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師應如何以評價為突破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打造高效體育課堂呢?筆者結合多年的農村初中體育教學實踐,淺談著力推進體育評價改革、促進高效體育課堂構建的一些認識。
開展體育教學評價的途徑
在教學中,教師要及時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學習效果,從以下三個維度進行恰當的評價。
一是語言表達。“學進去,講出來”學習模式不僅適合文化課學習,同樣適用于體育學習。在學習運動原理和動作技巧時,學生要先理解,再通過動作去感知、體驗。只有“講得清,做得好”,才能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新課標要求落實“教會、勤練、常賽”,其中“教會”是要求學生說出動作要領。如學習“立定跳遠”,學生先嘗試練習,在教師示范、講解后,學生再練習,知道動作關鍵環節是擺、蹬、展、收、伸、緩,從而快速掌握動作要領。
二是動作表現。動作表現是評價學生在學練過程中是否按照要求做動作,動作幅度是否到位。如在“雙手頭上前擲實心球”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嘗試—模仿—比較—總結—練習”之后,進行個人展示、小組展示,看哪些學生做對了,哪些學生做錯了,特別是出手速度和角度、腰腹力量等方面。
三是能力體現。新課標明確指出,運動能力主要體現在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專項運動技能的掌握與運用上。如教學“立定跳遠”中的屈膝緩沖動作,教師要先提醒學生保護好自己,同時引導學生想一想屈膝緩沖在生活中的應用實例。
開展體育教學評價的策略
無論是階段性教學還是學期教學,都要進行綜合評價,通過多樣化評價促使學生達成目標。
對知識的評價。為了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掌握情況,教師可以把知識點設計成試題,通過紙筆測試來評價學生的觀察、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他們的認知水平。
對能力的評價。包括對基本運動能力和專項運動能力的評價,重點在于技能和運用,測評學生的運動技能達到什么級別,是否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程度。
對行為的評價。從鍛煉習慣養成方面測評,如學生在“學、練、賽”中的行為表現、家庭作業完成的數量和質量等;從品行方面測評,如學生是否形成了良好品德。
對健康的評價。對學生“身體健康”,可從每年的體質健康數據中對比得出,也可在大單元教學中分階段、有針對性、有目的地測試。對于“心理健康、適應社會”,可從學生的行為表現進行觀測。
開展體育教學評價的保證措施
改變評價觀念。教師要牢固樹立“學、練、賽、評”一體化意識,做好學生評價工作,最大化地發揮教學評價的作用。無論是學練過程與結果還是階段性學業,都要圍繞學生核心素養的落實來進行,促進其知識和能力的提升。
重視評價的系統性。學校應從課程、學生、教師、家長四個方面完善評價系統。每周利用集體備課時間,主備人以“導學案”為載體主講展示,同組人員量化點評共商定稿,課后采用學生問卷調查和教師自我反思的方式進行課程評價。對于階段性成果,學校可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袋進行評價;對于過程性評價,通過每段“學、練、賽”過程讓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同時,學校可邀請家長參與學校課程建設和課堂管理,對教師授課和課堂管理進行等級量化,對學生課堂表現、家庭表現、行為習慣、品德養成進行等級評價。
掌握評價的方法。聚焦目標,不僅關注技術評價,還應注重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評價。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適時評價、課后小結評價,還要注重學生自評和互評。評價可采用多種形式,如口頭表揚、肢體評價、利用軟件進行總體評價,有條件的還可使用人工智能測評。
(責編 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