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共長春市朝陽區委黨校堅守黨校初心,推進教育培訓創新,探索基層黨校“1+N”辦學模式:加強高位推動,突出制度建設;加強資源整合,突出協同建設;加強基礎保障,突出組織建設;加強特色定位,突出品牌建設;堅持校地融合,突出合作建設。不斷擴大教育培訓覆蓋范圍,形成“多方參與、資源共享,理論引導、現場實踐,強化黨性、提升能力”的全域教育培訓共同體新格局,努力為黨培養造就政治過硬、適應新時代要求的高素質干部隊伍,不斷開創黨校發展新局面。
關鍵詞:基層黨校;“1+N”辦學模式;全域教育
中圖分類號:D261.41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4.03.009
中共長春市朝陽區委黨校始終堅守黨校初心,努力為黨育才、為黨獻策。按照“干部培訓、理論武裝、思想引領、決策咨詢”的職能定位,緊緊圍繞區委區政府中心工作,創新探索“1+N”基層黨校辦學模式,打造全域教育培訓共同體。“1”即以區委黨校為支撐,“N”即以多個基層分校為延伸,不斷擴大教育培訓覆蓋范圍,實現“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分類分層按需培訓”“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培訓成效,努力為黨培養造就政治過硬、適應新時代要求、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高素質干部隊伍。
基層黨校承擔著培訓地方領導干部、服務地方中心工作及為地方黨委和政府決策提供咨詢等方面的重要職責。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時代背景下,黨校干部教育培訓面臨著全新局面,可謂機遇與挑戰并存。教育培訓是黨校的中心工作,承擔著向黨員干部傳達使命、引領方向及指導實踐的重要使命。面對全新的教育形勢,黨校需堅持黨校姓黨,以黨性教育的加強、黨建品牌的打造、教育培訓理念的優化、教育培訓模式的創新及教育培訓考核體系的健全等為主要途徑,緊抓發展機遇,積極應對挑戰,全方位提升教育培訓質量,深化全面從嚴治黨實踐,開創黨校發展新局面。
朝陽區委黨校的培訓范圍主要是面向區機關黨員領導干部,然而當前街鎮、企業和社區(村)黨員干部群眾的培訓需求越來越強烈,但受客觀條件限制,區委黨校很難滿足這部分人員的培訓愿望。為破解這一難題,2022年7月至2023年8月,朝陽區委黨校先后在重點街鎮建立了4所分校,由區委黨校統籌指導,打造全域教育培訓共同體,這種“1+N”辦學模式創新仍處于探索階段。
一、朝陽區委黨校“1+N”辦學模式及成效
●“1”個主校統籌指導
建立統籌指導會議制度。朝陽區委黨校每年定期召開統籌指導分校工作的校委會議,研究分校建設工作,分校有關領導列席會議。按照《中國共產黨黨校(行政學院)工作條例》要求,朝陽區委黨校對各分校的年度教學培訓計劃進行審核、調整和優化,確保后續培訓效果。每年年底,區委黨校對各分校全年工作開展情況進行調度匯總,協調組織各分校開展工作,通過主校與各分校的整體聯動,形成工作合力。
●“N”個分校延伸教育培訓覆蓋網絡
朝陽區委黨校“重慶”分校2022年7月成立,“黨群服務中心”分校2022年10月成立,“紅旗(商圈)”分校2022年11月成立,“永春博覽城”分校2023年8月成立。街鎮分校由街鎮黨委(黨工委)書記任校長,街鎮黨委(黨工委)副書記任常務副校長;社區黨委書記任執行校長,社區黨委副書記任副校長。分校根據實際設置名譽校長,例如:“重慶”分校由駐街單位省直屬機關工委黨校校長任名譽校長;“永春博覽城”分校由中鐵置業沈陽公司黨委副書記任名譽校長。
2022年以來,各分校為基層黨員干部群眾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近200場次,通過黨的二十大精神圖文展、二十大主題文藝黨課、專業技能系列講座、現場教學等形式,累計培訓黨員干部群眾3萬多人次,不斷提高全區黨員干部群眾的整體素質,為新時代朝陽區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和人才支持。
1.“重慶”分校
“重慶”分校定位于打造基層黨員干部群眾教學基地,立足先進的基層服務經驗及良好的群眾基礎,以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教育培訓。“重慶”分校以光明社區為主陣地,統籌朝陽“25℃萬達黨群驛站”“幸福小區黨群服務站”等黨建陣地資源,打造全覆蓋式教學基地。與省直機關工委黨校、東北師范大學實現共建雙培,培養13名講師,打造十余堂精品課程。分校成立以來,開展了《我們的信仰》主題文藝黨課,服務基層黨員群眾100余人。依托“家風小廣場”,常態化開展“360公益大講堂”,傳播中華傳統文化,讓黨員教育培訓入網格進小區。組織社區干部編排法治小故事情景劇,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講黨的政策、法律法規。先后接待國家及省市區各單位現場教學實踐80余次,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共培訓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區、“兩新”組織等基層黨員群眾2000多人次。
2.“黨群服務中心”分校
“黨群服務中心”分校定位于建強“朝陽25℃”黨建品牌,不斷創新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黨員學習模式,打造紅色教育陣地。“黨群服務中心”分校秉持“暖心服務、愛心凝聚、紅心引領、同心發展”的理念,建強“朝陽25℃”黨建品牌:設置了8個功能分區和24個功能室,提供黨建、助企、創客、關愛、休閑等50余項服務;舉辦“一起來學二十大”主題圖文展和“一起走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圖文展,開展宣講100余場次,近3000名黨員干部參觀學習;設計主題黨日、“三會一課”訂制套餐,開展“講、展、演、播”系列活動,吸引72家各級各類黨組織、新業態企業和2200余名黨員前來學習;承辦了省委書記景俊海講黨課、全區青年干部培訓班、全區鎮村干部培訓班等培訓活動34場,服務2569人次。
3.“紅旗(商圈)”分校
“紅旗(商圈)”分校定位于構建融合“黨建圈”,依托紅旗商圈資源優勢,通過商圈黨建聯盟,重點面向轄區企業、商戶開展教育培訓。“紅旗(商圈)”分校按照“共駐共建、資源共享”理念,不斷擴大組織覆蓋,建強新時代商圈黨組織戰斗堡壘。分校成立以來,舉辦了數字經濟專題系列講座,服務企業、商戶100余人;舉辦“紅旗紅”大講堂,邀請長春市社工協會副會長路亞蘭、長春社區干部學院原副院長常茳等知名專家和有豐富街道工作經驗的社區書記授課,社區后備干部和新入職的公務員、基層治理專干100余名同志參加培訓;開發長影世紀村小區基層治理現場教學點,接待各類現場教學培訓10余場。
4.“永春博覽城”分校
“永春博覽城”分校定位于建成校企合作典范,充分利用中鐵集團良好的硬件設施及黨建工作基礎等有利條件,在滿足企業教育培訓需求的同時,輻射帶動永春全域的農村黨員干部教育培訓。“永春博覽城”分校充分發揮中鐵博覽城得天獨厚的教學硬件設施作用,面向企業,輻射永春全域,開展教育培訓:邀請省委黨校、市委黨校專家為全區各街鎮相關領導干部講授《新時代新征程推動吉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貫徹落實黨中央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戰略》等專題講座,培訓黨員200余名;鎮黨委書記為60余名機關干部講專題黨課;舉辦紀念長春解放75周年黨史圖片展,服務企業員工100余人。
二、“1+N”辦學模式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建立時間較短,機制不夠成熟
各分校處于起步階段,借鑒經驗較少,相應制度不夠完善。一是區委黨校主校缺乏對分校的有效管理與指導。區委黨校對統籌管理各分校工作經驗不足,缺少規范化的管理,在制度建設上不夠健全。二是缺乏專門的培訓規劃。分校的培訓大多都是出于形勢任務和基層工作需要,缺乏計劃性、系統性和持續性。三是各分校對基層黨員干部群眾及企事業單位的需求掌握還不夠精準。培訓課程設置的針對性、實用性還不夠強,分校的教育培訓作用發揮還不突出。
●運行經費不足,制約工作開展
分校沒有專項培訓經費,很難支撐分校大規模開展培訓的資金需求,無法提早制定年度培訓計劃,課程設置存在不固定性。各分校多數培訓課程為協調共建單位送課和公益授課。
●沒有專職人員,缺乏人才支撐
各分校沒有專職的具體工作人員,工作基本由各分校校委會隨機安排人員處理,多數是調用街鎮黨辦工作人員或社區工作人員臨時負責。基層工作任務千頭萬緒,黨辦工作人員或社區工作人員無法專職認真研究謀劃分校工作,致使分校工作的開展缺乏系統性、規范性和承接性。
●分校聯動較少,校地融合不高
各分校間缺乏整體聯動,沒有做到教學、師資、人員、場地、設備等資源的共建共享,為轄區外的群體提供服務較少,沒有形成工作合力,整體凝聚力不強。同時,分校和轄區黨組織融合度不高,在溝通協調、融合管理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紅旗(商圈)”分校對商圈黨組織的培訓需提供更加有針對性和個性化的經濟類知識,“永春博覽城”分校需創新校企合作的創新形式,黨校和非公企業協同創新的機制還不成熟,在服務企業員工的同時,如何更好地面向永春全域開展教育培訓還需探索。
三、完善“1+N”辦學模式的對策
●加強高位推動,突出制度建設
一是加強高位統籌。把區委黨校辦學模式創新納入區委抓黨建工作的重要任務;區委黨校將分校的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并作為本單位重點工作列入全年工作計劃。同時,各分校所在街鎮黨委(黨工委)應將分校建設工作作為黨政聯席會議的經常性議題,定期聽取相關工作情況匯報,及時研究推動分校發展的政策措施。二是加強調度指導。區委黨校要加大對各分校工作開展情況的指導力度,進一步發揮好校務委員會作用,定期調度各分校工作,指導各分校精準掌握轄區黨員干部群眾的實際需求,科學制定全年的培訓計劃。三是加強制度建設。要指導各分校從工作職責、教育教學制度、學員管理制度、教務工作制度等方面建章立制,對校長辦公會、工作例會、教學計劃、學員管理、班主任工作、教師管理、教學總結、檔案管理等各方面工作進行細化。
●加強資源整合,突出協同建設
通過區委黨校牽頭,加強資源整合,為各分校發展提供堅實支撐。加強內部整合,推動各分校的“聯動、聯學、聯享”,經常性地開展交流活動,做到互助互惠互利。加強與上級黨校的業務聯系,整合利用各類教育培訓資源,推進全區各分校系統整體拉長板、補短板,強弱項、促提升,促進各分校整體進步與發展。
●加強基礎保障,突出組織建設
要加大財政投入,為分校設置專項培訓經費。作為各分校開展日常工作和培訓基層黨員干部群眾的專項經費,經費要專款專用:用于聘請授課師資、開展基層宣講、舉辦特色黨課等項支出,以此保證分校的正常有序運行。同時,根據各分校的實際情況,各分校應配備部分專職工作人員。可由區委黨校牽頭,聯合區委組織部、區人社局等相關部門,通過編制外用工的形式公開招聘,為分校配置1到2名專業對口、素質高能力強的專職工作人員,具體承擔分校工作,并兼任分校宣講員。
●加強特色定位,突出品牌建設
各分校要結合自身定位以及基層黨員干部群眾實際情況,不斷豐富教育內容,創新培訓方式,推進教育形式多樣化、黨課輔導經常化、專題研討實踐化。科學設置教學內容,探索創新教學方式,有效利用域內文旅企業、生態農業、商業項目、黨性教育基地等特色教學資源,開設理論課堂、紅色課堂、田間課堂、實踐課堂,打造精品現場教學點。同時,注重以黨員干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發“文藝黨課”“音樂黨課”“商圈黨課”“田地黨課”等特色黨課,打造沉浸式培訓課堂,有效提升培訓效果。
●堅持校地融合,突出合作建設
本著互信、互通、互助、互惠的原則,深入推進校地合作模式創新。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組織領導優勢,推動分校與駐地單位共同研究謀劃黨員干部培訓工作,探索校地合作模式,完善運行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加強“紅旗(商圈)”分校與屬地商圈黨組織融合發展,滿足商圈企業的學習需求;加強“永春博覽城”分校與中鐵集團的溝通協調,充分發揮黨校的理論優勢,借助中鐵博覽城資源優勢,打造經濟發展現場教學基地,突出雙向聯動,推動干部教育培訓工作創新發展。
按照成熟一個推進一個的原則,中共長春市朝陽區委黨校將持續推進基層街鎮黨校建設,不斷完善基層黨校“1+N”辦學模式,推進教育培訓創新,形成“多方參與、資源共享,理論引導、現場實踐,強化黨性、提升能力”的全域教育培訓共同體新格局,不斷開創黨校發展新局面。
作者簡介
焦曉輝,中共長春市朝陽區委組織部部長,區委黨校校長。研究方向:黨的建設;黨校工作。
責任編輯 張忠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