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璐 黃敏怡
關鍵詞:共同富裕;精神生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人的本質規定的意義上,精神需求和精神生活是人區別于動物的顯著標志[1]。根據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觀點,人除了滿足基本的物質需求外,還有“精神和社會需要”。滿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是衡量“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重要標準。要推動個人的全面發展,就要促進個人實現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的全面發展。在現代社會,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技術發展給生活帶來的各種智能商品的普及,人們現在更有時間和精力去追求豐富的精神生活,但值得注意的是,物質生活的發展的背后我國社會仍有許多精神層面的問題亟待解決。在這樣的背景下,宣傳和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顯得至關重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我們黨和國家的真理標桿,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信念。只有通過積極宣傳,我們才能在全球價值觀的競爭中保持主動,才能真正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推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2]”基于新時代的戰略目標,我們面臨著更為現實和困難的挑戰,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對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克服新時代的主要矛盾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作用。第一,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倡的民主、公正、法治、友善等核心價值觀念為人們提供了思想道德的指引,使每個人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和平等的權限去追求自己渴望的美好生活。第二,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推動文化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群眾的精神力量,推動人民群眾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道路上接續奮斗。第三,克服新時代主要矛盾的戰略舉措。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我國面臨著經濟發展新常態、社會結構矛盾和人民群眾多樣化需求等一系列新時代特有的矛盾和問題。廣泛弘揚和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為推動國家發展、維護社會穩定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撐和思想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3]”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為了能夠讓人民過上美好生活,帶領人民不懈奮斗,創造出了許許多多的成就,我們邁向了實現全國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精神生活的價值逐漸凸顯,人們的注意力轉移到自身,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富裕程度更加平等、均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共同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提高了人民群眾的思想境界,推動人民群眾將生活生產的積極性轉化為推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相適應的、在社會主義價值體系中占據核心地位的價值理念[4]。在新時代,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須依靠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的共同努力,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取得更有效的進展。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5]。一個國家、民族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需要整個國家意識形態的安全和文化軟實力的提升。第一,要重視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其中蘊含的優秀思想對解決人類問題具有重要意義。積極引導人們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引導人民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保證廣大人民群眾不犯大是大非的錯誤,保持警醒,在精神上團結一致,為實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早日實現凝心聚力。第二,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圍繞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這一中心,積極培育并推廣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的文化產品[6]。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充分履行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職能,激發人民群眾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發展。
習近平同志在《擺脫貧困》中指出,“真正的社會主義不能僅僅理解為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還必須有高度發展的精神文明。[7]”首先必須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將我們所倡導的思想理念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相聯系,把社會主義基本價值觀的豐富內涵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們在奉獻社會的同時提高自身精神境界,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社會。其次,按照社會主義基本價值觀的根本要求完善各種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取向凝聚價值觀共識,加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引領,使社會主義基本價值觀成為人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根本準則,規范公民公共道德行為,不斷推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以及個人品德的融合與銜接,促進人們社會道德素質的提高。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作為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要立足公民的價值需求,發揮社會各方面主體的教育作用。第一,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愛國”的價值準則引導人民群眾堅定理想信念。要加強對全體人民、領導干部和廣大青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堅定理想信念,引導青年把實現個人夢想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緊緊結合,把實現個人價值與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緊緊結合,促進全體人民大團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凝聚團結奮進的力量。第二,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敬業”的價值準則提高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積極性。在公民個人層面,我們應當堅定地倡導敬業這一重要的價值觀,引導人民群眾將勞動、創造和奉獻視為自己的社會責任和公民義務,以此將個人事業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奮斗中。第三,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誠信”“友善”的價值準則引導人民群眾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必須不斷完善制度建設,建立更完善的激勵和約束機制。這些機制需要發揮“誠信”和“守信”這些價值觀所扮演的杠桿作用,以不斷增強公民的道德意識。同時,我們也需要重視文化對人們道德意識的促進作用。不斷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創新,以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1]王淑芹.深化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認識[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01):72-78.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
[3]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2-26(002).
[4]張鑫焱.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維[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38(04):39-45.
[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夏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意義、機制與路徑探賾[J]. 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7(04):14-24.
[7]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148-149.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