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行政事業單位傳統的會計工作方式已不適用數智時代經濟社會發展,應積極順應時勢,謀求新的轉型升級之路。借勢于新技術的創新成熟,積極探索推進財務共享平臺建設,努力融入新時代會計工作數字化轉型,助力單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高質量發展。文章首先對財務共享作簡要的論述,再介紹建設財務共享的積極性與可行性,最后闡述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共享建設的措施。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 財務共享 措施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6-081-03
一、引言
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到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之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黨和國家戰略布局中的重要性愈加凸顯。另一方面,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創新迭代速度加快,經濟社會全面開啟數字化轉型,對會計信息化實務和理論提出新挑戰,提供新機遇。在總目標指引下,作為國家和社會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行政事業單位應充分把握新時代會計數字化轉型的新形勢、新機遇,通過探索建立財務共享平臺,運用新技術推進會計工作數字化,提升會計數據的質量、價值與可用性,構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國家會計信息化發展體系;依托財務共享,提升管理能力、服務能力,加快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行政事業單位高質量發展。
二、財務共享概述
財務共享是一種新型的管理和運行模式,本質是一個財務信息平臺。共享平臺上預設統一的會計系統、核算方法、操作流程等,對財務數據進行加工和處理,形成財務大數據中心。20世紀80年代,財務共享興起于西方大型跨國公司,在整合組織資源、提供集約服務、提高管理效率、增強管控力度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自21世紀初進入中國以來,被不少央企和百強企業接受并運用于實踐。2005年中興通訊建立中國企業第一家財務共享中心,直到2018年至2019年第一家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才落地。相較于企業的先行領頭,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共享建設資歷較淺,理論和實踐均與企業存在差距。
三、行政事業單位建設財務共享的積極作用
(一)系統共享,數據流通
財務共享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將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和業務系統統一于同一系統平臺,實現第一步的軟件共享。財務共享平臺將原本獨立運行維護的財務和業務系統聯通,避免使用不同賬號密碼在多個系統中來回切換,極大提高工作效率,也節省各系統獨立運行產生的維護成本。
財務共享還具備數據采集、存儲、清洗、挖掘、分析、治理能力,確保數據架構規劃合理、加工條理清晰、處理動態掌控、傳輸安全可靠等。如數據管理模塊能對本年度的資金按不同屬性進行分類匯總、比重計算,并可與上年度同口徑數據對比。數據結果輸出嵌入多種樣式直觀立體地顯示財務和非財務數據,用戶可以根據工作需要選擇實時輸出。經過標準化清洗處理,業務部門、財務部門、管理部門都可獲得大量與事項相關的、匹配部門需求的、顆粒度更細的可信數據(見圖1),為業務調整、財務分析、內部控制、頂層決策等提供重要參考和佐證,淋漓盡致地發揮了數據的資產價值。
(二)業財融合,雙向共贏
業財融合指的是在信息技術的驅動下,以業務為基礎生成財務信息,達到業務與財務雙向奔赴的互融。財務共享為業財融合的深入和實現鋪路架橋,業財融合為財務共享添磚加瓦,兩者相得益彰。共享平臺通過對業務和財務流程再造,使輸入、執行、共享、輸出、評價環節進行時達到業務與財務規劃融合、業務實施融入財務支持、業務規范融入財務控制、業務互通融入財務共享等,最終實現業務價值與財務價值的全面融合[1]。
傳統會計工作中,業務人員與財務人員溝通少,不利于形成工作上的聯動機制。通過對業務和財務流程的整理和糅合,業務端前置了財務基本資料的錄入工作。平臺設置統一的會計核算標準,并將其滲透到各相關部門,保證財務核算流程規范化,同時幫助財務部門將口徑豐富且標準一致的財務信息共享傳遞給業務部門。此外,財務部門還可實時監控到業務部門的每筆業務從產生到支付完成的全流程,對預算資金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如系統會對采購次數頻繁、資金量大或者是特殊的經濟事項發出預警消息提醒,財務部門可以根據預警信息分析研判業務部門的事項發生是否合理;對于需簽訂合同的經濟業務,共享系統會要求采集錄入簽訂合同的信息,每個時間節點合同權利義務的履行與資金收付需同步并行,避免提早或延后完成支付。財務共享平臺的數字化核心手段不僅可以提高業務人員對財管活動的認知度與參與度,加深業財部門溝通合作,還讓業務活動和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提高監督效率。
(三)部門聯動,監管加碼
財務共享平臺不是局限創設于某個單位經濟業務框架內的獨立系統,還與上級主管部門的業務管理系統、財政部門的業務管理系統、審計部門的業務管理系統聯網聯通(見圖2)。系統的聯網聯通賦予了三部門直接查看調取基層單位財務數據的權限,線上的數據共享打破了時間、地點的限制,主管部門、財政部門、審計部門能分類別、有重點地遠程查閱單位財務信息、業務信息,并對異常情況通過共享平臺對行政事業單位遠程實時監督預警,及時要求下屬單位對不符合政策文件規定的事項進行整改。解決了以往只能通過翻閱紙質材料獲取資料,再統計整理反饋給被檢查單位,影響監督效率。主管部門也可利用共享平臺向下屬單位點對點派發任務、傳遞信息。主管部門、財政部門、審計部門對單位的各事項實施動態多方監管,保證監督管控工作的及時性、完整性、有效性,利于防范財務風險。
(四)流程科學,強化內控
內部控制是行政事業單位實現有效管理倚賴的重要手段。共享平臺依托信息技術手段,將管理行為嵌入系統平臺功能,以此實現財務內部控制自動化。通過再造財務流程,優化財務業務審批流程、強化流程標準管理,完成自我管理自動化轉變。財務共享平臺重構了從核算到管理的傳統模式撬動財務管理變革。應用場景涵蓋線上申請審批、預算控制、報銷標準控制、電子票據線上核驗等。信息化、自動化的管理徹底改變傳統報銷中人工填寫、人工審批、人工貼票、人工核驗的方式,改善碎片化、效率低、管控難的局面。解決了傳統財務工作中各部門傳遞信息時,受外部因素影響,信息交流受阻,導致財務工作管理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財務共享能夠實現數據傳遞的時效性與透明性,高效管理各部門數據的傳遞與收集。利于規范單位的財務行為,對各類經濟業務實施全過程控制,降低管理漏洞風險,防止腐敗和舞弊的發生[2]。
四、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共享的可行性
(一)政策支持
2021年財政部印發《會計信息化發展規劃(2021—2025年)》,強調要積極推進會計信息化建設,深入開展業財融合,推動會計工作數字化轉型。同年發布的《會計改革與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到會計工作數字化轉型,探索建立跨平臺、結構化的會計數據共享機制。2022年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數字化轉型和數字化治理。財政部聯合國家檔案局于2020年出臺《關于規范電子會計憑證報銷入賬歸檔的通知》,強調“電子會計憑證與紙質憑證具有同等法律效力”“電子會計檔案可不再另以紙質形式保存”。《會計檔案管理辦法》也明確將電子會計檔案納入檔案范疇。另外,新政府會計制度的實施,重構并統一了會計核算體系。總結可論,國家制定出臺的系列通知政策文件都為行政事業單位探索建立財務共享平臺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二)技術支持
中興通訊于2005年建立了中國企業的第一個共享服務中心,拉開了財務共享在企業的應用序幕。經過探索研究,財務共享在企業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經驗。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共享起步晚,可通過借鑒學習企業財務共享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彌補“先天”發育的不足。會計工作中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云計算等新技術得到初步應用,智能財務、財務共享等理念以及財務機器人等自動化工具逐步推廣,推動了會計工作創新發展,也為實施財務共享奠定技術基礎。現階段看,以數智新技術筑基的集中核算和共享處理已成為各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工作數字化的主流方向之一,推動會計工作從傳統核算型向現代管理型轉變。2022年起,多地上線運行的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就可視為行政事業單位在探索財務共享進程中取得的新進展。
(三)人事支持
不同于企業,行政事業單位的人事由人事部門統一集中調度,易于集中、統一調配。且建立財務共享平臺,利于行政事業單位打造懂會計、懂業務、懂信息技術的復合型會計信息化人才隊伍,實現單位內部管理降本增效[3]。
五、行政事業單位建設財務共享的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堅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是高標準高質量開展財務共享建設的前提和保證。通過與有關部門統籌協調,建立健全運行高效、職能明確、分工清晰的財務共享建設工作機制,實現政策制定和政策實施的聯動協調,形成制度合力,以制度促落實。有條件的單位可以結合實際,制定本單位的財務共享發展規劃或實施方案,加強組織實施和經費保障。為切實推動本單位財務共享建設工作,可將各項任務分解、細化、分派,明確財務共享建設的責任歸屬。可以任命單位負責人為本單位財務共享工作的第一責任人,總會計師(或分管財務會計工作負責人)和財務會計部門分別負分管和具體責任。
(二)加強新技術應用
財務共享平臺的本質是信息系統平臺,離不開基礎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支撐。一是要對基礎信息技術對財務共享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有明確清晰認知,從行政事業單位內部頂層設計到實踐探索都應加大對基礎信息化建設的關注度和執行度,加大對新一代數智技術的充分使用,提升智能化管控水平。立足本單位現狀,研究總結信息化建設的待改進之處,利用5G網絡高效率開展合同管理系統及影像管理模塊等系統運行,推動智能財務應用進程[4]。同時對運行進行服務需求和可靠性性論證,確保業財融合的有效落實。二是信息技術的應用與網絡緊密相連,構建共享平臺必然會遭遇網絡安全威脅。行政事業單位要高度警惕網絡安全威脅,利用銀行級防火墻技術或殺毒軟件,組建網絡安全監管運維團隊,建立數據備份及恢復技術,保證平臺安全運行。同時定期啟用殺毒軟件對終端設備進行查殺,提高共享平臺安全性[5]。
(三)推進檔案數字化
會計檔案是重要的資金信息憑證,如果丟失檔案,會對單位造成重大損失。隨著電子會計憑證、電子會計檔案獲得國家正式承認的身份認可,電子化會計資料可能逐漸替代傳統紙質資料,成為會計工作數字化進程中的主流配置。檔案數字化對會計資料和會計檔案進行數字化技術處理,且與財務共享平臺系統接口對接,解決了紙質檔案管理的痛點,實現檔案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通過共享平臺,共享檔案信息,滿足即時查閱、部門統計、審計監管等需求。建設檔案數字化處理平臺,需要統一檔案標準,展開電子檔案行程以及檔案信息資源標識等各項處理,確保能夠高質量完成信息傳輸以及交換等各項操作,完美融合財務共享平臺建設[6]。可按照單位的具體應用要求,與第三方專業機構合作,加強對云處理技術和相關技術的應用研究,提高檔案平臺的運行、治理、風控能力。
(四)提升人員能力
系統平臺的開發建設和上線運行都離不開人的操作,需要妥善解決財務共享應用時人力資源的問題。結合財務共享平臺構建實施的具體要求,開展對財務人員的培訓。首先,培訓課程的設置應基于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共享對財務人員的專業技術要求,結合信息化和數據共享模式下財務工作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調整優化完善培訓課程。幫助財務人員掌握新的處理方法和使用技巧,以便在共享平臺上線運行時能較快地適應智能財務工具的轉換。其次,在培訓考核中明確達標要求和學習效果,設置系列激勵機制作為參訓的輔助手段,確保參訓人員能身心一致投入到學習中,保證參訓人員上課積極性,提高理論和實操能力,使其能在財務共享執行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六、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行政事業單位建設財務共享積極性和可行性的探析,財務共享在“數智移云”時代(下轉第84頁)(上接第82頁)具有直接充分的現實意義,是會計數字化轉型、會計職能拓展、會計信息化工作向高水平邁進的“產物”。財務共享雖可借鑒企業領域“歷史悠久”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但基于行政事業單位的單位性質、管理職能、業務需求等,加之外部因素的更新變化,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共享建設應一直在路上。
參考文獻:
[1] 王璟璇.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業財融合機制研究:基于扎根理論的質性分析[J].財會通訊,2023(15):26-27.
[2] 洪相鐵,張樂天,景孟穎.財務共享服務模式下行政事業單位財務轉型分析[J].財會學習,2020(33):4-5.
[3] 黃昊昱,張茜.行政事業單位推進建設財務共享服務的分析與建議[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3(04):97-98.
[4]] 郝晶,財務共享模式下的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分析[J].商訊,2023(14):34-35.
[5] 李多,趙敬朋,趙炯.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構建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21(09):129-130.
[6] 呂蘇怡,陳維青.云會計對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影響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39(6)
[作者簡介:施俊英,中級會計師。]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