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村治的“私”化:激發村民主體性的基礎邏輯

2024-07-07 07:38:30周恩宇,肖秋香
天津行政學院學報 2024年3期

周恩宇,肖秋香

摘要:當前鄉村社會面臨內生性治理力量式微的治理困境,主要表現為內生治理主體缺位、村民主體性缺失,由此阻礙治理有效乃至鄉村振興目標的推進。水城區的“誠信積分制”從村民主體視角出發,以清晰化邏輯將村級“公務”具象化為個體層面的“私務”,基于村民“私”的行動邏輯與家本位觀念,人為構造出個人行為與自身、家庭成員及全村利益關聯的行為責任連帶機制,由此驅動村民的公共參與行為。同時,在物質利益和面子心理的關聯下,村民的行動單位逐漸由家戶之“小私”朝著鄉村社會之“大私”演進,制度建構的連帶公共治理義務被內化為村民的自發參與行為,現代村落共同體日漸生成,村莊有效治理目標逐步達成。

關鍵詞:積分制;鄉村治理;村民主體性;公私觀念

中圖分類號:D42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7168(2024)03-0074-11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治理效能。村莊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其治理成效是衡量整體治理水平的關鍵變量。埃莉諾·奧特斯羅姆將治理概括為多主體共同參與制定規范個體和組織行為規則的過程[1](pp.213-243),因而在涉及多元主體的鄉村治理中,激發村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提升鄉村治理能力的必要條件[2]。但在實踐中,本該由村民享有的公共事務治理權和參與權,要么因村民只在乎自己的所獲而被忽視甚至放棄,要么在國家政權建設中遭受抑制,最終表現為村民自治運行不暢[3],農民主體性缺失[4]。對此,如何發揮農民在鄉村治理與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成為頂層設計與基層治理實踐中亟須解決的難題。

在政策導向和現實需求倒逼下,實踐中涌現出楓橋模式[5]、片區自治[6]等基層治理模式以破解上述治理難題,也有基層政府效仿企業績效管理模式[7],創設了積分管理的鄉村版本。2020年,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發文提出“在鄉村治理中推廣運用積分制”[8]。此后,積分制以“誠信檔案”“美好賬本”“三色存折”等多樣化形式被應用于鄉村治理。國家鄉村振興局進一步強調要“引導地方拓展積分應用領域、創新積分載體平臺,擴大積分制覆蓋范圍,激發農民參與村級公共事務的積極性”[9]。由此可見,積分制作為一種務實的鄉村治理創新模式,承載著人們對激活農民主體參與鄉村治理和村莊發展的殷切期望。

事實上,關于鄉村治理中農民的主體性,以及積分制何以激發農民主體性等問題一直以來都為學界所熱議。一般意義上的主體性被定義為實踐中人所表現出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目的性等特性[10]。村治中的農民主體性通常表現為村民對村莊公共事務的自覺、主動、積極參與。湖北省荊門市掇刀區白石坡社區首次將積分制運用于社區治理[11],此后該治理思路被推廣運用到村莊治理中,“鄉村治理積分制”由此產生。學界從其運作過程出發,將鄉村治理積分制定義為在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下,通過民主程序將村莊治理事項轉化為量化、可操作的積分指標,并依據積分數量給予相應物質和精神激勵,進而形成的一套激勵約束機制[12]。積分治理在激發鄉村內生治理動力[13]、促進“三治融合”[14]、構建多元共治格局[15]等方面成效不斷凸顯。國內學者進一步對其內在治理機制進行深入討論?;凇皣摇鐣币暯牵翦\軍指出積分制通過國家制度生活化及社會慣習制度化實現了制度與生活的“互嵌”,由此保障社會自治力量的發揮[16]。馬九杰等將社會規范納入積分激勵模型,剖析物質和聲譽要素對人們正外部性行為的影響[17]。周?。?8]和趙光勇[19]進一步指出積分制所構造出的相容利益是實現合作共治的關鍵條件。臧秀玲等則認為數字積分制下的良性競爭機制激發了村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13]。當然,學界也對積分制背后潛藏的組織創新惰性、信任危機及目標替代風險給予關注,并嘗試提出應對措施[20]。

誠然,現有研究涉及鄉村治理積分制的概念、運行框架、實踐機理、治理效能等諸多方面,也就積分制如何激活農民主體性、達成治理有效目標進行了探討,但并未揭示其實現有效治理目標的內在路徑遵循,不足以從基礎邏輯層面回答積分制何以激發村民主體性?;诖?,本文從農民的公私觀念以及行動邏輯出發,考察和分析水城區鄉風文明誠信積分制的村治實踐過程及治理成效(以下簡稱“誠信積分制”),解碼積分制激發村民主體性、推進治理有效的路徑遵循及基礎邏輯,以期為推進鄉村治理有效和建設善治鄉村提供有益思路。

二、農民“私”的行動邏輯:理性人假說與“家本位”傳統

“公”與“私”這一組概念普遍存在于中西方文化體系之中,“公”強調個體與集體的關聯性[21],而西方有關農民“私”的探討大多潛藏于對農民理性與否的爭鳴中。以詹姆斯·斯科特為代表的實體小農經濟學派指出,傳統主義下的小農追求代價最小化而非利益最大化,由此判定遵循生存理性原則的小農是非理性的[22]。而崇尚“經濟人”假說的古典經濟學派則認為人們會自然地選擇自我利益的最大化[23],即農民的行動遵循經濟理性原則。但農民日常生活中的互助、互惠和贈予等利他主義行為卻無法用經濟人假說加以解釋[24],因而社會學家提出“理性選擇”理論,對“經濟理性”進行修正,即農民行為以尋求自我滿足為特征,這種滿足涵括經濟、社會、文化、情感等多個層面。縱觀有關農民理性與否的討論,無論是傳統的經濟理性假說下的利益最大化還是社會理性下的效益最大化,其背后都暗含著同一觀點:農民的行為是有目的的,“私”貫穿著農民選擇與行動的全過程。

國內關于農民“私”的研究討論中,梁漱溟的觀點最具代表性,他將農民特征歸納為“愚、貧、弱、私”四字,“私”即大多數人民不能團結、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和公民常識[25]。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進一步指出,“私”的毛病相較于其他三者更為普遍,“從上到下似乎沒有不害這毛病的”[26](p.26)。即使在集體化時期,“私”的空間被大大壓縮,農民仍只是表面上遵循著集體主義邏輯,私的行事作風卻從未改變。張樂天在《告別理想》中指出,“村落瓦解著公社,因為農民的原則、村落的原則與公社的原則在一些基本點上相沖突”[27](p.12)。截至2021年底,我國文盲率下降至267%[28],教育發展有效解決了農民思想上“愚”的問題,“貧”與“弱”的處境也隨著小康社會的建成而得到根本逆轉。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私”作為一項根深蒂固的屬性不僅沒有消退,反而愈發凸顯,經濟理性日漸主導農民的行為[29],不斷蠶食傳統鄉村的道德體系、集體意識和公共精神,由此引發鄉村治理難題。

雖然公私的討論在國內外都頗受關注,但文化差異卻造就了中西方對“私的基本單位”的不同理解,公私單位的劃分直接影響了人們對自己圈內及對圈外事物的態度[30]。崇尚個人主義、重視個體利益與權利的西方社會以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作為公與私的邊界,即個人構成基本的私的單位。而在中國,家在人們觀念中始終占據重要位置并構成最基本的私的單位[31]。林語堂進一步指出,“他們只關心自己的家庭而不關心社會”的家庭意識是更大范圍的自私自利[32](p.177)。家戶主義邏輯貫穿農民的日常活動,農民行動從不指向個人利益,而是尋求家庭利益的最大化,“自掃門前雪”的處事原則便是農民以家為行動單位的典型表現。家庭理性依然根植于農民思想深處,在村莊公共治理中,農民家本位的行動邏輯與治理的公共性間的結構性張力引致了鄉村治理困境。但若能正確認識并利用農民的行動邏輯,其亦能成為理解和激發農民主體性、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著力點。

“公”與“私”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對立的,但在鄉土社會中兩者卻有著游移的邊界。費孝通以“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來描繪中國社會的社會結構,其中波紋的范圍就暗喻了“公”和“私”邊界的模糊性[33]。在農民眼中,當家作為獨立的單位與村莊內其他家戶對照時,村莊及其內部的其他家戶屬于公的范疇,即自家是公與私的邊界;而當村莊作為整體與村外人對照時,村莊則轉化為私的單位。由此可見,從核心家庭到家族、村莊乃至更大單元都可能成為私的單位。“私”在傳統觀念中一直背負著負面的道德意義,但卻從未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褪去,而村莊事務的公共性決定了鄉村治理必然追求“公”的理想,因而如何緩和“公”與“私”之間的結構性張力成為提升治理效能的關鍵。不同于以往脫離農民本質特征談其公共精神構建,積分制從村民主體視角出發,在深刻理解農民“私”行動邏輯的基礎上,通過構建“公”與“私”交融互動的制度框架使村莊再次成為農民的行動單位,最終達成鄉村治理對公共性的要求。

三、“德者有得”:誠信積分制的運行過程

鄉村治理積分制是以積分為工具提升鄉村治理效能的實踐載體之一,其在正視治理主體“私”的基礎上以制度設計實現“公”的目標追求。鄉村治理積分制主要通過積分項目設置將治理要求分解為量化的積分指標,以家庭為單位建立積分賬戶,定期或不定期對村民的行為進行積分評價,并輔以相應的獎勵和約束措施以引導村民行為,從而在村落場域內構建一種“德者有得”的氛圍。鄉村治理積分制的運行機制參見圖1。

水城區位于貴州省西部的六盤水市,與大多數西部縣區一樣,其農村人口外流較多、人口結構改變較大,村民公共意識淡薄,傳統道德規范與公序良俗約束力降低,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不高、參與度較低。自2019年起,水城區營盤鄉以哈青村為起點,開始探索以積分制推進鄉村治理的新模式,以顯性化、具體化方式落實自治、德治和法治的融合,這有助于村民律己向善和自我管理,利于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和淳樸民風,提升村民村莊事務參與度和村治效能。在此之后,水城區對營盤鄉哈青村的做法進行總結和提煉并在全區范圍內推廣。誠信積分制管理模式不僅從日常生活中垃圾分類、移風易俗等老大難問題著手,使水城區的鄉容村貌煥然一新,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良好環境,更充分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農民主動投身產業發展,為維系村莊秩序和推進鄉村均衡發展提供內生力量。

(一)積分的內容:治理事項指標化

誠信積分制構建的“雙掛鉤”機制實質上是一種以積分管理為核心的村治模式,即村莊治理任務與積分掛鉤、積分與激勵和約束措施掛鉤[14]。治理事項指標化是實行積分管理的首要環節,各村結合政府文件規定和本村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將村莊治理事項和對村民行為期望轉變為可量化的積分指標并賦予相應分值[34]。

回溯性地看,水城區誠信積分制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由點到面的漸進過程。在“十三五”期間,為確保達到脫貧攻堅任務對環境質量的要求,哈青村創造性地將積分制引入鄉村治理領域并把環境質量要求分解為可量化、易操作的積分條目。隨著村莊治理任務的變化,2022年5月,哈青村根據《六盤水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對村規民約進行修改,由此形成村規民約“六要十八不準”。在此基礎上,誠信積分將村規民約規定的內容轉化為具象化指標,積分管理的范疇由過去單一的環境衛生擴展到愛國守法、友善互助、重教敬老、環境衛生、勤勞節儉和杜絕陳規陋習六大方面。經民主程序商議并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積分管理制最終形成更為詳細的積分條款,包括28項加分項與38項扣分項,涉及分值從5分至20分不等,如違規亂辦酒席的,每次扣20分。當然,水城區誠信積分的內容也在隨著村莊管理的需要不斷更新,近期部分村寨正著手將土地流轉納入積分管理范疇,以此規范土地流轉行為,盤活村內閑置資產。

(二)積分的獲?。荷鐣袨榉e分化

積分條款及積分規則的制定是積分制實施的前提,多渠道宣傳使村民了解如何獲取積分是誠信積分制運作和村民參與的必要環節。因此,營盤鄉各村在政策文件的指引下,通過村民自治組織、院壩會、微信群等渠道充分聽取村民代表意見,擬定各村誠信積分管理評定細則,并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進行表決。征求意見及投票表決既是規則制定的必要程序,也是對規則的宣傳和學習過程。同時,營盤鄉各村通過召開群眾會、上墻公布、小喇叭和微信群等途徑向村民公示結果,村民共同對其進行遵守和執行。如此,經民主程序制定的積分規則使村民對自身社會行為后果形成穩定預期。

在此基礎上,各村成立由村干部、黨員代表、群眾代表等多方力量組成的積分評定小組,采用每個季度積分評定小組上門評定、定期與不定期檢查相結合的方式,在鄉村振興管理片區①范圍內以家庭為單位進行檢查、評分、積分和登記工作,將村民的社會公共行為以積分的形式記錄下來。除了對村民的個人行為進行加分和扣分外,營盤鄉還采用“十聯戶”制度②,將村民行為與其他家戶進行綁定,對一定范圍內的村民集體行為進行考核也成為村民獲取積分的重要途徑。由此,在以積分管理為核心的基層治理模式下,維持鄉村秩序和參與治理等公共性行為成為村民獲取積分的主要渠道,鄉村治理目標也借積分項目逐步推進。

(三)積分的兌換:積分結果經濟化

如果說上述積分項目設置為村民行為提供方向指引,那么誠信積分所對應的獎懲則直接驅動著村民的積分參與行為。為此,營盤鄉在整合體制內資源的同時,充分運用數字技術,引入市場資源,激活深藏于鄉村社會中的社會資本,為誠信積分制的順利運作提供多重保障。

營盤鄉為推進積分制采用激勵和約束措施,具體涵蓋物質和聲譽兩方面。物質激勵即將積分與村民利益緊密聯系起來。一方面,營盤鄉積極整合上級可用幫扶資金,在其所轄的各行政村設立“積分超市”,并通過“一事一議”將每年的公益生態補償金的20%用以采購積分兌換物資,村民可憑誠信積分兌換生活用品,如牙刷、衣架、電飯煲等,或享受消費折扣。另一方面,在鎮級各部門、信用社、郵政、國土所、供電所等部門的配合下,營盤鄉在全鄉范圍內推廣使用《鄉風文明誠信積分證》(以下簡稱“誠信證”),達到最低積分條件的村民可憑借此證到政府部門辦理相關業務。作為市場主體的貴州農村信用社也參與其中,以積分作為評估村民信用程度的考量指標之一,直接決定村民的貸款額度,這既強化了制度的運行保障,又以誠信積分構建了鄉村信用體系,破解農村金融供給難題[35]。聲譽評價能激勵引導村民行為。村莊熟人社會中“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的面子文化仍然構成農民重要的行動邏輯[36]。營盤鄉各村由此實行“兩榜制”,對每個季度積分累計前三名的家庭在寨子和鄉村振興管理片區的“光榮榜”上進行表揚,而對后三名且積分低于30的家庭在“害羞榜”上進行曝光。

(四)積分的評定:積分過程透明化

積分制的有效性與可持續同樣需要通過公示和監督環節來獲得保障。積分評定或兌換環節一旦觸及人們“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禁區,便會引致農民的隱蔽式抵抗,由此影響制度順利運行,因而制度的公平性和透明性尤為重要。

為建立村民對誠信積分制的制度信任,營盤鄉將鄉村社會的多元主體納入積分評價小組,并在積分評價過程中采用簽字背書責任制。評分小組嚴格按照評分表逐項對照檢查,若有爭議則實行少數服從多數,最后評分小組和農戶雙方在評分表上簽字。對按程序評定后的結果通過村公示欄、群眾會、微信群、小程序等多渠道進行公示,村民有機會對積分評定結果提出異議。此外,在積分使用上,各村積分兌換超市制定物品價格對照表以保障積分兌換公平,與積分相關的榮譽評比工作同樣以公開透明方式開展。總之,誠信積分制從積分獲取到最終兌換環節均堅持采取參與、公示、監督等多項措施,力求保障制度的公正、公開和透明,在村民的認可和信任中,積分制得以有效運作。

四、公—私—公:積分制的有效治理實踐路徑

積分制治理模式并非從國家的視角出發,為實現鄉村秩序目標而進行的理想化制度構建,而是基于農民行為邏輯,借積分管理將村莊公共事務的治理問題轉化為清晰化任務,以解決鄉村治理中社會責任不明確及治理主體缺位問題。同時,有意識的制度引導,能重塑個體與鄉村社會的情感聯結,以此喚醒村民的公共精神,實現公共精神向個人價值觀念和判斷標準的內化,最終達到個體行動理性與公共理性的平衡,推進鄉村有效治理。積分制推進治理有效的邏輯路線參見圖2。

(一)“公”的解構:以積分為媒,轉“公”為“私”

傳統觀念中的“私”往往背負著負面的道德意涵,“一說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說大家可以占一點便宜的意思,有權利而沒有義務了”[26](p.26),這既是對私的批判又蘊含著治理哲學?!肮迸c“私”的劃分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責任和義務的范圍,私人領域中人們不計較權利與義務,自家之外則精于算計??扑褂纱艘胨饺水a權以解決社會激勵問題,其也被廣泛用于解決如環境污染等具有外部性特征的公共治理領域。產權激勵的本質是以清晰化邏輯界定主體間的權責利,構建一套激勵和約束的行動規則,從而化解集體行動難題。這一核心思想亦可引申用于村莊治理。

鄉村是具有正外部性的類公共屬性地區[37],村級事務關聯主體眾多、涉及問題范圍廣且復雜。公共參與行為須付出一定成本,但其收益溢出部分卻無法得到補償,因而村莊公共治理中難免存在“搭便車”等機會主義行為,個體理性最終會引發集體行動困境,表現為治理的內生性主體參與不足。積分制作為一種清晰化的制度工具能成功化解這一外部性難題,具體來說就是將原本“公”的政策、法律、治理要求和事項轉化為農民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個人及家庭行為規范。積分作為化公為私的媒介厘清了村治中各主體的責任與義務。

首先,積分條款將國家的治理目標轉化為農民能夠認知與理解的符號,在公共治理條款與農民認知能力間形成有效的對接、轉化機制。以營盤鄉政府推進移風易俗為例,各村在鄉政府的指導下借村規民約將移風易俗這一抽象的政策倡議以“不準亂辦酒席”“不準亂占用公共資源資產”等地方話語進行轉述。積分條目則對該類行為做出更為詳盡的規定,如“違規亂辦酒席的,每次扣20分;在違規亂辦酒席中,參與幫忙和請吃的,每次扣10分”。如此,“公”的治理要求在鄉村場域得以具象化,通過喜聞樂見的本地化知識真正進入農民的生活之中且在特定區域獲得合理性與合法性地位。

其次,構建地方特色話語體系將抽象治理目標進行表述對厘清村治中的社會主體責任固然重要,但積分結果與特定物質和權益的錨定才是確保誠信積分真正發揮其“化公為私”功能的必要條件。為此,營盤鄉政府及各村跨越體制邊界,充分整合各方治理資源以保障誠信積分制的順利運作。一方面,構建以積分為媒介的物品和公共服務交易機制。個人及家庭積分累計結果錨定著能被人們直接感知的物質利益,村民可憑借積分兌換生活物品、享受優惠貸款額度、獲取公共服務等。另一方面,誠信積分運用“兩榜”制重塑了日漸式微的聲譽機制并挖掘其治理價值。積分評定具象化了鄉村場域內個人及家庭的社會評價、聲望及地位,又使其更具可比性。公共參與行為也由此成為人們“掙面子”的重要手段,而積分排名構造的隱性面子競爭機制則進一步調動了村民參與村莊事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鄉村治理困境實質上是因村莊公共事務的外部性得不到解決而引發的集體行動難題。既然“私”作為一項人的本質特征難以改變,那么解決公共性問題的最有效的策略便是將“公”的問題解構為個體責任,以積分為媒介將村莊的“公務”分解為“私務”便是積分制求解治理難題的首要環節。

(二)“私”的行動邏輯:個人及家戶理性下的治理行為

誠信積分制之所以能有效增進村民社會參與的積極性,關鍵在于將制度對象具象化為一個個充滿能動性的人及其組成的家庭而非抽象的政治符號,以連帶責任構造利益連接機制,利用人們的利己心和家庭理性引導村民參與公共治理。在積分制實踐中,連帶責任機制既指群體中所有成員會因個別成員的違約行為而受到連帶懲罰,還意味著個人的不當行為會導致自身利益的損失[34]。

首先,鄉村治理事務與個人利益的連帶。這種連帶是在整合鄉村治理資源的基礎上,通過制度設計,人為地將村民對鄉村規則的遵守情況、社會治理事務中的表現與個人利益進行綁定。營盤鄉誠信積分實踐中的連帶內容具有廣泛性,涉及物質利益、聲譽以及權利三方面。以誠信積分兌換商品是最能直接被村民感受到的物質利益關聯,經濟理性驅動著村民積極參與村莊公共事務。中國人是為面子而活的,鄉村場域的面子積累源于個體在公共交往中積極地自我表現以及他人的評價[38]。誠信積分以統一標準對村民公共行為進行量化評價,較低的積分意味著其行為與大眾接受的地方性規范不相容,因而村莊內的輿論會以一種非正式的手段對其進行“懲罰”,使那些不遵從規則的人在鄉村社會中失去面子,最終被孤立、排斥甚至被社會邊緣化[39]。同時,“誠信證”也將村民公共行為與其享有的部分權利關聯起來。到村或鄉政府相關部門辦理業務屬于公民享有的權利,而敬老愛幼、移風易俗等是村民的義務甚至是更高標準的道德要求,兩者在天然上并無直接對應關系,積分制的實行則使履行積分規則所規定的村民義務成為享受部分權利的前置條件。

對自身需要的滿足和利益的追求是人類一切實踐活動的內在動力,無論是“經濟人”假說抑或社會理性都默許了這一命題。水城區積分制承認了農民“私”的正當性,并基于此構建了一套以積分為核心的激勵規則對村民行為進行引導,個人在對效用最大化追求的驅動下成為鄉村治理及建設的參與者、合作者。

其次,家庭成員間行為責任的連帶。在過去,由于農業生產的特征以及人口流動限制,“家”在農民的生活及觀念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即使在家戶流動和離散的當下也未曾改變。計劃生育政策的利益導向和懲罰機制、精準扶貧政策下的建檔立卡戶等社會治理機制無不彰顯著家戶在現代社會治理中的價值。在誠信積分制的運行過程中,以家戶為單位進行積分的規定絕非偶然,而是在認識到農民家戶主義行動邏輯的基礎上,人為構造的符合農民認知行為模式的家庭利益綁定,以此發揮“家本位”觀念在治理中的效能。

家庭成員間行為責任的連帶與傳統的連帶責任相似,即家庭中的個人與家庭成員之間的行為責任連帶。在誠信積分制的運作下,個人的公共行為表現與家庭成員利益產生關聯,家庭成員中只要有人違反積分規則被扣分即會影響整個家庭的累計積分。若某一家庭因其積分未達到最低標準而不能獲得“誠信證”,則該家庭內所有成員的利益以及所能享受的權利均會受到影響。作為面子象征的誠信積分同樣影響整個家庭在鄉村評價體系中的地位,個人不當行為引致的被排斥、被邊緣化等后果經傳播和擴大也會進一步波及家庭內部所有成員,因而人們會在家庭理性或家庭成員間的行為約束作用下主動規范自身行為。

效用是理解個人行為的重要維度,無論是具有強制性的法律,抑或軟法性質的地方性知識都是通過滿足激勵相容約束來引導個人行為[40]。當且僅當某種違規行為不構成個人的最優選擇時,該項行為得到抑制。通過激勵機制來引導村民的行為是積分制治理方案的核心,但在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作用下,積分對個人的激勵效用總是有限的。因而誠信積分制通過加入家庭成員間的責任連帶擴大激勵的范圍,在家庭利益的掣肘下,積分規則的約束功能得以發揮。盡管這種人為制造的個人利益連帶和家庭成員間的行為責任連帶未必合乎法理,但經由村民自治程序制定產生的規則能在鄉村場域內生出合理性,從而有效約束和引導村民行為,對激活內生治理主體具有重要意義。

(三)“公”的再生產:“小私”向“大私”演化

從理性人和家本位行動邏輯出發進行制度設計能增進農民對宏觀目標和制度的認同,并在短期內激發其積極性與能動性,但若失去對私利的平衡與約束則會適得其反。在遵照“化公為私”邏輯推進治理任務過程中,更為重要的是村莊公共價值的再生產,而公私、群己邊界的相對性和伸縮性則為此提供了理論支撐。如果將家戶視作“小私”,那么農民“生于斯,長于斯”的村落則隸屬于公的范疇,在一定條件下亦可作為一個結構性的“大私”單位[41]。誠信積分以構造村民間物質利益關聯為基礎,借集體利益將村民的關注點從個人和家戶私利轉移到村莊公共利益上,由此培育村民對集體的認同和歸屬,最終在集內部個人之“小私”的基礎上生成村落之“大私”,村落共同體與村莊公共性的再生產由此成為可能。

當代鄉村是一個變遷和流動的社會,過去緊密團結的村莊主體呈現出“相離”態勢[13]?;诖?,誠信積分制借鑒“保甲制”經驗,以“十聯戶”的組織形式劃分責任群體,意欲通過構造村民間的物質利益連接來重構鄉村社會關系網絡。在聯戶制關聯下,個人行為不僅波及家庭內部成員,還會影響被編為同一個聯戶內的所有個人和家庭。一方面,源自集體的負激勵增加了違規行為的成本,群體壓力和群體道德的約束進一步加強了對違規行為的事前預防,而群體內的正向回饋無疑是在強化著正外部行為。另一方面,聯戶制將村莊內的個體重新聯結起來,由此建立熟悉、親密、信任的關系網絡。群體認同與歸屬感也隨著時間推移逐步生成,村莊內私的行動單位由家拓展到聯戶,聯戶范圍內的群體規范約束著特定場域內村民及單個家戶的社會行為。在整體面前,個體會自覺在利益訴求和權利主張方面做出讓渡,即生產出聯戶范圍內的公共性。

在過去,村落內的人們自發聯合起來應對生產生活難題,先天性血緣關系和長期的交往互助關聯造就了村落共同體,農民更傾向于將村莊歸屬到“私”的范疇之中。國家政權的擴張與市場的侵蝕使村莊共同體呈現衰落跡象,但意識層面、文化層面的村落羈絆卻不易消逝?;诖耍e分制通過強化村民間的互動合作凝聚其對村莊的認同,以此實現由家戶之“小私”向村莊之“大私”演進?!按笏健钡纳蓹C理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積分強化了村民間的合作互助關系。遵循民主原則的積分制使村民有機會將個體利益訴求引入公眾視野、鄰里之間、村落之中并使之通過集體性行動得以解決,同時也可以在濃厚的互助風氣和集體協作中喚醒村民間的情感關聯,原本疏離的個體再次凝聚成一個行動集體。

其次,積分制通過物質利益連結形塑村莊經濟共同體。村集體通過盤活閑置資產、吸引資源下鄉等發展村集體經濟并將廣大村民納入其中,村莊成為一個謀求發展的經濟共同體。村民從過去的僅關心自家利益轉向主動維護集體利益,由此在實現村莊充分均衡發展的同時,也逐步喚醒和激發人們對村莊的認同和歸屬感。同時,積分成效也為產業振興提供良好生態環境、人文體驗等,間接推動了經濟共同體的生成。如此,在村集體經濟作用下,積分制構建的家戶、聯戶利益共同體擴展至村域范圍。

最后,積分實踐實現了公共規則在鄉村場域的制度化。制度化是人類活動的慣習化和典型化[42]。在積分模式下,村民的公共行為被制度賦予特定意義并不斷重復,而積分實踐內容又以國家和地方性公共規范為基礎,村民的每一次積分行為實質上都是在對“公”的內容進行確認。因而積分制所構建的地方性規范也在村民觀念中不斷得到肯定和強化,一旦有人違背人們默認的地方規范,集體內的其他成員便會以邊緣化、說“閑話”等非正式手段對其進行懲罰,使其對自己的違規行為產生負罪和羞愧心理,有悖于村莊集體發展的行為在積分制生產的內部非正式壓力下得到有效抑制,即實現了村莊公共秩序的再生產。積分制基于集體經濟的發展將村民個體利益嵌入村莊整體發展之中,村民被整合到公共領域,村落共同體雛形在集體利益的壯大過程中初步形成。隨著時間的推移,積分制所構建的公共規則在村民的長期實踐中演化為更深層次的文化認同,村莊自此成為一個類似于家戶的“私”的基本單位,“小私”因此而向“大私”演進?!按笏健眴挝粌确钚械墓簿褚龑€體服從于村莊公共利益,在集體利益和地方共識性壓力下實現“公”與“私”的平衡,村民也就成了維護村莊秩序穩定和均衡發展的主導力量。

五、以村民的“私”化邏輯重塑村落共同體

事實上,拋開村民主體談治理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無異于“緣木求魚”。農民主體性的重要性早在梁漱溟與晏陽初的鄉村建設運動中便已凸顯,時至今日,農民依舊是鄉村建設與發展的中堅力量。《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如何激發農民的主體性一直都是政府推進鄉村工作亟須解決的難題,學界對此的探討也從未停歇,這從側面反映出長期以來農民的主體性始終未得到有效激發和保護。在推進鄉村振興和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背景下,要真正發揮內生主體在鄉村建設和發展中的作用,不應將農民視作抽象的政治符號,從國家的視角進行制度設計,以求村治達到理想化狀態,而是要正確地認識到農民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從其認同單位和行動邏輯出發來解讀治理難題,并從農民的視角出發進行制度構建以解決村莊治理與發展難題。因此,本文以誠信積分實踐為素材,試圖將其成功運行的奧秘歸納為“公—私—公”的治理路徑,即村莊層面的公共事務通過中介被轉換為內部個體的“私務”,使之在農民利己的行動邏輯下得以解決。而在農民對“公務”的處理過程中,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互動、個體與集體的互動使村莊的公共價值得以再生產,村莊的內生性治理模式在公與私的互動平衡中逐步生成。

積分制以清晰化邏輯將抽象社會治理責任具象化到個體意識中,激勵機制讓人們在認知的基礎上付諸行動,順應人們精于利益計算心理的積分體系使傳統村落中普遍存在的合作互助、相互履行義務的行為返場,達成了激活治理主體的目標。但這不過是滕尼斯所述的“社會”狀態,即在制度設計下村莊個體呈現出暫時的、表面的共同生活,種種分離因素依然存在。積分管理模式下,治理持續有效的關鍵并非取決于外部輸入資源的多寡,而在于發現村莊本身的治理功能,重塑村落共同體。積分制以構造村民日常生活的良性互動情境為切入點,意圖使原子化的個體在此過程中再次嵌入村莊整體結構并形成穩定的社會關系和文化心理,不斷修復著共同體的文化邊界與社會邊界。最終,制度構建的貌合神離的“社會”合作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轉變為共同體關系,現代村落共同體得以重塑,村落的力量不斷發展壯大,村莊的秩序穩定和充分均衡發展在國家與社會力量的動態平衡中得以實現,“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鄉村善治畫卷徐徐鋪展。

在幅員遼闊的中國,村莊之間的區域差異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尚不存在普適的村莊治理模式。一個村的鄉村治理積分模式不一定適用于其他村,但其背后所遵循的治理路徑卻可以為基層治理創新提供思考方向,即當外在于村莊的發展干預力量的介入難以較好處理村莊的公共事務時,可借助對農民的“私”的特性的理解和運用來尋求鄉村有效治理的路徑和措施,從村民的視角和需求出發去推動村民的再組織化及村落共同體的重塑。這或許才是鄉村積分制治理案例分析研究最具價值的部分。

注釋:

①為了解決當前水城區行政村普遍存在的行政村面積過寬、人口過多問題,水城區按照“地區相鄰、設施相同、風俗相近”原則將人口龐大的行政村劃分為若干片區,并在每個片區配備一個片區管理主任以便實行精細化管理與服務。

②營盤鄉按照“住戶相鄰、鄰里守望”的原則,以十戶左右為標準劃分聯防聯治服務單元并推選一名聯戶長,簡稱“十聯戶”。聯戶內一家被公開批評的,在下一季度評定時給予聯戶長扣10分、其他聯戶分別扣5分的懲罰;聯戶內一家在光榮榜公開表揚的,在下一季度評定時給予聯戶長加30分、其他聯戶分別加20分的獎勵。

參考文獻:

[1][美]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余遜達,陳旭東.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

[2]王亞華,李星光.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治理的制度分析與理論啟示[J].中國農村經濟,2022,(8).

[3]蔣永甫.行政吸納與村莊“政治”的塌陷——村民自治制度的運行困境與出路[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1,(6).

[4]孫梟雄,仝志輝.村社共同體的式微與重塑?——以浙江象山“村民說事”為例[J].中國農村觀察,2020,(1).

[5]王杰,曹茲綱.鄉村善治可持續的路徑探索與理論啟示:來自“楓橋經驗”的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21,(1).

[6]韓瑞波.“片區自治”:村民自治有效實現形式的新探索[J].探索,2020,(1).

[7]秦尊文,徐志寬,彭雪蓮.一種新的績效管理模式——對企業積分制管理的研究與思考[J].湖北社會科學,2017,(2).

[8]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農業農村部關于在鄉村治理中推廣運用積分制有關工作的通知[D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7/29/content_5530981.htm,2020-07-29.

[9]國家鄉村振興局關于落實黨中央國務院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部署的實施意見[DB/OL].https://nrra.gov.cn/2023/02/27/ARTI08KsNikV

YWFF8xtvPhS6230227.shtml,2023-02-27.

[10]韓平,薛嘉樹.關于農民公私觀念的審視與重塑——基于主體性、公共性、現代性的邏輯分析[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

[11]何得桂,吉李敏.國內學界的鄉村治理積分制研究:回顧、反思與展望[J].社會科學論壇,2020,(5).

[12]彭珊,唐少奕.積分制賦能鄉村治理的實踐邏輯——以貴州省J縣F社區為例[J].貴州社會科學,2023,(7).

[13]臧秀玲,康樂.數字技術賦能鄉村德治的實現機制與治理效能——以浙江省H村“功德銀行”為例[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23,(2).

[14]石建.基層信用治理如何促進三治融合?——基于鄂西Y市“誠信檔案”的經驗研究[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22,(5).

[15]馬樹同.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下鄉村治理模式的生成邏輯——基于寧夏J縣積分制的實踐考察[J].寧夏社會科學,2020,(4).

[16]汪錦軍,張振威.雙重嵌入:“國家—社會”視角下內生性社會秩序的生成機制——基于浙江D鎮“信用+社會治理”創新的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23,(4).

[17]馬九杰,劉曉鷗,高原.數字化積分制與鄉村治理效能提升——理論基礎與實踐經驗[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5).

[18]周俊,劉靜.創新驅動下的互利共贏:社會治理的復合機制何以形成——以嘉興市“微嘉園”積分管理為例[J].治理研究,2021,(6).

[19]趙光勇,王相來.經濟激勵、利益鏈接與居民參與——社區治理中的“積分銀行”機制探究[J].觀察與思考,2023,(2).

[20]許源源,楊慧琳.“動因—過程”視角下的積分制:產生、運行與效能——基于湖南省D村的個案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22,(11).

[21]丁波.鄉村文化治理的公共性建構:一個分析框架[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7).

[22]文軍.從生存理性到社會理性選擇:當代中國農民外出就業動因的社會學分析[J].社會學研究,2001,(6).

[23]劉金源.農民的生存倫理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01,(6).

[24]杜龍,魏淑娟.理性視角下小農的經濟行為動機與發展啟示[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

[25]向德平,張坤.“鄉村建設學派”的理論與實踐及對鄉村振興的啟示[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

[26]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7]張樂天.告別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8]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DB/OL].https://www.gov.cn/guoqing/2021-05/13/content_5606149.htm,2021-05-13.

[29]王麗.善治視域下鄉村治理的公共性困境及其重構[J].行政論壇,2022,(3).

[30]鄭慶基.論鄉村治理中的農民公私觀[D].福建:福建師范大學,2007.

[31]賀雪峰.農民行動邏輯與鄉村治理的區域差異[J].開放時代,2007,(1).

[32]林語堂.中國人[M].??冢汉D蠂H新聞出版中心,2000.

[33]李浩.公私觀念視角下的“富人治村”現象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4.

[34]印子.鄉村社會誠信建設中的連帶責任機制[J].中國農村觀察,2022,(6).

[35]陳熹,張立剛.激發內生秩序:數字普惠金融嵌入鄉村治理的路徑優化[J].江西社會科學,2021,(10).

[36]郭金秀,黃政,龍文軍.傳統儀式在鄉村治理中的價值、實踐機制與培育路徑[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

[37]王玉海,李順強,張琦.共同富裕目標下的鄉村振興戰略:內在機理與路徑選擇[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

[38]嚴紅.熟人社會、面子與村莊公共性再生產[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

[39]賀雪峰.熟人社會的行動邏輯[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1).

[40]張維迎,鄧峰.信息、激勵與連帶責任——對中國古代連坐、保甲制度的法和經濟學解釋[J].中國社會科學,2003,(3).

[41]趙曉峰.公私觀念與傳統中國農民的行為邏輯[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42]胡春艷,周付軍,周新章.河長制何以成功——基于C縣的個案觀察[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20,(3).[責任編輯:李堃]

The “Privatization” of Village Governance: The Basic Logic of Stimulating the Character of Village Democracy

—A Soc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the Credit Points System in Shuicheng District

Zhou Enyu, Xiao Qiuxiang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At present, the governance dilemma of weakened endogenous governance forces is prevalent in village governance, mainly manifested by the absence of endogenous governance subjects and insufficient subjectivity of villagers, which hinders the achievement of effective governance objectives and the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villagers, the “credit points system” in Shuicheng District follows a logic of clarity to transform village-level “public affairs” into individual-level “private affairs”. Basing on villagers “selfish” logic of action and family-oriented concepts, a behavior responsibility linkage mechanism artificially for driving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of villagers is constructed, in which individuals behavior is related to the interest of himself, his family members and the village as a whole. At the same time, driven by material interests and the psychology of face-saving, villagers take the village as a unit of identity and action gradually. The linked public governance obligations constructed by the “credit points system” are internalized into the spontaneous participation of villagers, and the modern rural community is gradually reshaped. Finally, the villages are gradually approaching effective governance objectives.

Key words:the points system, rural governance, villagers subjectivity, the public-private idea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欧美午夜在线观看|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九| 青青草原国产免费av观看| 香蕉色综合| 精品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黄色毛片| 精品久久高清| 一级毛片高清| 国产99免费视频| 九九免费观看全部免费视频|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青青国产在线| 欧美日韩免费| 高清大学生毛片一级|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色|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99热这里只有成人精品国产|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蕉| 日本a∨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视频网| 人妻中文久热无码丝袜| 国产第二十一页| 欧美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黑色丝袜高跟国产在线91| 亚洲天堂网2014| 找国产毛片看|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 亚洲欧洲美色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第一页| 亚洲成a人片7777| 四虎精品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色老头综合网|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操国产美女| 亚洲精品视频网|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欧美成人影院| 欧美精品v| 日本91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91福利免费视频| 伊人狠狠丁香婷婷综合色|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国产高清无码| 一级高清毛片免费a级高清毛片| 欧美成人一级| 国产区网址| 日韩精品无码一级毛片免费|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蜜臀AV在线播放| 青青青草国产|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久草视频一区| 国产剧情伊人| a级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97久久精品少妇|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丨情侣偷在线精品国产|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色婷婷视频在线| 伊人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國產尤物AV尤物在線觀看| 欧美另类第一页| 2020亚洲精品无码|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91精品综合| 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欧美精品色视频| 午夜日本永久乱码免费播放片| 亚洲啪啪网|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