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森瑤
摘 要:小學語文課堂是紅色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陣地。小學語文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形成的過程中具有奠基作用。本文聚焦分析革命文化在統編版小學中高段語文教材中的呈現,以學生為主體,探索在單元作業設計的任務群中,巧用語言實踐活動有機落實革命文化內容的價值教育。
關鍵詞:語言實踐 革命文化 價值教育
作業是名詞還是動詞,如何將作業內容和作業目標相匹配,是值得教師研究的問題。作業有鞏固課堂學習內容的功能,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傳統作業的目標多側重于知識與技能層面,情感態度及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目標在實現難度上相對較大,教師在革命文化價值教育上更易出現“標簽化現象”。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增強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解和認識,全面提升核心素養。
本文聚焦分析革命文化在統編版小學中高段語文教材中的呈現,以學生為主體,探索在單元作業設計中利用語言實踐活動有機落實革命文化內容的價值教育,進而從單元作業的設計中落實語言實踐活動價值教育滲透的角度,提出教學路徑建議。
一、革命文化在統編版小學中高段語文教材中的內容呈現
教材是培養時代新人過程中最重要、最直接、影響最深遠的工具。它體現國家意志,承載優秀文化;它傳播科學知識,打開每個人心靈的窗口;它于無聲處凝心聚力,培育時代新人,為民族復興注入持久而深沉的力量。革命文化主要是指鴉片戰爭后,中國人民在反侵略、反封建、探索救亡圖存道路過程中,在革命實踐中形成的文化。
革命文化的教學內容貫穿全學段,在內容方面,占學期內容的比例逐步增加。在三年級,教材選編的主要是單篇課文,四年級開始增加單元革命文化課文的篇幅,五年級下冊開始出現革命文化的主題單元。
我們從表中可分析發現,統編版小學教材中革命文化類課文呈現內容豐富,集中體現為革命領袖、英雄模范等榜樣的歸宿,革命過程中彰顯的寶貴精神,黨員與人民群眾的赤心等。教材對革命文化的呈現形式多樣,從課文到語文園地再到閱讀鏈接,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從學段要求中體現出了螺旋上升、不斷加強教育滲透的編排趨勢。
二、單元作業設計中語言實踐活動對落實革命文化價值教育的重要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的。在單元作業設計當中落實語言實踐活動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而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也是教師教學行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小學是學生價值觀樹立、形成的關鍵期。傳承和弘揚中國革命文化,通過語文單元作業設計中的語言實踐活動,從課本出發,從課堂出發,通過師生共同探究,感受紅色精神,共同走進歷史現場,汲取愛國立志、奮發圖強、報效祖國的精神力量,對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積極引導,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一)在語言實踐活動中培養語文核心素養
教師要引導學生認同中華文化,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革命文化,從中汲取智慧,培養文化自信、語言運用等能力。如六年級上冊的《七律·長征》《開國大典》《燈光》等篇章,偉大的長征精神、宏偉的開國大典無不教育著學生不忘歷史,深記其紅色之“根”。
(二)在語言實踐活動中培養愛國情懷
喚醒紅色記憶,激發愛國情懷,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紅色革命事跡和英雄故事,感悟和傳承紅色革命精神,學習黨的奮斗史,繼承黨的紅色傳統。統編版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青山處處埋忠骨》體現了毛主席不徇私情的偉人胸懷,《軍神》表現了劉伯承意志如鋼的英雄氣概,《清貧》則展現了方志敏舍己為公的崇高美德。這些都是先輩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的體現。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英雄楷模的故事中感悟傳承,為祖國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三)在語言實踐活動中塑造優秀品德
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艱苦奮斗、不怕吃苦、百折不撓、團結友愛的優秀品德,增強責任感,立志做有理想、有追求、有信念、有意志的新時代少年,常懷感恩之心。在語文教學中進行革命文化教育,就是讓學生從小學階段通過語言實踐來體悟革命先輩的英勇無畏,樹立自己的志向,并為之努力奮斗。
三、單元作業設計,立足語言實踐活動,滲透革命文化內涵
語言實踐活動是一個在教師的指導和引導下,學生主動探索和獲取知識,深化學習的過程。在教學傳統的革命文化篇章時,教師多選擇多媒體課件和講授法,往往不適合學生的深化學習。為解決學生在學習革命文化篇章時有距離感的問題,教師應在課前做好充足準備,搭建情境支架,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語言實踐活動。
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衡量學情,在語言實踐活動中充分考慮學生最近發展區,從而推動學生對革命文化體會的有機落實,規避概念化、標簽式講解。
(一)革命文化語言實踐活動要喚起共鳴
小學語文教材的文本是立足于兒童,從兒童心理思維的視角出發的。在文本內容的選擇上,也是隨年齡的上升而不斷變化的。在文本教學當中,為幫助學生打破“距離感”,教師要尋找文本與學生生活的切合點,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深入其心。以六年級上冊的《七律·長征》為例,六年級學生對歷史和愛國教育是有所積淀的,但長征的行程12500千米對學生來說是抽象的。這時,教師可以聯系學生實際生活中的兩地距離,例如學校到家的距離,再讓學生對比感知,他們更能感受到紅軍長征的不易。
杜威在分析學習的三個發展階段時指出,8—12歲兒童的能力逐漸增強,可以學習間接知識,但是間接知識還是要融合于直接知識當中。在革命文化的價值教育滲透當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生活中所觸及的點與教學的點,引起學生共鳴,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
(二)革命文化語言實踐活動要給予自由
在語言實踐活動中,教師要給予學生開放自由的環境,鼓勵并尊重學生的發現和表述。在教材文本的教學中,教師往往由于定向思維而給人物或感悟打上標簽,學生在理解時若有絲毫偏差,便會被判為錯誤。在對教材中的紅色經典人物理解時,由于時代的差異性,學生可能會有所懷疑。這時,教師要讓學生自由表達,讓學生之間的思維發生碰撞,進而建構語言經驗。例如《金色的魚鉤》一課,任務是“默讀課文,說說小說寫了一位怎樣的老班長”。在體會老班長這個人物時,有的學生提出,“他會釣魚又會做飯,他難道不會吃飽了再給別人嗎?”在學生對人物產生疑問時,教師要給學生辯論的機會,鼓勵學生在閱讀中積極去發現,去探究。
(三)革命文化語言實踐活動要整體遞進
在語文課堂教學當中,語言實踐活動要設計得有層次性,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無論是縱向的學段變化,還是在主題單元教學當中。五年級下冊以后的教材中,革命文化的整單元學習表現得更為明顯。以單元主題設計為核心,落實關聯前后的學習內容及材料,這就需要教師具備整體教學意識,包括單元教學意識和跨學段的縱向單元教學意識。教學時關聯每篇課文的資源,使得整個單元的內容環環相扣,層層遞進,讓學生在學完每篇課文后,逐步鞏固落實單元主題,提升語文素養。
在閱讀教學中,基于共性,聚焦單元主題及問題,設計遞進式的活動,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落實。以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如上頁圖所示,從精讀、略讀、綜合性學習到最后的語文園地的遷移,最終讓學生掌握從外貌和神態描寫中體會人物的品質和精神,完成單元目標,學習革命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質。
(四)革命文化語言實踐活動要“實”
在學生語言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真實而全方位地參與其中。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常常因為課時和教學工作的緊迫,不斷壓縮本應給予學生的自主思考的時間,使得很多實踐活動流于形式,學生沒有得到實際的收獲。只有給予機會,讓學生參與體會,學生才能深度學習,充分感知。在單元作業設計中,學生可以圍繞任務群,關注語言文字的運用,主動發現問題,探究分析,發展核心素養。
如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作業設計,在完成常規目標和核心目標時,教師要針對素養目標作業,落實價值教育,實現情感與態度的教學目標。
革命文化對于當今的小學生來講,無論在空間上還是時間上,都有較大的距離感。革命文化篇章中的人物和歷史事件離學生的實際生活也較遠,學生在閱讀時較難達到思想上的共鳴,對教師所傳達的情感,也易形成標簽式的固化思維,而未有真正的情感共鳴。
如何讓現在的小學生深切體會革命文化呢?這需要語言實踐活動為橋梁,在情感價值觀的教育滲透中,教師要“引”學生入境,帶學生品情,而非“代”學生體會。在價值觀滲透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小學中高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在單元作業中設計落實語言實踐活動,設計具有一定的系統性、關聯性、綜合性、遞進性和相對獨立性的作業。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結合單元特點,利用好語文活動任務群,幫助學生強化中華認同感,建立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田慧生.教科書美學[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9.
[2]羅緒春.中國文化自信論[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8.
[3]陳先云.“文道統一”原則下教材選編特點及教學建議—以統編教材中革命文化題材類文本為例[J].江蘇教育,2019(73).
[4]王月芬.重構作業:課程視域下的單元作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