態環境;生態振興
一、鄉村生態環境治理現狀
生態振興不僅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更是推動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引擎。農村地區占我國國土面積的90%以上,是我國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生態功能和價值,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新征程中,生態振興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當前,我國鄉村建設行動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全國95%以上的村莊環境基本實現了干凈整潔有序,為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此進程中,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斷改善。據統計,有條件的建制村已經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車,不僅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也為鄉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然而,必須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鄉村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一些地區的鄉村建設進展迅速,而部分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則相對滯后。同時,農業面源污染、工業污染、生活垃圾和污水缺乏有效治理等問題也是鄉村建設中亟待解決的難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既影響了鄉村的生態環境質量,也制約了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二、鄉村生態環境治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面源污染問題仍然存在
農業面源污染是生態環境與食品安全的隱形殺手,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其主要源自農業生產活動中的化肥、農藥、畜禽糞便等。隨著農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的使用量隨之增加,塑料農膜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如不及時清理,廢舊農膜會長時間殘留在土壤中,其中的增塑劑在土壤中揮發后,會破壞土壤的微生物環境,影響作物根系的伸展,給農業生態環境帶來負面影響。
當這些農業投入品超過土壤的承載能力,多余的營養物質就會隨著雨水流入河流、湖泊等水體,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引發藻類大量繁殖,消耗水中的氧氣,使得其他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從而對生態環境和食品安全等造成嚴重威脅。
中國環境學會生態農業專業委員會公布的相關資料顯示,近年來,隨著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程度的提高,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愈發嚴重,排放強度呈現上升趨勢。這一嚴峻問題帶來了一定經濟損失和社會危害,已成為影響我國水環境質量和生態安全的重要因素。
(二)工業污染向鄉村轉移
隨著城市工業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環境保護的門檻日益提高,一些受到嚴格監管的污染企業開始尋求新的生存空間。這些企業開始“上山下鄉”,利用部分鄉村地區的低準入門檻和監管漏洞,將工業污染向鄉村地區轉移。
這一趨勢的背后,既有地方相關部門片面追求GDP增長的原因,也與鄉村地區的環境保護意識相對薄弱有關。一些化工企業借助“工業反哺農業”“產業轉移”等名義,在田野里建起廠房、豎起煙囪,大量排放廢氣、廢水和廢渣等污染物,將污染問題帶到了鄉村,嚴重破壞了鄉村的生態環境,給當地居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困擾。
鄉村振興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雖然短期內建設、引入工業企業能夠提升鄉村的GDP,但這種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長期來看,環境污染將對鄉村的生態環境、農業生產乃至居民健康造成嚴重影響,進而影響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三)生活垃圾和污水缺乏有效治理
隨著鄉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染問題也日益凸顯。由于缺乏統一的生活垃圾處理規劃和污水處理設施,鄉村地區的生活垃圾和污水隨意排放,嚴重污染了鄉村環境。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按照每人每天平均產生0.6公斤垃圾的標準計算,農村生活垃圾的產生量已經呈現與城市垃圾量逐漸趨同的趨勢,給農村環境帶來嚴重壓力,必須對農村垃圾問題給予足夠重視。
農村生活垃圾的成分也在發生著顯著變化。傳統的果皮、秸稈等有機垃圾逐漸減少,而廚余類、灰土類、橡塑類、包裝類等復雜垃圾的比例逐漸增加。在經濟水平偏低的地區,垃圾成分以灰土、磚瓦類為主;在城鄉差距不大的地區,生活垃圾包括廚余類、橡塑類、灰土類等,比例已經與城市垃圾趨同。隨著垃圾成分的復雜化,傳統的簡單填埋、焚燒等處理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環保要求,也給土壤、水源等帶來二次污染。此外,隨著垃圾量的增加,垃圾隨意傾倒、堆放,垃圾處理設施簡陋,技術水平落后,導致垃圾處理效果不佳,甚至造成二次污染,影響了農村環境和居民的生活質量。
三、鄉村生態環境治理的對策
(一)精準化精細化開展源頭治污
為有效應對面源污染挑戰,必須采取精準化、精細化的策略,從源頭開展污染治理工作。在這一過程中,應綜合布局“源頭減量—循環利用—過程攔截—末端治理”等多元化措施,以實現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雙重目標。
第一,源頭減量。大力推廣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秸稈“五料化”利用、農膜回收等行動,研發更加環保、可降解的農膜材料,減少農業生產中的污染排放,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精確控制化肥的施用量,減少氮、磷等營養物質的流失,從而降低水體富營養化的風險。加強綠色投入品創新研發,積極推廣緩釋肥料、水溶肥料、微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拓寬畜禽糞肥、秸稈和種植綠肥的還田渠道,在更大范圍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此外,還需深入探索秸稈的“五料化”利用,即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以減少秸稈焚燒帶來的大氣污染,為農業生產提供有機肥料和生物質能源,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
第二,發展循環經濟。因地制宜建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技術庫,將畜禽糞污轉化為有機肥料,將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有機廢棄物轉化為生物質能源,為農業生產提供清潔能源,促進土壤改良和地力提升。推動種養循環,大力發展水產生態健康養殖,發展池塘“魚菜共生”綜合種養,推行復合人工濕地、“三池兩壩”、池塘底排污等尾水處理方式,積極推廣池塘工廠化循環水、大水面生態增養殖、稻漁綜合種養等多種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實現水產養殖尾水達標排放和循環利用。積極推廣生物降解農膜等環保材料,以減少農膜殘留對土壤和水環境的污染。
第三,推進田內攔截、離田攔截等技術的應用。采取建設生態溝、植草溝等田間工程措施,攔截并凈化農田排水中的污染物,利用生物攔截技術,如濕地植物、微生物等,進一步降解和轉化污染物,降低其對環境的風險,有效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提高農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二)引導企業合理布局
對于化工園區的建設和運營,必須有清晰明確的規定和標準。選址、建設、運營等各個環節,都需要有具體的規定進行引導和規范。化工園區應優先選擇在交通便利、通信發達、物流條件優越的城市遠郊區進行布局,而不是盲目地遷移到鄉村地區。
解決工業企業帶來的環境問題,不能僅僅依賴于鄉村搬遷這種簡單的解決方案。盡管這種策略在短期內可能會對環境污染和安全生產問題產生一定的緩解作用,但鄉村地區不能成為化工企業的“避風港”,更不能成為他們逃避監管、違規生產的庇護所。需要從更深遠的角度思考,制定更加全面和科學的政策,引導企業實現綠色發展,推動鄉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與此同時,需要持續加大對鄉村地區工業企業、小作坊等污染主體的日常監管和執法力度。推動企業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依法嚴懲違規企業,以起到警示和震懾作用,實現高污染、高能耗、安全隱患大的化工企業逐步退出市場。加強政策引導,鼓勵和支持鄉村地區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優勢,發展符合當地特色的綠色產業、生態農業等環保產業,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環保意識,使其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為鄉村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三)加強鄉村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鄉村規劃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是解決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問題的關鍵。應注重廁所與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同步建設、一并管護、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實現農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保護農村生態環境。
協同推進農村有機生活垃圾、廁所糞污、農業生產有機廢棄物資源化處理利用,以鄉鎮或行政村為單位建設一批有機廢棄物綜合處置利用設施。嚴格落實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等措施,將有機垃圾轉化為肥料,發展循環經濟,對可回收垃圾進行再次利用,提升垃圾處理能力和技術水平。加大投入,引進先進的垃圾焚燒技術、生物處理技術等,改善垃圾處理設施,提高垃圾處理的效率和效果。
農村污水處理是關系民生福祉和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工程,要深入探索,逐步引導農民群眾養成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結合村莊規劃,重點治理水源保護區和城鄉接合部、鄉鎮政府駐地、中心村、旅游風景區等人口居住集中區域農村生活污水。
一是積極指導農民群眾穩步推進戶廁改造。在干旱寒冷地區,積極開展適用技術產品的研發與試點,探索出適應不同氣候條件的改廁模式。深入實施農戶自愿按標準改廁、政府驗收合格后補助到戶的獎補模式。二是積極探索和推廣新型污水處理技術,如高級氧化、膜分離等,提高污水處理效率和水質穩定性,加強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管理,確保污水達標排放。三是分類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開展農村黑臭水體動態排查和源頭治理,不斷健全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置體系,在有條件的地方探索推進源頭分類減量與資源化利用,優先推廣運行費用低、管護簡便的污水治理技術;鼓勵居民居住分散地區采用生態處理技術,如采取黑灰水分類收集處理、與畜禽糞污協同治理、建設人工濕地等方式處理污水,達到資源化利用要求后,用于庭院美化、村莊綠化等。四是整體提升村容村貌。建立健全常態化清潔制度,有序推進村莊清潔行動,定期清理垃圾、整治亂搭亂建,打造整潔有序、美麗宜居的村莊環境,積極開展美麗宜居村莊創建示范活動,引導農民群眾樹立文明衛生意識,共同營造美好家園。
(四)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
堅持需求導向,拓寬引才渠道,圍繞產業振興、生態振興等,實行“剛柔并濟”的引才措施,開展環保人才引進活動,持續夯實智力保障。從“育才”的角度出發,制訂科學、全面的培養計劃,探索形式多樣的人才培養模式。制訂近、中、遠期的培養、扶持計劃。短期計劃應著重于提升現有農村人才的技能和知識水平,以滿足當前農村生態發展的需求。中期計劃應著眼于培養一批具備創新能力和領導才能的鄉土人才,為農村產業升級換代提供智力支持。長期計劃應關注農村人才隊伍的可持續發展,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長期實施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營造良好用人環境。堅持“人崗相適、人盡其才”的用人理念,綜合考量人才的專業知識、能力素質,摸清崗位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合理安排工作崗位,促進人才資源優化配置。依據地區特色,引進與地方綠色產業發展方向、層次相適應的人才,讓生產要素更好地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采取多種形式的人才培養方式,開展網絡教育、遠程教育,為農村創業人員提供政策咨詢、技術指導、市場營銷、品牌培育等課程服務,幫助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實際問題,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立足實際,結合當地產業特點和發展需求,探索適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為鄉土人才發展開辟綠色通道,提供政策扶持、資金支持等,以激發他們的創新潛力和創業熱情。
參考文獻:
[1]賈星,包蓮.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現狀及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22(32):11-13.
[2]張慧霖,王海志.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意義、現狀及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33(8):13-15.
[3]李欣.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對策研究[J].當代農村財經,2021(10):27-30.
[4]涂雨晴,范慧誠.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J].經濟研究導刊,2022(22):37.
[5]王晨,華章琳.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及治理對策[J].資源節約與環保,2022(8):23.
[責任編輯:李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