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工作。調查研究作為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積累的寶貴財富,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戰勝困難挑戰的成功密碼。領導干部必須重視調查研究,并善用調查研究解決實際問題,通過調查研究,做決策,破難題,抓落實,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領導干部 ; 調查研究 ; 提升能力
中圖分類號:D262.3;D261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4.03.008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強調,領導干部要大興調查研究,提高科學謀劃工作、解決實際問題、抓好工作落實能力。早在2020 年秋季,習近平總書記就曾提出,要提高干部尤其是年輕干部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必須提升“七種能力”。而其中包括的調查研究能力作為整個能力體系的基礎,具有“根基不牢,地動山搖”的地位。2023年3月1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對新時代調查研究的重點內容、方法步驟等提出了明確要求,強調調查研究必須堅持問題導向,以“問題導向”引領“調研方向”。2023年4月3 日,在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又將調查研究作為在全黨開展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要求以深化調查研究推動解決發展難題。因此,領導干部要善用調查研究,把發現問題、調查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作為第一要務,追著問題走,奔著問題去,圍繞問題定課題,依靠調研解難題,以此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調查研究是領導干部做好工作的內在要求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經驗,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戰勝困難挑戰的成功密碼。毛澤東同志認為,調查研究是領導工作的首要任務,他在《調查工作》中提出了許多著名的理論觀點,其中最著名的是“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1]鄧小平同志指出:“離開群眾經驗和群眾意見的調查研究,那末,任何天才的領導者也不可能進行正確的領導。”[2]1993年,江澤民同志首次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把做好調查研究這篇文章視為“我們的謀事之基,成事之道”[3]。胡錦濤同志指出,調查研究是“增強做好工作的自覺性、主動性的重要途徑”[4]。2011年11月,習近平同志發表關于調查研究的專題講話,強調“調查研究是做好領導工作的基本功,是領導干部整體素質和能力的重要部分”[5]。因此,領導干部要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必須撲下身子搞好調查研究,把問題找準,把思路厘清,把辦法找到,做到對照問題聚焦、抓住典型解剖、拿出硬招實招。
●做決策要靠調查研究找依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決策是領導工作的重要內容,只有先調研后決策、不調研不決策,才能克服其隨意性與盲目性,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水平。之所以如此強調調查研究在決策中的作用,是因為決策嚴格遵循這樣的邏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個過程就是哲學上所強調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而在這個邏輯鏈條中,無論是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的過程(實踐-認識),還是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的過程(再實踐-再認識),都離不開對客觀實際的深入調查和系統研究。現實工作中,有的人決策又快又準,很重要的一條就在于熟悉情況、經驗豐富,平時能用大量的時間去搞調查研究;相反,有的人遲遲不敢拍板,往往是因為沒有深入具體地進行調查研究,情況不明,心里沒底。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9月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為我們擘畫了發展藍圖,怎樣依據自身資源特色和實際情況,科學謀劃鍛長板、補短板、揚優勢、固根基的對策舉措,需要黨員干部帶頭深入調查研究,做好工作。
●破難題要靠調查研究尋答案
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凡是憂愁沒有辦法的時候,就去調查研究,一經調查研究,辦法就出來了,問題就解決了”[6]。為什么這樣說?因為,調查研究,“調”就是調取樣本、調閱材料、調訪群眾,“查”就是查實情、查問題、查數據、查來龍去脈,“研”就是研機析理、研尋經驗、研析規律,“究”就是究其根源、究其實質、究其對策。這些問題都弄明白了,答案就出來了,問題也就得到解決了。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為了解決黨內存在的“粗枝大葉、不求甚解、自以為是、主觀主義、形式主義的作風”問題,為了解決大黨的獨有難題,為了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中國共產黨開展了三次大調研,體現了我們黨做好調查研究工作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來東北調研,每次都明確指出了鉗制東北及吉林發展的羈絆問題,如體制機制問題、經濟結構問題、產業結構問題及思想觀念問題等等。如何深挖根源癥結,需要領導干部盯緊關鍵問題,排查梳理難題,著力打通發展的堵點淤點難點,進而破題解題答題。
●抓落實要靠調查研究出成果
抓落實就是讓黨的方針政策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如果不抓落實,再宏偉的藍圖也只能是一紙空文,因此,抓落實是解決問題的“最后一公里”。為落實“十三五”期間困難群眾脫貧的艱巨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把指導實施精準扶貧工程作為調研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7次主持召開中央扶貧工作座談會,50多次調研扶貧工作問題,走遍了14個集中連片的特困地區。正是因為習近平總書記的高度重視,中國減貧成績有目共睹,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勝利。當前,東北振興的號角再次吹響,如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指示精神,以高質量發展再創佳績,需要領導干部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咬定目標不放松,敢闖敢干加實干”,一項項任務壓茬推進,一個個部署有序落實,確保東北振興戰略部署在吉林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二、領導干部在調查研究中探尋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調查研究要“真研究問題、研究真問題”。回避問題不僅不能解決問題,而且還會讓問題越積越多。問題是調查研究的方向和目標,只有找準問題,才能把握調查研究主動權,從根本上保證調查研究工作在正確的軌道上行駛。因此,領導干部調查研究要聚焦黨和國家大政方針,聚焦黨委和政府工作要點,聚焦人民群眾的煩心事、鬧心事和揪心事,做到直奔主題、貼近實際、突出重點、服務決策。
●尋破題之法,認認真真查明問題
聚焦了問題,調查研究就有了主題,接下來就要進行問題大梳理、難題大排查,把情況摸清。毛澤東同志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曾經提出過“七項調查技術”,習近平總書記在《之江新語》里也曾概括出調研工作務求“深、實、細、準、效”,《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明確了“五個必須”“六大調研”“十二方面問題”“六個步驟”。這些重要論述都是我們在振興東北過程中做好調研工作的根本遵循。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以科技創新為發展引擎,以大農業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體系、基礎設施體系及農業農村“集群現代化”,落實這一重大戰略指引需要更為扎實的調查研究。調查研究要堅持實事求是,保持獲取信息的務實作風。關于作風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強調過,調研活動要盡力掌握主動權,可以有“規定路線”,但一定要有“自選動作”。因為“群眾的很多想法,往往不是在那些很正式的場合、當著很多人的面會講出來的,而是要同他們身挨身坐、心貼心聊才能聽得到”。多到一些沒有準備的地方,多搞一些隨機性的調研,才能夠防止調研走過場。《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強調,調查研究要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輕車簡從,厲行節約,采取“四不兩直”方式,即“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聽匯報、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層、直插現場”。這樣走出去、走下去、走進去,直入民舍、直接面談,才能聽到實話、察到實情、獲得真知、收到實效。同時,調查研究要走好群眾路線,走群眾路線,是大興調查研究最根本的方式方法,為黨員干部開展調查研究提供了方法指引。也就是說,搞好調查研究,一定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調查過程中,要講貼近老百姓的話,問貼近老百姓的事,做貼近老百姓的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是獲得正確認識的源泉,也是檢驗和深化我們認識的根本所在。政策好不好,老百姓感受最直接;落實到不到位,群眾最有發言權。而人民群眾在實踐中獲得的“真知識”、總結的“金點子”、闖出的“新路子”,往往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因為群眾作為當事人,對問題了解最多、體會最深,往往對破解問題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深刻的認識。從群眾的呼聲中尋找問題根源、求解問題答案,也往往是最管用、最能讓群眾滿意的。因此,只有走近群眾,傾聽他們的呼聲,感受他們的疾苦,總結他們的經驗,才能把準群眾的脈搏,體察群眾的期盼,聽到在辦公室難以聽到的實話,看到不易看到的實情,才能真正做到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求,我有所為”,真正做到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問效于民,實現好、維護好人民群眾的利益。只有循著群眾的呼聲這個“第一信號”,調查研究才會有價值,才能真正取得實效。
●謀解題之策,扎扎實實解決問題
如何謀劃解決問題的對策思路,把問題清單變成滿意答卷,讓民生所盼變成民生所贊,必須借助“思考”的力量,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研究分析,把真實情況提煉出來、把問題短板揭示出來、把正確觀點總結出來。找準根源和癥結,研判動向和趨勢,“使調查資料中共性的東西條理化、零散的東西系統化、粗淺的東西精深化、感性的東西理性化”[7]。一是轉換身份,以“三種身份”扛起責任。轉換身份就是強調分析解決問題的時候要不斷變換自己的身份,解決我是誰的問題。首先,作為調研者要在其位、謀其職、負其責、盡其事,全面真實地了解事情的原委,客觀準確地分析其中的機理。其次,要堅持人民立場,洞察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喜所忌、所需所求,不斷涵養“共情能力”,用心用情用力研究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使相關決策和工作部署能夠集中民智、體現民意、反映民情、深得民心。最后,要做到“身在兵位,胸為帥謀”“不在其位,學謀其政”“思領導之所思,謀領導之所謀”。綜合各方站位,分析得出的結論才能“參”到點子上,“謀”到要害處,提高參謀水平和服務決策質量,才能協助領導化解難題,幫助群眾排憂解難。二是調整視角,以“七種思維”研機析理。分析問題時要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結合起來,學會轉盤子,不斷變換思維通道,多角度、多層次去看待問題。《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提及的堅持系統觀念,就是要“不斷提高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能力”。而“七種思維”便是多維度認識問題的思維方式無縫銜接的方法論體現。具體地說,戰略思維要全局上下看關鍵,底線思維要未雨綢繆看風險,創新思維要把握潮流看發展,歷史思維要以史為鑒看規律,辯證思維要對立統一看變化,系統思維要普遍聯系看關聯,法治思維重在建章立制看長遠。可以說,這“七種思維”從上下、前后、內外、深淺、遠近、表里等維度,以一定范式、流程提供了視角多元性、影響跨期性、層級互適性的分析解決問題框架,為領導干部站得高、看得遠、想得深、把得準提供了科學思想方法。三是對策務實,以確保解決問題。調查研究不是為了調查而調查,而是為了解決問題而調查。推動相關問題的解決是進行調查研究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有效解決問題,關鍵就是要提出對策措施。《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強調要把對策提實,就是要確保對策務實管用,成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辦法。首先,提出的對策要具有操作性、針對性和科學性。因為有些對策建議看似正確,卻因不能操作,只能束之高閣,止于會上、掛在墻上、卻落不到地上,致使調研“爛尾”,失去價值。因此,對策建議必須是可行的,而且得具有指導性和建設性,能進入決策、變成政策。其次,要形成推動問題解決的時間表。對短期能夠解決的,立行立改;對一時難以解決、需要持續推進的,做到問題不解決不松勁、解決不徹底不放手。
由此可見,問題是調查研究的先導,也是貫徹始終的主導,領導干部調查研究就是要奔著問題聚焦,針對問題出招,向著解決問題發力。通過調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找到破解難題的辦法和路徑,使調查研究成為我們謀事的根基、干事的支撐、成事的保障。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
[2] 鄧小平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8.
[3] 江澤民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4-306.
[4]胡錦濤.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69.
[5] 習近平.談談調查研究[N].學習時報,2011-11-21.
[6] 毛澤東文集(第八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261.
[7] 劉淑英.關于提升領導干部調查研究能力的思考[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21,(03).
作者簡介
李婷,中共長春市委黨校 (長春市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學; 領導科學。
責任編輯 王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