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燕群 張曉彤
摘要: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我國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任務,更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基礎。作為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和美鄉村建設涉及面廣,內容復雜,不能一蹴而就。從“鄉村美化”到“美麗鄉村”再到“和美鄉村”,鄉村建設的概念進一步深化拓展并被賦予時代內涵。為推進和美鄉村建設,各地積極探索,主動作為,中國鄉村整體向著宜居、宜行、宜游、宜業的目標邁進。作為新時代“魚米之鄉”,蘇州以鄉村振興片區協同發展為引領,聚焦“農民更富、農村更美、農業更強”目標,連片推進和美鄉村建設,以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蘇州新實踐。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美麗鄉村;和美鄉村
中圖分類號:F327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4.03.012
鄉村是農耕經濟和文化傳承的載體,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之根。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和鄉村建設,先后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等發展目標,推動鄉村實現共富共美。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鄉村建設行動建什么、怎么建、誰來建成為時代命題的必答題。
一、美麗鄉村建設的發展歷程
早在上世紀20至40年代,我國就開始了鄉村建設的理論和實踐探索,而以國家力量推動鄉村建設則是在新中國成立后。迄今為止,鄉村建設經歷了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的萌芽起步階段,改革開放至20世紀末的初步探索階段,進入21世紀至2012年的快速發展階段以及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深入推進階段。[1]聚焦“鄉村美”的目標定位,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廣大鄉村逐步實現從“擺脫臟亂差”到“追求鄉村美”的躍升,“鄉村美”的內涵隨之實現了“鄉村美化-美麗鄉村-和美鄉村”的迭代升級。
鄉村美化立足于村容村貌整潔和基礎設施的更新完善,針對鄉村外圍環境和景觀風貌進行了優化提升。在新農村建設、小康示范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等不同階段的助推下,鄉村美化呈現出范圍廣、投入多、影響大的特點,因而一些學者稱之為“鄉村美化運動”。[2]隨著新農村建設、小康示范村建設的深入推進,鄉村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改善,一批“干凈、整潔、有秩序”的村莊相繼出現。但在實踐中,一些地區存在將鄉村美化簡單地理解為打掃衛生、做好清潔或通過刷白、墻繪等方法裝飾建筑立面及直接將城市景觀套用于鄉村等問題。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發展目標。但眾所周知,美麗中國建設的重點、難點在鄉村。因而,在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美麗鄉村”奮斗目標后,“新農村建設”這一概念逐步被深化為“美麗鄉村建設”并進行試點。這一時期的鄉村建設以加強農村生態建設為重點,以環境保護與綜合整治工作為抓手,注重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相比較于“鄉村美化”,“美麗鄉村”體現了生態文明思想的系統觀,內涵更為深刻,不同學者多角度對其概念進行了論述。從社會關系角度看,景慶虹等認為美麗鄉村建設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提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工程,它既要強調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還要凸顯“內”在美與“外”在美的結合,實現鄉村經濟、文明與生態發展的有機統一。[3]從人文關懷角度看,楊雨佳認為美麗鄉村建設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建設內容必須圍繞著為鄉村生活著的民眾服務,既要為其打造優美的生態環境,亦要讓其有謀生和實現富裕的產業和手段,還要有便利的生活設施。[4]從內容體系上看,柳蘭芳認為美麗鄉村是生態良好、環境優美、布局合理、設施完善和產業發展、農民富裕、特色鮮明、社會和諧的有機統一,具體包括生態環境美、社會環境美、人文環境美、布局規劃美和體制機制完善美。[5]從問題導向看,肖鐵橋等針對農村在產業、人文、環境、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闡述美麗鄉村應重點致力于解決鄉村“四不美”的問題,從而實現“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好的建設成果”的目標。[6]
由此可見,美麗鄉村建設涵蓋了前期鄉村美化的基本內容,呈現出從人居環境到自然生態、鄉村產業、鄉土文化等多要素協同發展的基本特征,進一步回應了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升級階段。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賦予鄉村建設新的時代內涵,對中國式鄉村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和美鄉村發軔于中國式現代化語境,耦合于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色。一是和美鄉村建設立足于大國小農國情,滿足了廣大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強烈愿望,是人口規模巨大的農業農村現代化。二是和美鄉村建設錨定城鄉融合發展目標,補足農業農村發展短板,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農業農村現代化。三是和美鄉村建設“既要見物也要見人,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既要抓物質文明也要抓精神文明”,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四是和美鄉村建設踐行“兩山”理論,以綠色發展為基底,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農村現代化。五是和美鄉村建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的“和合”文化,強調鄉村建設不是整齊劃一的形式美,而是“和而不同”的“和合”之美,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生動踐行。
至此,“美麗鄉村”的概念進一步升華。有學者認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具有良好人居環境,能滿足農民物質消費需求和精神生活追求,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面協調發展的農村,是美麗鄉村的“升級版”。[7]
和美鄉村蘊含著生態和諧、生產和合、生活和樂、組織有力的基本要義[8],強調了鄉村社會中各類關系的和諧穩定,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拓展了美麗鄉村的內涵,是鄉村發展實現“美麗蛻變”的關鍵環節。
二、和美鄉村建設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農村改革座談會上明確提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的重要論斷,將三農的“強美富”與中國的“強美富”緊密聯系在一起,突出了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性。
●建設和美鄉村是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
“農村現代化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內在要求和必要條件,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建設農業強國要一體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9]由于長期以來實行的城市優先政策,城鄉收入差距依然較大。除此之外,城市基礎設施不斷更新完善,城市生活品質不斷提檔升級,反觀農村,仍存在規劃建設無序、基礎設施薄弱、生產生活功能紊亂、公共服務功能缺失等問題,一些地區的農村生態環境仍存在垃圾圍村、污水橫流、民俗旅游污染防治設施配套不足、畜禽養殖污染等問題[10]。鄉村發展距離“百姓富、生態美”的目標還有差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僅要建設繁華的城市,而且還要建設繁榮的農村。和美鄉村建設著力于從“優化村莊規劃、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完善鄉村基礎設施、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能力”等方面全面提升農民生活品質,將有助于縮小城鄉差距,助推農業強國目標實現。
●建設和美鄉村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最鮮明的品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在農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要體現在尊重農民意愿、促進農民全面發展等方面。和美鄉村堅持“村為人建、業為人興、景為人塑、治為人和”,充分體現了“發展為了人民”這一理念,在“建什么、怎么建、怎么治、怎么管”等方面引導農民全程參與,詮釋了“發展依靠人民”的執政理念,它所遵循的“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的價值宗旨,則是對“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生動踐行。
●建設和美鄉村是推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
作為鄉村發展的新愿景,和美鄉村強調以“和”為貴、因“和”而美,傳承和發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貴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和合”理念,有助于引導村民踐行“天人合一”的生態觀、“仁愛孝悌”的倫理觀,營造“謙和好禮”的鄉風民風。目前,中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但精神生活仍存在短板,農民綜合素質有待進一步提升。和美鄉村建設強調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環境提升與文化鑄魂齊頭并進,有助于促進農民實現全面發展。
從“社會主義新農村”到“美麗鄉村”再到“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體現了政府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和持續深入推進。但在推進過程中,仍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缺乏頂層設計和有效規劃,鄉村地區普遍面臨村莊規模小、布局散、用地粗放等問題,“空心村”現象屢見不鮮。二是缺乏主體參與意識和共治觀念,在鄉村建設過程中,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高,存在“干部干、群眾看”現象。三是缺乏資金支持和特色產業支撐,當前鄉村建設所需資金大多依靠政府財政投入,這種依靠外力“輸血”式的發展難以為繼,鄉村集體經濟薄弱,“造血”功能不強,缺少特色產業支撐等問題使鄉村建設動力不足。
三、連片推進和美鄉村建設的蘇州實踐
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以來,蘇州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求,不斷完善鄉村基礎設施,補足公共服務短板,城鄉融合發展格局進一步優化。2023年,蘇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38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989元,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1.6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1.789[11],遠低于全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的比值[12]。當前,蘇州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蘇州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上做得很好”為鼓舞,錨定“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的重大使命,注重彰顯鄉村原生態鄉土特點,把現代化生活元素融入鄉村建設,將“和美”文化傳統融入千村萬落,片區化、組團式推進鄉村振興,力爭實現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
●以黨建為引領,打造鄉村治理示范區
聚焦“打造鄉村治理示范區”目標,蘇州發揮黨組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作用,推進和美鄉村建設資源力量由散到聚、多元共治由弱到強。一是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構建干群共建鄉村模式。建立健全片區大黨委和區域聯席制度,對跨縣域、跨鎮域、跨村域的協同片區,由市、區(縣)領導、鎮領導包片聯系。同時,完善“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的現代鄉村治理體系,進一步激發村民主體意識,構建村民參與鄉村建設機制,引導村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務,形成黨建引領下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常熟市汪橋村創新推出文明有“禮”積分管理模式,通過文明有禮小程序組織開展月度考評,提升村民自主管理水平,激發村民參與鄉村建設熱情。二是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增添和美鄉村建設新動力。整合社會組織、志愿者等基層服務資源,堅持需求導向,組建蘇州園藝科技志愿服務隊等,開展系列助農活動,形成跨行政區域的社會治理“疊加效應”。充分發揮鄉賢回報桑梓的積極性,探索實施“黨建+鄉賢助力”發展模式,引導鄉賢助力鄉村振興。常熟市以“鄉情、鄉愁、鄉治、鄉風”為紐帶,出臺《關于鄉賢助力“千村美居”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長效管理工作的實施方案》,推廣“鄉賢+”模式,搭建鄉賢特長“惠鄉”平臺,引導農村致富帶頭人、愛心企業家、民間工匠、返鄉能人等群體成立鄉賢議事會,為鄉村建設和管理獻計獻策。三是深化智慧農村建設,賦能鄉村治理取得實效。按照智慧農業國家級改革試點任務要求,蘇州加快推進智慧農業新模式、新技術、新裝備等落地試用。依托《關于“十四五”深入推進農業數字化建設的行動方案》,把和美鄉村建設與智慧鄉村建設有效結合起來,逐步培育一批信息基礎設施完善、鄉村治理精準有效、鄉村服務高效便捷的智慧農村。通過推進城鄉“數字融合”,實施鄉村數字治理提檔升級等行動,推動農業信息化覆蓋率不斷提升,進一步實現鄉村治理精準化。目前,蘇州擁有1個國家級數字鄉村試點(張家港),5個省級數字鄉村試點(張家港、常熟、太倉、昆山、吳江),數量居全省首位。
●以規劃為先導,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樣板區
村莊規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先導性、基礎性工作,堅持通盤謀劃是和美鄉村建設的前提條件。一是樹立“全市一盤棋”理念,加快市內板塊協同發展。立足各地獨特優勢,蘇州提出全域一體化的戰略決策,相繼出臺《太倉-昆山-常熟協同區生態循環農業暨農文旅融合發展專項規劃》《陽澄湖地區鄉村振興協同發展規劃》等文件,通過空間重構、資源重組、組團聯動、輻射帶動,打造全域一體化發展樣板。昆山市綜合考慮111個行政村的基礎條件、目標定位,構建“3+5”跨縣域(澄湖片區、太昆常片區、陽澄湖片區)與跨鎮域(澄淀片區、昆韻蟹肥片區、濱江野趣片區、吳淞農創片區、稻菽豐稔片區)結合的片區規劃格局,以“成立一個指揮部、編制一本規劃、制定一份實施意見、建立一個項目庫、開展一系列活動”五個“一”保障措施,實現資源整合高效聯動。二是片區化謀劃村莊規劃,推進鄉村格局優化提升。發揮城鄉一體優勢,按照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通盤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布局、歷史文化資源等因素,將全域行政村整體設計、一體推進,打造“讓城市更向往”鄉村振興名片,爭創城鄉融合發展典范。學習浙江“千萬工程”以點帶面、點線結合、逐鄉逐鎮成片推進鄉村建設的經驗,蘇州啟動規劃建設鄉村振興示范片區50個,覆蓋全市901個行政村,形成了全域規劃、梯次建設、重點推進的格局,推動鄉村振興由點上開花向多村抱團、鎮村聯動、全域示范的片區化轉變。三是借鑒浙江“未來鄉村”理念,提前布局“未來鄉村”。以人本化、生態化、數字化為建設方向,將鄉村組團發展與未來鄉村結合起來,聚焦農民“生活富裕、精神富足”目標,提前布局一批呈現未來元素、彰顯魚米之鄉韻味的鄉村新社區。
●以科技為引擎,構建產業發展先導區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和美鄉村本質上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過程,而科技創新則是重要推動力。在和美鄉村建設過程中,蘇州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及其推廣運用,培育壯大農業領域新興產業,布局建設農業領域未來產業。一是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圍繞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開展農業科技研究成果集成創新與應用示范,培育、壯大區域農業特色產業,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省級農業科技型企業84家。同時,根據市級農業科技發展計劃,建設農業科技園區,引導園區組織園內企業進行農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此外,進一步整合農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優勢資源,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破解農業產業發展技術難題。二是以產業升級支撐產業發展。聚焦“水八仙”“稻米”等傳統產業,以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條現代化為目標,通過農業農村農民融合提升工程、龍頭企業扶持工程和農業文化旅游融合提升工程等,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推進雞頭米品牌建設,吳中區從芡實產業發展規劃和品牌形象塑造入手,開展基地標準化種植,統一產品標識,打造吳中雞頭米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同時,加強與農科院等科研單位合作,開展雞頭米品種優化改良與提純復壯,讓地標品牌發揚光大。三是以三產融合推動產業發展。圍繞調優結構活一產、鞏固提升聯二產、多元發展促三產的工作思路,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推動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不斷拓展農業產業功能、挖掘鄉村價值。同時,加快推進農業與教育、文化、旅游等產業深度融合,打造一批融特色農業、農耕體驗、休閑度假等于一體的鄉村產業綜合體。
●以生態為基底,構建宜人宜居功能區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鄉村發展的天然優勢和寶貴財富。建設生態宜居的和美鄉村,是堅定不移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生動實踐。一是深度進行環境整治,推進鄉村風貌煥然一新。蘇州一以貫之全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以“人居辦+第三方”飛行檢查方式,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明查暗訪,全域推廣“紅黑榜”等制度,建立問題清單,落實“通報-整改-反饋”閉環機制。2019年,昆山在全省率先出臺《昆山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紅黑榜”考核辦法(試行)》,通過“兩隨機三結合一公開”的方式,對所有自然村進行定期檢查。每月、每季度、每半年對自然村、行政村、區鎮進行“紅黑榜”公示。考核得分排名結果納入區鎮年度目標考核,并與村干部年終百分制考核報酬直接掛鉤。該考核機制被成功納入國家行動方案,在全國推廣。二是擦亮都市田園底色,推動鄉村建設提質擴面。以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為統領,打通“農口”和“建設口”的聯結通道,整合現有鄉村建設項目,以自然村為單位,構建由特色精品鄉村、特色康居鄉村、特色宜居鄉村三類建設標準組成的鄉村建設體系。全市累計建成4100個特色康居鄉村、85個特色康居示范區,規劃發展類村莊基本實現特色康居鄉村建設全覆蓋。在此基礎上,依托各地生態優勢和自然村特色風貌,以“百村共興”行動為抓手,打造了“長漾特色田園鄉村帶”等多個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景觀帶,繪就出一幅“村村有亮點,家家有美景”的鄉村振興美麗畫卷。三是深挖片區資源稟賦,錯位打造特色水鄉生態。按照“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13]要求,結合現代生活需求和審美特點,蘇州在全域范圍內進行農耕文化遺存梳理,把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融入鄉村振興全過程,推動古鎮古村保護與特色田園鄉村聯動建設。出臺《蘇州市江南水鄉古鎮保護辦法》(國內首部將古鎮保護與文化遺產保護有機結合的地方性立法),串聯活化古鎮、古村遺產資源,修繕利用好鎮村內荻溪倉、祝甸磚窯文化館、滸關蠶種場辦公樓等一大批歷史建筑,滿足現代人對山水田園的向往和現代生活的高品質體驗。
和美鄉村建設是一項長期任務、系統工程,不會一蹴而就,在規劃推進過程中,必須因地制宜、久久為功。當前,蘇州將對標浙江“千萬工程”,繼續推進實施《蘇州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探索高水平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行動方案(2023—2025年)》,聚焦保供提升、產業振興、美村提質、鄉村善治、數智鄉村、共富鄉村六大行動,集中力量打造一批資源整合、區域協同、連片發展、共建共享的鄉村振興示范片區,促進鄉村振興由“單打獨斗”走向“集聚協同”,實現農民更富、農村更美、農業更強。
參考文獻
[1]繪就和美鄉村新畫卷[N].經濟日報,2023-07-17.
[2]張熙,楊冬江.從“鄉村美化”到“和美鄉村”——新時代“美麗鄉村”的內涵變化、建設路徑及價值探析[J].藝術設計研究,2023,(03).
[3]景慶虹,孫燕麗,劉靜.美麗鄉村建設科學內涵與實現路徑[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20,(01).
[4]楊雨佳.美麗鄉村建設內涵與內容——以榆林鄉村建設為例[J].榆林學院學報,2017,(03).
[5]柳蘭芳.從“美麗鄉村”到“美麗中國”——解析“美麗鄉村”的生態意蘊[J].理論月刊,2013,(09).
[6]肖鐵橋,陳曉華.基于“四美”內涵的美麗鄉村規劃與建設路徑——以蘇州市高新區通安鎮樹山村為例[J].安徽建筑大學學報,2018,(02).
[7]張宇伯,王丹.鄉村振興視野下和美鄉村建設評價模型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03).
[8]鄭銀平,劉淑蘭.優秀農耕文化賦能和美鄉村的內在機理與實現路徑[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06).
[9]習近平.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J].求是,2023,(06).
[10]郭伊均,王飛.美麗鄉村建設中的生態環境問題亟待破解[N].光明日報, 2020-07-04.
[11]2023年蘇州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步回升[EB/OL].江蘇省人民政府網站.http://www.jiangsu.gov.
cn/art/2024/2/6/art_84324_
11153020.html,2024-02-06.
[12]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4-02-29)[EB/OL].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2/content_6934935.htm,2024-02-29.
[13]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5.
作者簡介
史燕群,中共昆山市委黨校講師,法學碩士。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
張曉彤,中共昆山市委黨校教研科科長,講師。研究方向:歷史文化;地域經濟。
責任編輯 谷金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