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摘要:2023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意見》,賦予財會監督新的使命,對發揮財政職能、加強財政管理、嚴肅財經紀律、維護財經秩序等具有重要意義。縣級公檢法系統作為保障社會穩定的重要部門,對其加強財會監督尤為重要。對縣級公檢法系統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必要性,以及當前財會監督工作面臨的困境進行分析,并從加強人才、預算、績效、內控、信息技術管理等角度提出建議,以加強縣級公檢法系統的財會監督工作。
關鍵詞:縣級公檢法系統;財會監督;必要性;問題及對策
中圖分類號:F34.3
一、新時代財會監督工作的重要意義
(一)財會監督的內涵和外延
做好財會監督工作首先要準確把握和理解財會監督的內涵以及外延。財會監督是根據預算法、會計法等財會法規對財政事務、財務行為、會計管理工作進行監督,以及監督法律制度、行政法規、部門規章等的執行情況。從外延看,財會監督主要包含財政監督、財務監督和會計監督[1]。財政監督主要監督預算管理事項、財稅法規政策執行情況,包括監督國庫業務、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采購、社保基金、國有資產、財政經濟發展、政府投資項目、彩票市場等。財務監督主要監督基建資金、行政性經費、基金、社保以及事業單位和企業財務制度執行情況。會計監督主要監督會計信息質量、資產評估機構和注冊會計師執業質量,以及監督和規范會計行為。
(二)財會監督政策解讀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意見》,明確了新時代財會監督的內涵、定位、原則,對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嚴肅財經紀律、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1.財會監督為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奠定基礎。財會監督對修訂、完善財政制度,建立規范、透明、科學、有約束力的預算制度具有重要意義[2]。財會監督直接監督財政事務、財務行為和會計管理,可確保獲取的財務數據準確性。通過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監督,及時發現風險點并及時糾正。通過調研財政經濟運行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為建立現代預算管理制度奠定基礎。
2.財會監督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保障。財會監督通過創新監督體制、優化監督方法、規范財務行為、加強會計管理,達到維護財經秩序、嚴肅財經紀律的目的,從而使財政資金使用規范化、合法化、科學化。
3.財會監督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障。通過完善財稅管理體制,加強預算績效管理,加大財會監督力度,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有效控制政府支出規模,降低國家治理成本,推動國家治理體系不斷調整改進,從而提升國家治理能力。
二、縣級公檢法系統加強財會監督必要性
縣級公檢法系統作為保障當地社會穩定的重要部門,應加強財會監督,以確保財政資金的規范使用。近幾年,受新冠疫情、減稅降費等因素影響,縣級財政稅收大幅減少,財政壓力較大。由于公檢法系統工作人員較多、尤其聘用制人員較多,執法辦案成本高、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等因素,也增加了財政壓力。公檢法系統的財政經費數額較大、項目復雜,為確保財政資金使用更加高效、透明,避免財政資金的浪費,需加大財會監督力度。
(一)聘用制人員多
聘用制人員主要是指公檢法系統聘用的輔警、書記員等工作人員。這些人員的工資、社保、公積金都由縣級財政承擔。隨著我國最低工資標準的逐年提高,公檢法系統聘用制人員的工資逐年上漲,社保和公積金也隨著工資的上漲而增加,財政壓力逐年加大。
(二)執法辦案成本高
一是公檢法系統工作人員日常出差較多,尤其公安系統,需要經常到外地辦案,交通費、住宿費等差旅費是一筆較大的財政支出。二是執法車輛購置及運行維護費用高,公檢法系統執法執勤車輛較多,購置車輛、燃油費和維修保養費用也是一筆很大的財政支出[3]。
(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
公安局下轄各鎮、街派出所的執法辦案場所升級改造,交警大隊路牌更換和交通護欄信號燈更換等工程,以及法院各級法庭升級改造和信息化設備采購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金額大、建設工期長。縣級財力緊張,對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存在較大困難。另外,受財政資金短缺影響,極有可能出現新的債務,加大債務風險。
三、縣級公檢法系統加強財會監督工作面臨的困境
(一)思想認識不足
增強監督意識是構建財會監督長效機制的關鍵。縣級公檢法系統的財務人員,往往根據領導的決定進行財務支出及核算。一些不具備財會專業背景的領導由于缺乏財務知識,對財會監督工作認識不足,影響監督工作的有序開展。另外,由于人員編制有限,有些財務人員缺乏財務知識,財會監督意識淡薄,對上級領導不能提供有效的監督意見。這些因素都阻礙了財會監督工作的有效開展。
(二)財會監督執法不嚴
受新冠疫情、減稅降費政策等因素的影響,近幾年縣級財政稅收大幅減少,財政壓力增大,導致財務會計違法違規行為時有發生。雖然現行的會計法和預算法等法律法規對財會監督有概括性的規定,但由于頒布時間較長,期間修改變動較小,已無法滿足當前財會監督工作實際需求[4]。《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財政部門實施會計監督辦法》雖規定了具體實施細則,但這些規定的效力低,適用范圍受限,導致實際執行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法治建設不完善,基層單位工作人員在實際工作中易出現財經紀律松散、舞弊造假等違法違規行為,對單位造成嚴重負面影響,阻礙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財會監督人才短缺
一是當前縣級公檢法系統財會工作存在人員配置不足,崗位配置不合理等問題。有些單位從事財會工作的人員財會知識老舊,工作效率低下,工作完成質量較差,嚴重影響了財會工作的正常開展。二是監督人員的缺乏。很多單位沒有設置財會監督崗位,有的單位即使設置監督崗位,也是由財務人員兼職,不但加重財務人員工作負擔,也違背了不相容崗位分離原則,導致監督崗位形同虛設。三是縣級公檢法系統財會人員和財會監督人員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有待提高,對財會監督認識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財會監督工作有效開展。
四、縣級公檢法系統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建議及措施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財會監督重要性
《關于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財會監督是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強化對公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縣級公檢法系統應深入學習領會《意見》精神,成立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多層級學習研討,制定實施方案,細化梳理《意見》提出的工作任務。開展《意見》專題培訓,組織集中座談,進一步加深領導干部對財會監督的內涵、定位、原則、體系、機制的深刻理解,積極主動宣傳《意見》,督促落實。
(二)強化財會監督人才隊伍建設
財會部門應當配備具有財會專業背景的人員,強化財會人員整體隊伍建設。提升財會人員職業道德素養,定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財會人員要加強自我約束,對違法違規的業務拒絕辦理或按照職權予以糾正。加強業務培訓和交流,縣級財政部門要定期舉辦業務培訓班,組織財會人員和監督人員集中培訓學習,不斷提升專業能力。
(三)加強預算管理,提升資金使用效益
一是縣級財政部門把牢預算部門的預決算編制、預算執行、資產配置、政府采購等關口,提升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和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二是加強預算資金動態監控。對分配給公檢法系統的資金使用情況加強監控管理,發現違規支付、超額支付等情況及時督促整改。三是建立預決算全過程監管機制。財政部門作為財會監督主責部門,應對預決算公開質量進行全面督導,公檢法系統根據財政部門下達的預決算公開要求,對本單位預決算公開存在的問題及時整改。四是加強“三公”經費管理。差旅費、會議費、培訓費的支出嚴格執行支出標準,降低行政成本。同時,加強車輛管理,完善車輛費用管理辦法,降低運行成本。在保障正常執法的情況下,本著勤儉辦事的原則,嚴格執行支出標準,合理控制支出規模,防止鋪張浪費。五是穩妥化解債務風險。按照“摸清底數、明確責任、分類處理、逐年消化”的原則,通過減少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增加非稅收入、減少新項目等方式積極化解財務風險,保障公檢法系統平穩運行。
(四)規范公檢法系統編外人員管理
公檢法系統要貫徹“編制就是法制”的要求,嚴格執行機構編制部門批復的機構編制事項,堅持將機構編制作為經費安排的依據,嚴格按照編制內實有人員核定經費預算。通過財政撥款安排超編人員以及編外人員的經費,需要依據縣委縣政府研究同意并批復的文件,按照“養事不養人”的要求,根據事業發展需求合理控制編外人員規模,不能擅自增加編外人員。公檢法系統建立健全編外人員進出機制和人員薪酬分配機制,對編外人員,及時足額保障工資發放和社會保險繳納。
(五)加強公檢法系統內部控制建設
縣級財政部門推動公檢法系統健全內部財會監督機制,督促嚴格執行各項財政法律法規和財務管理制度的規定。加強對財務執行的日常監督,公檢法系統各單位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單位主要負責人負總責,對本單位財會工作和財會資料負責。專門設置承擔財會監督職責的科室,配備專業人員,加強內部監督,強化對關鍵業務、關鍵崗位的風險防范,保證各項財政法律法規和財務管理制度得到嚴格執行。
(六)加強公檢法系統績效管理
財會監督對于提升財政管理水平,加快構建現代預算管理制度有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指出,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重要內容。加強預算績效管理是新時代財會監督工作的重要環節。
強化公檢法系統財會監督工作的前提,是各單位全面開展績效管理工作。基于預算一體化改革,建立預算績效評價制度,實現“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的目標。根據績效評價結果,完善評價結果反饋、公開、整改工作的流程,推進績效評價結果與預算安排、干部考核任用、監督執紀問責相結合。充分運用信息化技術,利用預算管理一體化平臺,加強預算部門單位績效動態監測,提升績效管理的效能。
(七)推進信息化建設,提升監管效率
隨著全球信息化的發展,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財會領域也發生了巨大變革。隨著財政部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上線,打破了財務領域的數據壁壘,同時也為監管提供了有利條件[5]。
依托地方監督平臺、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深入探索開展“互聯網+財會監督”“大數據+財政監管”新路徑。一是建立財政、審計、統計、稅務等部門間的信息共享平臺,實現財會監督數據共享。二是通過預算管理一體化平臺、中央直達資金監控系統等平臺,動態監控公檢法系統的資金支付情況,發現疑點和問題,及時采取措施予以糾正,從源頭管控風險、消除隱患。三是借助預決算公開平臺等網絡平臺,建立公檢法系統公開、透明的社會監督模式,主動接受公眾監督,實現全面全方位財會監督。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3-02-16.
[2]張蕾.財會監督在基層事業單位的問題及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1,32(24):74-76.
[3]王菲菲,趙竹明.新時代關于推進財會監督工作的思考[J].西部財會,2023(7):27-29.
[4]智惠,王樺宇.加快建構新時代財會監督長效機制的治理路徑[J].財政監督,2023(9):25-29.
[5]黃民錦,黃胤強.新時代加強財會監督的應然之義、方向及舉措[J].財政監督,2023(9):20-24.
責任編輯:田國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