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亮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德法;名師課堂;專遞課堂;名校網絡課堂
教育因創(chuàng)想與革新而活力四射;教育因智慧耕耘者的奉獻而春意盎然;教育因互聯(lián)網的助力而整體提速。太原市萬柏林區(qū)公園路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在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深度融合的教改探索之路上,積極應用信息技術以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熱情探索教育教學新型模式以促進育人方式轉變,投身于構建“互聯(lián)網+教育”新生態(tài)的更新發(fā)展事業(yè)中。從2020年《教育部關于加強“三個課堂”應用的指導意見》的印發(fā),公園路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務實創(chuàng)新的理念為先導,率先確立了“深耕于信息化沃土共創(chuàng)優(yōu)質資源;廣研于互聯(lián)網舞臺躍進新型時代”的辦學方向,并在全方位立體化的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融合探研過程中取得了階段性成績。
公園路小學道德與法治等學科于2007年底創(chuàng)立了“感悟教育”思想體系,自2012年至今,逐步建成了“感悟教育”特色學校。德法“感悟教育”以“培養(yǎng)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生存和發(fā)展的人”為目標;主張“讓兒童帶著個性化感知走進教育”;通過“感觸→感覺→感知→感想→感悟”的系統(tǒng)認知,形成對知識的感悟。“三個課堂”的構建,讓“備課資源前沿化、課堂設計精品化、常態(tài)教研精準化”,與公園路“感悟教育”的特色理念相融合。德法“感悟教育”讓“三個課堂”內涵豐厚;“三個課堂”推動德法“感悟教育”實現特定時代的內核的深化發(fā)展。
1.精研“名師課堂”——欲為大樹,必植其根
名師課堂強調發(fā)揮名師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可以通過名師課堂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yè)素養(yǎng),進而提升教學質量。當教育從“知識核心時代”走向“核心素養(yǎng)時代”,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變更,課程改革、課堂教學、學習方式、教學模式的變革,都是以教師良好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升為前提的。公園路小學德法名師隊伍以教育追尋者的角色,將熱血傾注,以情懷滋養(yǎng),借助信息化平臺,以優(yōu)質名師課堂為范例,以名師思考為切入點,以名師風范為引領,實現教學理念前沿化。
凝聚道德與法治名師力量,從教學理念到教學實踐,探究一條細致可行的、實施有效的,意義深遠的課堂教學路徑。其間各級各類的名師課堂如春日百花各自芬芳、各自爛漫。近幾年來,公園路小學德法名師工作室引領實踐“生命課堂”課堂高效策略研究;以“跟進課”“同課異構”“專題教學研究”等形式展開了多維度的、課堂教學實踐探索。名師工作室牽動了課堂改革浪潮,充分發(fā)揮了引領輻射的重要作用,實現了課改有航向、實踐有標桿、思考有路徑的良好架設。道德與法治“名師課堂”為實現整體提升教師學科核心素養(yǎng)、加速發(fā)展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2.“雙師課堂”賦能——實現優(yōu)質資源融通
“雙減”政策的落實考驗著一所學校的現代化、信息化、高效化功能實施。公園路小學道德與法治利用校園信息技術的有力支撐,在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師生互動交流方式以及探究問題的途徑方面都發(fā)生了重大的革新。
“雙師課堂”賦能,引入高端精品課程力量,實現優(yōu)質資源融通。依托流暢、穩(wěn)定的網絡平臺和功能完備的互動系統(tǒng),結合我校實際,開展了以德法青年教師為實驗先鋒的“雙師課堂20+20”模式探索。借助名師精品課程實現教與學的目標都能達線“標高”;然后由線下輔導老師引領進行答疑解惑、重點強化、難點突破。“雙師課堂”讓學生發(fā)展成為真正課堂中心,更貼合了“感悟教育”內涵,強大了課堂效能。同時,“雙師課堂”事半功倍,許多問題當堂便可解決,因此課后作業(yè)相對減少,可以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
名校網絡課堂旨在推動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和普及。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可以通過名校網絡課堂讓更多的學生享受到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我校從2020年新冠疫情線上教學開始,就一直在鼓勵老師們錄制精品微課,要求每節(jié)課不能超過20分鐘,要給班級科任教師留足20分鐘的互動交流時間,答疑解難,掌握學情。疫情期間道德與法治老師們共錄制多節(jié)精品課。
高樹靡陰,獨木不林。公園路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充分發(fā)揮名師引領、集體共建作用,合力共建“教研共同體”,呈現百花齊放春滿園的蔚然景象。
公園路小學組織全體道德與法治教師參加了教育部信息技術2.0能力提升培訓,全部合格。在“三個課堂”背景下,教育教學資源、云端共享,德法教研組充分利用優(yōu)質資源開展教學研討,有效實現同伴互助。教師和學科組及時在平臺上發(fā)布教學中遇到問題,或尋求幫助或分享教學收獲,全體德法教師隨時參與討論解決問題,或學習他人的成功做法,這樣的“小教研”及時、有效,直接助力一線教師。同時,定期發(fā)布一些有價值的話題供老師們研討,分享教學智慧;發(fā)布精品課、優(yōu)秀教學設計,引導教師觀課議課,開展“大教研”。本學期,科研處牽頭舉辦了微課大賽,共收到精品微課多件。
專遞課堂專注于解決偏遠地區(qū)或資源匱乏學校的教學問題。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可以通過專遞課堂將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案例分析和實際經驗傳遞給這些地區(qū)的教師和學生。
在“專遞課堂”的實施過程中,公園路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組將集體智慧竭誠奉獻給薄弱地區(qū)學校。
同時,公園路還為太原衛(wèi)星發(fā)射基地長征小學送去了德法專遞課堂。公園路的援疆項目學校2所,以及與繁寺光峪堡小學手拉手德法項目也在同步進行。
通過將“三個課堂”應用于道德與法治教學,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增強學生的實踐體驗和綜合素質。同時,這也有助于推動教育公平和均衡發(fā)展,讓更多的學生受益。
校園數字化平臺中,大數據所具有的大規(guī)模、多類型、高速度、低密度價值和精確性等特征,對教育教學評價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我們道德與法治學科組高度重視并充分挖掘大數據在教育教學評價過程中的潛在價值,使教育教學評價方式更加公正與客觀、評價依據更加多元與全面、評價過程更加及時與直觀、評價結果更加精準與科學等。例如,依據學生課堂注意力持續(xù)時間長短的數據來分析教師的知識講授是否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依據學生的面部表情分析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依據學生對有關作業(yè)的解答結果判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而幫助教師調整教學策略等。
基于情感、發(fā)言、行為等基礎維度進行科學建模,分析德法課堂整體的活躍度、互動度、趨同度和秩序度,綜合反映道德與法治教師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聽課效果。
在數字化校園里,學生成長的一點一滴、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大數據”的一部分,都會自然生成獨一無二的“成長檔案”或“發(fā)展檔案”。從某種意義上講,數字校園網絡平臺所采集到的師生數據好似一個堆積如山的金礦,每一條數據就是金粉,等待著我們從中挖掘無盡的寶藏,以便為我們的教育教學評價和決策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撐。
大數據背景下的教育教學評價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我們剛剛起步,需要我們付出更大的心血和精力去加以研究。我們相信,在完善的評價體系的保駕護航中,德法“三個課堂”的創(chuàng)建落實工作將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
“以愛育愛,讓每一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培養(yǎng)身心健康、學習優(yōu)良,具有實踐能力和愛好專長的個性發(fā)展的學生。”堅持五個特色深入創(chuàng)建,深化區(qū)域品牌發(fā)展。公園路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秉持這樣的理念,在“三個課堂”的廣闊舞臺上展現了“教學理念前沿化、課堂設計精品化、教科研深度科學化”的發(fā)展姿態(tài);在全方位立體化的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融合探研過程中取得了階段性成績。
通過應用“三個課堂”于道德與法治教學,可以實現教育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和共享,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同時,這種教學模式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為他們未來的成長和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課堂40分鐘會帶來什么?還可以帶來什么?“雙減”政策之下,課堂提質增效怎樣更具實力?在科學整合資源開拓育人新生態(tài)、培育核心素養(yǎng)、助力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藍圖中,德法“三個課堂”有著無限潛力,等待教育人開拓創(chuàng)新、思考前行。
巔峰登頂,卻見天之高遠;深谷虛懷,盡感地之博大。新時代教育的長途中,公園路小學行走在路上。我們愿在道德與法治“感悟教育”的藍圖中繪制一筆筆精彩,在數字校園建設的道路上、智慧校園模式的探索中、“三個課堂”的創(chuàng)建落實中,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單位:太原市公園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