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探究活動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活動,旨在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語文課堂上,往往會有學生不經意間拋出一個個讓教師感到驚訝或“頭疼”的問題。這些生成性問題表面上會影響教師的教學思路,甚至會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但如果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置之不理,就會使課堂變得機械生硬,削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相反,如果處理得當,課堂就會精彩紛呈,高潮迭起。
生成性問題產生的溫床——和諧的課堂
課堂教學不僅是知識、技能學習的過程,還是師生之間的一種人際交往和情感交融的過程。教師適時地引導、合理地把握課堂形式及創設自由民主和諧的氛圍,對學生積極思考十分有利,這也成為那些善于表達自己想法和善于追逐“為什么”學生的溫床。
語文教學中“生成性教學資源”的特點
新穎性。“生成性教學資源”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一種新的思考角度。它的出現,往往是學生和教師在活動過程中“靈機一動”的產物,是學生智慧的一種體現。如在教學《兩只鳥蛋》時,我提出一個問題:“文中一個小朋友拿了兩只鳥蛋玩,此時你想對他說什么?”我的設計意圖是想讓學生如課文中所寫說出鳥媽媽一定特別焦急。但沒想到有學生說:“他們要是把鳥蛋摔破了,蛋里的兩只鳥寶寶就會死。我們要善待生命!”學生的話讓我意外,但孕育著智慧的靈光,這就是課堂中優質生成性資源的表現。教師如果抓住這類新穎的見解深入展開,就會讓語文課堂“活”起來。
突發性。“生成性教學資源”的出現,往往帶有突發性,這考驗教師的教學智慧。如在《檢閱》一課教學中,我預設讓學生交流體驗,相互補充對人物的了解。我提問:“大家喜歡博萊克嗎?”教室瞬間安靜了。我點了一兩名學生回答,只聽他們小聲嘟囔:“不喜歡。”我又問:“可以嘗試說說你的理由嗎?”學生紅著臉,欲言又止。我追問:“是因為博萊克需要拄拐走路,姿勢難看?”學生點點頭,這出乎我的意料。我轉念一想,微笑說:“沒關系。我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吧!”接著,我給學生講述了我以前教過的一個學生,她雖然身體有殘疾,但她在生活中勇于克服種種困難,直至最后戰勝困難,獲得了成功。故事剛講完,還沒等我遷移提問,那幾個“小機靈”就主動糾正了之前的觀點。面對這種突發問題,教師要及時抓住靈光一閃的瞬間,從而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
誘發性。一節課的精彩之處,可能就在于教師對“生成性教學資源”的處理與利用。一流的生成性教學資源的產生,來源于教師一流的預設、激發和誘導。
語文課堂“生成性教學資源”的處理策略
一是合理調整學生已有認知。學生對世界的認識有時往往是天真的,與主流觀點存在出入。而出入恰恰是“生成性教學資源”,對出入的巧妙處理可以讓課堂煥發新的生命力。二是尊重學生,充分預設,甄別“生成性教學資源”的利用價值。在處理“生成性教學資源”時,教師要有愛心和耐心,要講究藝術和方法,要有一定的預設性,把握課堂中的“生成性教學資源”,并甄別利用價值,及時調整教學步調。三是課上隨機捕捉和課下堅持不懈相輔相成。教師不但要及時發現并捕捉語文課堂中的“生成性教學資源”,而且要做到課后的跟蹤追擊和堅持不懈。我在教學低年級識字時,巧妙利用課后時間,讓學生在跟父母上街去超市時,問問父母街邊的廣告牌上寫的是什么字,培養學生堅持搜集身邊生字的學習習慣。
教師應把握課堂上即時生成的豐富教學資源,并充分利用起來。這不僅可以使教學突破課本內容的限制,為學生拓展更廣闊的思維空間,還可以大大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使探究活動更加豐富多彩。
(責編 桑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