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楊 段嘉婷
[摘 要]新時代現實題材電影通過對主流價值話語的視聽建構,在涵育青年理想、激發民族自信、陶冶審美情操等方面具有顯著的思政教育價值。但對長沙市部分高校本科在校生的調研結果顯示,新時代現實題材電影在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實踐中,由于傳播路徑有限、教育形式單一,仍存在著融合意識薄弱、融合路徑單一、融合效果欠佳等現實問題,需要從賦能電影內容創作、完善思政教育體系、激活學生自主意識三個方面開拓實踐路徑,切實推動新時代現實題材電影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現實題材電影;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24)10-0113-04
現實題材電影是指將表現當時社會狀況和人們生活感受作為主體的電影[1]。黨的十八大以來,現實題材電影秉持扎根人民、深入時代的創作理念,推出了《百鳥朝鳳》《十八洞村》《我不是藥神》《穿過寒冬擁抱你》《奇跡·笨小孩》等一批精品力作,體現出真善美的共同情感、共同價值和共同追求[2],對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具有重要價值。針對新時代現實題材電影在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面臨的融合意識薄弱、融合路徑單一、融合效果欠佳等現實問題,筆者結合高校思政工作實際和對長沙市部分高校本科在校生的調研結果,圍繞賦能電影內容創作、完善思政教育體系、激活學生自主意識等方法策略,對新時代現實題材電影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實踐路徑進行探析。
一、新時代現實題材電影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意蘊
(一)強化思想引領,提升主流價值的表達效度
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文藝創作和學術研究,都應該反映現實、觀照現實,都應該有利于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3]。在愛國主義教育方面,新時代現實題材電影善于用以小見大的方式,著眼社會發展進程中微觀個體的生命歷程,構建起國家發展與人民個體的現實關聯。例如《我和我的家鄉》將醫療政策、鄉村教育、新農村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中的民眾生活變遷作為敘事視角;《十八洞村》將脫貧攻堅的宏大敘事融入楊英俊等村民們擺脫家庭貧困、走向幸福生活的個體奮斗歷程。這兩部電影通過個體化的敘事視角,溫情訴說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連的價值主題。
在引領道德風尚方面,新時代現實題材電影著力彰顯時代開拓者們的生命體驗、情感歷程、生活本質,通過對新時代英雄故事的講述謳歌,幫助大學生觀眾在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等方面樹立道德觀念。比如《天上的菊美》《我是醫生》等影片將講述視角聚焦于推動社會發展的先驅人物,在講述英模先進事跡的同時,彰顯英雄身上的崇高品德。在激發民族自信心方面,以戰斗為主題的新時代現實題材電影具有天然的話語優勢。比如改編自2015年“也門撤僑”真實事件的現實題材電影《紅海行動》,在刻畫反恐撤僑戰斗情景的同時,展現出新時代中國參與國際事務的能力與擔當,激發大學生觀眾強烈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
(二)聚焦青年關切,加大社會熱點的引導力度
相較于理論宣講、新聞評論、直播講解等方式,新時代現實題材電影能夠從微觀層面對社會熱點進行更為深入系統地梳理總結,引導大學生在觀影過程中加深對熱點事件的理解。例如面對新冠疫情給世界帶來的嚴峻挑戰,部分西方媒體對中國防疫工作進行了有組織的污名化,現實題材電影《中國醫生》以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為核心故事背景,講述了全國援鄂醫療隊醫護工作者不顧自身安危、守護國人生命健康的感人故事,不僅對武漢新冠疫情防控工作進行了全景解讀,而且對偉大抗疫精神進行了深刻動人的影像傳達,對大學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引導效果。
現實題材電影不否認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現實挑戰,也不以直面現實矛盾為由刻意營造負面情緒,而是通過影像多維度展現社會問題發生發展的本質,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思考,積極回應社會難題。例如《我不是藥神》《親愛的》《少年的你》《掃黑·決戰》等影片分別對醫患關系、拐賣兒童、校園暴力、掃黑除惡等社會熱點問題進行關注,并著重渲染處于社會困境中人性的斗爭精神和溫暖光輝,這些影片反映出強烈的思辨精神和反思意識,在發揮電影社會治理功能的同時,對培養大學生的斗爭精神、涵養大學生面對生活困境時的進取精神具有很強的引領作用。
(三)營造沉浸式體驗氛圍,增強思政教育的話語溫度
電影通過畫面、色彩、物象、聲音等一系列電影語言元素,在銀幕中構建起“真實”的電影世界。與此相對應,德育教育有機融合了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在德育教育開展過程中,受教育者的情緒體驗是樞紐,是道德知識感知和接納的直接動力[4]。在觀影過程中,電影的文本內容和視聽元素共同對觀眾進行感官刺激,強化了觀眾在觀影時的沉浸式體驗,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開展提供了寶貴的工作載體。
首先,通過故事講述,實現寓教于事的育人效果。例如電影《我的姐姐》既是年輕姐姐在父母去世后在未來人生和年幼弟弟間做出選擇的人性拷問,又是對現實社會中“重男輕女”“二胎家庭”等諸多社會問題的集中表達。電影結尾處,姐姐毅然放棄簽署領養協議書的劇情設計,讓觀眾感受到親情的溫暖和人性的光輝。其次,通過視聽傳達,實現以情育人的教育目的。例如在以大連7·16油爆火災事件為故事原型的電影《烈火英雄》中,熊熊烈火的特效和爆炸轟鳴的音響刻畫出火災現場十萬火急的情形,在帶給觀眾感官體驗的同時,讓大學生觀眾從心底感受到消防隊員面對重大災難時英勇逆行的偉大。
二、新時代現實題材電影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不足之處
為探究新時代現實題材電影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具體現狀,筆者圍繞融合意識、融合路徑、融合效果三個方面設計調查問卷,調研對象為長沙市部分高校本科在校生,回收有效問卷7542份。調研對象包括文史哲、經管法、教育學類、理工學、農學、醫學、藝術類等專業領域的學生,調查結果具有代表性。
(一)缺乏系統設計,融合意識相對薄弱
在關于融合意識的調查模塊中,有94.2%的學生表示對現實題材電影“了解”或“較為了解”;有83.3%的學生對新時代現實題材電影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做法表示“感興趣”或“很感興趣”。在調查中,有32.5%的學生認為影視作品在“兩課”(思想政治理論課、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學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使用頻率“很少”,有54.7%的學生認為使用頻率“較少”;而在現有的影視作品使用中,學生認為使用頻率較高的依次是“政論專題片”“紀錄片”和“革命歷史題材影視片”,分別占44.3%、27.1%、16.8%,認為現實題材電影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使用頻率較高的僅為4.7%,選擇“其他”影視類型的學生占7.1%。由此可見,當前部分高校對現實題材電影的主流價值內涵缺乏充分認知,對電影語言背后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缺乏發掘,缺乏將新時代現實題材電影融入課堂教學的統籌規劃,造成新時代現實題材電影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課程的體系化、常態化難以得到保障。
(二)缺乏形式創新,融合路徑較為單一
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引領和行為引導,是新時代現實題材電影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顯著優勢之一,能夠助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現“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5]。上述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在新時代現實題材電影的使用場景中,學生認為在“哲學社會科學課”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占47.4%,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占45.1%,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占7.5%。在當前的高校思政教育實踐中,對現實題材電影的使用方式,僅散見于思政理論課、哲學社會科學課的課堂教學,而對發揮現實題材電影作用于大學生情感共鳴引發、思想啟迪等深層次的價值引領功能有待加強。在新時代現實題材電影的傳播平臺選擇上,有74.6%的學生認為新時代現實題材電影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程度“低”或者“較低”。新時代現實題材電影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融合較為生硬,影響了學生的觀看體驗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缺乏教育引導,融合效果亟待增強
電影的表意從不取決于(或很少取決于)一個孤立的影像,它取決于影像之間的關系,即最廣義的蘊涵[6]。相較于政論專題片,現實題材電影在傳播主流價值方面的含蓄性,更需要通過藝術化的剪輯、解讀方式,幫助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現實題材電影的教育內涵。上述調查結果顯示,僅有26.6%的學生表示能夠感受到現實題材電影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有73.4%的學生表示“不能”或者“很難”理解。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真正發揮新時代現實題材電影的育人作用,還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具備一定的媒介素養和藝術素養,對學生進行專業化的教育和引導。但實際情況是,筆者所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對電影內容解讀和引導效果的調查結果顯示,只有42.1%的學生表示“滿意”,有11.4%的學生表示“基本滿意”,而有46.5%的學生表示“不太滿意”或“不滿意”。從當前實際情況來看,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對電影藝術的了解不多,難以準確發揮現實題材電影中的思政育人價值。
三、新時代現實題材電影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實踐路徑
(一)強化價值賦能,把主流文化融入電影內容創作
堅定價值引領導向,深入發掘主流思政教育內容。現實題材電影內容時代意蘊的豐富,使得該類題材具有較大的創作難度,易存在現實性不強、正能量不足、價值觀不正、審美情趣不高等問題[7]。需要創作者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潛移默化地融入電影內容創作中,提高電影的思想性和價值性。
貼近青年群體,創新電影語言表達。青年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發展成熟期,其年齡特點、心理特征決定了青年大學生存在追新逐異的審美傾向。因此,在電影語言表達方面,可以根據青年群體喜愛4K、3D數字化電影技術,奇觀化電影特效以及偶像化電影演員的觀影特點,合理利用電影藝術的娛樂和審美功能吸引青年大學生的關注力。
強化專題教育,合理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思政教育的開展不只需要點對點地進行專題教育,更需要在全社會營造出濃厚的育人氛圍。例如2021年上映的現實題材電影《守望青春》,以全國道德模范大連海事大學曲建武教授30余年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經歷為原型,刻畫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時代變遷,對青年大學生細致了解、深入理解、積極支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起到了促進作用。
(二)豐富傳播載體,將影視思政融入高校育人實踐
著眼頂層設計,強化制度保障。可由高校黨委宣傳部、教務處、馬克思主義學院等部門牽頭制訂學校推進新時代現實題材電影融入思政教育教學制度,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完善的考核反饋評估制度,總結思政理論課、哲學社會科學課任課教師對電影素材的使用效果,真正推進新時代現實題材電影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科學化、系統化建設。
加強平臺建設,保障資源供給。由數字技術推動的科技革命使電影的傳播不再限于影院、電視等傳統手段,借助互聯網和便攜式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可實現線上線下多維傳播[8]。為保障新時代現實題材電影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資源供給,可以著手建立新時代現實題材電影資源推廣平臺,依托高校思政專家庫、輔導員名師工作室等平臺,邀請高校思政教育專家骨干和影視藝術專業教師,對電影資源進行篩選整理,對電影主題、上映時間、主要演員等電影基本要素進行分類,為學生提供下載參考和觀賞建議。
著力師資培育,提升教育水平。定期邀請相關專家,對教師在實際利用現實題材電影進行思政教育教學時出現的困難和疑惑進行解答指導,定期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隊伍進行媒介素養提升的專業培訓。同時,鼓勵相關專業教師將新時代現實題材電影應用到課堂教學中,使新時代現實題材電影成為提升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水平的重要抓手。
(三)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讓觀影力行融入學生成長全程
精準引導,提升學生觀影興趣。為加強對學生觀看新時代現實題材電影的教育引導,高校可以因時制宜、因事制宜地制訂觀影指南,科學指導學生觀看新時代現實題材電影。例如在進行家國情懷教育時,可推薦學生觀看《十八洞村》《我和我的家鄉》等影片;在進行拼搏奮斗教育時,可引導學生觀看《穿過寒冬擁抱你》《奇跡·笨小孩》等影片,根據學生實際需要進行因勢利導,引導學生逐步加深對新時代現實題材電影的了解和喜愛程度。
搭建平臺,豐富學生參與方式。高校可搭建方便學生參與的新時代現實題材電影研討的平臺,鼓勵學生在觀影之后積極進行影評撰寫和觀感交流,加深對新時代現實題材電影的感受和理解。同時,指導學生通過影片剪輯將新時代現實題材電影轉化為思政教育的直接素材,發揮學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主體作用。
激發自覺,實現學生自我教育。氛圍的營造對于主體意識和行為的影響十分深遠,其重要意義之一便在于激發主體的知行合一意識[9]。從強化學生接受教育的主體意識出發,注重發現和培養思政教育中的學生意見領袖和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政教育團隊,引導學生觀察、體悟新時代現實題材電影的思政教育實效,不斷為新時代現實題材電影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優化和創新提供依據。
綜上所述,將新時代現實題材電影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實踐,不只需要電影創作者以人民立場觀照現實生活,創作出更多優質的電影作品,更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統籌規劃,從教學端發力、在實踐處延伸、向常態化努力,將新時代現實題材電影教育納入高校思政教育大格局,有效引導大學生在觀影中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產生思想共鳴、情感共振與價值共識,努力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 參 考 文 獻 ]
[1] 周星,粟牧.百年背景下的新世紀中國電影現實題材分析[J].中州學刊,2006(2):232.
[2] 張宏森.努力開創新時代中國電影新局面:在青年電影創作人員專題學習座談會上的講話[J].電影藝術,2018(1):7.
[3] 習近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J].求是,2019(8):7.
[4] 李蓉.媒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發揮:以主旋律影視作品為例[J].出版廣角,2021(24):87.
[5]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6] 吳小麗,林少雄.影視理論文獻導讀(電影分冊)[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5:187.
[7] 楊陽.新時代現實題材電視劇的價值意涵與實踐進路[J].中國電視,2021(3):56.
[8] 羅薇薇,楊媛媛.以影培元:銀幕“紅色記憶”輝映高校思政育人[J].電影評介,2021(21):90.
[9] 蘇米爾.新文科傳媒藝術思政育人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基于專業思政研創劇《長征路·民族情》的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4):154.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