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光超



【摘? ?要】整本書閱讀要取得較好的效果,需要在評價上作出新的探索。具體而言,就是評價時段要覆蓋整個閱讀歷程,讀前、讀中及讀后全程跟進;評價主體要體現多元化特點,鼓勵學生、教師和家長等共同參與;評價內容要整合多個維度,包括閱讀品格、閱讀方法和閱讀能力等方面。如此實施評價,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評價;全程跟進;多元參與;多維整合
整本書閱讀是一項系統工程,對其評價也是一個持續的動態過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在“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提示”中明確提出,要注重考查學生閱讀整本書的全過程,依據學生的閱讀態度、閱讀方法和讀書筆記等進行評價。[1]有鑒于此,在具體的實施中,整本書閱讀評價應具備以下幾個特征:首先,在評價時段上,要覆蓋學生的整個閱讀歷程。這樣能確保全面了解學生,以便更好地指導他們在不同階段的閱讀。其次,在評價主體上,要倡導多元參與。這樣能夠形成合力,共同推動學生的學習進步和教師教學的改進。最后,在評價內容上,要整合多個維度,包括閱讀品格、閱讀方法、閱讀能力等。這樣才能夠全面反映學生的閱讀素養。
一、讀前、讀中、讀后,全程跟進
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可針對“讀前”“讀中”“讀后”三個時段,構建一個完整的過程性評價體系。
(一)讀前評價:調查和規劃中激趣
讀前評價旨在找準“我準備讀”的起點。在讀之前,先了解學生對所讀書目的興趣和以往的閱讀經驗,如是否已經聽過或讀過該書,對目錄中的哪些內容最感興趣,閱讀的難點是什么,等等。教師可根據學情引領學生進行閱讀規劃。對閱讀規劃的評價,可以憑借類似《閱讀規劃表》的工具進行,評價內容包括閱讀進度是否合理、閱讀策略是否合適、閱讀方式是否多樣等。《閱讀規劃表》可以在線下或線上予以展示,便于學生互評。由此,學生激發閱讀期待,明晰閱讀任務,為后續有序開展閱讀活動做好準備。
(二)讀中評價:反饋和指導中反思
讀中評價針對的是“我這樣讀”的過程。根據導讀課上的閱讀規劃,教師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持續跟進評價。評價可以利用人物情節圖、閱讀筆記、人物關系圖譜等工具進行,目的是了解學生是“怎樣讀的”,包括閱讀進度、閱讀困難和閱讀策略運用情況等。通過讀中評價,學生和教師展開反思,及時調整后續的閱讀和指導活動。
(三)讀后評價:分享和交流中提升
讀后評價主要針對“我讀得怎么樣了”的展示。整本書閱讀后,學生或增長了見識,或獲得了經驗,或有了新想法。此時就要為他們搭建一個交流的平臺,對閱讀成果予以評價。讀后評價一般包括兩種評價方式:一是靜態評價,如借助讀書筆記、閱讀日記、人物卡片、閱讀存折、閱讀檔案袋等工具進行;二是動態評價,如通過朗誦會、故事會、讀書交流會、舞臺劇等方式進行。讀后評價讓學生的能力在交流和分享中得到了提升。
二、學生、教師、家長,多元參與
在過程性評價中,應充分發揮多元評價主體的作用。這些評價主體包括教師、學生、學校管理人員、家長、社區工作人員等。其中,教師評價應注重引導,幫助學生明確閱讀方向和提升閱讀技能。學生評價強調交流和自省,促使他們在閱讀中深入思考和發現。家長評價則重在精神陪伴,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而其他評價主體的作用在于激勵和促進。這樣,多元評價主體進行聯動,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學生閱讀素養的提升。
(一)學生評價:自我審視
學生評價包括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重在培養其元認知能力。從制訂計劃、選擇策略閱讀到閱讀成果展示,學生在整個過程中,經常作“我準備怎樣讀”“我在運用哪些策略讀”“我這樣讀可以嗎”之類的自省,逐漸養成自我監控、自我反思的習慣,最終成為一個積極、獨立的閱讀者。
(二)教師評價:全程引領
教師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即評價的指導者。在學生閱讀時,教師必須始終跟進,對學生的閱讀規劃、閱讀過程以及交流等進行指導評價,引導其自評和互評。此外,教師還需及時發現問題、激勵和反饋,幫助學生調整閱讀策略,同時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
(三)家長評價:親子陪伴
課堂之外,學生的閱讀空間主要在家庭和社會中。家長在學生閱讀時主要負責陪伴、觀察、監督。家長參與評價,既能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又能啟發學生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與整本書閱讀建立聯結。為此,可以設計“親子閱讀單”,把親子閱讀照片、家長和孩子的對話等作為評價內容。
整本書閱讀評價要充分發揮學生、教師、家長三類評價主體的作用。以統編教材二年級下冊 “快樂讀書吧”為例,在學生閱讀推薦書目《神筆馬良》時,教師和學生、家長要互相配合、積極聯動,合力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如表1)。
三、品格、方法、能力,多維整合
整本書閱讀評價的內容應該是多維的,“重點關注學生的閱讀量、閱讀面、閱讀的興趣、習慣和方法,以及閱讀過程中文本意義的生成和建構”[2]。其中“閱讀量、閱讀面、閱讀的興趣、習慣”主要指向閱讀品格,“閱讀過程中文本意義的生成和建構”主要指向閱讀能力。可見,一個獨立而成熟的閱讀者,其閱讀素養應該包括品格、方法、能力等維度。
(一)評閱讀品格:培養積極的閱讀者
對閱讀品格的評價包括多個方面。如,可以通過學生的閱讀計劃,設置以下評價內容,評估學生的閱讀頻率、閱讀量、閱讀興趣、閱讀態度等:我喜歡/比較喜歡/非常喜歡這本書;這本書的字數有(? ? );閱讀這本書,我共用的時間是(? ? );讀了這本書,我想問(? ? );讀了這本書,我想對(? ? )說(? ? );等等。教師還可以把在學生在書中批注的痕跡作為評價內容,如閱讀時做的標記、寫下的問題和感悟等,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閱讀習慣。教師要引導學生成為一個積極的閱讀者。
(二)評閱讀方法:培養善讀的閱讀者
“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是《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的要求。統編教材編排的 “快樂讀書吧”明確提示了閱讀方法。根據這些閱讀方法,可以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如表2)。
統編教材安排的12次“快樂讀書吧”主題不同,內容豐富,閱讀方法由易到難,層層遞進,體現了不同學段學生閱讀水平的進階。這些閱讀方法的編排,旨在把學生培養成一個會讀、善讀的閱讀者。
(三)評閱讀能力:培養獨立的閱讀者
整本書閱讀評價應考查學生運用閱讀策略生成和建構文本意義的能力。阿德麗安?吉爾在《閱讀力:文學作品的閱讀策略》一書中把閱讀能力劃分為聯結力、提問力、圖像化力、推測力、轉化力等。[3]根據這五項能力,結合統編教材各單元的語文要素和“快樂讀書吧”的閱讀提示,可以把閱讀能力細化為預測力、想象力、聯結力、提問力、思考力、轉化力、表達力等維度。
閱讀能力可以通過評價量表來評價。以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快樂讀書吧”推薦的《安徒生童話》為例,其評價量表如表3。
評價量表的設計主要著眼于學生的自我評價,旨在引導學生從閱讀技巧和習慣等方面進行自我審視和自我完善。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將完整地體驗整本書閱讀的全過程,同時通過評價活動,學會如何評價,進而在此過程中掌握閱讀策略,積累閱讀經驗,實現精神層面的成長。
經過實際驗證,立足于全程跟進、多元參與和多維整合的整本書閱讀評價,展現出顯著的優勢。它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成效,同時也促進了教師的教學改進,增加了家長的親子陪伴時間。這種評價方式充分發揮了學生、教師、家長和社會人員等不同評價主體的協同作用,具有全局性、多元性和發展性的特點,顯著拓寬了評價的維度,更為全面、深入。它全面跟蹤學生的閱讀過程,覆蓋讀前、讀中以及讀后各個階段,營造了良好的閱讀環境,并有力推動了學生閱讀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吳欣歆.語文課程視野下的整本書閱讀[J].課程·教材·教法,2017,37(5):25.
[3]吉爾.閱讀力:文學作品的閱讀策略[M].岳坤,譯.南寧:接力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