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公司外部表示行為的法律邏輯

2024-07-04 16:51:32蔣大興
現代法學 2024年3期

蔣大興

關鍵詞:公司;合同;資產;代理;決議;法人格

中圖分類號:DF411.91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 j. issn.1001-2397.2024.03.01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公司法的本質在于公司本身區分于設立者個人的“獨立的法人格”①,法人格之取得是組織法相對于契約法的重大差異。基于人格主體的存在,公司可以超越設立者個人,以該人格主體的名義獨立從事交易活動,彰顯其獨立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具有“某種團體人格”。① 正如英國大法官麥克雷頓(Macnaghten)所言:“在法律上,公司是不同的人,它區別于所有的出資人……而且,盡管公司成立之后的經營行為或許與其成立之前并無區別,且由同樣的人擔任經理,由同樣的人獲得利潤,公司在法律上并不是出資者的代理人,也不是他們的受托人。同樣地,作為成員的出資者除了在公司法規定的方式和范圍之外,無須承擔任何形式的責任。”②這意味著公司是一種獨立的存在。因此,相對于外部契約,公司法要建構和維持這樣一種內部存在,以實現其聚集投資者和匯集資本的本質。為了維護此種內部存在,公司法需要依托多種工具,建立多元機制以維持法人格之獨立性。合同、決議以及重要交易之規制,本質上都是維持公司人格獨立的重要機制。

本文將從公司擔保及股權轉讓等交易行為的維度出發,觀察此種多元機制對公司存續的根本意義,并觀察此種構造在合同法上的基本效果,從而重構公司在合同法上的表示行為的法律邏輯。公司在合同法上的表示行為存在雙重結構,即外部公司代理人的個別表示行為(外部表示)與公司內部機構的私法批準表示行為(內部決議或決定)。由于既有合同法關于表示行為的安排主要遵循“自然人邏輯”(natural person? logic),忽視了公司表示行為的多重性與復雜性,過于強調“內在意思”與“外部表示”的差異,忽略了公司的內在意思同時也是一種外部表示的過程。公司法理論界應關注公司在合同訂立過程中意思表示的多維性,明確其實施的交易行為的法效果,進而從根本上維持公司治理作為公司法中公共政策的意義。

一、合同、財產與名義:形成公司獨立人格之基礎或結果

公司法的本質在于公司的“獨立人格”③,即“與其他有關組織形式的法律一樣,公司法首要且最為重要的貢獻是,通過允許公司作為區別于那些擁有或者經營公司的個人的單一合同主體來發揮其作用。由此,公司法強化了這些個體的力量,以一起致力于共同的項目”。雖然不同組織的人格獨立性程度存在差異,但對于投資主體多元的公司而言,合同與財產是形成公司獨立人格的基礎。在經濟學相關文獻中,公司經常被稱為“合同的聯結”。④ 從契約到合伙再到公司,法人人格的獨立性日益凸顯,這種獨立性表現為,法人的人格主體日益脫離其設立人,由專門的代理人代理其從事決策。公司的日常交易大都由代理人完成,只有重大交易才由設立人或其選出的集體(董事會)參與決議,這與合伙企業法中合伙人親自參與合伙決策存在明顯區別。

雖然合同與財產是形成公司獨立人格的基礎,但二者對于不同組織維持獨立人格所具有的意義不同。為便于討論,本文主要關注具有主體多元性的公司,并區分人合性和資合性的差異。

(一)合同工具

合同是民事主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協議。① 無論是人合性組織還是資合性組織,合同都是其形成獨立人格或相對獨立人格必不可少的法律工具。沒有合同,投資人無法聯結,分散的財產也無法聚集。因此,合同是公司的基礎。雖然歷史上曾經存在不需要合同的特許公司,如行政機構特許設立的公司②,但是在現代社會,尤其在企業自由設立階段,合同是公司成立的前提,沒有合同行為,公司根本無法成立。因此,設立協議或具有合同效果的組織章程是公司成立的基礎,也是公司法的重要內容。

無論是對公司人合性還是資合性的維系,合同都是最重要的工具。首先,就人合性而言,合同可以對參與公司投資合作的主體設定各種條件,而不論該條件是物質性還是非物質性的。其次,就資合性而言,公司資產的聚集通過合同行為實現。在封閉性公司,股東出資依賴發起人協議和公司章程固定;在公開性公司,公司資產也是依據認購契約、上市協議等合同形成和交易。由此可見,合同工具是公司成立的基礎,其在公司法中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盡管這種合同的表現形式、自由度、基礎原則等可能與合同法中的合同存在差異。③ 有學者用股東合意表達公司法上此種合同的特殊性,并認為股東合意在公司法中分層遞進,從上往下主要體現為股東會會議決議、股東會書面決議、全體股東簽訂的協議、非正式的全體股東一致同意,越往下越重實質輕程序。在該層次結構中,公司章程作為股東合意的結果出現。盡管股東會決議和股東協議也是合意的結果,但是相對于公司章程而言,它們便成了合意的手段或途徑。④

此外,公司法上的合同是一種同向的共同行為,而普通民法上的合同屬于對待給付行為,二者存在諸多不同之處。此種共同行為契約在當事人退出及合同解除規則方面有較大的特殊性。在普通民事合同中,一方當事人退出后,便可能因缺少對方主體而導致合同整體解除或終止。但在共同行為契約中,因為主體行為同向,一方當事人退出并不會導致合同主體缺位,因此,其未必會導致整體合同關系的解除或終止。

(二)財產工具

財產也被認為是形成公司獨立人格的基礎,甚至還有“無財產即無人格”的說法及爭議⑤,由此可見財產對獨立人格的重要意義。尤其在商事領域,財產是公司人格獨立的內容,也是人格獨立的重要保障。因此,公司法大多重視對公司財產的規制。一方面,公司法建立了“實體保護”規則,公司資產應優先用于償還公司債務,避免其受到公司投資者的債權人的侵害;另一方面,公司法通過“有限責任”規則保護公司投資者個人資產免受公司債權人之侵害,由此形成公司的“資產分割”制度。借此,公司資產構成了公司債權人的交易擔保,公司投資者的個人財產則構成該投資者個人債權人之擔保。① 公司的法人人格使其財產獨立于成員的個人財產。因此,公司債權人的請求權原則上只能及于公司財產,公司成員債權人的請求權原則上也只能及于成員個人的財產;兩類債權人之間互不相擾,只需監督其請求權所及的財產處分是否合規即可。② 只有在極為特殊的情形下,當公司因股東操縱而導致財產混同時,法院才需忽略區分原則,將公司與股東視為同一人格主體,令二者共同對相關債權人承擔責任。

財產之所以會成為公司獨立人格的基礎,主要因為商事交易是風險性行為,公司若無財產,則無履行交易契約的基礎,這勢必對交易安全造成影響。因此,公司法中形成了成熟的資本或經費制度,以確保公司人格之獨立存在。即便在實行注冊資本認繳制的情形下,也不能認為公司“并無財產”,只是公司財產的形式有所不同,由“現實資產”轉變為“未來債權”。在注冊資本認繳制下,公司初始資產負債表中的股東權益不應計為零,而應計為應收賬款,否則無法凸顯公司擁有財產權的形式。財產對于公司人格的重要性,還表現為法律除了對股東出資有積極要求外,還輔之以法人人格否認制度③或禁止欺詐轉讓制度④,以維持公司的獨立財產,避免公司財產被濫用而產生交易風險。也正是因為財產對法人的重要性,法人制度的“力量”來源于法人對財產的擁有。可以說,在沒有靈魂的法人那里,法人的獨立財產就是法人存在的意義。⑤財產的獨立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公司或組織人格的獨立程度,從個人獨資企業到合伙企業再到公司法人,不同組織體的財產獨立程度不同。其中,個人獨資企業的財產獨立性最弱,合伙企業的財產獨立性次之,公司法人的財產獨立性最強。由此可見,財產獨立在人格獨立性構造中具有重要意義。

(三)獨立名義

合同與財產是形成公司獨立人格之基礎,但獨立名義是彰顯公司人格獨立性的主體標識。自然人可以通過各種生理性特征進行區分,但是公司作為法律擬制的主體,其生理性特征并不像自然人那樣明顯,此時應如何判斷某一公司是否具有相對于其設立者的獨立人格? 在法律上,主要是通過構造各類主體性標識和客體性標識來區分,尤其是商號等主體性標識,是區分不同人格主體的關鍵。如同自然人需要通過姓名進行區分,公司也需要通過名稱進行區分,這種主體性標識還包括公司的LOGO、企業CI 等簡化形式。客體性標識主要是公司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之標記,如經營范圍、商標、產品包裝、原產地標記等,這些客體性標識能夠區分公司提供的產品或服務,進而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區分主體的效果。但因為客體性標識可以授權他人使用,其使用主體并不具有唯一性,這與具有唯一性的企業名稱所產生的主體區分效果存在明顯不同。①可見,就主體獨立性之表彰而言,公司能否以其名義獨立從事法律行為,是判斷其是否具有法律上的獨立或相對獨立主體地位的重要依據,但與合同、財產是公司人格獨立的基礎不同,獨立名義是公司人格獨立之結果,正是因為公司取得了獨立人格,其才可以獨立名義從事經營活動。

二、代理及決議程序:公司運行之基礎

各類企業組織的標準法律形式在控制權分配方面各有不同,包括使公司受合同約束的權力之分配、行使合同賦予公司的權力之分配以及運用公司資產的權力之分配等。② 無論采用何種企業組織形式,都需要運用代理機制實施企業組織之行為。傳統民法通常是從外部交易行為的角度探討代理的構成及其效力,除此類外部代理之外,還廣泛存在內部代理(或稱為“組織性代理”),即為確保組織正常運轉而建立的代理機制。內部代理機制在所有的企業組織形式中均存在,只是對于不同的企業組織,內部代理的程度存在差異。個人獨資企業經常由投資人直接負責經營,合伙企業也經常由合伙人自己執行業務,此類企業組織中代理機制的運用相對較少,但也存在代理的空間,只有特別重大的決定才會放棄代理或要求合伙人一致同意。這兩種權力分配方式對于股東眾多且變動不居的商事公司而言,均無效。③ 公司法通常以代理或信托(本文不具體區分二者的差異,下同)的方式,將運營公司日常事務的主要權力授予董事會或高管,由此,公司成為運用代理機制最徹底、最普遍的企業組織形式。

代理機制是公司取得法律上人格主體地位的重要工具。借助代理機制,自然人可以介入公司內部,分享公司組織體的權利,最終使以組織體的名義進行活動變得可能,即原本“僵死”的公司組織被代理人賦予了生命特征,有了自己的“頭腦”和“肢體”。④ 正如學者所言,合伙以代理為基礎,每位合伙人都是其他人的代理人,因此,它為彼此信任的小部分人的結合提供了合適的框架。而另一種結合更為復雜,成員人數眾多且變動不居,要求有更加精密的組織結構,這種組織結構在觀念上賦予該種結合以法人資格。易言之,應當承認它構成獨立的法人,區別于它的成員而獨立承擔法律責任并享有法律權利。現代公司有能力提供這一結構,而且成本低廉。① 盡管公司是一種更為成功的組織結構,但是公司的運行仍然離不開精巧的代理機制。這也是在英美國家的公司法教科書中,會安排大量篇幅介紹公司法中的代理行為或機制的原因。

(一)代理及決議:公司法中的公共政策

公司這種組織形式存在的部分價值在于促進、依賴或運用委托決策。因此,在股東直接行使決策權方面,公司法采取了節制的立場。② 代理是公司運行的基礎,沒有代理就沒有公司,也就沒有公司法。因此,代理在公司法中具有公共政策的重要地位,而這一點在司法裁判中經常被忽略。例如,在涉及公司對外擔保的案件中,法院經常忽視公司內部代理人集體決議程序對擔保行為或擔保合同效力的影響,公司章程中有關代理人權力分配的規則亦經常被視為不影響合同效力的管理性規范或者公司內部規范,不能對抗相對人或第三人,這使得公司內部的代理權分配缺乏剛性,也使代理在公司法中的法律意義大打折扣。

筆者認為,投資者通過合同與財產工具形成公司的法律人格后,公司的運行便主要依托代理規則進行。公司是法律擬制的主體,其無法像自然人一樣自己行動,必須通過自然人才能行動。③ 這就類似于委托代理關系,因此,如何確保代理人為被代理人(公司)的最佳利益行動,就成為公司法的核心內容。法官瑟洛(Thurlow LC)曾經形象而深刻地指出:“公司既沒有血肉之軀可接受懲罰,也沒有靈魂可供譴責;因而它們可以隨心所欲,為所欲為。”④因此,“保護公司利益”幾乎直接等同于“規制代理人行為”。這一問題在公司法或經濟學中被稱為“代理問題”。公司內部存在多層代理,以至于形成“夾層代理”的現象⑤,解決這一問題的難點在于,如何激勵代理人為委托人利益而不是為自身利益行事。⑥ 同時,監管者還需考慮監管的成本與深度應符合比例原則,不僅監管成本不宜過高,要適當控制代理成本,而且規制深度不宜過深,要留給代理人足夠的自由決策空間,否則將過度抑制商事自由。控制代理成本的法律對策可以區分為監管策略和治理策略。監管策略具有規范性,它要求出臺相應的實體法律規則,以規范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的關系,試圖直接約束代理人的行為。相反,治理策略則致力于提高委托人對代理人的控制能力。就規制的時間維度而言,保護委托人的上述法律對策又可區分為事前控制和事后控制,具體規制策略大體如表1 所示。⑦

上述十大規制策略堅持的邏輯是公共干預和私人自治相結合。其中,治理策略基本是以私人自治為主,主要依托委托人行動貫徹;監管策略則主要體現了公共干預之特性,主要依托執法機關實施。參考上述監管和治理策略,法律一般通過對代理人資格、職責和責任以及看門人機制(gatekeeper)來實現代理機制的有效運行,具體闡釋如下:

其一,限制代理人的資格和任免。任免權是控制公司的關鍵策略①,也是發生代理權爭奪的焦點。公司法通常都會對何種情形下相關主體具有董事或經理資格以及何種情形下其將喪失代理人資格進行規定。② 代理人資格的確定旨在使代理人有能力從事代理行為,避免因能力問題導致代理不能,從而影響公司的正常運行。

其二,設定代理人的職責,即權利與義務。例如,公司法會對董事、高管等代理人的權限作出安排,明確代理人應承擔的法定義務(包括忠實義務與注意義務)③,或者通過代理合同、組織章程來限制代理人的權限范圍,從而避免代理人在履職過程中因超越權限、履職不當而損害公司利益。代理人職責的確定相當于為代理人提供行為指南,避免代理人恣意行為,損害公司的利益。

其三,明確代理人的行為責任。由于代理人比委托人掌握更多公司信息,委托人無法輕易確信代理人的言行是否完全一致。其結果是代理人有可能實施機會主義行為,故必須讓代理人為機會主義行為支付高昂的成本,法律責任即是此種成本。例如,通過規定公司董事或高管等代理人對公司甚至第三人的法律責任④,促使代理人不折不扣地履行代理義務,并對濫用權利的代理人進行懲罰,以確保法定代理職責的有效履行。

其四,設計各種看門人機制。基于對代理人的不信任,公司法還設計出諸如會計師、審計師、公司律師、評級機構等各種保護投資者的看門人機制,以確保對代理人履職的有效監督。但由此可能會產生如何監管看門人,以使其不至于為了個人利益而不當行使監督權等問題。例如,代理成本問題、看門人職業市場競爭度不完美、看門人的聲譽資本價值可能已經減少到極致以及受到法律訴訟追究的風險很低等⑤,都可能影響看門人監督職責的履行。

公司法之所以對代理行為進行系統規制,是由代理在公司法中的基礎性地位決定的。作為擬制主體,公司只能依托代理人行動,這正是維護公司內部治理的重要原因。可以說,無代理即無公司,只有將公司法上的代理上升到與公司生命同等重要的地位,才能理解公司內部治理的重要性。公司內部治理是代理機制運行的體現,例如,無論是股東會、董事會還是經理辦公會,都是公司內部決議的場所,也是各類代理人行使其代理權的場所。因此,在公司法賦予內部機構以決策權(不廢止代理人表決權)之場合,尊重公司內部機構的決策權,事實上就是尊重相關代理人的代理權,這也是尊重公司獨立人格的體現。所以說,代理及與此相關的公司內部決議程序,是公司法中不可違反的公共政策。這也是公司法設計有關決議不成立、決議無效或決議可撤銷制度,試圖維護公司決議在實體及程序上的價值所在。“公司決策程序能夠保障公司意思獨立于股東。公司意思獨立是公司法人人格的本質,有助于抑制有限責任制度存在的負面效應,保障有限責任制度在公司法中落實。各國公司法普遍對公司決策程序進行規范。公司意思的獨立性隨著公司決策程序的運行彰顯、維持與強化。”①正因如此,有學者敏銳地提出,公司法應進行“程序轉向”。② 因為重實體輕程序的傳統理念,導致我國公司法中的程序規范出現諸多偏失,進而引發股東權利弱化、董事行權無序以及監督機制落空等公司內部弊端,并誘生交易安全不確定與社會責任承擔模糊化等公司外部弊端,故應重塑公司法程序規范的價值功能定位。③ 因此,“程序對公司治理具有重要意義,對外是彰顯公司獨立人格和維護交易安全的重要機制,為公司糾紛的解決提供相對公正的裁判標準,對內提供公司制度演化的開放結構,為公司決策注入確定性和合法性。實現程序轉向的公司法既可以保障當事方的權利,又可以限制權利的恣意,實現強制與自治間的反思性動態平衡。本次修法應從聚焦實體轉向注重程序,實現從‘弱程序性公司法到‘強程序性公司法的變遷”。④

(二)代理的方式:個體行動與集體決議

公司法中的代理行為不同于私法中的一般代理行為。私法中的代理,旨在解決私法主體在特定事項上行為能力的欠缺問題,其往往以從事特定行為為特征,且賦予代理人在該特定事項范圍內較大的自主決定權,例如,代理人就某事項享有全權代理權。此外,由于私法中的代理主要針對特定事項發生,一般以個別代理、單一代理、具體代理為常態。

公司法中的代理行為則比較復雜,此種代理一般不針對特定事項,而是就營業整體為之,體現為持續性的代理行為,且在個別代理以外,還存在集體代理、概括代理。集體代理,意味著代理行為需要以集體決議方式為之;概括代理,意味著對公司經營之一般事項享有代理權,并不區分具體事務而進行一事一授權,這也是商法中的職務代理行為不同于普通民事代理行為的表現。尤其是在公司內部,集體代理、概括代理為常態,在公司外部則更多地體現為個別代理。由于集體代理的存在,單個代理人的權限會受到極大制約。例如,單個董事的權限會受到董事會決議、股東會決議的制約。這種集體制約,有時是同一成員組成的集體之制約,例如,董事會對董事行為之制約;有時是其他成員組成的集體之制約,例如,股東組成的股東會或者監事組成的監事會,可以對董事的個體行為予以制約,董事個體要遵守股東會的決議或者接受監事會的監督,此種情形即是非同類成員組成的集體之制約。而且,正是因為公司內部廣泛存在的集體代理現象,使決議成為公司形成自我意思的重要程序。

如前所述,就代理方式而言,公司的董事、高管等代理人在從事代理活動時,通常會區分內部和外部兩種場景,以集體決議或個體行動的方式開展活動。正如學者所言,無論公司董事會與高管的權力實際上如何配置,法律對這種權力的劃分,在形式上都將不需要股東批準的公司決策一分為二:一是由董事會(代理人集體)做出的決策;二是由公司聘任的管理人員(代理人個體)做出的決策。這種分權發揮著一項重要功能,即在公司與外部人開展交易時,第三方可以信賴,設計精巧的公司制度亦可從形式上拘束公司。① 就基本場景而言,代理人的活動方式主要如下:

一為內部場景中的集體決議,即董事或高管在公司內部從事代理性活動,此時多以集體決議的方式(董事會決議或經理辦公會等)進行,旨在形成外部代理據以為之的公司意思,或者進行內部表示行為。內部代理活動可能涉及內部管理事務,例如,董事會決議選任公司高管、公司利潤分配方案、公司增資或減資事項或公司內部組織機構的設置等,此時,內部代理行為直接構成公司的決定,也可以稱為內部意思表示。當然,內部代理活動也可能涉及外部交易事項,例如,決議討論重大交易、對外投資等,但此種交易事項的決議在內部代理行為中僅占少數。因此,內部代理行為實則形成公司意思,此種公司意思尚需借助董事或高管的表示行為才能產生締約效果。

二為外部場景中的個別行動,即董事或高管在公司外部從事代理性活動,多以個體行動的方式進行,其中最常見的是董事、高管代表或代理公司從事交易行為,訂立各種交易合同。

集體決議與個別行動有時也存在中間環節,如股東協議。股東協議可能具有內部機構決議的效果,由此屬于集體決議的一種方式;但股東協議也可能只由部分股東達成,只調整部分股東之間的關系,而不涉及公司內部集體事務,此時其又很難構成集體決議。有學者堅持“區分論”的觀點,特別關注股東協議與股東會決議之間的差異。其認為,股東會決議和股東協議在含義、功能及效力等方面均有所不同。股東會決議是股東行使權利、參與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決議必須滿足法律規定的提前通知、法定人數、表決權數等要求;對該決議,公司必須遵照執行。股東協議則是全體或部分股東之間配置權利義務的方式,僅在作為協議當事人的股東之間產生約束力;對該協議,公司并不知曉,也無須遵守。② 盡管如此,一些國家已經在作為個人協議的股東協議和作為集體決議的股東決議之間建立了明確界限。例如,首先,觀察股東協議是否符合決議程序,即是否為全體股東一致同意或者達到法定或章程約定的股東會決議所要求的投票數。若達成協議的股東尚未達到法定或章程要求表決權數的1/2,則不可能形成任何股東會決議,此種少數股東達成的協議,不應具有集體決議之效果。其次,觀察股東協議規定的事項是公司的公共事項,還是股東的私人事項。若為前者,則屬于集體決議的可能性較大。若股東在協議中約定了公司治理事項,則在符合程序規則的基礎上,很有可能具有章程之效果。反之,若股東僅約定了少數股東在公司外如何進行業務合作等事項,則明顯不屬于公司事務,當然無法取得替代公司章程的治理效果。正如學者所言,“某些決定雖然不是在組織的框架下作出的,但同樣具有組織法上的效果,可直接對公司發生拘束力。在一些情況下,即使法律不作規定,亦可有此種效果。而在說理層面,可以像處理合伙人與合伙的關系一樣,在一定程度上將股東與公司等同;也可以將這些約定解釋為對章程的限制或修改;還可以將這些約定直接解釋為公司的決定,如股東全體一致地以協議就股東會職權范圍內的事項作出決定,在通知公司后,即應與股東會決議具有相同的效力。”①股東的個別行動何時可被視為集體決議,其中的邊界仍可作進一步區分,但公司內部存在兩種代理方式則是清晰的。

上述不同場景中代理活動的重心不同。其中,內部場景的代理活動大多涉及公司的內部管理性事務,即代理人在該種場合就各種與公司內部管理相關的事務進行集體決議。內部事務管理是公司組織性的體現,其以“合意”或“推定或擬制合意”的方式進行,且應以充分討論為原則,使投資人周知。② 外部場景的代理活動大多是組織性事務之外的交易活動,基于商事交易的效率原則,董事或高管在進行外部事務代理時,代理主體應盡可能單一,代理權范圍應盡可能具體明確,避免因多人代理、授權不明導致交易識別困難,影響交易行為之效力。雖然外部的交易性代理通常是個別代理,但此種個別代理并非獨立、沒有約束的行動,在一些重大交易場合,其恰是集體行動的結果,或者是履行董事會或經理辦公會集體決議之行為。因此,集體決議即便在公司交易過程中也具有重要意義,甚至在個別情形中具有外部表示行為之效果。③ 通常認為,股東會是公司的意思形成機關,公司內部決議尤其是股東會決議系公司之意思;也有人認為,股東會決議是公司意志的形成過程,是公司據以行事的依據。股東會決議并非公司意志,而是公司意志對外表達的依據,使公司外部交易行為具有法律效力的是代表公司對外簽訂協議的行為。④

三、外部交易表示之控制:原則與具體規則

由于公司必須借助于代理人才能開展活動,因此,必須區分代理人的個人行為與組織性行為,并使組織性行為的法律效果歸屬于組織,使個體性行為的法律效果歸屬于個體,如此,才能確保公司獨立性之存在。因此,必須建立“歸因規則”,公司的獨立人格及歸因規則通常只用于確定第三人與公司之間存在合同關系。代表公司行事的主體通常并非合同主體,其并不扮演公司營業“保證人”的角色。因此,公司股東不會因積極參與經營管理而使其本身向合同債權人承擔責任。當然,不是股東的公司經理人同樣無需承擔合同責任。這種將代理人從合同責任中分離出來的機制,使代理制度具備了適用的可能性。否則,公司代理對代理人而言責任過重,最終將摧毀公司代理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正是在此種意義上規定公司對法定代表人、董事的行為負責,若該代表人或代理人的行為損害公司利益,公司對外承擔責任之后再進行內部追償。① 代理人只對代理行為間接擔責,這與普通民事代理在理論基礎上基本一致。對此,法律通過“原則+規則”的方式來控制代理人的行為:首先,以合法原則與職務原則確保公司僅對可歸屬于公司的行為負責;其次,區分一般交易和特別重大交易,分別設置概括授權、特別披露或私法批準規則進行控制。

(一)以可歸屬于公司的方式進行:合法原則與職務原則

“公司法人擬制性質的一大后果是,它的決策及行為的實施不可避免地要由自然人來完成”,其決策可以由(a)主要決策機構(董事會或者成員集體)或者(b)高管人員(包括董事個人)、代理人或者雇員來代表其完成,該代表實施行為必定通過(b)中的主體來進行。在前述任何一種情況下,都會面臨這樣一個問題,即做出的決策或者實施的行為是否以一種可歸屬于公司的方式進行。同樣地,在公司是否“了解”某一事實或者情況方面,也會產生類似的歸屬問題:在哪些情況下,哪些主體的想法會歸屬于公司?② 換言之,集體決議或者個別代理人的行為在何種情形下可被視為公司行為? 決定交易效果歸屬于公司的因素是什么? 對此,筆者稱之為合法原則與職務原則,只有合乎法律法規與公司章程,且屬于執行職務之行為,其法效果才能歸屬于公司。

其一,合法原則。若公司以集體決議的方式行使代理權,無論是股東會決議、董事會決議,還是監事會決議、經理辦公會,都必須使決議之實體內容符合法律法規及公司章程的規定,在會議召集和表決等程序事項上,也必須符合法律法規和公司章程之規定。否則,可能導致決議不成立、無效或可撤銷,從而影響代理行為對公司的拘束力。③ 若公司以個體行為的方式行使代理權,無論是以法定代表人的方式行使權利④,還是以董事⑤或者普通雇員⑥的方式行使權利,都必須遵守合法原則,且只有上述主體的行為系執行職務行為時,相關法律后果才由公司承受。⑦

其二,職務原則。在集體代理情形下,雖然法律并未明確規定職務原則,但法律和公司章程對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之職權作了明確規定,由此,只有法律或者章程規定屬于公司機構集體決議范圍內的事項,集體決議的法效果才歸屬于公司⑧,若該決議事項超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的職權范圍,即便是以集體決議的方式進行,其法效果也不必然歸屬于公司,甚至可能構成權力濫用。①只有其法效果既不損害公司利益,又不損害外部其他利害關系人利益時,才可能個別地歸屬于公司。在個別代理情形下,個體代理人無論是法定代表人、普通董事還是雇員,公司法都只對其職務行為進行規范。例如,只有前述主體執行職務時的代理行為才由公司承受后果,因此給公司、股東造成損害的,也應對公司、股東承擔賠償責任②;公司也只在上述主體不當的職務行為給第三人造成損害時,才承擔賠償責任。③ 從立法論角度來看,未來對公司法中各類個別代理人越權行為責任之建構,應當按照法定代表人、一般代表人、職務代理人、員工、外部代理人的身份差異,呈現出公司責任遞減的規律。④

投資人設立公司的主要目的是從事特定的交易活動。只有控制公司外部交易的表示行為,將符合公司意圖或經其授權的行為的法效果歸屬于公司,才能實現公司的營利目的,并避免代理人濫用權利損害公司利益。因此,控制公司外部交易的表示行為,是確保公司交易安全的重要環節。對此,公司法在堅持合法原則和職務原則的前提下,通過一般交易的概括授權規則與重大交易的特別披露或批準規則予以實現。

(二)一般交易概括授權規則:單獨表示行為可成立合同

在具體交易中,公司法控制代理人行為的方式依據交易規模與重要性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對于普通的日常交易,公司法采取概括授權的方式,授予公司代理人,如董事、經理等職務代理人或者業務員等雇員代理人在其職務范圍內單獨訂立合同的權利。對于其超越權限的行為,則采取表見代理與表見代表的方式予以處理。

將日常交易交由個別主體進行代理,而非采取集體控制的方式,主要原因如下:一則,因為該類交易規模不大,授予個別代理人為之,即使單項交易處理不當,也不會對公司產生特別重大的損害;二則,因為該類交易數量眾多,采取集體決議的控制方式不僅使交易效率低下,而且會增加交易成本,從而難以實現公司內化市場機制、節省交易成本的功能。因此,公司法對日常交易采取概括授權的方式進行處理是最有效率又不至對公司利益造成損害的安排。

對于概括授權的日常交易行為,由公司代理人獨立實施表示行為即可產生法律行為之效果。若該表示行為未超出公司的授權范圍,則公司應承擔該表示行為的法律效果。若該表示行為超出了授權范圍,則依民法關于追認以及表見代理或表見代表的規則,確定該行為是否歸屬于公司以及行為主體是否應自行承擔責任。

(三)特定交易披露或批準規則:私法中的批準行為

對于一些可能對公司利益產生重大影響的特定交易,例如,規模達到一定程度的交易、轉投資、擔保、借貸或者與董事存在利益沖突的交易,各國公司法對代理人行為均采取特別的規制方式。具體而言,一些國家采取代理人集體批準制度;一些國家則對某些交易(如利益抵觸型交易)采取披露制度,在相關信息披露之后,交由公司代理人集體自行判斷;也有國家兩者兼采。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2023 年修訂,以下簡稱《公司法》)對利益抵觸交易、關聯交易即采“披露+批準”的制度,要求董事就自我交易、關聯交易、涉及公司商業機會之交易等向公司董事會或股東會報告,并按照公司章程規定獲得其批準。① 披露抑或批準,二者反映了公司對代理人的授權范圍存在差異。披露并未直接限制代理人的代理權,但批準直接限制了代理人的代理權,前者對代理人的信任程度更高,授權范圍更大。如果由代理人集體如董事會批準有關交易,那么可能產生以下問題:其一,該批準屬于何種性質的法律行為? 其二,該批準在何種空間范圍內發生效力,其僅僅具有公司內部效力還是同時具有外部效力? 這直接影響到交易行為何時對外生效。

1. 超越傳統:被忽略的私法“批準”行為

批準是一種以隸屬關系為前提且依申請發生的法律行為。長期以來,批準被視為行政許可等公法意義上的行為,而私法交易的當事人以地位平等為原則,因此,私法向來不承認主體之間存在依申請的批準行為。然而,在公司內部治理體系中,董事會等集體決議機構與董事或經理等代理人之間存在隸屬關系,法律亦規定董事或經理等代理人必須遵守代理人集體的決議,因此,董事會與董事、經理之間并非純粹的平等主體,私法主體之間也存在批準行為發生的空間。而且,這種批準行為據以發生的申請可能基于法律規定而產生,也可能基于公司章程規定或合同約定而產生。在私法中,此種批準通常以同意的形式存在,其常用格式為“公司從事×××行為,應經過董事會或股東會同意”。此種私法主體對私法主體的同意行為,可稱之為私法中的批準行為。相較于公法中的批準行為,私法中的批準行為在產生依據、行為主體、行為公開性、行為效力等方面均存在差異。具體而言,私法中的批準行為系依據私法規則或合意而產生,其行為主體為私法主體,而非公法機關;私法中的批準行為無須遵循行政公開原則,在私法主體內部及相互之間發生效力,其效力對象具有相對性等。

因法律規定而發生的私法批準行為,系指公司法等法律明確規定,某些特定交易需經公司董事會或股東會等內部決議機構批準。例如,對外轉投資、公司擔保、借貸、重大資產交易等。因公司章程規定或合同約定而發生的私法批準行為,是指在法律沒有明確規定之情形下,私法主體也可以在其章程中直接規定或通過合同明確約定某些特定交易需經公司董事會或股東會等內部機構批準。例如,公司章程規定公司對外提供擔保要經過董事會同意,但公司對外提供擔保達到1000 萬元以上,應經股東會同意;或者某企業之間的合同明確約定,本合同在簽訂之后尚需報請公司董事會或股東會決議通過等。

通常而言,集體決議一般涉及公司內部事務,個別行動往往涉及公司外部交易事項。但公司內部事務不僅涉及公司內部管理的各種事務,也可能涉及交易事項,例如,對外轉投資、對外擔保或者借貸。由此產生的問題是,當涉及交易事項時集體決議是否具有外部效力? 或者集體決議的效力范圍是否僅限于內部事務,而外部的表示行為則需通過個別行動,如董事或經理對外簽訂合同來完成? 長期以來,在民法邏輯上,公司內部機構決議被視為內部事務,無論該決議是否涉及交易事項。此種內部事務決議通常被認為不能對抗交易相對人或第三人。只有董事或經理等代理人才能以個別行動的方式對外代表公司,董事會、股東會此類集體機構不能對外代表公司,董事會決議、股東會決議原則上也僅具有內部效力。若特定交易存在私法批準的規定或安排,則該交易單獨依托公司代理人的個別表示行為能否對公司產生拘束力,取決于對私法批準行為性質的認識。顯然,在此情形下,公司外部交易行為的效力已經不僅僅取決于公司代理人單獨作出的外部意思表示。對此,需重新解讀公司內部機構(股東會或董事會)針對特定交易之決議行為的民法本質。

2. 私法批準行為的民法本質:具有表示行為效力的承諾

股東會或董事會的私法批準行為不僅是公司內部的意思形成行為①,還具有外部表示行為之效果。從實踐角度來看,私法批準行為對合同效力的影響可能有兩種法律形態:

其一,構成私法上的承諾。若法律明確規定某種特定交易需經公司股東會或董事會同意,則該同意決議構成私法上的法定承諾,即董事或經理等公司代理人簽訂的外部交易合同,在股東會或董事會同意之前尚未成立生效。董事或經理的簽約行為只是初步承諾,股東會或董事會的決議同意才是公司的最終承諾。若該合同未獲得公司的最終承諾,則董事或經理簽訂的合同自動不生效。這是因為,此種合同承諾系由法律強制規定,屬于法定的特別承諾程序,按照推定知悉規則,法律一旦制定并公布,就推定所有當事人都知曉,此種強制的私法承諾程序不會影響第三人利益。當然,在特殊情形下,若外部合同的訂立程序系先經過股東會或董事會決議,再向合同相對人發出要約,則股東會或董事會的決議具有確定要約的效果。此時,董事或經理就要約內容的提議僅具有初步形成要約內容的效果,相對于股東會或董事會決議構成最終承諾,此種同意是一種反向行為。當然,在此情形下,對外要約仍以董事或經理的個別行為的方式發出,只是要約的形成是團體行為,此種反向簽約的情形并非常態。

其二,構成私法上的生效條件。《民法典》第158 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可以附條件,但是根據其性質不得附條件的除外。附生效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自條件成就時生效。附解除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自條件成就時失效。”由此,股東會或董事會同意的私法批準行為,可解釋為法定或約定的生效條件。

法定的生效條件,是指法律明確規定某些交易必須經過公司內部機構批準,在公司代理人簽署該交易合同后,交易合同并不立即生效,只有在滿足法定內部機構批準程序后才生效,此時,法定的批準程序具有類似于生效條件的效果。而約定的生效條件,是指實踐中許多特別交易合同明確將股東會或董事會審議通過作為合同的生效條件。如此,董事或經理簽署的相關合同,須待股東會或董事會審議通過后方能生效。該做法常見于上市公司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協議,該類協議一般都會約定:“本合同在以下條件全部滿足時生效:(1)雙方法定代表人簽字并蓋章;(2)董事會審議通過;(3)股東會審議通過;(4)證監會批準……”①如此安排使得股東會或董事會的私法批準行為構成約定的生效條件。

將私法批準行為視為私法承諾或生效條件的差異在于前者可能影響合同成立,而后者不影響合同成立,但可能影響合同效力。尤其是考慮到民法對條件的非法定性要求,將私法批準行為解釋為承諾更為合適。民法上的條件,一般是指當事人難以控制的客觀情勢,法定內容很難構成條件。在附條件合同中,條件具有限制合同效力的作用。合同中所附的條件,必須是將來發生、不確定的事實,是由當事人意定而非法定,其必須合法并不得與合同的主要內容相矛盾。② 因此,與其將股東會或董事會決議解釋為合同成立或生效的條件,不如將其解釋為合同訂立過程中的承諾更為妥當。既然私法批準行為具有承諾的效果,那么股東會或董事會基于對特別交易的審議而形成的決議就不僅僅具有內部意思形成的效果,還兼具外部表示行為的效力。由此,特別交易的訂約程序就不僅需要董事或經理等公司代理人的外部簽約表示,還需要取得股東會或董事會的內部同意。此種內部同意一旦傳遞給第三人,即通過法定或者公司章程規定及合同約定的方式傳達給交易相對人,私法批準行為就具有影響合同成立及生效的效果。

公司內部集體機構之所以具有簽約的權力,或言之,董事會或股東集體之所以有權拘束公司,按照英國學者保羅·戴維斯的觀點,是因為它們是公司法定創造的決策機構,只需遵循公司章程對其權力的限制性規定。因此,相關法律主要關注的是,公司章程的限制性規定能否達到剝奪上述主體拘束公司權力的效果。而推定知悉法理、內部管理規則以及公司法的規定對該問題給出了不同答案。③ 無論如何,相比于通過其他方式與公司交易的第三人,經由董事會與公司交易的第三人能夠獲得更高的交易安全,這是因為董事會(在遵守公司章程的情況下)有權拘束公司。公司內部權力分配的標準方式是將整體管理權限賦予董事會。因此,當第三人經由董事會與公司進行交易時,其對交易安全的預期較高。相反,當公司通過代理人對外交易時,它就如同自然人那般擁有合法的權利來限制代理人的權限。否則,董事會將失去控制公司商事行為的重要手段,其或是需要承擔因未授權引起的合同義務風險,或是不得不投入大量時間審查公司的締約過程。對于通過代理人締約的第三人而言,其并不存在董事會將所有權力授予任何特定個人的預期。然而,即使在這種情況下,第三人的利益也絕不會被忽視。一般歸因規則與代理規則將會保護那些行事合理但在代理人權限方面受到誤導的第三人。④

可見,私法批準在民法上有表示行為之效果,其在多數情形下屬于承諾行為,特定交易未經股東會或董事會同意、審批或審議通過,該交易行為不成立,對公司不生效。由此,正如學者保羅·戴維斯指出的那樣:“人們或許認為,如果是董事會或者股東集體與第三人訂立合同,那么毫無疑問公司將受到約束”,盡管董事會和每個股東均擁有全面且對等的權力來代表公司行事的情形極為鮮見。① 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公司為他人提供擔保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稿)》第1、2條,最高人民法院印發的《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法〔2019〕254 號)第17、18 條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有關擔保制度的解釋》(法釋〔2020〕28 號)第7條中,亦認可第三人明知擔保未經股東會或董事會決議,則擔保對公司不生效或無效的規則。為便于理解公司法上的交易控制機制,特將有關外部交易表示權限羅列如表2 所示:

3. 公司法控制特別交易之原因:避免公司被掏空

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何公司法要特別控制某些交易行為的成立或生效? 觀察現行公司法的內容可知,此種特別控制的原因在于保護公司的財產獨立性,以維持公司的獨立法人格,即以股東會或董事會決議的集體行動方式監督代理人的個別代理行為,避免代理人濫用權利,掏空公司資產。當然,這樣的決策機制還隱含著董事會的集體決策是更智慧或更公平的方式的判斷。正如班布里奇(Bainbridge)所言,通過董事會的集體決策,可以有效利用集體的智慧②,從而避免個人專斷,這也意味著集體決策可能在利益沖突時較個人決定更具優勢。本文以公司對外借貸、轉投資、擔保、重大資產轉讓等行為對掏空公司的危害性展開分析。

公司財產可能因各種方式受損。例如,失利的商業交易、大股東濫用控制權侵占公司資產、公司代理人濫用控制權損毀或侵占公司資產。為此,公司法必須設計各種控制機制,確保公司財產不被侵害。失利的商業交易涉及商業風險判斷,其主要通過市場行為或商業判斷解決;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濫用控制權侵占公司資產主要通過關聯交易或法人人格否認機制解決;而公司代理人濫用控制權損毀或侵占公司資產則主要通過對特別交易的法律規制予以解決(見表3)。

在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濫用控制權侵占公司資產的情形中,交易在多數情形下可能是無償的;而在交易相對人利用交易損害公司資產以及董事或經理(代理人)濫用代理權損害公司資產的情形中,交易可能都是有償的(例外情形下可能是無償的,如擔保),只是交易對價有失公平。后一情形的兩種情況存在區別,即交易相對人通過商事交易損害公司資產,系由交易相對人控制;公司代理人濫用代理權損害公司資產,系由公司代理人自行控制,二者存在控制權主體之差異。因此,在風險控制機制的法律設計上也應有所不同。正是因為上述三類交易存在差異,對于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濫用控制權損害公司利益之情形,法律采取禁止的立場,并以法人人格否認或者非公平關聯交易之撤銷或無效機制恢復公司的財產以消除損害。對于因商業風險判斷失誤而損害公司資產之情形,則采取強化風險管制的措施予以解決;對于代理人濫用代理權損害公司資產之情形,則采取強化代理人代理權之控制,即采取特別交易審議報告或批準的方式,控制代理及商業風險。對于這兩類交易,法律均未采取禁止的立場,因為這兩類交易并不必然損害公司資產,尤其第一類交易,是公司營業中的常態。對于該種交易不利所帶來的資產損失,代理人可尋求商業判斷規則的保護。除非符合《民法典》關于交易無效或可撤銷之情形,否則不可通過該方式否定該類交易行為的效力。在第一類交易中,公司可獲得對價,只是對價可能有失公平,即便公司因此致害,其受損也并不嚴重;第二類交易由于存在大股東濫用控制權的情形,交易無對價的可能性較大,即使存在對價,也并非商業風險判斷失誤,而是權利濫用的結果,其可能導致公司資產被掏空;第三類交易多數也是有償的,公司可獲得對價回報,只有擔保交易體現為無償交易時,公司才處于純粹受害地位。在此情形下,公司資產可能被掏空,無論其如何努力經營,都可能因無償擔保而瞬間破產。由此可見,對于上述可能損害公司資產的交易類型,因對價和對公司的致害性不同,公司法所采取的交易風險控制機制的寬嚴程度存在差異:第一類交易控制最為寬松,主要依賴代理人的商業判斷進行風險識別和控制,公司法未設置特別的集體決議控制機制;第三類交易控制較為嚴格,公司法通過設置集體決議機制控制代理人濫用權利;第二類交易控制最為嚴格,法律對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侵占公司資產和不公平關聯交易采取全面禁止態度。《公司法》(2023 年修訂)強化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的責任,即是此種理念的立法表達。

另一問題是,公司法為何特別控制轉投資、擔保、借貸及重大資產轉讓這些特殊交易? 這是因為,它們在交易規模和致害性等方面均不同于日常交易。換言之,這些特殊交易對公司的致害性大于日常商業交易。在轉投資、擔保、借貸和重大資產轉讓中,轉投資、借貸和重大資產轉讓一般均存在對價,體現為獲得股權、利息及轉讓價款等形式,而擔保大多系無償行為,除了可以通過追償權追討被執行的擔保金額外,并無其他溢價收益,故擔保對公司的損害尤為嚴重。并且,轉投資、擔保、借貸和重大資產轉讓,均屬從公司轉移資產或改變公司基本結構或營業(重大資產轉讓)的行為,雖然其中部分行為是有償的,但始終存在債權難以實現的風險。因此,對這幾類轉移公司資產或從根本上改變公司資產構成的交易行為,法律有必要設置特別批準程序進行事前控制,防止代理人濫用控制權掏空公司資產,從而維護公司人格的獨立性(見表4)。在實踐中,通過轉投資、借貸、擔保和重大資產交易方式掏空公司資產的現象并不少見,對上述幾類特定交易僅依托事后追責機制保護公司利益,保護力度明顯不夠,故公司法專門對這幾類特定交易設計了事前控制機制,以私法批準行為降低代理人的權利濫用風險。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由股東會或董事會集體決定交易成立與否的做法比較安全,但這種集體決策的方式難免會影響交易效率。因此,公司法不可能規定所有交易都由股東會或董事會集體決定,這正是公司不同于合伙之所在。尤其是對于大型公司而言,股東會或董事會只能對極少部分非常重要的交易進行集體決策。正如學者所言,即使在小型公司中,如果總是通過董事會來締結合同也極不方便,如訂立采購辦公用品的合同。這些合同可以由董事簽訂,也可以由不擔任董事的(高級或者初級)經理簽訂,或者由其他充當代理人的雇員簽訂。①

綜上,公司法之所以對轉投資、借貸、擔保以及重大資產轉讓進行控制,主要是為了避免代理人濫用權利導致公司資產被掏空,或者避免公司發生結構性改變,損害股東的期待利益,最終維護公司作為法人的獨立地位。可見,特定交易的私法批準機制是另一種法人格維持機制,其能在公司的經營過程中,動態維持公司法人人格的財產基礎。在公司內部機構擁有決策權或者仍未廢止公司內部機構表決機制的情形下,公司內部治理機構對特定交易的私法審批行為不能只具有內部效力,否則不僅將使法律尊嚴受損,更會影響公司人格的獨立。簡言之,若內部治理機構的決議不能影響私法交易行為的效力,不能產生表示行為的效果,則公司法難以通過私法機制高效地實現對代理人的控制。因此,公司內部治理機構對特定交易的決議,不僅具有形成公司內部意思的效果,還具有外部表示行為的效果,公司法在事實上區分了公司日常交易與特殊交易的不同成立及生效機制,對此,傳統民法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將公司內部機構對特殊交易的決策行為之效力完全局限于公司內部,這并非控制公司代理人權利濫用行為的最佳機制,也不利于維護公司獨立法人格之存續。

四、結論:重識公司法的本質

公司法以調整公司的設立、運營和解散為主要目的,其規范構造也主要采用“內部生效”的規則,并由此形成“公司內部事務原則”,交易法則是民法或合同法關注的重點。因此,合同如何成立及生效是民法或合同法規范的內容。傳統民法理論認為,公司內部組織行為不應影響合同的成立及生效。這種公司法與合同法分野的邏輯,雖然有利于區分不同部門法律規范的調整任務及分工,有利于保持法律體系之間的自洽,卻忽視了交易實踐的復雜性,以及公司治理干預特定交易之成立對于維持公司獨立法人格的重要性。近二十年來,因公司違法擔保而引發的重大爭議,促使我們反思公司法之本質。

在筆者看來,公司法依托合同工具而成立,其最大成就在于建立了投資人與公司之間的“財產-責任分離”機制。盡管在個人獨資企業法與合伙企業法中也存在類似的分離機制,但分離程度不高。在公司法中,此種分離成為公司的基本特征。正是因為此種分離,公司逐漸取得獨立的法人格,主要表現為公司可以自己的名義獨立從事交易活動,法律擬制公司制度的主要意義即在于此。但僅僅通過合同工具保障公司擁有獨立財產,進而賦予公司獨立人格,尚不能維持公司的人格獨立性。對于公司這一擬制主體,尚需以代理機制賦予其行動能力,任何公司都必須依托自然人才具有行動能力,因此,法律仍需解決因董事或經理等自然人的代理行為而成立的交易如何歸屬于公司的問題。公司法處理這一問題的技巧是,首先建立代理行為的合法原則與職務原則,同時區分常規交易與特定交易,將常規交易的代理權交由董事、經理或雇員等自然人行使,這些代理人的個別行為就可以成立合同;而特定交易尚需取得公司內部機構如股東會或董事會的審議或同意,此種公司內部機構的審議或同意屬于私法上的批準行為,具有最終承諾的民法效果。因此,與傳統自然人之間的交易不同,公司交易可能由一元性的表示行為構成,也可能由二元性或多元性的表示行為(代理人的外部表示行為與公司機構的內部表示行為)構成,公司股東會或董事會等內部治理機構的行為不僅具有形成公司內部意思的效果,還具有決定外部交易是否成立及生效的“表示行為”的效果。

長期以來,傳統民法建立在自然人的交易基礎之上,出于交易效率或交易安全的考量,將公司內部機構的決議行為完全排斥在私法交易的表示行為范疇之外,認為其僅僅具有公司內部組織法上的效力,但這樣的交易行為模式不僅不符合公司法的實際安排,而且與實踐中當事人的約定也存在分歧。合同行為造就了公司組織,其也不應完全游離在合同效力之外。如此,才能構建起控制公司代理人行為最有效率的機制,才能通過保障公司財產安全實現交易安全。可以說,通過特別的組織治理機制,控制公司重要人員變動與關鍵或規模資產的交易,是維持商事組織法健康存在的前提。

本文責任編輯:黃匯

青年學術編輯:武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 九九热精品在线视频| 丝袜美女被出水视频一区|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亚洲欧美人成人让影院|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精品香蕉麻豆| 找国产毛片看| 一级一毛片a级毛片|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伊人色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综合网天天| 在线网站18禁|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91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蜜桃|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无码 在线 在线|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国产精品尤物铁牛tv|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美女被操黄色视频网站|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视频二区国产精品职场同事|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色婷婷丁香| 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啪啪视频|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苍井空| 四虎免费视频网站|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找国产毛片看|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AV不卡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a天堂视频| 国产男女免费视频| 色爽网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香蕉久久永久视频|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五月激情综合网| 99性视频| 亚洲性影院| 五月婷婷激情四射| 免费国产一级 片内射老| 国产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极品国产在线|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久久国产拍爱|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免费三A级毛片视频| 欧美人人干|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婷婷综合亚洲|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 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的| 免费看久久精品99|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区视频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系列|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系列| 天天操天天噜|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