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偉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加速新型工業化的步伐。人工智能給包括教育在內的各行各業帶來巨大發展機遇,同時也帶來了空前挑戰。面對這種挑戰,職業教育正在積極調整姿態,擁抱新的技術,借勢而為、乘勢而上,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
利用人工智能賦能專業課程。培養人工智能人才,不僅要設置相關專業以培養專門人才,還要將其作為一門技術、一種意識融入其他專業和課程改革中去,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優化升級傳統專業。通過人工智能賦能,推動專業建設迭代和課程資源開發升級,使“AI+”成為新時代職業學校專業課程數智化改造的主要利器,成為專業升級和課程優化的重要途徑。在不少地區,職業院校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專業發展、推動課程資源建設已然成為風尚,成為深化專業課程改革的亮麗風景。
探索開發智能化的數字教材。教材內容滯后于生產實踐,是職業教育長期未解決的難題。原因之一在于紙質教材內容更新速度慢、出版周期長。作為教材電子化的高級形態和教材進化的高級階段,數字教材正在改變這一狀況。同時,數字教材也使得知識呈現鮮活直觀、易學易懂,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學習參與度,增強用戶體驗。在數字教材編寫開發過程中,可充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突出教材的交互性和智能性,讓機器伴學、導學成為學生學習的新樣態。智能化的教學材料也推動人工智能深入到學生的課堂、教材、課程和日常學習之中,幫助學生養成數智思維。
提高教師的數字素養。在信息化浪潮中,沒有人能置身事外。作為職業院校的教師,更應該以身作則,主動擁抱人工智能,提升自身數字素養和信息化水平,在教學、教法、教材、課堂以及實習實訓中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訓練人工智能,為教學和自身專業發展服務。
誠然,還有不少人對人工智能持排斥乃至畏懼心理,其實大可不必。人工智能識別記憶信息進行一定的邏輯運算,替代某些簡單重復勞動崗位,不宜簡單理解為對就業崗位的搶奪和侵蝕,更應該理解為對勞動力的解放,使人有更多的閑暇時間享受生活。同時,人工智能在取代一些就業崗位的同時,也在催生著新的就業崗位,吸收更多勞動力。從這個角度說,人工智能的興起和蓬勃發展,只是就業崗位的轉移,推動著人的生活質量提升,讓人們擁抱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