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瀅
關鍵詞:許地山;破網哲學;老莊哲學
大多數“五四”時期的作家都受到現實問題的困擾,時而勞攘于現實問題,時而又因為現實的難以改變而感到沮喪和脫離現實。而在這個過程中,道家的思想文化成為他們最為重要的精神指引,作家許地山就在求學期間研究了大量的道教文化,因此深受道家文化浸染的他在其小說《綴網勞蛛》通過描述主人公尚潔的苦難人生表達了一種“破網哲學”。這種哲學是許地山對人生苦難命運的詮釋與思考方式。他對人生不完美性的認識上建立起來的“破網哲學”與老莊哲學中的“自然無為”“安時處順”的思想在某種程度上是不謀而合的。
動蕩的國內時局,不幸的童年生活讓許地山嘗盡了生活的悲苦,因此他的小說中往往書寫著人生的苦難。對許地山來說,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完全和完整。既然這個世界和人生都存在缺陷,那么,任何不滿足于自身的人生選擇便都是“貪得而無智”(《綴網勞蛛》)的徒勞。就像莊子在《莊子·至樂》說:“人之生也,與憂俱生”,人生的本質就是處處充滿著苦難,并不是完美的。
許地山在小說常將他作品中的人物大多置身于一種充滿變革和混亂的時代環境之中,表現人物的不幸與命運的悲苦無常。比如小說《商人婦》中的惜官被丈夫拋棄,獨自前往南洋尋找丈夫,卻未曾料到又被其設圈套轉手賣給了一位印度商人,她的大部分人生路程都處在顛沛流離中。在《鐵魚的腮》這篇小說中,主人公雷先生有著強烈的愛國情懷,但他所處的政府卻腐朽不堪并不給予他支持,最終他在逃亡過程中為拯救自己的科研成果而不幸喪命。愛情題材也成為許地山表現苦難的載體,或是《海角底孤星》中情深意篤的夫妻因意外雙雙離世而不能相守,或是《命命鳥》中的男女主人公由于自身和社會因素導致的愛情悲劇。此外,許地山還在他的一些散文作品中以自然界的動、植物比喻人生的苦難,如《蟬》《山響》《光底死》等。生活本質上充滿了挑戰,在命運的起伏中,不知道自己應該何去何從,更不清楚命運將如何安排自己的未來,所有的東西都是無法預測的。因此,許地山在他的“破網哲學”的第二層含義中給出了破解之法——安時處順,哀樂不能入也。
在道家看來,天下一切的混亂都是由于競爭引起的,而這種競爭又源于人的貪婪欲望。因此老子主張“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莊子也認為“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對于道家所倡導的“不爭”的理念,在許地山看來更符合人性的“勿抗爭”思想。因此,在許地山的小說中,人物在歷經生命的困苦時,仍能泰然自若。
在許地山的筆下,就有這么一種類型的人物,她們不貪不求、不爭不抗,任憑命運的風浪顛簸。《商人婦》中的惜官經歷了許多磨難,但她始終堅持積極的人生觀。她相信“人間一切的事情本來沒有什么苦樂的分別,你造作時是苦,希望時是樂;臨事時是苦,回想時是樂。”同樣,《綴網勞蛛》中的主人公尚潔以順抗逆,展現出對生活的適應能力,她能非常坦然地面對眼前發生的一切。《春桃》中的女主人公在戰亂年代自力更生,堅守自己的本心,最終收獲了自己的愛情和事業。作者旨在通過苦難與不幸,表現主人公的樂觀與堅定。因此,他筆下的主人公多能堅韌地承受自己所面臨的危運,樂觀地化解生活中的種種煩惱與挫折,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許地山的人生哲學,充分體現了老莊哲學柔、順、忍、韌的精神品質,而這也正是人物由強到弱辯證轉化的最為深厚的哲學底蘊。
“道法自然”所指的是一種自然的狀態,它代表了一種內心的真實表達,不做作或刻意去做一些事情。因此道家的“無為”的行為原則應是“無為而無不為”。“無為”并不是完全的不行動,而是順應并尊重自然規律,不要妄為。許地山雖然主張安時處順,但又不希望人們因為過度地追求“順”而消沉沮喪,他鼓勵人們腳踏實地地隨生命的步伐前行。小說《暗途》中的吾威要在夜晚走險峻的山路回家,他的朋友建議他帶燈照明以確保安全,然而吾威卻強烈反駁說:“滿山都沒有光,若是我提著燈走,也不過是照得三兩步遠,且要累得滿山昆蟲都不安。”于是吾威在黑暗里獨自前行,他在路途中感受到了無法言喻的快樂,他什么危險也沒有遇到,吾威平安地回到了家。吾威之所以拒絕了提燈,是為了達到人與自然的相融相和,在這里,打破理性束縛的方式正是實現自由舒適的存在方式,理智的陰影實際上揭示了自然本質的光輝。在散文《美的牢獄》《生》中,許地山塑造了本真自然的人物形象,通過他們對自然的熱愛和親近批判現代社會中一些異化的現象,呼吁對人進行自然生命關懷。
許地山通過他的文學作品闡釋了“道法自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莫之命而常自然”的道家文化意蘊。面對破了的“蛛網”,不逃避、不丟棄,而是自然而然地進行補綴,重新織補起人生堅固的“網”。
人的一生充斥著苦難,就像是一張殘破的蜘蛛網,它什么時候破、怎么破,這些都是不可知的,重要的是一直補綴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向上的精神,平和地體味人生。“破網哲學”不僅反映了許地山對于生活的深切感悟,而且老莊哲學的逍遙、樂生、無為等思想與“破網哲學”相結合,也是告訴我們要以“出世”的態度來“入世”:一方面我們要保持向上的進取之心,另一方面我們也要保持平和的生存態度。
(作者單位:長江大學人文與新媒體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