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霞
摘 要:教師秉持“共同富裕”的教育理念,根據本校學生學情特點,對教材內作業進行重新設計,通過“解構作業,搭建橋梁”“分層作業,搭建階梯”“化解作業,搭建支架”“融合作業,搭建平臺”“協同作業,搭建團隊”五個策略,提升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及質量,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關鍵詞:共同富裕 作業“差異化” 設計
共同富裕,原屬于經濟學領域的概念,指的是先富的幫助后富的,從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本文所闡述的“共同富?!笔侵冈诮虒W中,通過教師的教學設計,學生得到公平的學習機會,達到均衡發展、共同進步的目的。
地方課程的課程性質是服務學生生活,促進學生成長,提升學生的公民素質,促進學生道德品質提升。它的教學理念是讓學生在活動中逐步達到知識學習、能力發展和人格健全的和諧統一,完善熱愛家鄉與關愛社會的道德素養,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服務。地方課程更重視對學生的道德素養、愛國情懷的培養,更需要“共同富?!?。
《最憶杭州》作為杭州的地方課程教材,其教授的知識、傳遞的文化、蘊含的思想情感均以杭州本土的教育資源為載體。對于本課程的學習,學習者存在較大差異。
其一,學生學習基礎的差異。一部分杭州本地的學生有著本土文化學習的基礎,外地來杭的學生對本土文化有陌生感。
其二,家長對學生學習支持度有差異。
其三,教師對教學過程的無差別對待。
這樣的教學現狀造成了一部分學生先“富”起來了,能輕松且高質量地完成作業;另一部分學生處于“貧困”狀態,作業質量差或無法完成,情感與價值觀建立更是無從談起。
面對如此學情,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差異化”特征,減少差異,達到“共同富裕”,筆者做了研究與實踐。
一、解構作業,搭建橋梁
解構,是指“結構分解”?!敖鈽嫛备拍钤从诤5赂駹枴洞嬖谂c時間》中的deconstruction一詞,原意為分解、消解、拆解、揭示等,本文意指拆解重新設計。橋梁,比喻能起溝通作用的人或事物,本文指的是教師通過重新設計作業,搭建起學生與地方課程之間的友好聯系,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以第1課《杭州的母親河》為例。這篇課文是通過介紹錢塘江,讓學生了解杭州的水系,認識杭州的自然環境,是“生態杭州”板塊中的重要內容。教材上有這個作業:和同學一起開展調查,了解家鄉有哪些河流?流經哪些地方?用相機拍下河流兩岸的美麗景色,撰寫一份調查報告并和同學分享。
調查報告,是在讓學生了解的基礎上撰寫的,需要學生先做好資料查找。直接布置這個作業,對于剛升入四年級且從來沒有接觸過調查報告的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他們會產生畏難情緒,這將直接導致作業無法完成。
筆者對該項作業進行了重新設計:
1. 教授方法
(1)實地考察。利用課余時間在家附近走走,找找河流,找找河長公示牌,了解河流的信息。
(2)上網查詢家附近的河流,查找相關資料。(課堂中學習)
2. 加工練習
根據學生的能力,筆者設計了兩份練習,讓學生選擇性完成。
(1)調查表。將家鄉河流的名稱、流經的地方、河兩岸的景色以及調查感受以表格的形式進行整理。幫助學生梳理需要調查的內容以及呈現形式。
(2)手繪圖。模仿老師展示的手繪錢塘江杭州段流域圖,將調查結果以圖畫的形式表現,突出流經的地方以及著名的景點。
例1:學生作業


當調查報告變身為調查表、手繪圖的時候,學生完成作業的意愿隨之高漲,作業的完成度、質量也有很大進步。
這樣對作業進行拆分再設計,為學生順利完成地方課程作業搭建起了橋梁,建立了友好關系,自然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學習的效果。
二、分層作業,搭建階梯
分層,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將作業分為不同的層次。教師據此設計不同的作業內容,體現因材施教。分層作業普遍用于同一個班級,對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布置難易不同的作業,而本文所闡述的分層是以班級為單位,對同一學習內容設計不同的作業。階梯,南朝梁何遜在《七召》中寫道:“百丈杳冥以飛跨,九層郁律以階梯?!币庵干仙蚯斑M的憑借。本文是指為學生順利完成作業搭建的臺階,以期降低作業難度,使學生在最近發展區達到最優學習成效。
筆者擔任四年級三個班的教學工作,三個班學情各不相同。
針對學生完成作業的實際情況,筆者在引領學生學習第7課《杭州名菜》時,對實踐作業做了分層設計。
書本上原始作業:
三個班級的不同作業設計: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分層后的作業學生完成情況大有提升,曾經名列最后的三班成為年級第一。
表面上看,三班的作業相對簡單,沒什么思維含量,但對于地方課程來說,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知識、技能邁向愛家鄉情感是課程最重要的目的,雖然是簡單的資料收集,也是對家鄉自豪感的培養。
分層的目的是讓每一名學生都獲得成就感,讓不同的學生、不同的班級體驗成功的喜悅,“共同富?!睍ぐl整個班級學習地方課程的信心。學生在各自的作業臺階上獲得成功,就可以向上一級臺階前進了。
三、化解作業,搭建支架
化解,字面意思為消化溶解。《魏書》中寫道:“淵懼吏士不從教令,乃躬馳騖,自往化解,僅乃止之?!北疚闹附虒晕?,幫助學生理解作業的意思與意圖。支架,原指建筑中的腳手架,是幫助工人搭建房屋的工具。搭建學習支架就是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搭建輔助學習的工具,提供學習幫助,使學生能夠利用已有知識與資源,主動積極地進行有效探索。
在學習第8課《杭州土特產》一課中,有一個調查作業。
在課前進行簡單調查后,學生很容易就能說出表格中的1、2、3項內容,但是,到了“土特產的種植條件”就表述不清了。問題在于他們不了解。于是,在課堂上,筆者以“里葉白蓮”為例,給學生提供資料,讓他們從中找到“里葉白蓮”的種植條件,從而理解“種植條件”的意思。
以此類推,他們知道了要填寫“富陽新登半山桃子”“建德三都柑橘”的種植條件,首先要了解它們的生長需要什么,正是滿足了它們的種植條件,這些水果才長得特別好,成了受大眾喜愛的土特產。于是,學生會根據這個條件去收集、查找資料,完成自己的“土特產調查表”就不是難事了。搜索資料,篩選資料的能力也在此過程中慢慢培養。
支架,有時是教師提供的資料,有時是一種學習方法,學生通過教師搭建的“支架”理解并順利完成作業。這對學習能力弱的學生有很大幫助,也是對所有學生能力的培養。搭建支架,比讓學生自己苦苦尋找資料或教師直接給出答案,更利于學生收獲更多的學習樂趣。
四、融合作業,搭建平臺
融合,物理意義上指熔成或如熔化那樣融成一體。本文是指借助合適的教學內容,將多樣的作業形態融成一體,鍛造出新的作業樣態。在第3課《蘇東坡在杭州》的作業群中有這樣幾個實踐活動:
(1)和家人一起游覽蘇堤,把自己的感受用照片、圖畫或文字記錄下來。
(2)通過采訪、閱讀等方式收集資料,向同學介紹蘇堤上的六座石拱橋。
(3)通過查閱資料等方式,了解蘇東坡在杭州的故事。
(4)和同學一起參觀蘇東坡紀念館。
蘇堤全長2.8千米,走完全程,對四年級學生的體力是一種考驗,僅僅是走,僅僅用“游覽蘇堤的收獲”作為作業,不是所有學生都有興趣去完成。而參觀蘇東坡紀念館,本校的學生也僅停留在瀏覽階段。
筆者認為,實踐作業永遠比問答、書寫的作業更受學生喜歡,尤其是關于“玩、吃”的作業。為激發學生的興趣,筆者根據書本建議,重新設計了作業:
(1)走走蘇堤,寫出六座石拱橋的名字,找找課堂中所說的每座橋的特點。
(2)逛一逛蘇東坡紀念館,找找蘇東坡在杭州的故事。
(3)找找與蘇東坡相關的地名,走一走。
(4)品嘗一道與蘇東坡相關的美食。
這些作業拓展了書本上作業的外延,無論哪一項作業,都能讓學生體會到蘇東坡與杭州的關聯,蘇東坡對杭州的影響之大。這正是“杭州歷史”板塊所要落實的目標:了解杭州歷史上著名的歷史人物及主要事跡,敬仰家鄉先輩愛國敬業的精神,提升人文情懷。
例2:學生作業
五、協同作業,搭建團隊
協同,《說文》中提到:“協, 眾之同和也。同,合會也”,指的是協調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不同資源或者個體,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標的過程或能力。每個班級總有一些學生,學習困難,動手能力弱,每次作業不管是主觀原因還是客觀原因都無法完成,從來沒有體驗過學習帶來的快樂。對于這樣的學生,語、數、英三科就夠他忙的,根本沒時間,也沒能力獨立完成地方課程作業。幫助這些學習“貧困戶”進步,才能達到“共同富裕”。筆者認為,對于這些學生,可以通過團隊的力量,讓其完成他們能力所及的簡單任務,體驗成功的喜悅。
在第8課《杭州土特產》一課中,有這樣一個設計作業。
這個作業有兩個難點。一是“沒有得到很好推廣的土特產”,這需要學生非常了解家鄉的土特產。據調查,60%的學生至少知道一種家鄉的土特產,但是否得到推廣,推廣程度如何卻不太知道,因此找到這個產品有一定難度。二是設計,設計需要對產品有足夠的了解,需要有一定的美術功底,需要有創新的意識,對于學習困難者來說,這樣的作業難度較大。
對于這兩個難點,筆者選擇降低難度,改為“任選一種土特產”,且設計作業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完成本次作業的小組構成要進行有意識的人員選擇,文字、美術各方面都要有基礎稍好一點兒的學生。同時對指導組長進行合理分工,對土特產了解的學生可以擔任策劃,有文字功底的學生擔任宣傳語設計,擅長美術的學生擔任設計,其余學生可以從事找資料、參與繪畫等工作??傊棵麑W生都能發揮各自的特長,在團隊合作中激發創作的靈感。
于是,有了下列作業。例3:
或許,有的學生只是在設計的時候提了建議,或在圖上畫了幾筆,涂了些顏色,獲得這個作業“優秀”的評價,是借了優等生的光。但在設計的過程中,他聽了同學們的討論,他參與了過程,從此有了完成作業的愿望與行動,那么“共同富?!钡哪康囊簿瓦_到了。
學生的學習起點不同,有主觀的或客觀的原因,教師要承認差異的存在,并分析差異形成的原因,據此進行差異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學困生的扶持,在作業中體現對學困生的“偏心”,讓“先富起來的”學生去幫助他們。尤其是地方課程這樣的綜合實踐性課程,非考試類學科,容易被師生們忽視,任課教師只有多思考,多研究,多實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才能在學生中體現教育的“共同富?!薄?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4/07/08/qkimagesxzdkxzdk202403xzdk20240307-11-l.jpg"/>
參考文獻
[1]喬萬青.如何搭建有效支架[J].湖北教育,2015(11).
[2]楊建偉.立足“地方”特質,彰顯“課程”本色——小學地方課程教學策略之思考[J].教育論壇,2014(5).
[3]劉曉菲.提高地方課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學校教育研究,2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