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4)05-0171-0009
一、研究背景
習近平高度重視“三農”工作,要求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始終堅持財政優先保障,完善并健全相應的財政投入保障機制。要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支持力度,確保財政投入精準匹配鄉村振興的目標和任務。1]而政府在不同農業項目投人帶來的效益各不相同,財政支農支出應合理的分配資金結構。2面對日益加劇的財政收支矛盾,如何提高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率,確保財政資金真正推動廣西邊境地區農業發展,使其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實現繁榮發展,這對于加強邊境民族團結、鞏固邊防具有重要意義。3]本文運用了數據包絡分析模型[4]構建了針對廣西邊境地區的支農支出效率評價指標體系,5]并根據結果和相關分析,提出了旨在提高廣西邊境地區財政支農資金效率,促進廣西邊境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具體對策和建議。
二、廣西邊境地區基本情況
廣西邊境地區是指防城港市的防城區和東興市,百色市的那坡縣、靖西市,以及崇左市的大新縣、憑祥市、寧明縣、龍州縣8個縣(市、區),與越南相接壤,是我國面向東南亞開放的重要邊境地區。廣西邊境地區的民族構成復雜,少數民族人口占有較大比例,少數民族總人口約217.53萬人。由于歷史、地理等因素影響,發展相對滯后。2015年,該地區有453個貧困村,共有9.97萬戶貧困戶,貧困發生率高至 17.04% ,比廣西貧困發生率平均水平高出6.24個百分點。2020年,實現脫貧后,為鞏固脫貧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廣西將邊境的8個縣(市、區)納入鄉村振興的重點幫扶縣范圍,加大了扶持力度。其中,那坡縣和靖西市納入了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大新縣和防城區納入了自治區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東興市、憑祥市、寧明縣、龍州縣納入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易地搬遷后續扶持、鄉村振興、公共服務等方面參照自治區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相關政策給予支持縣。
三、廣西邊境地區財政支農支出現狀分析
(一)廣西邊境地區財政支農支出規模分析
1.廣西邊境地區財政支農支出絕對規模分析
財政支農的絕對規模是指在一定財政年度內,用于農業的支出總額。因此,廣西邊境地區財政支農的絕對規模,特指廣西邊境地區每一年度在農業方面投入的財政資金總和,具體如表2所示。
根據表1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廣西邊境地區在財政支農支出方面的絕對規模持續上升。觀察期內廣西邊境地區的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支農資金投入累計達到398.35億元,年均投入約為39.84億元。若不考慮價格變動和通貨膨脹等因素,從2014年的22.04億元增至2023年的44.73億元,十年間總支出增長了兩倍多,表明廣西邊境地區對財政支農支出的投人不斷增加。
根據圖1數據顯示,觀察期內廣西邊境地區財政支農支出與地方財政支出增速進行對比,其中有7年的財政支農支出增速高于地方財政支出增速,占比 70% 。這表明政府根據財力狀況及時調整農業支持資金投人,突顯了政府對加強財政支農工作的重視。此外,兩者呈正相關關系,這表明在廣西邊境地區全面推進經濟發展的背景下,財政對農業領域的投資逐年增加。同時,該增長趨勢具有階段性特點,可劃分為兩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階段( 2014~2020 年),這一時期財政支農支出增量顯著,支出總量快速增長。特別是在2020 年,為了順利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廣西邊境地區大幅增加了支農資金的投入。然而,在2021年,隨著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支農支出相較于2020年有所減少,絕對值差距不大,但因受2020年高基數影響,財政支農支出出現負增長。
第二階段(2021\~2023年),這一時期的增長速度相對緩慢。總體來看,近十年來廣西邊境地區對財政支農領域的投入不斷加大,支出規模持續擴大,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進一步分析財政支農投人規模,從圖2中可以觀察到,大部分縣(市、區)的財政支農支出總體上呈連年增長態勢。特別是靖西市,其財政支農支出十年時間里增長了兩倍,漲幅最為顯著。而憑祥市和東興市的增長幅度相對較小。這種增長幅度的差異與這三個市的農業經濟地位是相符的。
2.廣西邊境地區財政支農支出相對規模分析
財政支農的相對規模反映的是廣西邊境地區農業支出在財政總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據此,廣西邊境地區財政支農的相對規模,即該地區每年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在總財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具體如表2所示。
通過對財政支農支出相對量的分析,即體現財政支農支出在財政總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這種方法不僅直觀,而且更具科學性,能夠有效地揭示廣西邊境地區財政每年對農業支持的實際貢獻。
通過表2可以看出,廣西邊境地區財政支農支出在財政總支出中的比重基本保持穩定,在過去十年中,財政支農支出占比維持在 20% 上下,這一指標長期保持在較高水平。這表明,在廣西邊境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中,“三農\"問題占據了重要地位。
(二)廣西邊境地區財政支農支出結構分析
在財政支農支出口徑及范圍的界定上,我國目前尚未制定統一的標準。2007年,我國財政部對財政統計體系進行調整,將“農林水”支出項目確立為一般預算支出中的農業支出,替代了以往的農業相關支出,全面覆蓋了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支出,從而更準確地反映出財政支農支出的實際情況。本文以此作為研究基礎。
通過對廣西決算數據\"213農林水支出\"類別進行分類匯總梳理,財政支農支出由農業農村、林業和草原、水利、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農村綜合改革、普惠金融發展支出、目標價格補貼、其他農林水支出(款)8個方面構成。廣西的財政支農支出項目多元化,這反映出廣西政府在多角度、多途徑地為農業注入關注度,同時廣西財政支農的支出構成具有全方位、針對性的特點。
根據表3數據分析,可清晰看出,廣西邊境地區財政支農支出中,農業農村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項目占主導地位,支出比重明顯高于其他項目,其他項目均未超過總支出的 20% 。這表明農業農村發展和扶貧工作在廣西邊境地區的農業發展中至關重要。
農業農村作為農村發展的根本,支撐著農業經濟。然而,研究期內,財政支農資金在該領域的投入比例波動較大,2015年達到最高點( 31% ),而在2018年和2019年則降至 11% ,波動幅度較大。與此同時,從2015年至2020年,農業農村支出占比雖有所下降,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的支出比重呈上升趨勢。這一趨勢揭示了近年來扶貧工作在廣西邊境地區農村工作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在脫貧攻堅階段,財政加大對邊境地區的扶貧投人,保障貧困人口基本生活,推動農業發展,為實現脫貧目標提供支持。2020年,我國全面脫貧后,政府持續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防止返貧。盡管鞏固脫貧與鄉村振興支出下降,仍占較大比重,顯示政府對鞏固脫貧成果的重視。
整體而言,普惠金融發展支出總額呈現上升趨勢,這對于加強當前新農村建設步伐、應對經濟發展新形勢起到了關鍵作用。然而,其投入比例偏低,影響普惠金融支農推進。此外,廣西邊境地區財政支農支出項目中,農業農村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兩個項目比重占 50~80% ,其他項目占比較低,反映支出結構不合理。在支農支出規模有限情況下,深入研究和分析支出結構,有助于為政府下一步支農支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優化資金配置,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四、廣西邊境地區財政支農支出效率評價分析
(一)研究方法及模型構建
1.研究方法
對廣西邊境地區支農支出效率進行實證分析,為了科學評估廣西邊境地區財政支農支出的效率,先采用超效率DEA模型,評估廣西邊境地區財政支農資金的靜態效率,并對這些效率值進行評價、分析。其次,運用Malmquist指數模型,測算廣西邊境地區的財政支農支出的全要素生產率,并進行動態分析,揭示其變化趨勢及潛在影響。
2.指標體系構建
本次研究選取地方財政支出作為投入指標一級指標,財政支農支出為投入指標二級指標。農民生活、農業發展以及農村建設三大類為產出指標的二級指標。在此基礎上,設置對應三級指標:反映農民生活水平的人均GDP,衡量農業發展水平的第一產業產值和糧食總產量,以及體現農村建設水平的醫院床位數。本文以 2014~2022 年作為決策單元,數據來源于政府公開數據、廣西統計年鑒、wind數據平臺,并結合廣西邊境地區的實際情況和數據的可得性進行研究。
(二)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靜態效率評價分析
本研究采用DEAP2.1軟件,對廣西邊境地區在財政支持農業方面的支出效率進行了數據包絡分析(DEA)的定量評估。通過構建DEA模型,分析得出三種效率指標:綜合效率、技術效率以及規模效率。綜合效率指標體現了決策單元(DMU)整體要素效率水平,其計算公式是技術效率 × 規模效率,數值一般不超過1;技術效率指標主要揭示技術因素對效率的影響,若其值達到1,則表示相關要素使用得當;若小于1,則意味著要素的技術效率有待提升。規模效率指標則展現了規模因素對效率的作用,當其值為1時,表明規模收益處于最佳狀態;若小于1,表明規模收益有增加的潛力(即規模偏小,擴大規模可能提升效率);若大于1,則意味著規模收益在減少(即規模偏大,縮小規模可能提高效率)。
根據表4可知,廣西邊境地區財政支農支出綜合效率各地區之間效率差異較大,綜合效益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間相差達0.86,東興市在2017年,防城區在2017年和2021年,靖西市在2016年,憑祥市在 2021和2022年綜合效益值為1,實現 DEA有效,效益最優。那坡縣自 2014年后處于低效率狀態,表現最優的是憑祥市。總體來看,廣西邊境地區效益不穩定,財政支農發展波動大。
根據表5可知,在觀察期內防城區有4個年份、靖西市有4個年份、憑祥市有2個年份、東興市有1個年份、龍州縣有1個年份、那坡縣有1個年份技術效益為1,技術合理有效,這表明,在研究時段內,這些地區成功實現了財政支農資金預算的科學合理規劃,同時在資金的投人及運用環節,實施了嚴格的監管措施。這些措施保證了支農資金能夠精準且有效地用于解決“三農”問題,并實現資金高效運用,大新縣、寧明縣技術效益小于1,這表明兩個縣的資金使用效率有較大提升空間。
根據表6可知,廣西邊境地區在考察期內未出現規模報酬遞增,這表明產出收益的增長低于投入成本的增長,農業財政資金使用效率較低,政府需對財政投入總量進行合理控制,優化投入結構,并將重點轉向提高農業支出結構和資金管理水平,從而提升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率。
(三)基于Malmquist指數的動態效率評價分析
前文運用超效率DEA模型對廣西邊境地區財政支農支出的靜態效率進行了評價之后,本文進一步深入分析其動態變化情況。為此,本研究搜集了2014年至2022年廣西邊境地區財政支農的投入與產出數據,借助 DEAP2.1軟件和 Malmquist指數模型,對該地區財政支農支出的全要素生產率進行了實證分析。①
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主要得益于技術效率的改善和技術進步的推動。技術效率的提升表明,在現有技術水準下,通過改善資源配置、協調各生產要素以及進行全局規劃,可以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另外,技術進步的推進則是通過創新生產技術,在維持現有產出水平的基礎上減少投入成本。在分析財政支農支出效率的過程中,技術進步的加強體現了政府對于農業科技創新的支持,這有助于推動農業生產技術的革新,從而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
Malmquist指數衡量面板數據中第t期到第 t+1 期效率的動態變化情況,若Malmquist指數 gt;1 ,則表明效率水平有所提高;若Malmquist指數 ?lt;1 ,則表明效率水平有所下降。Malmquist指數的分析可以將全要素生產率(TFP)的變動拆分為技術效率的變動(EC)和技術進步的變動(TC)。技術效率的變動(EC)又可以被細分為純技術效率的變動(PEC)以及規模效率的變動(SEC)。據此,全要素生產率(TFP)的變動相當于技術效率變動(EC)與技術進步變動(TC)的乘積。同理,技術效率變動(EC)也可以表示為純技術效率變動(PEC)與規模效率變動(SEC)的乘積。
運用 Malmquist指數及其分解方法,對2014年至2022年廣西邊境地區的財政支農支出的全要素生產率進行評估,結果顯示:(1)全要素生產率高于1的地區占總數的三分之一,低于1的地區比例占總數的三分之二,顯示出財政支農支出效率不高;(2)超過半數的地區財政支農支出效率呈現出規模遞減趨勢,反映出廣西邊境地區的財政支農支出規模效率有待提高。
綜上,盡管邊境地區財政對農業的投入持續增加,但其增長速度與地區農業產出的提升并不協調,反映出財政支出的效率較低,財政資源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
五、存在問題
(一)廣西邊境地區財政支農資金管理水平不高,規模報酬偏低
上文深入分析發現邊境地區支農支出效率基準普遍偏低,區域間的差異顯著,且效率波動較為頻繁。多數地區面臨規模報酬遞減等問題,意味著在現行資金管理機制下,財政支農資金投入的邊際效益呈現下降趨勢,未能最大化實現經濟效益。廣西邊境地區財政支農的總體效率不高,反映出其內部資金管理存在諸多問題,如預算編制不夠科學合理、資金監管體系不夠健全以及支出結構不合理等。這些因素導致投入與產出之間不匹配,造成生產資料的浪費和資金使用效率的降低。因此,應對資金管理進行系統優化,提升財政支農支出的整體效率。
(二)廣西邊境地區財政支農支出結構不夠合理,資源配置有待優化
在廣西邊境地區財政支農支出的項目中,農業農村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兩個項目的比重占據了總數的 50~80% ,而農業科技推廣和普惠金融服務等領域的投人相對較低,因此該地區農業技術沒有及時更新,也限制了金融服務在農業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在支農支出規模有限的情況下,對部分領域投入過大,忽視了其他領域的資金需求,這種不均衡的支出結構,使得有限的財政資源難以發揮最大效益,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三)廣西邊境地區財政支農支出波動較頻繁,農業生產穩定性不足
廣西邊境地區財政支農支出八個項目中支出穩定性不足,多個項目的支出呈現出“上升”與“下降\"交替出現的態勢,頻繁的政策調整使得農業發展的不確定性增加,影響農業生產的穩定性。這表明廣西邊境地區財政支農支出各項目在穩定性和連續性上存在不足,這對于提供農業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產生了不利影響,最終導致支農資金沒有發揮最大效益。
(四)廣西邊境地區財政支農資金科技應用率偏低,創新能力欠佳
基于前文的分析可知,部分地區的技術進步指數偏低,財政支農效率不高,主要是由于技術創新的不足。技術創新缺失可能會導致農業技術推廣和應用不足,農業生產者對新技術的接受度不高,技術應用的廣度和深度不足,進一步影響了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效果。鑒于技術創新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驅動力,因此推動廣西邊境地區提高技術創新,以提高財政支農效率顯得尤為重要。
六、政策建議
(一)提高財政支農資金內部管理水平
1.科學編制財政支農支出預算
在財政收支矛盾日益尖銳的當下,科學編制財政支農支出預算,從根本上提高邊境地區財政支出的科學性。一是充分調研和數據分析。對廣西邊境地區農業發展現狀、農民需求等方面進行調研,收集數據。通過數據分析,掌握資金使用效果和存在的問題。二是明確預算編制原則。堅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的原則,合理分配資金,確保關鍵領域和項目的資金需求,避免資金浪費。三是加強地區項目庫建設。對項目進行分類、篩選和評估,確保項目的可行性和效益。動態管理項目,確保項目庫的活力和準確性。四是科學制定績效目標。制定明確的績效目標,確保預算資金使用的有效性。五是強化預算編制程序。建立規范的預算編制程序,包括項目申報、評審等環節,確保預算編制的公正和透明。加強預算編制的層級化管理,明確預算編制責任。六是實施動態監控和調整。對預算執行過程動態監控,及時發現問題并調整預算。
2.實施全面的財政支農資金績效評價制度
充分認識做好績效管理是規范財政支出的內在要求,制定一套符合廣西邊境地區績效評價辦法,明確廣西邊境地區相關責任主體的職責,確保績效評價工作的順利實施。建立獎懲機制,財政支農資金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績效導向,突出效率優先,將激勵機制與均衡性支持區分開來,體現獎優罰劣、獎勤罰懶,形成正向激勵,資金分配向工作成效好的地區傾斜。加強結果應用,將績效評價結果作為財政支農資金分配的重要依據,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3.加強財政資金撥付數字賦能
加強財政資金撥付數字賦能,如完善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推動財政支農資金的電子化和數字化轉型,增強信息與數據的透明度。構建完善一個涵蓋財政、政策執行部門、受益主體及績效監督機構在內的綜合信息管理體系,有助于提升科技應用的績效。科技與管理的融合,提高了支農資金流轉的效率,使支農資金流向和用途更加明晰。透明度的提高,便于監督,有利于支農資金效率的提升。
(二)加大財政資金支農支出的保障力度
1.設立專門農業發展基金
專門的農業發展基金旨在支持和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廣西邊境地區設立專門的農業發展基金是確保支農資金投入持續性和穩定性的有效手段。組建基金管理董事會,負責基金的日常管理和運作。建立嚴格的基金使用審核制度,防止資金浪費和挪用。基金的投資方向應側重于廣西邊境地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基金規模應根據農業發展需求和經濟狀況定期調整,確保資金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2.爭取邊境地區的差別化政策資金
廣西邊境地區的財政實力相較于其他地區顯得較為薄弱,地區剛性重點支出較大,維護邊疆穩定和鞏固的任務艱巨,從而限制了財政支農支出的安排比例。因此,應爭取針對邊境地區實施差異化的政策支持,在維護全國統一財政體制的前提下,給予廣西邊境地區更多的傾斜和關照。
3.強化財政支農支出政策的制度保障
為確保支農資金的有效使用,推動財政支農政策落實,需加強政策制度保障。如廣西印發的《廣西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范圍優先支持鄉村振興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為支農支出資金的切實落實提供了保障。支農支出撥付得到保障,是保證支出效率的前提條件。更多保障支農資金支出的政策文件落地,才能保障財政支農資金及時足額兌付,充分發揮財政支農資金效益。
4.建立財政支農資金直達專戶管理機制
將財政支農資金納入直達專戶機制管理,按照預算單獨下達,資金單獨調撥。廣西邊境地區財政部門可在財政支農資金納入直達專戶機制下,保證財政支農資金專款專用、及時撥付到位,保障支農資金不被截留、擠占、挪用,加快資金支出進度,盡早發揮財政支農資金效益,推動廣西邊境地區支農政策盡快落地生效,著力提升財政支農資金效益。
(三)發揮科技創新效能提高財政支農資金效率
1.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科技人才是農業技術創新的核心力量。科技人才可以推動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優化資金使用效果。一是加大科技人才培養力度。廣西邊境地區政府和科研機構應加大對科技人才的培養力度,通過多種形式的培訓和學習,提高科技人才的專業素質和創新能力。二是完善人才引進機制。廣西邊境地區應制定靈活的人才引進政策,吸引和留住高素質的科技人才,滿足農業技術創新和推廣的需求。三是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廣西邊境地區應制定科學的人才激勵機制,通過物質和精神獎勵,激發科技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農業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2.建立技術推廣和培訓體系
一是制定系統化培訓計劃,根據廣西邊境地區農業生產需求,明確培訓內容、方式和時間,確保培訓的系統性和針對性。二是建立多元化培訓平臺,通過培訓班、示范田等形式,提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服務,增強培訓實效。三是強化培訓師資建設,選拔和培養具備豐富實踐經驗和專業知識的師資,提高培訓質量和效果。四是實施跟蹤評估與反饋機制,及時了解培訓效果,調整內容和方式,提升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3.加大國際技術合作交流力度
國際技術交流有助于激發國內農業技術的創新,通過跨國合作實現技術互補,推動農業技術的快速發展。引進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提升農業生產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通過國際合作,可以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的農業經營管理經驗,提升資金運用效率。
(四)改善外界環境提升邊境地區財政支農資金效率
1.推進城鎮化與農業的和諧共進
城鎮化水平與農業支持效率之間的負相關性顯示了城鎮化對農業的潛在負面影響。農村勞動力流失可能導致人力資本短缺,影響資金使用效率。廣西邊境地區應重視城鎮化對農業的積極作用,努力實現兩者的和諧發展。根據自身農業結構特點,優化農業產出效率,調整產業結構。在充分考慮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加快城鎮化進程,強調邊境地區特色,強化邊境城鎮建設,形成高質量的城鎮化空間格局,增強對周邊農村的引領作用。促進邊境城鎮與鄉村產業的深度聯動,加速城鄉一體化,吸引社會資本流向農村,積累發展資金。同時,通過深化城鎮間的農業生產互動,有助于強化城鎮化與區域經濟的良性循環,進一步發揮地區財政支農資金的作用。
2.提高廣西邊境地區財政自給率
在廣西邊境地區,財政支農支出效率與財政自給率之間展現出顯著的正相關性。因此,提升財政自給率成為增強財政支農支出效率的關鍵策略。為此,廣西邊境地區各級財政部門需積極推動財源建設,優化財政收入結構,并引入符合本地區特色的產業。同時,應大力支持產業振興,盤活存量資產資源,以努力提升財政自給率,增強自身的財政保障能力。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EB/OL].(2018-09-26)[2024-03-17].htps://www.gov.cn/gongbao/ontent/2018/content_5331958.htm.
[2]MatsuyamaKiminoriAgriculturalProductivity,ComparativeAdvantagendEconomicGrowthJ].EconomicTory992(2).
[3]向琳,鄭長德.鄉村振興與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J].廣西民族研究,2021(1).
[4]李洪俠.鄉村振興視角下財政金融支農協同作用研究;基于DEA-Malmquist 和 Tobit模型[J].西南金融,2021(7).
[5]郭崇龍,唐在富.財政支農資金整合績效評價研究:以湖南51個縣(州)為例[J].地方財政研究,2020(5).
RESEARCH ON THE EFFICIENCY OFFISCAL EXPENDITURE IN SUPPORTINGAGRICULTUREINGUANGXIBORDER AREAS UNDER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Zhu Zhiwei,Su Jing
Abstract:Guangxi border areas are not only regionsadjacent to Vietnam but also home to ethnic minority communities.Their development exhibits general characteristicssimilar toother regions whilealso folowing unique inherent paterns.Against the backdrop of prominent fiscal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contradictions,enhancing th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support funds in Guangxi border areas,efectivelypromotingagricultural development,and achieving prosperityin these areas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hold significant importance for maintaining ethnic unityand consolidating border security.Based on theactual conditions of Guangxi,this paper conducts an indepthanalysisand evaluation of theeficiencyoffiscal expenditure insupporting agriculture in the border areas. Drawing on the findings and analysis,it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estions to improve the eficiencyoffiscal expenditure in supporting agriculture and foster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Guangxi border areas.
Keywords:fiscal expenditure in supporting agriculture; expenditure efficiency; Guangxi border areas ; rural revitalization
[責任編輯:陳家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