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人類交往的工具,語言的發展可以有效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孤獨癥是一種嚴重的全面發展障礙,主要表現在認知、言語、社交等方面。孤獨癥學生的語言發展遲緩,他們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基本要求,因此很難正常與人交往。提升孤獨癥學生的語言能力,是幫助他們走出困境的重要一步。
一、對孤獨癥學生與人交往能力訓練的原則
一是針對性原則。教師通過測試,切實了解孤獨癥學生語言交往的發展層次及可能,針對學生交往動機、語言應用、語言能力、口語、非口語表達、理解程度制訂計劃。
二是綜合訓練原則。語言交往訓練與認知動作、情緒、行為同步安排,綜合訓練,把語言交往訓練安排在生活情景和學生活動之中。
三是雙向互動原則。語言是人與人思想溝通的工具,說話者與聆聽者都要選擇適當的媒介傳達及領悟信息。教師要設法激發學生聽、說、讀、寫的愿望與興趣,并及時給予鼓勵、表揚。
二、對孤獨癥學生與人交往能力訓練的步驟
一是穩定情緒。采用運動療法、愛心法、紀律約束法及正強化法等,穩定學生情緒。
二是互相接納。師生互相接納,只有教師首先走進孤獨癥學生的心理世界,學生才能接受教師的訓練。
三是激發興趣。教師利用圖片、實物、手勢、口令、動作等引起學生注意,吸引其參與訓練。
四是及時反饋。對學生各種反應給予及時肯定、表揚、鼓勵,并且形式多樣。
三、對孤獨癥學生與人交往能力訓練的形式
一是集體訓練。和其他孩子一塊訓練,分別以運動訓練、自理訓練、感知訓練、認知訓練和社會適應訓練為主題,以游戲法和活動法為主。二是個別訓練。以認知、聽力、發音、感統訓練為主,針對個案問題,進行個別化教育。三是家庭訓練。教師定期和家長溝通,讓家長在家對孩子進行各項訓練,并向教師反饋訓練情況。
四、對孤獨癥學生與人交往能力訓練的策略及方法
(一)訓練策略
學習材料意義化。意義化的材料有利于學生將其與頭腦中的已有經驗發生聯系,進行意義識記。學生可利用順口溜、日常生活經驗和角色扮演等多種形式識記。
捕捉學生當前興趣,從事與學生一樣的活動。孤獨癥學生不會與別人“對焦”,即不能與別人注意焦點一致。因此,教師要主動尋找他們的注意焦點,并設法以相同的活動來吸引他們。如學生在敲打積木,訓練者的任務是想讓他搭積木。在語言提示沒用的情況下,訓練者可以與他一起敲積木并敲得更起勁兒,這樣就能吸引他的注意。
教學活動“動靜結合,有序變化”。最能吸引學生注意的活動,是學生可以理解、直接參與的活動。因此,教師開展的教學活動要有變化,如盡可能地做形象動作,讓學生模仿,或變聽為看、變看靜止為看運動,或變聽一般說話為聽唱歌、看有聲音或閃亮的指令。
給予學生外在獎賞并促使其轉化為內部獎賞。學生的學習始終貫穿著一種“獎勵機制”,這種獎勵是有目的、有層次的,教師應從外在的物質性獎勵轉移為社會性獎勵和自我反饋。
多提供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生期盼成功的意念。特別在競賽情景和完成挑戰性目標的初始階段,教師要注意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感受到“聽指令做成了真高興”“我會做而且能做好”等。這一系列的心態變化和成功體驗能夠成為學生下一步學習的重要源動力。
(二)訓練方法
親情接納法。要想著手進行訓練,互相接納是前提。孤獨癥學生只有在內心接納訓練者,信任訓練者,才會在以后的訓練中聽從指令,接受訓練。訓練者對被試者的了解與真心接納,會使其在訓練中用心觀察、用心體會、用心溝通、用心訓練。孤獨癥學生一般很難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別說社會運行機制了。教師對孤獨癥學生所做的康復訓練,就是要把孩子的情感找回來,把孩子的靈性找回來。在學習生活中,教師要注重對孩子的撫愛,特別是當孩子做得好、有進步的時候,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對其表示贊揚,利用一切交往機會敲擊其情感的大門。只有雙方互相接納了,教師才能進入孤獨癥學生的情感世界,與之建立情感關系,并使學生配合訓練、實現目標。例如,朱某喜歡聽音樂,教師常用唱歌來引起他的注意,自然地進入他的情感世界。
自然情景教學法。它是在日常生活及社會溝通互動情景中運用、制約教學策略的一種自然語言介入方法,強調在自然的教學環境下進行教學,并以功能性的內容為教學重點,促進學習者產生自發性的溝通行為和學習行動。例如,在組織學生放風箏時,教師先帶著學生觀察樹木、花草,然后讓他們看其他孩子放風箏的過程,等風箏飛起來后讓他們也跟著跑,充分放松他們的心情,調動他們溝通的積極性,在自然情景中教學。
舌體口部訓練和言語技能的常規練習法。舌頭是構成發音器官的一個重要部分。練習舌體操,可以防止學生舌肌僵硬,幫助學生提高舌尖轉動靈敏程度,掌握呼吸技巧,學會調節發音。學生天天做舌體操,以求自如控制舌頭,靈活轉動舌頭。伸縮運動——舌尖略微向前吐出,然后縮進。上下唇要與舌頭碰在一起,不要把嘴張大。左右運動——舌尖向左、右擺動,嘴不要張大。上下運動——舌尖先抵向上齒,再抵向下齒。抵齒運動——舌尖用力抵上下齒,然后向里縮,縮了再抵。抵腭運動——舌尖抵上腭,發出篤篤的聲音。抖動運動——張開嘴,舌前部在口腔內迅速前后移動。轉動運動——張嘴,舌尖向上下唇舔一圈。另外,教師可經常鼓勵學生進行言語技能的練習,用蠟燭、紙條等教具,輔導學生呼氣和吸氣;照鏡子,看舌頭擺放的位置;用手指輕按鼻翼,感受鼻腔的振動等。
結構化教育法。孤獨癥兒童的視覺識別和記憶優于聽覺識別和記憶,結構化教育法利用這一視覺優勢,通過照片、實物、數字和文字等可視性強的媒體,表明學生需要學習的內容和步驟,讓學生克服困難、從中學習。這不僅充分體現了以孤獨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有組織、有次序地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因為孤獨癥學生不會計劃,不能獨立地完成較為復雜的學習任務,且對于時間如何安排,每天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如何去干等問題不會考慮。所以,教師可以把學生要做的事情及步驟用一幅畫的形式表現出來,讓學生看懂并去做,達到溝通的目的。例如,想讓學生去廁所的時候,教師如果靠語言去傳遞廁所的信息,那么對孤獨癥學生來說是抽象的、難以理解的,他們常會表現出很茫然的樣子或者大喊反抗。這時,如果教師拿出一幅關于廁所的畫,展示上廁所的具體步驟,學生就會更容易理解教師的意思,也能慢慢培養和提高適應生活的能力和獨立完成工作的能力。
游戲活動法。游戲是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要求的快樂、自主的實踐活動。在游戲中,學生可以充分自主活動,并且處于心情放松的狀態,消除恐懼感,在玩中學、學中玩。例如,教師在開展游戲“比一比誰的氣最多”的過程中,首先發給學生一面鏡子,教學生哈氣,發出“ha”的音。接著,教師示范,對著鏡子哈氣,使之出現水霧。最后,學生模仿幾遍后一起比賽,看誰哈出的氣多,也就是鏡子上水霧的面積大。學生掌握了哈氣的方法后,以“ha”引導發“h”的音。通過游戲的方式,學生學會呼氣,吸氣時促進胸部的擴展,鍛煉呼氣肌肉群的力量。
對孤獨癥學生語言交往能力的探索,將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孤獨癥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本研究的意義在于探索孤獨癥學生語言交往能力的訓練目標和方法,尋求孤獨癥學生語言發展能力的有效途徑,從而使他們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機會,融入和諧社會。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