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之一。古典詩歌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其豐厚的文化積淀、豐富的表現手法、獨特的藝術形式,體現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美學價值。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通過對古典詩歌的深入研究和鑒賞,可以增加學生的文學知識儲備,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傳播美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得到提高。然而,當前初中生在古典詩歌學習方面存在興趣不高、理解困難等問題。因此,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賞析古典詩歌,語文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對古典詩歌的教法進行探索和嘗試。
創設與詩歌內容相關的情境
為更好地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的世界,感受詩歌的情感和意境,情境創設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創設情境,就是把學生引到詩歌所表現的情境中去,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例如,在講解《觀滄海》的過程中,教師采用多媒體手段,展示一些與海洋相關的視覺元素,如海浪、潮汐等,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大海的壯美。同時,教師也可以展示一些與大海相關的圖片,如漁船、海鷗等,幫助學生理解詩歌中的意象。在創設好情境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吟誦等方式,深人感受詩歌的情感和意境。在《觀滄海》中,曹操通過對大海的刻畫,將豪情壯志、胸懷天下的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通過朗讀,教師引導學生感受詩中的情感變化,如:“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寫海水的波瀾壯闊,山與島的氣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展現了曹操的豪情萬丈、意氣風發。在引導學生進入《觀滄海》的世界后,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和探討。如詩中哪一個詞是統攝全詩的?詩人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曹操在詩歌中為我們繪制了怎樣的一幅“滄海圖”。
在《觀滄海》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與詩歌內容相關的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思考、討論、表達、寫作等,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和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誦讀輔導,助學生讀懂詩歌內涵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吟誦是詩歌的傳統教學手段,對理解、賞析詩歌十分重要。誦讀既能幫助學生領會詩歌的內容、情感,又能培養學生的語感、審美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以背誦為主,誦讀形式要豐富,方法指導要多樣。
例如,在《過零丁洋》的教學中,教師可采用自由誦讀、個別誦讀、集體誦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背誦。不同的誦讀方式,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使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到了詩歌的語言美、韻律美,體會文天祥的拳拳愛國之心、視死如歸的豪邁之氣。自由誦讀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誦讀的時間和地點,讓他們在輕松的環境中自由誦讀。個別誦讀環節,教師可以邀請幾名學生上臺誦讀,并給予適當的指導。集體誦讀環節,教師組織全班學生一起誦讀,通過集體誦讀,營造出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
除了誦讀方式的選擇,教師還要注意指導學生誦讀方法與技巧。如教師在講授《錢塘湖春行》時,引導學生對詩的韻律進行劃分,對詩句中的重音進行確定。通過反復誦讀,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美妙。如詩中第二、四、六、八句的“低”“泥”“蹄”“堤”之韻腳,頷聯、頸聯的對仗,以及詩句中的重音處理,都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反復誦讀,使學生在思想上得到升華。另外,教師要注意總結和反思。每一次誦讀指導后,教師都要組織學生進行總結和反饋,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并據此進行調整和改進。
意象分析,提高詩歌理解能力
意象,是詩歌藝術構思中的一個形象元件,它是作者表達主觀情感的客觀事物。詩歌的意義,很多時候都是作者通過一個或者數個不同的意象組合來體現的。古典詩歌中的意象通常是通過視覺、聽覺、嗅覺等感官表達的,如“楊柳”“紅杏”“流水”等。學生通過分析這些意象,能較好地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情感、意境。如《詩經》中的《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首詩通過描繪雎鳩鳥在河洲上和鳴的情景,表達了男子對淑女的愛慕之情。學生通過對雎鳩鳥這一意象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這首詩的情感內涵。意象往往運用象征性的手法。作者通過運用象征性的手法,賦予客觀事物以主觀情感,來表達情緒、情感。教師引導學生對詩歌所傳達的情感、心靈境界有了一個深刻的理解。
在古典詩歌學習中,通過對意象的分析,學生可以深入了解詩歌作者的內心世界,了解其情感變化和對人生的思考。如《詩經》中的《蒹葭》,就是通過“白露為霜”這一意象而寫出的一首優美的情詩。分析這句話,學生可以體會到詩人思念“伊人”的心情。在這首詩中,“蒹葭”這一意象的運用既具有視覺美感,又傳遞出詩人內心的孤寂和思念之情。此外,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親射虎,看孫郎”也是如此。學生通過對“虎”這一意象的分析,可以感受到蘇軾的豪情壯志和自信。
拓展閱讀,幫助學生開闊眼界
在古典詩歌鑒賞教學中,拓展閱讀是一種有效的策略。本策略的實施方法主要是教師推薦學生在學習一首古典詩歌時閱讀與之相關的其他優秀詩歌作品,以拓寬閱讀視野,加深對古典詩歌的理解。
教師推薦的作品可以是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也可以是同一題材不同作者的作品,如在學習崔顥的《黃鶴樓》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誦讀崔顥其他膾炙人口的詩歌佳作,如《入若耶溪》《舟行入剡》等。教師推薦學生收集整理閱讀同題材的“思鄉”作品,如王灣的《次北固山下》、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納蘭性德的《長相思》等,讓學生體會到相同的思鄉之情、不同的抒情方式。教師還可以推薦學生閱讀與崔顥同一時期的詩人作品,如李白、常建、杜甫等的作品。
學生通過閱讀這些作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崔顥的詩歌風格和藝術特點,從而更好地理解《黃鶴樓》這首詩。這樣的拓展和對比閱讀,有利于學生了解詩人風格的異同、寫作題材的不同和同時期表現手法的不同,了解詩歌題材和不同時期寫法的繼承和變化,使學生對古典詩歌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有更深入的理解。拓展閱讀中,為了提升學生的參與度,教師可以通過組織朗誦比賽、詩歌朗誦會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此外,古典詩歌賞析教學中,還要重視對詩歌作者的解讀,教師要引導學生探尋詩歌背后的故事。孟子曰:“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要讀懂古詩,研究古人的作品,必須先讀懂作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知人論世”。因此,賞析詩歌,要先了解詩歌作者的生平閱歷,寫作時的生活狀況,作者的思想、文學主張。只有讀懂了李白,才能讀懂李白的詩歌;只有了解了杜甫,才能了解杜甫的詩歌;只有走進蘇軾的內心,才能走進蘇軾的詩歌;只有看懂了李清照的人生,才能看懂李清照的詩歌……
總之,在初中階段的古典詩歌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尋找并綜合運用高效教學手段,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方案,優化詩歌欣賞課程教學環節。以這種方式進行古典詩歌鑒賞教學,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積極性,又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感受古典詩歌的魅力,強化古典詩歌的鑒賞技巧,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繼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責編 桑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