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亞
特殊兒童是我國特殊教育中的主要對象,主要指在智力、肢體、行為等方面與正常兒童有顯著差異的特殊群體,根據特殊兒童的身心特點開展音樂教育活動,以音樂形式與其他學科展開互動交流,不僅能夠鍛煉特殊兒童交往能力、豐富兒童情感體驗還能促進特殊兒童身心康復發展。而如今的特殊兒童音樂教育在發展中也暴露出許多亟須解決的問題。
特殊兒童與正常兒童在各個行為方面有著明顯的差別,但由于教育群體的特殊性,目前我國各地區特殊兒童音樂教育培養中普遍存在著教學觀念相對落后的問題,使得音樂教學趨于表面化,與普通音樂教學無明顯差別。例如:在盲童學校中,音樂教育通常以歌唱形式為主;聾啞學校則主要側重于音樂律動學習,多數情況下未能根據特殊兒童個體特征設計科學合理的音樂教學方案。
教學方法是決定教學成果的關鍵所在,但目前個別學校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對教材內容依賴度比較高,課堂教學更多以教師為主體,整個課堂教學氛圍沉悶枯燥,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降低了特殊兒童音樂教育參與度。
就現階段的特殊兒童音樂教學現狀來看,教學設備等音樂資源匱乏等問題仍比較常見,雖然與普通學校相比音樂教學設備的種類豐富,但樂器配備率相對較低,現有的樂器種類相對有限。在音樂活動場地建設方面,特殊學校音樂教室的數量普遍較少,無法為特殊兒童的音樂學習提供更多音樂活動場地。從特殊教育角度來看,由于教學對象的特殊性,對教學設備資源的需求更大,若不能配備豐富而全面的音樂教學設備,很難帶領特殊兒童參與到課堂學習中,進而限制特殊兒童群體的發展。
在音樂教育活動中,實踐活動至關重要,但就目前來看,個別特殊學校在設置音樂課程時,普遍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情況。對于特殊音樂教育而言,由于教學對象的特殊性,需要通過豐富多樣的音樂課外活動,豐富音樂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多元化的音樂活動中體會到音樂的魅力。
當前特殊兒童音樂教育工作者要及時轉變教育觀念,綜合考慮社會、學校、家長等對特殊兒童的發展期待與教育要求,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教育價值,助力特殊兒童的認知及心理發展。在教育工作中,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堅持因材施教,做好特殊兒童群體的分類處理,制定針對性、可行性的教育計劃,在音樂教育中融入國家、地區文化,使特殊兒童音樂教育更加豐富。
針對當前音樂教學方法單一,課堂教學氛圍枯燥沉悶的情況,特殊兒童音樂教師要合理選用不同教學法,根據教學對象與教學內容,在原有音樂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適當引入音樂故事,或通過音樂游戲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添課堂趣味性,讓特殊兒童在良好的音樂課堂中得到身心全方位健康發展。
一方面,加強教學設備購置。根據特殊兒童的個性化特點,購置更多適宜的音樂教學設備,例如:音樂教具、音響設備、樂器等。在選擇音樂設備時,特殊學校應嚴格遵循多功能、易操作等基本原則,以便教師、學生使用。
另一方面,優化音樂環境。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有著本質上的差異,學校應著重加強音樂教學環境建設,在保證樂器及音響配備齊全的前提下,為特殊兒童提供更舒適的座椅與照明空間,加強基礎建設,引導特殊兒童積極參與到音樂學習中。此外,特殊兒童的音樂教育與音樂治療需要提供寬敞的教學場所,配備齊全的硬軟件設施。
在特殊兒童音樂教育中,課外音樂活動是課程教學的延續與補充,能夠豐富特殊兒童的課余生活,在豐富多樣的音樂活動中也能開發他們的音樂潛能,跟隨音樂旋律排除不良情緒,有助于學生在音樂課程中的主體性發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在日常的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多組織開展相關音樂活動,帶領更多特殊兒童參與到社會音樂活動中,在豐富音樂教學內容的同時,也可以發掘具有音樂天賦的特殊兒童,為其提供更多學習音樂、參與音樂的機會。
特殊兒童在個人行為、學習生活中與普通兒童有很大的差別,特別是殘障兒童的情況不一致,這就需要音樂教師根據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適宜的教學方式,確保音樂課程教學滿足不同學生需求。例如:在視力障礙兒童的音樂教學中,雖然他們的視覺器官功能落后,但聽覺相對普通人來說敏銳,可通過音樂旋律學習等方式,幫助他們學習并掌握更多音樂知識。
總而言之,音樂教育是我國特殊教育工作的核心內容,但目前各地區在特殊兒童的音樂教育中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教育從業者要給予高度重視,意識到做好特殊兒童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積極轉變觀念,調整教學法,增加教學設備投入,多組織開展音樂活動,全面推進音樂教育工作的有序開展,助力特殊兒童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