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羽 徐佳靜 于水韻 杜晴 曹佳穎 周晶

中圖分類號:G812.4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4.17.000
備注:null
作者簡介:朱羽(2002—),女,大學本科,無職稱; 研究方向為大眾體育。
通信作者:朱羽(2002—),女,大學本科,無職稱; 研究方向為大眾體育,961120705@qq.com。
普通作者:徐佳靜(2002—),女,大學本科,無職稱; 研究方向為大眾體育。
于水韻(2002—),女,大學本科,無職稱; 研究方向為大眾體育。
杜晴(2002—),女,大學本科,無職稱; 研究方向為大眾體育。
曹佳穎(2002—),女,大學本科,無職稱; 研究方向為大眾體育。
周晶(1983—),女,博士研究生,副高級-副教授; 研究方向為智慧體育與體育信息化。
作者簡介:朱羽(2002-),女,大學本科,無職稱,研究方向:大眾體育。
周晶(1983-)女,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智慧體育與體育信息。
摘要: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討南京市“10分鐘”社區健身圈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進措施。通過文獻綜述、問卷調查和實地考察等多種方法,對南京市內多個“10分鐘”社區健身圈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分析。研究發現,南京市“10分鐘”社區健身圈在設施配置、空間布局以及維護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影響了居民參與健身活動的積極性和效果。同時,本研究也揭示了居民對社區健身圈的需求和期望,包括設施的多樣性、便捷性以及良好的維護管理等。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改進建議,包括加強設施配置、完善維護管理以及提高居民參與度等,以期為南京市“10分鐘”社區健身圈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10分鐘社區健身圈;城市規劃;全民健身;城市社區
Research on the "10 Minute" Community Fitness Circle in Nanjing
Zhu Yu??? Xu Jiajing?? Yu Shuiyun?? Du Qing?? CaoJiaying?? Zhou Jing
( Nanjing Sport Institute,Nanjing, Jiangsu Province,210033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in dep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of the "10 minute" community fitness circle in Nanjing.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and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multiple "10 minute" community fitness circles in Nanjing through various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the "10 Minute" community fitness circle in Nanjing has shortcomings in facility configuration, spatial layout, an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which affects the enthusiasm and effectiveness of residents in participating in fitness activities.Meanwhile, this study also reveals the needs and expectations of residents towards community fitness circles, including the diversity, convenience, and good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of facilities.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series of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facility configuration, improving maintenance management, and increasing resident particip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10 Minute" community fitness circle in Nanjing.
Key words: 10 minute community fitness circle; urban planning; National Fitness; urban community
引言
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深入推進,社區健身圈作為居民日常健身的重要場所,其規劃建設和運營管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南京市作為國內重要的城市之一,近年來在社區健身圈的建設上投入了大量資源,力求打造“10分鐘健身圈”,讓居民能夠在短時間內享受到便捷的健身服務[1]。然而,如何確保這些社區健身圈真正滿足居民的需求,提高其使用效率,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本研究旨在分析南京市“10分鐘”社區健身圈的現狀,探討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以期為南京市社區健身圈的未來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1研究背景
1.1南京市社區健身圈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2]五年規劃中明指出:“積極發展社區體育事業,鄉鎮街道(辦事處)必須加強組織社區體育工作,發揮基層體育組織的作用,認真落實社區體育工作。”南京市作為中國的一個重要城市,其社區健身圈的發展反映了中國城市社區健身設施的整體趨勢。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南京市社區健身圈的建設和使用已經成為提升市民生活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3]。本研究將詳細考察南京市社區健身圈的現狀,包括設施的種類、數量、分布以及使用情況,并探討其未來發展趨勢。
1.2“10分鐘”社區健身圈的概念及重要性
“10分鐘”社區健身圈是指居民能夠在10分鐘步行或騎行范圍內到達的健身圈域。這種健身圈的重要性在于其便捷性,它能夠滿足居民日常鍛煉的需求,促進居民形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4]。因此,“10分鐘”社區健身圈的概念和實踐對于推動社區健康和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2.研究目的
2.1 分析南京市“10分鐘”社區健身圈的分布特征
通過空間分析和數據統計,本研究將揭示南京市“10分鐘”社區健身圈的分布特征,包括其覆蓋范圍、分布密度、設施配備情況以及與居民人口分布的關系等,以期為南京市社區健身圈的規劃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5]。
2.2探討其對居民身心健康的影響
本研究將通過對南京市社區居民的問卷調查和訪談,探討“10分鐘”社區健身圈對居民身心健康的影響,包括居民的鍛煉頻率、鍛煉方式、健康狀況以及心理滿意度等方面,以評估其對居民生活質量的貢獻。
2.3提出優化建議,為政策制定提供依據
基于對南京市“10分鐘”社區健身圈的分布特征及其對居民身心健康影響的分析,本研究將提出優化建議,包括設施配置的改進、維護管理的加強、居民參與度的提高等方面,為南京市社區健身圈的政策制定和規劃提供參考。
3.南京市“10分鐘”社區健身圈現狀分析
3.1社區健身圈的發展歷程
南京市社區健身圈的發展歷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紀末。那時,隨著南京市的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市民對健康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社區健身圈作為公共體育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6]。南京市加大了社區健身設施建設的力度,以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
近年來,南京市以“10分鐘健身圈”為目標,著力推進社區健身設施建設。這一目標的核心是讓市民在出家門10分鐘范圍內就能找到健身場所,方便市民就近鍛煉,提高市民體質[7]。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南京市在社區健身設施的布局、設施配置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規劃和建設。
目前,南京市社區健身圈已形成了覆蓋城鄉、分布合理、類型多樣的健身設施網絡。這些健身設施包括社區健身中心、街頭健身點、綠道、健身公園等多種形式的健身場地。這些健身場的建設,為市民提供了便利、舒適的健身環境,使得市民可以更方便地進行體育鍛煉,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8]。
3.2 “10分鐘”社區健身圈的布局與特點
南京市的“10分鐘”社區健身圈的布局與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覆蓋面廣:南京市社區健身圈的建設已經覆蓋了城鄉的各個角落,使得無論是城市居民還是農村居民,都能在家門口享受到便捷的健身服務。2)交通便利:南京市在選擇健身圈建設地點時,充分考慮了交通便利性,大部分健身圈都位于居民區、學校、商業區等人口密集的地方,方便市民出行鍛煉。(3)類型多樣:南京市健身圈的類型豐富多樣,既有室內的社區健身中心,也有戶外的健身點、綠道和健身公園等。這樣多樣化的布局滿足了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4)規模適中:南京市在建設健身圈時,充分考慮了社區人口數量和需求,合理規劃了健身圈的規模。這樣既能滿足市民的鍛煉需求,又能避免資源的浪費。在設施配置方面,南京市社區健身圈注重實用性和多樣化。主要包括基礎健身器材、休閑健身設施、特色健身設施以及附屬設施等。這些設施能夠滿足不同年齡段和不同健身需求的市民[9]。總之,南京市“10分鐘”社區健身圈的建設和布局充分考慮了市民的健身需求,為市民提供了便利、舒適的健身環境。然而,南京市社區健身圈在設施維護、區域劃分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改進和完善。
3.3使用情況調查
為全面了解居民對“10分鐘”社區健身圈的使用情況和滿意度,我們采取了問卷調查和實地觀察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3.3.1卷問調查
問卷調查發放了500份,共回收320份有效問卷,涵蓋了不同年齡、職業和健身需求的居民。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居民的基本信息,如年齡、性別、職業等;. 居民健身頻率、健身時間和健身方式;居民對社區健身圈的滿意度,包括設施完善程度、環境舒適度、管理水平等;本文采用美國顧客滿意度指數模型(ACSI)作為建模基礎。ACSI滿意度指數模型是眾多滿意度指數模型中研究最為成熟、應用最為廣泛的[10]。本研究以該模型為基礎進行建模是科學合理的。此外采用ACSI滿意度指數模型進行調研時,相對于其他的滿意度模型來說該模型需要的樣本量較少,一般情況下,200個樣本量就能夠得到一個相對精確的滿意度測量結果[11]。
建模方法選取了當前在滿意度研究領域最常見的建模方法:結構方程模型。結構方程模型簡稱 SEM(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其主要由結構模型和測量模型所構成,路徑方程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為: Y =λX +ε。 其中,Y表示觀察變量,X表示潛在變量,λ表示路徑系數,ε表示誤差項。路徑系數λ表示了潛在變量X對觀察變量Y的影響程度,它可以通過回歸分析等方法來進行估計。
通過分析得知結果顯示產品或服務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基于資源的有限性,本部分著重對次優先改進區和重點改進區的指標制定相應改進策略,進而提高社區居民對南京“10分鐘”社區健身圈的滿意度,增加居民對政府工作的信任感,以加快服務型政府的轉型。
3.3.2實地觀察
實地觀察分為早晨、中午和晚上三個時間段,記錄了健身圈的人流量、設施使用情況以及衛生狀況。觀察結果如下表2-1:
早晨時間段,健身圈人流量較大,主要集中在慢跑、瑜伽和太極等活動;
中午時間段,健身圈人流量相對較少,部分居民在進行拉伸和休閑活動;
晚上時間段,健身圈人流量再次增多,主要活動包括籃球、足球和廣場舞等。
健身圈人流量或活動發生的百分比,早晨時間段占全天的27.6%,下午時間段占18.1%。在調查或觀察的個案中,各個時間段內的活動發生的百分比。晚上時間段在觀察的個案中占比達到了62.8%,這意味著在觀察的樣本中,晚上的活動是最頻繁的。
健身圈的人流量在一天之中呈現出“山峰”形態,早晨和晚上人流量較大,中午人流量相對較少。反映出社區居民的作息習慣,早晨和晚上是居民進行體育鍛煉的高峰時段,而中午因為工作或休息的原因,活動人數減少。早晨的活動以慢跑、瑜伽和太極等相對平和的運動為主,早晨空氣新鮮,人們傾向于進行放松身心的活動。中午由于陽光強烈,人們選擇在陰涼處進行拉伸和休閑活動。到了晚上,有更多休閑時間,因此選擇更具社交性和娛樂性的活動,如籃球、足球和廣場舞。
綜合問卷調查和實地觀察的結果,我們對居民使用“10分鐘”社區健身圈的情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下一步,我們將根據調查結果,針對居民的需求和滿意度,對健身圈進行改進和優化,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
4南京市“10分鐘”社區健身圈存在的問題
4.1 設施配置不足
南京市“10分鐘”社區健身圈的建設是為了讓市民能夠在短時間內到達健身場所,提高市民的健身便利性。然而,在設施配置方面,部分社區健身圈仍存在一些問題。首先,部分健身圈的設施種類較為單一,不能滿足不同年齡段和不同健身需求的居民。例如,一些健身圈可能只配備了跑步機和動感單車等有氧運動器材,而缺乏針對力量訓練和柔韌性訓練的設施。其次,部分健身圈的設施維護狀況不佳,有些設備已經損壞或者性能不穩定,影響了居民的健身體驗。此外,空間布局方面也存在問題,如部分健身圈的空間狹小,無法容納較多的健身設備,限制了居民的健身選擇。
4.2 維護管理不到位
社區健身圈的維護管理是保障其正常運行的重要環節。然而,在實際運營過程中,部分社區健身圈的維護管理存在不到位的問題。首先,設施的清潔和保養工作不夠到位,有些設備上積滿了灰塵,甚至有異味,影響了居民的健身環境。其次,設施的更新和更換不夠及時,一些已經損壞或者過時的設備未能及時得到維修或者更換,影響了居民的健身體驗。此外,社區健身圈的運行機制也需要進一步完善,如建立更加科學的預約制度、完善使用管理制度等,以提高設施的利用率和服務質量。
4.3 居民參與度不高
盡管南京市“10分鐘”社區健身圈的建設旨在為市民提供便利的健身場所,但部分社區居民的參與度并不高。影響居民參與社區健身活動的因素有很多。首先,部分社區居民對健身的認識不足,缺乏科學的健身觀念,認為健身是年輕人的事情,或者認為只有參加體育比賽才是健身,這種觀念導致他們對社區健身活動缺乏興趣。其次,部分社區居民的健身習慣尚未養成,他們更傾向于通過觀看電視、玩電子產品等休閑方式度過空閑時間。此外,社區健身圈的設施配置不足、維護管理不到位等問題也可能影響居民參與的積極性。
5.改進建議與措施
5.1 加強措施配置
為了優化社區健身圈的設施配置,我們提出以下建議和措施:進行需求分析: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居民對健身設施的實際需求。可以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收集居民對現有設施的滿意度以及他們希望增加或改善的設施類型。多樣化設施配置:根據需求分析結果,我們可以增加多樣化的健身設施,以滿足不同年齡段和健身需求的居民[12]。例如,可以設置專門的瑜伽區、力量訓練區、有氧運動區等。定期更新和維護:為了確保設施的新穎性和安全性,我們建議定期更新和維護社區健身圈的設施。對于老舊或者損壞的設施,應及時修復或更換,提升居民的使用體驗。
5.2完善維護管理
為了加強社區健身圈的維護管理并提升運行效率,我們提出以下建議和措施:建立維護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社區健身圈的維護管理制度,明確設施維護的責任人和維護周期,確保設施的正常運行。專業維護團隊:選擇專業的維護團隊進行設施維護,確保維護工作的專業性和有效性。智能化管理: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統,例如安裝監控設備,實時監控社區健身圈的運行狀況,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資金支持:政府及相關部門在對社區體育文化事業進行建設時應大力提供資金上的供應與幫助,否則政策無法落實到位居民不能享受到國家相關政策帶來的福利。[13]
5.3提高居民參與度
為了提高居民參與社區健身活動的積極性,我們探討以下建議和措施:宣傳活動:組織各類宣傳活動,提高居民對社區健身圈的認知度和利用率。例如,可以定期舉辦健身知識講座,教授居民正確的健身方法和注意事項。活動組織:策劃豐富多樣的社區健身活動,如邀請體育運動參與者進社區表演、開展家庭趣味運動會等,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他們運動參與意識。[14]社區合作:與社區內的學校、企事業單位等合作,共同組織健身活動,提高居民的參與度。通過以上建議和措施,我們可以優化社區健身圈的設施配置,加強維護管理,提高居民參與度,從而提升社區健身圈的發展水平。
6.結語
本研究通過對南京市“10分鐘”社區健身圈的深入調查與分析,得出了以下主要結論:首先,南京市“10分鐘”社區健身圈在全民健身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布局合理、設施完善、服務優質等特點,使得居民能夠在短時間內方便地參與到健身活動中,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水平。其次,居民對“10分鐘”社區健身圈的使用情況和滿意度整體較高。然而,也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如設施老化、維護管理不到位等,需要相關部門和社區加強改進和優化。針對以上問題和挑戰,我們提出了加強設施配置、完善維護管理以及提高居民參與度等改進建議與措施。這些建議與措施的實施將有助于進一步提升“10分鐘”社區健身圈的服務質量和居民滿意度。展望未來,南京市“10分鐘”社區健身圈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我們期待相關部門和社區能夠繼續加大投入力度,不斷優化和完善健身圈的設施和服務,以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同時,也期待未來的研究能夠進一步探討“10分鐘”社區健身圈在全民健身運動中的長效機制和創新模式,為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顧校飛. 城市社區體育“健身圈”設施選址規劃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4
[2]國務院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J].現代城市研究,2021(09):131.
[3]陳魯鳳,李成名,戴昭鑫等.居民區“15分鐘生活圈”公共服務設施配置研究[J].測繪科學,2022,47(1):236-244.
[4]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6,32:5-20
[5]伍廣強.關注 2021 年全國兩會解讀政府工作報告[J].廣東教育(高中 版),2021(06):29-38.
[6]張博.“15 分鐘健身圈”政策在延吉市城市社區的實踐研究[D].延邊大學 2018.
[7](德)滕尼斯. 共同體與社會[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9:53
[8]費孝通.當前城市社區建設一些思考[J].社區,2005(13):23-24.
[9]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民政部關于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 建設的意見》的通知[J].社區,2001(07):58-60.
[10]羅曉光. 基于顧客購后行為的顧客滿意度評價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 學,2006.
[11]徐娜. 基于公眾滿意度的政府公共服務績效測評及提升策略研究[D].華中 師范大學,2011.
[12]王茜,何川秀玥,翁敏.基于圈層模型的 15 分鐘社區健身圈均等化建設測度與 分析[J].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2018,10(04):73-82.
[13]王俊強.全民健身智慧化視閾下北京燕歸園社區智慧健身中心實踐調查與發展探析[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23.DOI:10.27340/d.cnki.gstxy.2023.000289.
[14]趙鵬.南京市社區體育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22.DOI:10.27441/d.cnki.gyzdu.2022.000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