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婷 張黎晴 儲霜



Effects of rational emotional therapy combined with mindfulness meditation on anxie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YU Ting,ZHANG Liqing,CHU ShuangWuxi Second People′s Hospital,Jiangsu 214001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ZHANG Liqing,E-mail:475939070@qq.com
Keywords rational emotion therapy;mindfulness meditation;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anxiety;subjective well-being;nursing
摘要 目的:探討理性情緒療法聯(lián)合正念冥想對惡性血液病病人焦慮情緒變化及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方法:于2020年8月—2022年7月選取我院收治的惡性血液疾病病人122例為研究對象,按雙色球法隨機分為對照組61例和干預組61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組在其基礎上進行理性情緒療法聯(lián)合正念冥想;于干預前及干預后1、2、3、4周采用中文版狀態(tài)-特質焦慮量表中的狀態(tài)焦慮(SAI)子量表對研究對象的焦慮情緒變化進行評價,干預前及干預4周后采用總體幸福感量表(GWB)對研究對象的主觀幸福感進行評價。結果:干預組SAI評分隨干預時間的增加逐漸降低,且干預后1、2、3、4周均低于同期對照組;干預4周后GWB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理性情緒療法聯(lián)合正念冥想訓練可有效改善惡性血液疾病病人焦慮情緒,提高主觀幸福感。
關鍵詞 理性情緒療法;正念冥想;惡性血液病;焦慮;主觀幸福感;護理
doi:10.12102/j.issn.2095-8668.2024.12.035
惡性血液病主要指白血病、多發(fā)性骨髓瘤、淋巴瘤等發(fā)生在血液或骨髓的惡性疾病,具有高度變異性、反復發(fā)作、難以治愈等特點,5年生存率仍不足50%[1]。目前,臨床針對惡性血液病最常用的治療方案即采用放化療,但因治療周期較長且放化療所引起的毒副反應,給病人軀體帶來嚴重損害,更易引起病人情緒上的失控,變得焦躁、易怒、消極、抑郁。這種負性情緒會嚴重影響病人后續(xù)治療依從性,降低其日常生活質量,加劇病情進展,危及其生命安全[2]。因而,采取積極護理措施改善病人治療過程中產(chǎn)生的負性心理對其身心康復及提高生活質量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有學者提出,錯誤的思維方式或不合理的信念均是產(chǎn)生心理障礙或行為問題的癥結所在[3]。理性情緒療法是以認知為基礎,將認知、情緒與行為相結合,進行自我分析、整合的過程,進而駁斥不合理信念,幫助個體以理性思考處理過度的情緒反應,合理認知并適應環(huán)境。目前,被廣泛應用于心理、臨床醫(yī)療及教育等方面。正念冥想基于正念理論,強調以開放、接納的態(tài)度看待個體在冥想訓練期間所涌現(xiàn)的一切想法與感受,在緩解壓力、管理情緒及疾病適應方面均具有較好的療效。本研究將理性情緒療法與正念冥想聯(lián)合應用,觀察其對惡性血液疾病病人焦慮情緒變化及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于2020年8月—2022年7月選取我院收治的惡性血液疾病病人122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惡性血液病診治和療效標準》[4]中的診斷標準,并經(jīng)臨床檢查確診為惡性血液疾病;2)接受化療次數(shù)>1次;3)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病情不穩(wěn)定者;2)存在語言、視聽障礙,無法正常溝通者;3)合并精神疾病者;4)其他原因無法配合本研究者。按照雙色球法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抽取藍色球的61例病人作為對照組,抽取紅色球的61例病人作為干預組。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進食遵循少量多餐、清淡易消化、飲食多樣化原則,以低脂肪、高熱量、高蛋白、高纖維素食物為主,避免進食刺激性、辛辣、油膩食物,禁煙酒。病房定期消毒,保持空氣清新,向病人講解疾病及化療相關知識,適當安撫其焦慮等負性情緒,同時給予社會支持。干預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給予理性情緒療法聯(lián)合正念冥想干預。參與本研究的護理人員均已考取心理咨詢師證,具備實施心理干預資質。具體內容如下。
1.2.1 理性情緒療法
干預前首先對病人進行集中宣教,包括認識理性與非理性想法、情緒理論及如何識別情緒等,了解澄清、解釋、討論、對質、辯論等認知技巧。理性情緒療法干預可分為心理診斷、領悟、修通、再教育4個階段,每周實施1個階段。1)心理診斷(第1階段):護理人員以尊重、理解、關注的態(tài)度與病人建立良好關系,采用通俗易懂語言向病人介紹理性情緒療法的概念、原理及ABC模式,即通過與病人交談對病人所關心的問題進行探索(A)、確立病人非理性信念(B)、不適當?shù)男袨榉绞脚c情緒反應(C)。2)領悟(第2階段):幫助病人認識自身的非理性信念及不適當?shù)男袨槟J脚c情緒反應,同時指出其焦慮情緒很大程度是由其自身非理性信念所致。3)修通(第3階段):讓病人對其自身不合理理念進行辯論,并采用理性理念對其進行替代,可通過質疑式提問進行,如“是否其他人必須按照你的想法去做?”“你怎么知道的?有什么證據(jù)能夠證明這一點?”等。4)再教育(第4階段):幫助病人擺脫自身原有非理性理念,培養(yǎng)病人理性的思維、認知,建立新的情緒與反應模式。
1.2.2 正念冥想
正念冥想干預主要分為導入、維持、鞏固3個階段。1)導入階段(第1周):初步認識正念冥想,旨在強化病人正確掌握正念冥想相關知識。首先向病人講解正念冥想的由來、理論及方法,教會病人進行肌肉放松訓練、正念呼吸,以及如何實施正念冥想,并掌握正念冥想的相關注意事項。2)維持階段:(第2周):該階段在指導病人進行正念冥想訓練的同時,重點強化病人態(tài)度、信念的形成。a)區(qū)分不適,病人在正念冥想訓練時,干預者指導病人在呼吸、放松間轉移注意力至身體不適部位,體會身體細微變化,理性區(qū)分這種不適是內心情緒、感受還是簡單的身體不適。b)全身正念察覺,指導病人在正念冥想過程中對身體具體部位進行察覺練習,體會身體不適,并學會淡化這種不適,與其共處。c)通過正念冥想訓練,引導病人在與他人交流互動過程中,以一種不作批判、接納的狀態(tài)進行傾聽,不帶有個人偏見與主觀想象,進而減少沖突與摩擦;該階段干預者需耐心傾聽病人訴求,并給予其個性化指導,直至其能夠達到冥想的松弛境界,同時對病人在正念冥想訓練過程中的不良行為與態(tài)度進行糾正,強調堅持正確的信念與態(tài)度對緩解焦慮情緒的重要性,使其認識到自己不是孤單的,有醫(yī)護人員一同堅守與陪伴,促進病人形成樂觀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3)鞏固階段(第3周~第4周):該階段重點督促病人堅持完成整個訓練周期,強化正念冥想行為的形成。a)制作行為日記,指導病人記錄每日正念冥想時間、身體狀況、內心真實感受、是否堅持完成等情況;干預者對行為日記進行檢查,每周2次,進而了解病人正念冥想訓練情況。b)與病人建立線上線下溝通機會,通過微信與病人線上分享積極有用的信息,在病房與病人線下面對面交流,對病人正念冥想訓練執(zhí)行情況進行耐心詢問,并答復病人反饋。c)對于遵醫(yī)行為較差病人,干預者需與其耐心溝通,詢問原因,可列舉積極有效案例進行疏導,耐心指導病人將獲取的知識付諸行動,鼓勵病人堅持,進而形成正確的遵醫(yī)行為。
1.3 觀察指標
1.3.1 焦慮情緒
采用李文利等[5]修訂的中文版狀態(tài)-特質焦慮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中的狀態(tài)焦慮(SAI)子量表進行評價,該量表共20個條目,單項評分從“非常明顯”至“完全沒有”分別對應1~4分,總分20~80分,0~20分為無焦慮,21~39分為輕度焦慮,40~59分為中度焦慮,60~80分為重度焦慮;分值越高表示病人焦慮情緒越嚴重。分別于兩組病人干預前、干預后1、2、3、4周進行評價。
1.3.2 主觀幸福感
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統(tǒng)計中心制定、段建華[6]進行漢化并修訂的總體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GWB)進行評價,該量表包含對生活的滿足與興趣(2個條目)、對健康的擔心(2個條目)、精力(4個條目)、抑郁或愉快的心境(3個條目)、對情感和行為控制(3個條目)及松弛與緊張(4個條目)6個維度,共18個條目;按選項個數(shù)計分,即如果該條目有6個選項,受訪者選1計為1分,選6則計為6分,其中第1、3、6、7、9、11、13、15、16條目反向計分,然后將各條目得分相加,得分越高表示病人主觀幸福感越高。
1.4 資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資料收集時采用統(tǒng)一指導語言,避免應用暗示性語言對病人作答情況進行引導,問卷回收后由研究者親自仔細核對整理,缺漏部分聯(lián)系研究對象核實并補充。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正態(tài)分布的定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行t檢驗;定性資料采用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行χ 2檢驗。重復測量數(shù)據(jù)經(jīng)柯爾莫戈洛夫-斯米諾夫(K-S)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后,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進行評價。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見表1)
2.2 焦慮情緒
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干預前后組內比較,對照組SAI評分變化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SAI評分隨干預時間的增加逐漸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干預后1、2、3、4周,干預組SAI評分均低于同期對照組的SAI評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主觀幸福感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病人GWB評分及各維度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組GWB評分及各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3.1 理性情緒療法聯(lián)合正念冥想對惡性血液病病人焦慮情緒的影響
近年來,惡性血液疾病發(fā)病率逐年升高,且逐漸趨于年輕化,已成為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另一大殺手。而隨著疾病的進展及治療,惡性血液疾病病人往往會出現(xiàn)各種生理及心理改變,出現(xiàn)焦慮等不良情緒。有研究指出,腫瘤病人因缺乏放化療知識,會對治療過程中的副作用及未知因素感到焦慮,而嚴重的焦慮所帶來的心理負擔直接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發(fā)病率及死亡率[7]。因此,需采取適當、有效的干預方法緩解病人焦慮情緒,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理性情緒療法是一種通過辯論的方式識別、消除自我挫敗的信念,采用理性信念對非理性信念進行替代,從而消除或減輕情緒障礙的一種認知行為療法。正念冥想側重于發(fā)展時時刻刻的、有意識的、非判斷性經(jīng)驗意識的身心干預,能夠使病人以更加舒緩的心態(tài)感受內心的各種真實體驗,增強病人自身控制力的同時避免盲目心理困擾,從根本上改變病人對待負性情緒及不良事件的看法與態(tài)度[8]。本研究將理性情緒療法和正念冥想聯(lián)合應用,結果顯示,干預組SAI評分隨干預時間的增加逐漸降低,且干預后1、2、3、4周SAI評分均低于同期對照組SAI評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研究表明,理性情緒療法聯(lián)合正念冥想可有效改善惡性血液疾病病人焦慮情緒[9],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分析原因:1)理性情緒療法從惡性血液疾病病人對疾病治療所持有的非理性信念入手,采用一系列針對性干預措施使病人意識到自身心理問題,并采用理性信念對自身價值重新認識,改變不良認知,進而改善焦慮情緒;2)長期的放松身體、調節(jié)呼吸、聚集注意力等正念冥想練習可調節(jié)病人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降低皮質醇水平及壓力反應,進而減少焦慮等負性情緒困擾,增強正性情緒體驗。
3.2 理性情緒療法聯(lián)合正念冥想對惡性血液病病人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主觀幸福感是人們衡量自身生活質量好壞的重要心理指標,是個人對自我情感積極體驗的滿意度及對生活的評價。相關研究顯示,導致焦慮等負面情緒及主觀幸福感低的原因除病人本身病患外,還與病人文化程度、家庭收入、醫(yī)療費用等因素有關[10]。由于病人對疾病缺乏足夠認知,產(chǎn)生一定誤解,擔憂家庭收入影響疾病治療,進而產(chǎn)生焦慮、無助、幸福感差等情況。因此,需給予惡性血液疾病病人適當?shù)母深A措施以改善其錯誤認知,激發(fā)自身潛能與主觀能動性,增加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增強主觀幸福。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干預組GWB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理性情緒療法聯(lián)合正念冥想可有效提高惡性血液疾病病人主觀幸福感。分析原因:1)疾病初期,病人存在較大的心理應激反應,此時通過理性情緒療法,醫(yī)護人員與病人建立相互信任,了解病人病情及非理性信念,提高病人對疾病的科學認知,矯正非理性觀念,幫助其擺脫負性情緒,增強主觀幸福感;2)相關研究指出,惡性血液疾病病人主觀幸福感低下現(xiàn)狀與心理彈性、疾病感知控制等因素有關[11];而正念冥想訓練的核心內容即為“有意識的察覺”,通過長期正念冥想訓練可以促進病人形成正念思維習慣,提高其對負性情緒耐受性,從而獲得對當下生活的一種滿足感與認同感,進而提高其主觀幸福感。
4 小結
綜上所述,理性情緒療法聯(lián)合正念冥想訓練可有效改善惡性血液疾病病人焦慮情緒,提高其主觀幸福感。
參考文獻:
[1] 曹丹丹,張麗,郭秀彥.正念療法對白血病患者化療后負面情緒、睡眠質量及遵醫(yī)行為的影響[J].癌癥進展,2020,18(17):1830-1833.
[2] 吳賢琳,方玉琦,蔡益民.正念冥想對血液腫瘤化療患者癌因性疲乏及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1,29(9):1310-1314.
[3] 汪小敏,甄春華,趙光.理性情緒行為療法對宮頸癌化療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21,27(19):24-27.
[4] 林鳳茹,郭曉楠,任金海.惡性血液病診治和療效標準[M].2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9:1.
[5] 李文利,錢銘怡.狀態(tài)特質焦慮量表中國大學生常模修訂[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5,31(1):108-112.
[6] 段建華.總體幸福感量表在我國大學生中的試用結果與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6,4(1):56-57.
[7] 柴聳豪,梁獻慧,王曉星.正念減壓療法對AAVF術后老年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負面情緒及應對方式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22,49(1):145-148.
[8] 孫迪,張麗娟,劉靜茹,等.正念冥想和理性情緒行為療法改善消化道腫瘤病人焦慮的效果比較[J].護理研究,2021,35(13):2396-2400.
[9] 郝秀喬,宋博寧,楊向丹,等.老年淋巴瘤患者正念減壓療法的應用效果[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22,26(8):71-75.
[10] 劉曉曉,李雙艷.正念放松訓練對白血病化療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睡眠質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5):854-857.
[11] 周健慈.化療患者負性情緒和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分析及心理干預效果觀察[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5,22(5):765-767.
(本文編輯趙奕雯 孫玉梅)
作者簡介 虞婷,主管護師,本科
*通訊作者 張黎晴,E-mail:475939070@qq.com
引用信息 虞婷,張黎晴,儲霜.理性情緒療法聯(lián)合正念冥想對惡性血液病病人焦慮情緒、主觀幸福感的影響[J].循證護理,2024,10(12):2268-2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