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智彩 賈真 朱鵬 嚴雪瑜 許尤厚
[摘 要]生物餌料培養課程是水產養殖學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之一,對現代水產養殖學專業人才培養及行業發展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在新農科建設背景下,文章結合當前水產行業發展需求,全面分析當前教學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從生物餌料培養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過程和課程評價四個方面入手,提出改革思路,以期探索出匹配我國水產行業發展需求的生物餌料培養課程教學新模式,同時為其他涉農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物餌料培養;新農科;新型水產人才;課程教學模式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24)10-0055-04
一、新農科建設背景與課程教學模式改革
2019年9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國涉農高校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新時代,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創業的廣闊舞臺,我國高等農林教育大有可為。”[1]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對新農科建設提出了殷切期望,同年,新農科建設安吉研討會、“北大倉行動”工作研討會和“北京指南”工作研討會先后召開。“安吉共識”提出,新時代新使命要求高等農林教育必須創新發展,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新生態建設必須發展新農科,我們要扎根中國大地,掀起高等農林教育的質量革命,為世界高等農林教育發展貢獻中國方案[2]?!氨贝髠}行動”提出了新型人才培養行動、專業優化攻堅行動、課程改革創新行動、實踐基地建設行動、優質師資培育行動、協同育人強化行動、質量標準提升行動、開放合作深化行動八大舉措[3]。“北京指南”進一步提出,要從“試驗田”到“大田耕作”,全面展開新農科建設[4]。
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是以課程設計為核心,根據具體的學科特點,合理制訂課程目標,豐富課程內容,優化教學過程,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從而完成特定的教學安排和任務的過程。新農科建設背景下,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和發展模式發生改變,技術理念不斷更新,這對涉農學科相關課程建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生物餌料培養是水產養殖學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之一,對現代水產養殖學專業人才培養及行業發展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開展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生物餌料培養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既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高等院校教學改革的需要。
二、現代水產行業發展與人才需求現狀
(一)現代水產養殖業發展日新月異,技術不斷進步,產業需求發生改變
當前,我國水產養殖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式已發生重大變革。一二三產業融合、規?;?、智能化和生態化成為我國現代水產養殖業發展的主方向;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智慧農業、鄉村振興、美麗中國等一系列現代發展理念和戰略接連提出;“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5G等技術迅猛發展;與大健康、生物醫藥、智慧農業、大數據、農業智能裝備等新興領域的交叉融合進一步加深[5];“深藍1號”、“耕海1號”、海洋牧場等各種先進技術的集成創新層出不窮,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我國現代水產養殖業發展的新動力。但在設施裝備更新迭代、技術不斷進步的同時,也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戰,比如養殖空間縮小、養殖環境惡化、病害多發等問題,急需科技創新賦能,實現水產養殖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在新農科建設背景下,水產養殖學專業教師需要立足產業前沿,緊跟發展潮流,拓寬知識面,培養學生全面、多角度分析問題的高級思維能力。
(二)新農科建設對新型水產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農科建設的本質是一次專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解決的正是農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不匹配的問題。新農科提出要打造人才培養新模式,要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知農愛農”新型農林人才[6]。在新農科建設背景下,教育部印發了《加強和改進涉農高校耕讀教育的工作方案》,旨在全面提升學生學農、知農、愛農素養和專業實踐能力,讓學生走進農村、走近農民、走向農業,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有機融合,培養學生解決農業、農村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
三、生物餌料培養課程教學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分析
(一)課程目標跟不上時代步伐
課程教學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課程建設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而課程目標是這門課程培養什么樣人才的指導思想。生物餌料培養課程以往的目標多偏重學生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缺少知農愛農教育,對創新型、復合型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不足。
(二)課程內容與現代水產養殖業的產業發展需求脫節
北部灣大學生物餌料培養課程近年來一直選用由上海海洋大學成永旭教授主編的《生物餌料培養學》(第二版)教材。該教材內容框架清晰、知識體系龐大,基本可以滿足傳統水產養殖技術教學需求。但是,當前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式已發生重大變革,水產養殖業發展日新月異,技術不斷進步。相比之下,生物餌料培養課程以往在新變革、新理念、新戰略、新技術、新環境和新挑戰等方面的內容缺失或不足,缺乏對產業需求的關注,缺乏與相關新興領域的交叉融合[7]。以往的課程內容可能會使學生知識面偏窄,眼界和思維落后于時代發展,技術體系不健全。
(三)“三農”情懷不足,學生缺乏在“三農”領域干事創業的信心
水產養殖學專業有部分學生表示,將來找工作不想從事水產養殖一線技術崗位,認為水產養殖行業技術門檻低,收入不高,工作艱苦,難有高端新技術應用,難有發展前途。且在生物餌料培養課程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偏重專業技術知識的傳授,課程教學與生態文明、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結合不緊密,容易使學生對“三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學生走進農村、走近農民、走向農業、服務“三農”的意愿不強,“三農”情懷不深,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強。
(四)育人資源不足,教學模式單一,沒有利用好現代技術手段
教師手中的育人資源決定著其所講授課程的育人能力,而任課教師往往育人資源不足。生物餌料培養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課程,如果相關實踐育人資源不足,學生將不能很好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可能會使其實踐和應用能力不足。此外,生物餌料培養課程多采用多媒體進行上課,以教師講解教材或PPT為主,教學過程中教師占主導地位。雖然這種教學模式對于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有益,但只是起到了單向傳遞知識的作用。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培養出的學生容易缺乏質疑和批判精神,缺乏科學思維和創新思維。
(五)課程考核評價標準不利于促進學生實踐和應用能力的養成
“理論考試+平時成績” 的傳統課程考核評價方式重理論、輕實踐,容易使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死記硬背,凡事都尋求標準答案,平時只注重重點知識和易考、??贾R點的學習,忽視不常考的知識點,或者只是期末突擊學習,不主動探究問題,不深入思考,知識無法活學活用,從而使學生實踐和應用能力較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足。
四、在新農科背景下探索產業需求導向的生物餌料培養課程教學模式
針對生物餌料培養課程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我們提出了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從課程的目標、內容、教學過程和評價四個方面對課程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的思路,并總結了五條實施路徑。
(一)結合新農科建設背景、產業需求和學校發展定位來調整課程目標
在新農科建設背景下,北部灣大學根據本?!耙苑蘸Q髲妵秃Q髲妳^戰略為使命,建成海洋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發展定位,并結合現代水產養殖業發展的需求,將生物餌料培養課程目標調整為培養“知農愛農,具有較強專業技術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滿足現代水產養殖業發展需要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以適應新時代新型水產人才培養的要求。
(二)以產業需求為導向,重構生物餌料培養課程內容
現代水產養殖業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式已發生重大變革,科技創新已經成為主流。生物餌料是大部分水產養殖動物苗種期及幼體成長期不可或缺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在水產養殖業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北部灣大多數生物餌料生產企業及水產育苗場生產設施落后,現代化程度低,生產效率低,技術方法與我國生物餌料生產先進地區存在較大差距。同時,我國水產養殖業也整體上面臨著水環境惡化、生物餌料利用率低、病害多發等問題,現有的生物餌料培養體系已經難以滿足現代水產養殖業發展需求。因此,生物餌料培養課程教學要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把市場和行業企業需求融入教育教學中,反向調整課程內容,對課程內容進行取舍和整合,構建起包含專業技術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的內容體系。比如增加如何改進生產工藝、控制餌料質量,如何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生物餌料如何匹配現代水產養殖業發展要求等內容。
(三)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厚植學生“三農”情懷,增強學生干事創業信心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一是可以開展課堂主題研討,通過學習領悟現代發展理念、國家地區重大戰略和“三農”大政方針,厚植學生“三農”情懷,提升學生“知農愛農為農”素養。其具體做法是每一講可以分別結合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鄉村振興、大國“三農”、向海經濟等主題中的一個進行分組討論,集思廣益,然后各小組委派代表發表意見,教師進行總結點評,實現學生思想的升華和觀念的轉變,使學生深刻領會水產養殖產業是干事創業的廣闊舞臺,只要是人才就大有可為。二是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穿插就業創業教育,從企業需求和市場前景入手,讓學生認識到未來水產養殖產業的廣闊發展空間、光明前景和重要地位,使學生消除對水產養殖產業的固有偏見,從而找準定位,堅定信心,最終找準學習方向,進行有目的、自主探索式的學習,提升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同時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鼓勵學生撰寫研究報告、技術方案、設計方案,以及申報專利和探索成果應用,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就業創業意識。
(四)整合優勢育人資源,結合超星學習通線上教學平臺,打造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體系
針對任課教師育人資源不足的難題,一是充分挖掘凝練任課教師自身學術特色、研究方法和科研成果并將其轉化為育人資源,從而提升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使教學貼近學科進展與產業發展要求;二是與水產企業單位合作建立產學研、農科教、科技特派員、科技小院、實踐教學基地等聯系機制,通過“企業問題引入—師生提出解決方案—反饋企業”的方式,與企業實現良性互動,提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度,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三是把地區優質水產養殖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將行業特色轉化為課程特色。以北部灣大學為例,可以聚焦大蠔、對蝦、青蟹、石斑魚、金鯧魚等北部灣特色養殖品種在育苗養殖過程中的餌料培養關鍵技術難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全面分析,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使學生能夠綜合、全面地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針對教學模式單一的問題,要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體系。例如在超星學習通上建課,構建豐富的、有利于自學的教學資源體系,教師搜集并上傳相關科研成果、研究方法、學術思想、行業動態、新技術、新產品、新理念、生產基地、生產設施設備、生產過程、技術難題、企業需求、產業需求、技術需求和人才需求等的圖片、視頻或文檔等,以及針對特定知識點的微課視頻、授課PPT、案例學習資源、課程測試題庫等優質內容。每次授課提前一周在線上發布課程公告,布置在線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利用碎片時間進行學習,并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線上學習任務、反饋疑難問題,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實現個性化學習,了解產業并掌握其核心知識。在線下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線上學習情況進行總結,重點針對線上課程中的疑難問題和知識點進行講解,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內化和學習能力的提升,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五)構建全方位課程考核評價新模式,優化和完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
新農科建設背景下,人才評價標準已經發生改變,單純的“理論考試+平時成績”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不利于促進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養成。通過創新“線上積分+線下積分+期末理論考試+X(期末實踐考核)”的“3+X”考核評價模式,可以有效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線上積分主要根據學生對任課教師課前布置任務的參與度、完成度、完成質量等來評定;線下積分主要由出勤、課堂討論參與度和回答問題情況組成;期末理論考試成績仍舊按照傳統的閉卷考試進行評分,以鞏固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X主要是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學生可以從生產方案、技術問題解決方案以及案例分析情況或學習報告等多種形式中任選一種作為考核依據。通過“3+X”考核評價模式,可以更客觀全面地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應用能力進行評價,有助于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升。
五、結語
在新農科建設背景下,現代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對水產養殖學專業課程教學和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教學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本文提出了生物餌料培養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五條實施路徑:一是結合國家戰略和學校發展定位來調整課程目標,培養知農愛農為農,具有較強專業技術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新型水產人才;二是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把市場和行業企業需求融入教育教學中,反向調整課程內容,對課程內容進行取舍和整合,構建起包含專業技術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的內容體系;三是在授課過程中,厚植學生“三農”情懷,增強學生干事創業信心;四是整合優勢育人資源,打造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體系;五是創新全方位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其目標是全方位提升生物餌料培養課程的教學水平和育人能力,為我國水產養殖現代化、向海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事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 參 考 文 獻 ]
[1] 習近平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EB/OL].(2019-09-06)[2023-10-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1909/t20190906_398023.html.
[2] 安吉共識:中國新農科建設宣言[J].中國農業教育,2019,20(3):105-106.
[3] 《中國教育報》.“北大倉行動”:掀起高等農林教育新變革[EB/OL].(2019-09-23)[2023-10-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909/t20190923_400289.html.
[4] 從“試驗田”到“大田耕作”新農科建設全面展開[EB/OL].(2019-12-05)[2023-10-20].http://www.sohu.com/a/358524582_243614.
[5] 王春琳,屠春飛.新農科背景下水產學科一流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究與實踐[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44(1):13-17.
[6] 教育部辦公廳,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辦公室,等. 教育部辦公廳等四部門關于加快新農科建設推進高等農林教育創新發展的意見[EB/OL].(2022-11-28)[2023-10-2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0/s3863/202212/t20221207_1023667.html.
[7] 鄭波,王鑫.產業化背景下生物餌料培養學教學體系建設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36):334-336.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