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振 馬濤 陳帥 任富彥 閆順杰
摘要:近年來,我國環境污染防控力度逐步加大,循環經濟、節能減排、低碳經濟等相關文件陸續出臺,低碳生活受到公眾的廣泛關注,重污染企業碳信息披露情況也引起了政府和社會公眾的重視。為提升相關企業碳信息披露的主動性,文章在綠色發展的經濟背景下探討企業碳信息披露與財務績效的關系,對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分析,以為企業披露碳信息提供理論依據,調動企業披露碳信息的積極性,從而推動社會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關鍵詞:碳信息披露;財務績效;綠色發展
中圖分類號:F275;X322
一、 引言
隨著全球氣候問題日益突出,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障礙。氣候問題日益成為媒體報道的熱點問題,溫室效應、全球變暖、極端天氣、十面霾伏等新聞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氣候問題時時刻刻都警示著社會在追求GDP增長的同時要更加重視環境的保護。
企業披露相關碳信息并進行碳審計會增加企業的成本,高污染企業基于碳排放量大以及高額碳審計成本的考量會傾向于隱瞞相關碳信息。因而,激勵企業主動披露碳信息,建立完善的碳交易市場,以及碳信息披露對于資本市場的影響將成為研究重點。基于以上問題,本文在對碳信息披露相關文獻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合理化建議,以提高企業碳信息披露的質量,提升企業的生態競爭力。
二、理論基礎
(一)信息不對稱理論
信息不對稱是指信息的獲取和傳遞不平衡,一般而言,內部管理者往往比外部使用者掌握更多的信息。由于企業會綜合考量信息的價值,在披露相關信息時也是有選擇地、謹慎地進行披露,使得內部管理者在信息傳遞方面處于更有利的位置;而外部使用者為了獲得更多的信息要付出更多的經濟代價,并且通過這種方式獲取的信息的質量還有待考量。久而久之該行為會導致逆向選擇行為,擾亂市場秩序,導致經濟失衡。
(二)利益相關者理論
利益相關者理論普遍認為,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主要取決于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支持程度。所謂的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股東、供應商、企業員工、消費者以及媒體和社會團體等。因此,平衡好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才可以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通過企業碳信息的披露,政府能夠掌握各行業碳排放情況以制定相應的減排政策;企業外部利益相關者特別是投資者和債權人等,能夠通過碳信息披露對企業的節能減排活動進行掌控,并做出合理的投資決策;供應商通過碳信息披露,能夠了解企業的能源利用率以量化企業未來的經營風險;消費者通過碳信息披露,能夠知曉企業是否承擔了社會責任以做出正確的消費選擇。
三、碳信息披露相關研究
(一)國外碳信息披露研究情況
Janek et al.[1]最先研究了碳信息披露的目的,在研究中發現,披露碳信息的動機主要源自三個方面,分別是國家法律法規、社會組織約束和投資者的決策需求。經研究發現,投資者往往將碳排放量劃入考慮范圍之內來減少投資風險。Janek et al.[1]調查日本制造業企業時發現,碳信息的披露在業界很少見,公開企業數量非常少,披露碳信息的總體水平不高,這說明披露狀況較差,并且沒有將碳信息與企業財務績效聯系起來,所以,企業對碳信息披露的認識存在失誤。Lippert[2]對500個企業的碳排放情況進行了研究,發現企業年報中公開碳排放相關信息的企業只有少數。事實上,任何國家的企業公開碳信息都會加重成本負擔,所以,企業披露碳信息的意愿都不強烈。
近幾年,許多國外學者開始將關注點轉移到碳信息的利用價值上,研究企業的碳信息公開給企業和利益相關者帶來的影響。Siddique et al.[3]提出投資者的決定確實會受到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認為碳資產屬于企業的無形資產,碳資產的科學管理可以提高企業價值。
(二)國內碳信息披露研究情況
孫曉華等[4]對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企業碳信息披露的總體情況、內容分類和質量水平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大部分企業缺乏碳信息公開的動機,因為全面曝光會暴露出企業的環境及經營風險,企業會選擇性地減少披露碳信息。而且,碳排放信息披露標準不完善,企業對碳信息公開的內容和指標不明確,這也影響了碳信息披露的質量。
一些學者對碳信息披露的方式進行了研究。王鵬程[5]認為,碳信息披露的完整度需要通過兩個方面來保證,第一是碳信息披露的內容,碳排放帶來的經營風險和社會責任等信息都屬于碳信息;第二是碳信息披露的方式,信息披露內容既要包括定量信息,又要包括定性信息,合理的碳信息披露方式可以保證披露內容的完整度。
近幾年,很多學者從財務角度對碳會計進行了研究。許文靜等[6]指出,碳會計不僅僅含有數據測定和信息內容的分類,還包括碳項目投資和融資戰略、性能評價等財務信息,可以充分顯示碳經營狀況和收益,以幫助利益關聯方做出合理的決策。頡茂華等[7]針對碳信息披露的管理提出建議,認為碳信息披露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表外,內容包含碳交易的配額、節能項目發展狀況以及減排方案實施情況等;另一個是表內,根據某些項目信息計算碳信息的成本和收益。
四、碳信息披露與財務績效相關研究
(一)國外研究現狀
碳信息是環境信息中的一種。環境信息公開的研究過程可以為碳信息公開研究提供參考。
有學者從企業價值角度研究國家政策對碳信息公開的影響;有些學者研究了具體的低碳技術給企業帶來的實際利益,Saha et al.[8]對使用低碳技術的企業的財務指標進行了分析,對其收益進行評價,以提升企業低碳生產的積極性。
全球環境信息研究中心(CDP)是全球各大企業碳排放披露的主要平臺。許多學者通過CDP報告分析企業的碳信息公開水平。Faisal et al.[9]通過構建多元回歸模型分析了著名企業的碳信息公開情況,研究結果顯示,影響碳信息披露水平的主要因素,分別是市場營業額、碳信息公開內容和企業規模;為了研究企業收益、財務杠桿、社會責任指數等因素對碳信息公開程度的影響,收集了著名企業的GDP報告以及相關數據,并進行整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盈利能力、發展能力和社會責任指數是影響企業信息公開程度的主要指標。
有學者研究了環境信息公開與企業業績之間的聯系,利用問卷調查的方式獲取環境管理的原始數據,然后通過分析得出,企業業績對環境信息公開的影響程度最大。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企業的環境信息公開程度越高,企業的財務績效越好,二者呈正相關關系。但是一些學者卻給出了相反的結論。Qiu et al.[10]以加拿大的一些公司為研究對象,研究碳信息披露和財務績效二者之間的關系;得出結論:環境信息披露質量和財務業績二者并不相關。Lee et al.[11]對企業披露碳信息的發展過程以及影響因素進行研究;研究發現,企業環境表現和公司規模沒有正相關關系,規模大、收益好的企業披露碳信息并不是主動的,其只是為了保證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性與合規性。
(二)國內研究現狀
目前,許多學者都在研究評估信息公開質量的方法。諸如利用資產負債率和財務杠桿等指標,評估行業信息公開的質量,從而確定信息公開質量對企業發展的影響程度。
沈洪濤[12]分析了世界500強企業碳排放情況,認為影響企業碳排放的因素主要有外部市場力量、經濟效益和行業監管這三個方面。楊子緒等[13]對近幾年來參與CDP調查的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的數據進行了分析,探究碳信息的公開和投資者保護之間的關聯性;結果顯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不能降低企業代理成本,這與我國目前碳信息披露發展狀況有關,碳信息披露存在制度與披露標準不完善的問題,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
宋曉華等[14]集中整合了碳信息數據,分析碳信息披露與經濟價值的關系,研究發現盈利能力、企業資產、行業屬性和企業價值與碳信息披露質量成正比。李慧云等[15]分析了碳信息披露、媒體關注度以及企業價值之間的關系;分析發現,媒體關注度起到了重要的紐帶作用,可以影響碳信息披露和企業價值的關系。杜湘紅等[16]同樣探究了三者之間的關系,認為碳信息的公開有利于提升企業價值。
鄒雨辰[17]對CDP中國重污染行業的報告進行了研究,通過相關性和回歸分析法,分析財務績效和碳信息披露程度的關系;研究表明,碳信息公開質量與凈資產收益率呈正相關,與總資產增長率呈負相關,而和公司規模及每股收益沒有較大關聯性。
五、研究評述
綜上所述,從國內外學者對碳信息披露的研究可以得出,國內外對綠色發展的理論界定、碳信息披露質量等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多,而對于綠色發展、碳信息披露質量與企業財務績效關系的研究較少。綠色發展的研究內容比較寬泛,包括綠色環境發展、綠色經濟發展、綠色社會發展等。國內關于碳信息披露質量的研究主要是碳信息公開的現狀、框架的構建以及影響因素等,缺少信息披露方面相關的實證研究。目前,我國的企業碳信息披露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碳信息披露的相關制度不夠完善,對碳信息質量進行評價時,會受主觀因素影響,導致評價結果不準確。
我國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提倡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所以企業的碳信息披露意識尤為重要。但是企業對于碳信息公開的質量與財務業績之間的關系尚不明確,因此,研究企業碳信息披露質量與財務業績的關系,對于強化企業管理者披露碳信息的重視程度有重要意義。
六、提升碳信息披露質量的建議
(一)提升企業管理者碳信息披露意識
企業碳信息的披露涉及到企業的利益與價值,企業管理者應在關注財務績效的同時,也應關注企業的碳信息披露,加強社會責任、環境保護以及節能減排的意識,通過良好的碳信息披露提升企業價值。
(二)提升企業社會責任意識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可以展示企業生產情況與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其中信息披露意愿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有很大影響。首先,企業如果向外界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意愿較強,企業會在經營過程中重視節能減排工作;其次,企業主動向外界披露社會責任報告,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社會的關注,高質量的社會責任報告會提升企業的價值。
(三)完善碳信息披露制度
當前,我國企業的碳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還存在著許多問題,比如,企業主動披露的碳信息比較混亂,參考價值不高。因此,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碳信息披露制度,提高碳信息的利用價值;明確信息披露準則,強化監督與管理,對高碳排放企業強制披露碳信息;政府也可以將節能減排情況納入考核標準,完善獎罰制度,通過獎勵措施,推動企業主動披露信息,貫徹低碳理念,增強企業保護環境的意識。
參考文獻:
[1]Janek R,Stewart J.An inconvenient truth about accounting:The paradigm shift required in carbon emissions reporting and assurance[J].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2008(7):211-254.
[2]Lippert I. Environment as datascape: Enacting emission realities in corporate carbon accounting[J].Geoforum,2015,66:126-135.
[3]Siddique M A,Akhtaruzzaman M,Rashid A,et al.Carbon disclosure, carbon performanc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evidenc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2021,75:101734.
[4]孫曉華,車天琪,馬雪嬌.企業碳信息披露的迎合行為:識別、溢價損失與作用機制[J].中國工業經濟,2023(1):132-150.
[5]王鵬程.構建我國碳信息披露體系的戰略思考[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8(1):109-117.
[6]許文靜,成雯昱,杜牧叢.碳信息披露、融資成本與企業財務績效關系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2(6):156-160.
[7]頡茂華,李玲玉,李曉玲.中國碳會計:遠景戰略、現實挑戰與實現路徑[J].財會月刊,2022(17):73-81.
[8]Saha A K,Al-Shaer H,Dixon R,et al. Determinants of carbon emission disclosures and 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The case of UK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J].Australian Accounting Review,2021,31(2):75-164.
[9]Faisal F, Andiningtyas E D,Achmad T, et al. The content and determinants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disclosure: Evidence from Indonesian companies[J].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8,25(6):1397-1406.
[10]Qiu Y,Shaukat A,Tharyan R.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disclosures:Link with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J].The 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2016,48(1):102-116.
[11]Lee S,Park Y, Klassen R D.Market responses to firms,?voluntary climate chang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carbon communication[J].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net,2015,22(1):1-12
[12]沈洪濤.“雙碳”目標下我國碳信息披露問題研究[J].會計之友,2022(9):2-9.
[13]楊子緒,彭娟,唐清亮.強制性和自愿性碳信息披露制度對比研究:來自中國資本市場的經驗[J].系統管理學報,2018,27(3):452-461.
[14]宋曉華,蔣瀟,韓晶晶,等.企業碳信息披露的價值效應研究:基于公共壓力的調節作用[J].會計研究,2019(12):78-84.
[15]李慧云,符少燕,方怡然.民營企業政治關聯的信息披露效應:基于碳信息披露的經驗證據[J].中國軟科學,2021(7):184-192.
[16]杜湘紅,王惠質.碳信息披露、企業生命周期與企業價值[J].長沙大學學報,2021,35(2):50-56.
[17]鄒雨辰.碳信息披露對企業績效影響的實證分析[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3(3):39-47.
責任編輯:姜洪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