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方法的多樣化發展,英語繪本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英語繪本能夠為小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聽、說、讀和展示自己的機會,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培養文化意識,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一、英語繪本的含義和選擇
繪本的英文名字是Picture Book,它通過圖片與文字相結合,將色彩豐富的圖文故事展現給讀者。它以圖片為主,以文字為輔,用于表達情感和主題。繪本中精美的圖片是其顯著特點,它豐富的色彩和多樣化的創作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那么,教師在教學中怎樣選擇繪本呢?事實上,不同的繪本適用于不同年齡段的學生。低學段學生更喜歡趣味性、故事性強的繪本,高學段學生更傾向于科普類、知識類的繪本。這也正是分級閱讀對于學生閱讀教學的適用性和必要性的體現。教師針對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學情及認知特點,設置不同知識維度的系列繪本閱讀,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學生對于學習英語的興趣。
二、閱讀教學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一)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學會思考
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通過設置不同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事實上,小學英語教師在繪本教學過程中,應為學生構建出充滿故事性、趣味性的互動課堂。
在繪本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掌握正確的提問方式,并設置有意義的問題,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在課堂上,我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學前,我注重通過圖片正確發問,引導學生預測繪本故事的情節和發展,在之后的教學活動中,提出問題同樣是引導學生思考的有效途徑。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解放了頭腦,進行了真正的思考,從而進一步培養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學會閱讀
英語閱讀是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講,日常閱讀圖書會有一定程度的困難。科林英語教材提供了完整且符合學生興趣的故事或科普類的文章,內容簡單且趣味性強。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單詞或短語,借助圖片的幫助或緊跟著故事情節的發展,也能理解故事的大意。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他們很容易被繪本中的插圖所吸引。因此,教師讓學生閱讀繪本,然后根據設置的問題引導學生閱讀,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習慣。
(三)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根據國家英語課程標準,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學生能夠了解不同國家的優秀文明成果,比較中外文化的差異,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開拓國際視野,堅定文化自信。通常,每個繪本故事都包含一個特定的主題,向學生傳遞豐富而全面的文化信息。相關研究指出,繪本學習能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其包含的多樣而豐富的文化知識也能夠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三、英語繪本閱讀的教學過程
(一)閱讀前的導入
閱讀的過程既是語言輸入和積累的過程,又是語言表達和輸出的過程。因此,閱讀前的準備和導入尤為重要。在導入環節,教師可以選擇與繪本主題相關的歌曲、圖片等引入主題,喚醒學生的舊知和潛在水平,引導學生猜測故事的發展。
以科林英語分級閱讀四級“Octopus Is a Friend”為例,在導入環節,教師可以設置兩個問題:1.Who is your friend?2.What’s" he/she like?教師通過了解學生的朋友及其外貌和性格特點,引出本故事中的“Octopus”,為后面的環節做鋪墊。
作為原版引入的繪本,其具有豐富的文化背景、內涵和教育意義。當學生第一眼看到繪本的封面時,就很想知道故事的內容或者故事情節。我們可以通過繪本封面圖片和題目進行“Cover reading”,教師提出相關的問題,包括故事的作者、題目、內容及主題,學生會對故事充滿好奇,急切想知道故事的情節及結尾。章魚的外貌有些丑,還有些可怕,那么在故事結尾,它能交到朋友嗎?誰愿意和它做朋友呢?為什么想和它做朋友呢?這些問題一定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閱讀中的新授
圖片環游,整體感知。圖片環游是一種指導性分享閱讀,經常用于小學英語繪本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出發,對圖片進行觀察、分析和預測,從而進一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運用尋讀策略快速瀏覽全書,重點關注圖片標識與核心詞句,初步了解并整體感知文本結構和內容。
問題引領,文本學習。在繪本閱讀教學中,循序漸進的問題不僅能促進學生深入閱讀,更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故事中理解話語,由淺入深,進而完整地理解文本,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在科林英語分級閱讀四級“Octopus Is a Friend”中,需要學生理解章魚、斑點魚和鯨魚之間的關系,以及章魚和斑點魚是如何成為好朋友的。因此,教師要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對學生來說,他們通過積極思考和小組討論,能夠正確理解文本內容。
(三)閱讀后的輸出
閱讀是語言的積累和內化。在輸出環節,學生對繪本故事進行思考和重構,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力也會得到循序漸進的發展。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計活動,引導學生厘清思路,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
一是朗讀繪本。讀是英語繪本閱讀教學重點關注的過程,學生能將繪本內容準確朗讀出來是最常用的讀后活動。在這個環節,學生跟教師讀并模仿,加深記憶所學的語言知識。
二是表演故事。學生根據實際情況表演故事,這個環節需要小組的合作與交流,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團隊意識,將語言輸出最大程度表達出來。小學生活潑好動且表現欲強,因此教師可以設計角色表演的環節,將故事情節的發展表演出來。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小組的實際情況表演整個故事或者故事中的片段。在互動環節中,學生將聽、說、讀等技能融入其中,可以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樣,把故事表演出來并展示給大家。這個過程不僅使學生增強了自信心,還增強了自我認同感,增進了學生之間的友誼。
三是思考文本。小學生的思考是需要具體問題來支撐的,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梳理并思考文本深層次的含義。仍以科林英語分級閱讀四級“Octopus Is a Friend”為例,故事圍繞著章魚如何交朋友這一主線展開:沒有朋友—遇到斑點魚—鯊魚吞食斑點魚—章魚救出斑點魚—交到朋友(章魚和斑點魚成為朋友)。在文本關聯這個環節,筆者設置了以下問題:1.Do you want to be Octopus’s friend?Why?2.Do you
have a friend? I think all of you have friends.We are friends,so please love your friends,and help your friends.從故事中我們了解到章魚的善良、聰明和勇敢,使得它最后交到了朋友。此環節中,大多數學生都愿意和章魚成為好朋友,因為它的善良和樂于助人的品格,讓學生了解到不能以貌取人。在現實生活中,學生都有自己的好朋友。那么,你為什么和他是好朋友呢?學生經過思考說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教師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悟出文本深層次的含義:我們需要朋友,作為朋友我們要互相幫助。
綜上所述,英語繪本教學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鍛煉了學生的聽、說、讀、寫等能力。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也更愿意加入課堂活動中來。教師的引導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加強了學生對英語知識的理解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和語言運用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責編 桑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