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在課程理念部分提出了核心素養、學習任務群、跨學科學習等概念。核心素養是育人導向,學習任務群是課程內容的組織與呈現形式,而跨學科學習是六個學習任務群中的一個拓展型學習任務群。筆者認為,教師只有聚焦新課標,進行抽絲剝繭式解讀,揣摩新課標傳遞的真實信息,才能準確把握跨學科學習的實質。本文聚焦新課標,進行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的思考與實踐。
一、明確大方向: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的概念探析
(一)跨學科學習的性質
跨學科學習可以定位為一種語文實踐活動,對應于統編教材、北師大版教材中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它并不是一種常態化的課堂教學模式,而是通過一個主題或話題,引發學生回歸生活真實場景,運用多種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主動探究學習,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跨學科學習是對社會實踐活動的生動模擬,它體現在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跨學科學習的主題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強調:“原則上,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對于學校而言,想要明確跨學科學習的主題,就必須從語文新課標中尋找方向:要打破課堂的局限、學校的界限,聯結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拓展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顯然,跨學科學習具有實踐性、綜合性,課堂只是學習活動的起點,由此引發的真實情境中的語文實踐活動才是學生認識社會、探索世界、解決實際問題、形成語文素養的學習場域。
(三)跨學科學習的方法
學習場所由課堂延伸到生活場景之后,可供選擇的學習方式也更加多樣化。要解決這些相對復雜的真實問題,僅僅依靠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等傳統語文學習方式顯然不夠。只有從真實問題出發,發現其中所涉及的不同學科知識背景,并運用跨學科學習方式,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快捷地搜集資料,用數學立體思維繪制圖表、統計數據,用藝術學科的審美思維促進對語言文字的鑒賞和再創造,把德育貫穿文章的解讀和人物的分析中,才能真正讓知識活起來,使學生的思維跳躍起來。
(四)跨學科學習的目的
跨學科學習最終要達到什么目的呢?新課標給了我們答案——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作為這句話的落腳點,再度強調了語文跨學科學習必須保持學科立場,要解決語文學科自己的事情,雖然融入其他學科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但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完成語文學習,提升語文能力。有了這種理解,就不會出現為“跨”而“跨”的淺表性和形式化的學習弊病。
二、找準立足點:基于語文核心素養設計學習內容
(一)深挖教材,尋找教學突破口
統編語文教材是以“人文素養”和“語文要素”雙線推進、單元成組的結構方式編排的,每個單元都有鮮明的思想主題和明確的能力訓練點。這是落實語文核心素養的最佳工具。在新課標實施的初期,在教師還不具備跨學科設計能力的情況下,學校可以鼓勵教師充分利用現有的教材資源,聚焦單元主題,透析單元主題所承載的核心素養導向,通過一個個小任務或小問題架設起由書本知識通往廣闊生活空間的橋梁,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積極運用多學科思維方式解決實際問題。
例如,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第八單元的主題是“走近魯迅”。魯迅是我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學生不僅可以從他的文章中欣賞到其犀利簡潔的語言風格,還能深切體會到他深邃的思想和愛國情懷。該單元由《少年閏土》《好的故事》等4篇和魯迅有關的課文組成,還摘錄了一些魯迅的名言。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通過課文學習了解魯迅的文學成就,了解其性格特點和精神境界;整理相關資料,熟悉課文內容;學習通過事情寫一個人,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到此為止,教學只是完成了知識的傳授,還沒有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沒有真正讓人物形象像身邊的人一樣鮮活、真實地站立起來。因此,教師將這一單元作為教學突破口,基于語文核心素養設計跨學科學習內容,可以打破學科界限、場域界限、時間界限,豐富學生認知,增加語文教學的深度。
(二)精心設計,制定跨學科學習任務單
明確“走近魯迅”為語文跨學科學習的突破口之后,需要立足六年級學生的實際學情設計跨學科學習任務單。經教研組研究,我們將跨學科學習任務單設定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的學習材料包括4篇課文及魯迅名言,學習目標是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質,思考魯迅是個什么樣的人;第二層次的學習材料包括《好的故事》《故鄉》《朝花夕拾》,學習目標是了解人物作品,思考魯迅作品的特點;第三層次的學習材料包括上述各類材料,學習目標是制作人物圖文或視頻介紹,全面立體地感受人物形象。
在跨學科學習中,教師除了指導學生按照任務單完成學習任務,還要有意識地教給學生有效的閱讀策略和學習方法。例如,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比較性閱讀和思維,探究單元內的4篇課文分別從什么角度描寫魯迅,通過對比閱讀,感受魯迅對家鄉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了解他人對魯迅的印象,繼而對魯迅為人有更全面準確的認識。為了豐富認知,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主動去閱讀魯迅的其他作品,并借助互聯網了解更多人物評價,最后形成自己的人物解讀,通過制作人物介紹視頻短片或人物小報等方式在班級交流學習心得。
在整個跨學科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細致梳理語文學科的教材資源,立足語文學科輻射其他學科,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道德與法治等學科的思維方式解決與語文核心素養相關的關鍵問題。
三、打好組合拳:探索多學科有機融合的學習路徑
(一)貼近生活挖掘實踐點
一是風土人情。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家鄉風俗調查研學”實踐,了解家鄉風土人情,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二是語言運用。我們可以開展“語言的魅力”系列活動,通過閱讀古今中外名人故事,觀看《超級演說家》和學生辯論賽,探究語言文字在人際交往、表情達意方面的功能和注意事項,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審美鑒賞和運用能力。三是植物生長。我們以“城市的樹”為主題,讓學生觀察小區、街道、公園種植的樹木,記錄樹的種類、外形特征、生長習性,豐富學生對事物的認知,感受樹木與人類的和諧共生,使學生產生保護樹木和環境的思想意識。四是經典書籍。我們引導學生閱讀四大名著,并為自己感興趣的人物撰寫小傳,根據小傳內容繪制與人物有關的宣傳海報,引導學生借助美術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五是文明創建。我們借“文明城市創建”契機,開展文明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了解文明先鋒的典型故事,參與社會志愿服務,學習文明禮儀風尚,爭做文明城市守護人和小使者。
(二)基于特色拓展發散點
基于學校特色項目,如社團活動、德育專項活動、勞動和藝術特色活動、傳統體育活動等項目,創設真實情境,實現跨學科學習。學校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二十四節氣為抓手,設計了適合各年級學生的跨學科學習內容。學校還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特點,分年級挖掘二十四節氣里包含的文化元素和知識內容,與學科進行整合。如一年級誦讀《二十四節氣歌》,二年級動手制作和二十四節氣相關的手工作品,三年級講一個和節氣相關的小故事,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和探究精神,堅持“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2024年度重點課題“五育融合視域下義務教育跨學科學習實施路徑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準號:2024JKZD44)
(責編 桑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