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4)05-0057-0007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能否處理好民族問題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長期實踐表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是保障我國國家統一的思想基礎,而且是促進民族團結的精神根脈,更是凝聚全國各族人民力量實現民族復興偉業的價值紐帶。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1139可見,新時代黨中央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升到治國理政的新高度,為解決民族問題、處理民族關系、促進民族交往奠定了正確的方向和基本的準則。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深入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對于推動我國民族工作走上高質量發展軌道,具有重要的現實性和戰略性意義。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內涵及特征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歷史凝結而成的產物,它具有極其豐富的理論內涵,展現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風貌和文明標識。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過程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植根于中華民族數千年生產實踐和共同生活的社會土壤,它是一個連續生長的歷史范疇,嵌套于變化發展的長周期、大文明框架之中。正如費孝通所言:“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所形成的。”[2]3古代中國實行王朝國家的政治建制,以大一統觀念體系建立民族之間共同生活、和諧共處的思想基礎,不同民族因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化譜系等差異而產生的張力在富有文明空間想象力的家國天下模型中得以消解。即使王朝政權更替、域外文化嵌人、多民族交往所產生的大波動、大震蕩,也無法撼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穩定結構。因此,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不是“想象的”,而是\"實際的”[3]32當歷史車輪駛入近代,面對西方列強的野蠻侵略,中華民族意識開始由自在轉向自覺,成為團結我國各族人民救亡圖存的精神紐帶。封建王朝帝制退出歷史舞臺,并沒有削弱中華民族存在的基礎,反而激發仁人志士致力探索中國式民族國家的現代化轉型道路。“今日中華民國成立,漢、滿、蒙、回、藏五族合為一體,革去專制,建設共和。”[4]451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國民黨人提出的“五族共和\"是中華民族意識從自覺向自為的一次革命性嘗試,但由于其所代表階級利益的局限性,并未完成國家富強、民族獨立的歷史任務。抗日戰爭把中華民族的民族自覺情緒推向高潮,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順應國內外形勢變化,制定符合國情的民族方針政策,充分調動了中華民族抵御外敵的能動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華民族意識獲得新型現代國家形態支撐,同時,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其表達和涵養提供重要載體。隨著各民族實現真正的平等交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鞏固和強化,進人新的發展階段。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內涵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自古至今都客觀存在,但作為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被加以理論化,并提升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層面,歸功于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自覺和文化自信。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及“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5],并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時代命題的內容、邏輯、原理提出新見解新論述,確立其為新時代黨的民族理論的基礎性概念,標志著黨對民族問題的認識及民族工作規律的提煉走向縱深處。首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種文化共同體主張,倡導“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6]。“四個與共\"各有側重點而又相輔相成,圍繞中華民族共同的文明軸心,形成多元整合、緊密聯系的系統整體,為全國各族人民安身立命提供價值遵循和精神依靠,使得中華民族能夠以強大韌性應對民族分裂勢力的沖擊,保障各族人民創造的文明成果可以薪火相傳,自立自信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種政治共同體實踐,致力推動各民族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五個認同”聚合了國家認同之基、文化認同之脈、政治認同之本,把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屬性具體化,彰顯各民族主體對平等享受當家作主權利和自由的肯定,使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夠成為各民族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管理國家事務的心理基礎。再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種歷史共同體哲學,標識了漫長的文明周期里中華民族在疆域、國家、歷史、文化、精神積淀的“五個共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民族共同創造歷史、書寫文明的過程中形成的普遍性共識,反映我國各族人民對民族歸屬的認知、對文化符號的辨識、對集體記憶的珍視,蘊含打開中華民族“從哪里來、我們是誰、到哪里去”的文明基因的歷史鑰匙。
(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顯著特征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我國各族人民漫長而連續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獨特的中國視野、民族標記和歷史紋理,區別于世界其它民族群體精神世界。其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民族和國家有機融合。民族國家是近代歐洲思想家基于想象共同體而建構的抽象概念,經資產階級革命而確立為獨立自主的政治實體,然而,這種政治實踐并未彌合民族和國家之間斷裂的矛盾。在我國,“中國是一個由多數民族結合而成的廣大人口的國家”[7]621-622的基本論斷,是認識民族問題、制定民族方針的前提條件,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要義。可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機融合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屬性,打通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之間邊界,使得國家觀念、民族意識自上而下植根于社會群體心理,引導不同階層在民族國家領域彼此趨同的態度取向和行為選擇。其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現世界性、民族性和本土性的有機統一。“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大一統思想,生動形象刻畫了傳統中國各族人民世界觀,追求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價值理念深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8]。中華民族共同體除了強調民族精神整體秩序的同一性,也尊重不同民族的習俗、文字、聲樂、服飾等方面的多樣性。“和而不同、求同存異”讓中華民族既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保持和諧穩定,又能展現各民族文化地域性的生機活力。其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現歷史、現實和未來的有序承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擁有深厚、連續的歷史根基,它反映了數千年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生命力和柔韌性,又在當今時代的民族交往、民族發展中凝結成彼此認同并自覺遵循的精神指南,同時汲取了馬克思關于“自由人聯合體”的“真正的共同體”思想精華,9引導各民族主體激發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合力,聚集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目標之中。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意蘊
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意義,主要體現在黨的民族工作、民族根本利益、民族大團結和民族復興偉業等方面。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貫穿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
習近平指出:“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推動各民族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10]244黨的民族工作是黨和國家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黨以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為指導,對民族關系定位、民族內部矛盾處理、民族交往準則等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化,積累了豐富的民族工作經驗。一方面,黨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全過程,為全國各地區民族工作開展提供價值引領、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這是黨在長期領導民族工作的實踐中總結出的成功經驗,必須堅定不移、一以貫之貫徹落實。我國民族邊疆地區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資源稟賦、文化習俗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也不平衡,要有效處理這些現實情況,除了從硬件層面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還需從軟件層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真正有效保障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權利。另一方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從頂層設計、戰略布局高度,引導各族人民塑造形成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和宗教觀,強化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把各族干部、群眾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使得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有力支撐黨和國家事業的進步。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11]它把我國56個民族視為一個真正的命運共同體,把各族人民的前途命運和國家興衰成敗捆綁于一體。因此,堅強的國家后盾和穩定的內外部環境,是各民族切身利益得以實現的基本條件。隨著我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轉化為現實,各民族主體的利益訴求呈現多樣化趨勢,但在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之中對共同利益點的認知基本一致。一方面,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是維護各民族根本利益的集中體現,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題中要義。歷史和現實表明,沒有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保障,各民族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就無法實現,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更是可能淪為一句空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把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根本利益放在優先位置,同時又通過制度設計和政策傾斜調節各民族的具體利益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整體利益之間的天平,形成相互激勵、共同奮斗、共享繁榮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作為全民族利益最堅定的捍衛者,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于民族治理、民族發展各個環節,形成維護國家統一、邊疆穩固、民族和諧的思想長城,這也是守護各族人民最高利益的必然選擇。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強力引領下,各族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極大夯實各民族根本利益實現的社會基礎和有利條件。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于鞏固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思想基礎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開展民族工作的系統思維,它把多個民族主體凝結成為有機聯系的整體,超越了大民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等狹隘的意識形態視角,回歸到整個中華民族的基本立場上思考和處理民族問題,增進各民族彼此理解與相互信任,進一步鞏固民族之間及民族內部團結的思想基礎。一方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凝聚全國各族人民奮斗合力,建構共享的精神家園。民族團結是維持民族關系的重要紐帶,也是保障各民族共同發展的基本條件。促進民族團結既依賴物質文明建設,又離不開精神文明建設。只有建立起各民族獲取精神慰藉的公共空間,才能更好凝聚各民族人心,鞏固中華民族偉大團結精神的根基。另一方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建立民族的精神命脈和文化傳承。習近平指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12]民族團結不是依靠軍事兵器等硬力量強制黏在一起的族群生活拼盤,而是需要文化軟力量潛移默化核心價值觀,建立“我們”彼此同意、達成一致的精神契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過中華文化認同,滿足各民族共有文化心理需求,聯合各民族力量完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任務,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為民族復興偉業提供精神動力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來自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它強調各民族之間血脈相連、相互支撐的有機整體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就是要激發各族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凝聚社會成員共同的理想信念,促使各族人民更加自覺意識到自己是中華民族一份子,在各自崗位和職能部門中主動奉獻智慧和汗水,積極投身于民族復興偉業。一方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新時代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價值目標,迫切需要強大而持續的精神力量驅動;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實現民族復興偉業是同一過程、同向而行、協同發力的孿生關系。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引領下,各民族人民圍繞共同富裕、共同繁榮的時代主題,按照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有序推進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縮小區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高質量實現。另一方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民族問題歷來是西方敵對勢力向我國民族地區、邊疆地區滲透破壞的重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在意識形態領域建立牢固有效的精神抗體屏障,增強各族人民守護共同精神家園的能動性,預防外來民族分裂勢力對我國已形成的民族團結格局的侵蝕,為民族復興偉業消除各種不穩定的精神文化因素。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面臨的時代境遇
隨著信息技術迭代躍遷,全球化進程不斷向縱深層面拓展,經濟政治不確定性變量日益增多,現代民族國家的意識、觀念、思想在不同程度被解構重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亦不可避免受到一些沖擊和挑戰。
(一)全球多元文化沖擊和狹隘本土主義滋長
隨著全球化觸角深人主權國家空間領域,國家、民族邊界被資本力量有意或無意模糊,各種文化形態、價值觀、生活方式在全球范圍內流動的壁壘不斷被拆解。不同文化通過跨域人際交往和互聯網平臺碰撞或融合,使我國各族人民更加深刻地感受和體驗到多樣文化的魅力和樂趣。但是,各種外來文化主題魚龍混雜、良莠不齊,不少文化內容和形式注重取悅個人觀感喜好,選擇性忽略國家宏大敘事或以碎片化故事替換民族歷史情景;有些文化創造者為了吸引網民注意力或追逐網絡流量,甚至鼓吹文化多元主義,虛化中華文化的正統性地位,破壞我國各族人民共享的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非關起國門而自造一個封閉的精神世界,而是在國家對外開放的宏觀背景下,把各族人民納入命運共同體中按照黨和國家意志進行價值塑造、精神培育和思想引領。因此,它不可避免要應對和處置全球多元文化的沖擊和風險,這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身文化魅力的檢驗,也是對黨的民族工作能力的考驗。另一方面,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仍在低位徘徊,反全球化浪潮與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不穩定不明朗因素顯著增多。在這樣的背景下,狹隘的本土主義在夾縫中獲得生長空間,并隨著對外交往和網絡通道潛人我國邊疆民族地區,誘導諸如民族語言文字、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本土認同和國家認同的邊界無限放大,企圖使之成為民族小圈子身份認同、群體區分的標的。有些激進的民族主義分子甚至把中華民族共同體視為“他者”,試圖用個別民族某些空間自然生長的差異性否定中華民族長期歷史積淀的整體性。盲目排外、過度保護民族特殊性,并非尊重各民族的正確方式,而是起到消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負向作用,把自身發展脫嵌于中華民族大家庭,這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成潛在風險和危害。
(二)地域發展不平衡帶來的心理落差
馬克思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13]59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屬于觀念上層建筑建設,取決于我國經濟基礎的內部結構合理性。我國幅員遼闊,疆域廣大,自然條件復雜多變,中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在資源稟賦、市場環境、人文條件等方面的差異較大。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城市受益于國家發展戰略,率先發展起來,成為現代化建設領頭羊;而少數民族群體大多分布在內陸邊疆地區,這些地方生態資源豐富,但是開放程度較低、技術要素供給不足、交通網絡相對落后,在經濟發展水平、物質生活條件、社會消費能力等方面與東部地區存在不少差距。受到東部地區和大型城市群的虹吸效應,中西部民族地區勞動力和生產要素加速向發達省份外溢,加之農村空心化困境愈演愈烈,使得各民族地區發展不平衡呈現加劇之勢。習近平指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一個民族也不能少。”[14]多年來黨和國家立足多民族的史情、國情,堅持把各民族發展納入全國發展大局一盤棋,并通過政策杠桿協調統籌財政資金,調配市場資源,落實扶貧攻堅工作,不斷優化民族地區的經濟“輸血”質量和經濟“造血”能力,我國各民族生活水平和發展環境獲得極大改善。但從總體看,我國各民族地域發展不平衡的態勢依然不容樂觀,現實情況與發展目標偏離分化,帶來部分民族群體心理落差、獲得感不足。這些矛盾若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必然會降低各民族群眾對共同富裕、共同繁榮的信心和決心,并最終削弱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基礎,致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項偉大工程成為空中樓閣,難以取得社會預期效果。
(三)西方利用民族分裂勢力和宗教極端勢力進行干擾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十年來,民族團結進步呈現新氣象,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得到全面貫徹,人權得到更好保障。”[19\~10這是對新時代我國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發展情況的真實寫照,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果的生動展現。但是,我國民族形勢歷來錯綜復雜,整體安穩平靜的盤面下,依然潛藏一些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蓄意破壞我國民族和諧統一局面,試圖沖擊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凝聚力。一方面,西方反華勢力挑動境內外民族分裂勢力,伺機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所依托的思想基礎。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憑借強大經濟實力和先進傳媒平臺,加緊對我國邊疆民族地區進行價值觀輸人和意識形態滲透。比如,挪用西方民族主義理論炮制“一族一國論”強行凌駕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之上,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強加解讀為“復興民族主義建立新興霸權”[15]。這些脫離我國實際的邏輯建構和話語歪曲,為民族分裂勢力提供價值導向和理論指南,同時也對我國各族人民認知、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產生負面影響,進而干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正確塑造。另一方面,西方反華勢力利用宗教極端勢力制造民族分裂。西方反華勢力長期探測我國國家安全漏洞,利用地緣政治武器包裝和平演變目標,為宗教極端勢力持續提供經濟援助、政治策略、文化媒介和情報系統,形成利益共謀的同盟組織,企圖合力撬開策反我國邊疆民族地區信教群眾的通道。較為典型的手段包括無限放大我國民族地區文化差異而制造煽情的民族仇恨言論,利用“西化”宗教教義歪曲破壞我國少數民族群眾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宗教觀,這些“洗腦塑心”的意識形態伎倆直接妨礙我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推進。
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
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是一種理論體系的創新建構和價值意蘊的多維呈現,更是一個積極回應現實境遇、把實踐路徑推向縱深處的自覺過程。
(一)優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提高國家認同感
習近平強調:“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12]為此,優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提高國家認同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然選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政府、學校、家庭、社會等多個行動主體;只有各個主體自覺履行責任義務,相互配合,才能更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政府看,應當充分利用政策組合工具,調動財政、人力、平臺等資源儲備,營造良好的民族教育環境,提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在國民教育、干部教育、社會教育中的質量和成效。從學校看,應當調整改善愛國主義教育教學體系中的內容分布和結構比例,確保民族團結題材進書本、進課堂、進評價體系、進數字化教育平臺,在學生心靈中埋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種子。同時,通過參觀民族博物館、觀看民族英雄主題影片、考察民族地區等現實體驗,強化學生對中華民族的深度認同。從家庭看,鼓勵舉辦豐富多樣的家風家教主題活動,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融入良好的家庭生活實踐中,教育孩子尊重各民族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從小培養他們的國家責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從社會看,采用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定期舉辦全國性民族文化節、跨地域民族體育賽事,深入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加強不同民族群體溝通交流,促進彼此心靈契合,激發不同民族間的“民族共情”[16]。
(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自信
習近平指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精神和文化基礎。”[14]實踐表明,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關鍵在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自信。首先,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論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共同創造的精神文明成果。各族人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不能停留在表象化、形式化、碎片化觀感層面,要深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在的哲理、脈理、學理,自覺意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和獨特標識,使之內化為各族人民安身立命的價值尺度和行為規范,深化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從而支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健康生長。其次,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守正創新。所謂守正就是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源源不斷提供滋潤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園的養分,確保各族人民價值觀取向不偏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軌;所謂創新就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回應時代發展階段變化,不斷滿足全國各族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得承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形式和主題長存常新。再次,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外傳播。中華文化帶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它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在“兩個大局”的背景下,我國要充分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資源,對接現代生活方式,通過大國外交、互聯網平臺、民間交往等通道,促使中華文化中異彩紛呈的民族文化走出國門,在世界文明舞臺展示中華文明的軟實力,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生命力。
(三)促進區域均衡發展,縮小民族地區差距
馬克思指出:“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相關。”[17]18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需要共建的文化空間、共情的精神支柱和共享的歷史記憶,還需要雄厚的物質基礎支持及配套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從宏觀看,只有促進區域均衡發展,縮小民族地區差距,形成內在一致、協作互動的利益共同體,才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首先,國家要加強邊疆民族地區經濟民生領域的投入,為各族人民人心凝聚提供穩定持續的物質激勵。具體而言,立足于滿足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重視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以教育公平、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為重要抓手,完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創造適宜的學習、工作、生活環境條件,提升各族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其次,國家要重視邊疆民族地區的產業布局和特色農業扶持,為各族人民深入交往、相互支持創造政策氛圍。具體而言,以興邊富民政策、西部大開發政策等為突破口,通過定點財政支持、稅收政策優惠、綠色產業投資引導等,充分發揮民族區域比較優勢,加強東西部區域合作與協調,促進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流動與集聚,強化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目標認同。再次,國家要加大對邊疆民族地區人才的培養力度,為民族事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具體而言,要善于統籌、整合、引導邊疆民族地區人才資源,在學業、就業、創業、置業等方面用好用活政策杠桿,促進本地人才培育、外地人才流入以及人才回流,致力培養一批思想政治素質過硬、專業技術知識扎實、能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各民族青年骨干人才,服務國家發展和民族進步。
(四)筑牢國家安全防線,營造民族地區和諧穩定環境
當今世界民族問題錯綜復雜,涉及國家利益、地緣政治、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碰撞、沖突和磨合。黨和國家立足世情、國情、民情,以建構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揮棒,高度重視維護國家主權和社會安定,將統籌民族工作、處理民族問題貫穿于捍衛國家安全的系統運作過程。一方面,重點關注邊疆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安全領域動態。“意識形態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18]我們要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用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指導邊疆民族地區意識形態建設,加強對各民族的國家安全宣傳教育,形成抵御負面輿情的抗體和應對突發事件的情緒管理能力,消除西方在全球各地策動“顏色革命”所產生的消極影響,堅定維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繁榮穩定。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新興信息技術手段做好民族領域反分裂工作。在嚴格遵循我國法律法規和倫理規范的前提下,做好網絡監管、信息管理和網絡安全防護,促進公共單位和私營部門在國家安全信息板塊共享反饋;善于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及時攔截分裂主義、極端主義信息傳播渠道,精準防范和打擊境內外民族分裂勢力,構建多元共治的民族領域反分裂工作機制,切實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提供可用、可信、可靠的安全保障。
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任重而道遠,需要全國各族人民攜手與共、接續奮斗。隨著黨的民族工作走上高質量發展軌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將越來越牢固,實現民族復興偉業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
[3]葛兆光.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M].北京:中華書局,2011.
[4]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華書局,2011.
[5]習近平.堅持依法治疆團結穩疆長期建疆團結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新疆[N].人民日報,2014-5-30(01).
[6]習近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1-08-29(01).
[7]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習近平.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N].人民日報,2023-06-03(01).
[9]陳永亮,劉雨薇.馬克思共同體思想視域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分析和路徑探索[J].廣西民族研究,2024(1).
[10]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1]劉會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深思)[N].人民日報,2021-03-01(09).
[12]習近平.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9-28(02).
[13][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習近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4-02-01(01).
[15]李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境遇與實現路徑[J].民族學刊,2024(1).
[16]祝伶俐,黃鑫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基礎、現實依據與行動指向[J].貴州民族研究,2023(3).
[17][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學習《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N].人民日報,2017-10-16(07).
FORG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NEW ERA:THEORY,VALUE,AND PRACTICE Luan Xinchao
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s a historically evolving process,imbued with profound theoretical connotationsandreflecting theuniquespiritual ethosand civilizational identityof the Chinese nation.In the new era,forging this sense of community serves as the central theme guiding theParty's ethnic afairs.Ithelpssafeguard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of all ethnicgroups,consolidates theid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thegreat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and provides spiritual impetus for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However,chalenges persist inthis process,including the impact of global multiculturalism,theresurgenceof narow localism,psychological disparitiesstemming fromregional development imbalances,and interference fromethnic separatist forces and religious extremism.To addressthese issues,it is imperative to optimize education for ethnic unity and progress to enhance national identity,promote China’s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to strengthenconfidence inmodern Chinesecivilization,fosterbalancedregionaldevelopmenttonarowgaps inethnic regions,and reinforce national security safeguards to create a harmonious and stable environment.
Keywords:New Era;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modern Chinese civilization;ethnic unity
[責任編輯:農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