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夏思永 賈勇
中圖分類號:G807.3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4.17.000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育委員會(232149)。
備注:null
作者簡介:趙靜(1997—),女,碩士研究生,初級-助教; 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
通信作者:賈勇(1979—),男,在職碩士,副高級-副教授; 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27674604@qq.com。
普通作者:夏思永(1956—),男,博士研究生,正高級-教授; 研究方向為體育人文社會學。
基金項目:2023年重慶市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項目“數智賦能大學體育“四自主”教學模式改革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32149。
作者簡介:趙靜,女,(1997-),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夏思永,男,(1956-),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為體育人文社會學;通信作者:賈勇,男,(1979-),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27674604@qq.com。
摘? 要:本文探討了高校體育課程改革中的“走班制”教學模式。針對當前傳統教學模式無法滿足學生運動需求、多樣化教學資源對教師專業水平提升的需求以及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深入分析。走班制教學模式強調學生自主選擇運動項目,旨在提升技能水平和運動興趣,但面臨著傳統教學認知難改變、教師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學生自主選擇盲目性以及教學成果評價標準制定困難以及教學資源配置不均衡等問題。本文強調課程改革的必要性,積極推動“走班制”教學模式在高校體育課程改革中的落實,提出教師需尊重學生差異,設計個性化課程,建立科學評價體系,以實現體育課程的高質量發展和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校體育;走班制教學模式;機遇;制約因素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Constraining Factors of the Instructional Approach i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Known as "Class System" is Being Conducted
ZHAO Jing? XIA Siyong? JIA Yong
(Chongqing College of T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Chongqing 401520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examines the teaching mode of the "class system" in the reform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t thoroughly analyzes the inadequacy of the current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in meeting students' sports needs, as well as the diversified teaching resources required to enhance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vel and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y encounter. The class-based teaching mode emphasizes students' independent selection of sports events with a focus on improving their skill level and interest in sports. However, it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resistance to changing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varying levels of teacher expertise, lack of guidance for students' independent choices, difficulty in establishing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teaching achievements, and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This paper underscores the necessity for curriculum reform, actively advocates for implementing the "class system" teaching mode i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and suggests that teachers should respect student differences, design personalized courses, and establish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holistic student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llege sports;Class teaching mode;Opportunity;Restriction factors
為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培養時代新人,按照《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要求,高校應繼續加強體育教育教學建設和改革力度,提升當代大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的意識。縱觀高等教育事業發展進程,公共體育教學改革面臨一定困境。當前大多高校體育課程改革仍以傳統教學理念為主體,未能充分滿足當前大學生對高質量體育課堂的要求。根據實際情況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尊重學生多樣需求以推動高校體育課程高質量發展尤為重要[1]。體育課程“走班制”教學模式則是充分尊重學生興趣及本身運動技能水平而探索出的教學模式,對于提升學生技能水平及運動興趣有著重要作用。
1當前高校公共體育課現狀分析
1.1傳統教學模式不能滿足學生的運動需求
大學體育課程是銜接中小學的重要階段,每個學段的教學目標各有側重點且掌握了一定運動項目技能,如何能夠充分發揮學生興趣、提升技能水平需要有對應的專項化教學模式以及支持制度是大學體育教學需要持續思考的問題。據相關調查顯示,體育運動深受大學生的喜愛,參與體育活動在增強學生體質、豐富課余生活中有重要地位。但另一項調查研究也表明,學生們對體育有濃厚興趣而對體育課的態度并不積極。究其原因得知,傳統教學手段未能滿足大家的綜合需求,按照行政班級進行劃分卻未能將具有同樣運動項目及類似項目的劃分[2],不僅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效率,也出現學過此項目的人能夠進行鍛煉而未學過此項目的不能很好的體驗此種項目的樂趣。且傳統體育課程內容有一定強制性,學生為完成教學任務常抱著敷衍了事的態度,對體育課的興趣不高[3]。
1.2多樣化教學資源提高對教師專業水平的要求
知識數字化背景下拓寬了學習的平臺與途徑,開放式的教學平臺與多樣化的教學資源使得學生可以接觸到廣泛知識領域和專業內容,教師需要具備更全面的知識體系,技能水平,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才夠解答和指導學生遇到的各種問題,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傳統的體育教學往往局限于教材和固定的教學模式,而多樣化資源包括視頻教程、互動游戲、虛擬現實訓練等,這要求體育教師能夠理解和掌握這些多元化的教學工具,從而設計出更豐富、更生動的教學內容,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且每個學生的學習風格和需求都不同,多樣化的資源提供了個性化學習的可能性,教這就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觀察、分析和適應能力。但當前高校體育教師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良莠不齊,某些能力水平存在短板,這就需要體育教師具備現代教育理念,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提高自身水平以滿足教學改革的發展和需要。
1.3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改革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中國教育部在2019年推出了《一流本科課程建設實施指導綱要》,該綱要強調課程是教育的核心要素,課程質量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4]。緊接著在2020年發布《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該文件著重指出體育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組成部分,是建設教育強國和體育強國戰略的重要一環。公共體育課關注學生的身體健康和運動技能的提升,即“育體”,還重視通過體育活動來塑造學生的品德、團隊精神和社交能力,即“育人”,這種雙重功能使公共體育課成為大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當前時代背景下,高校應把握住發展的有利時機,以課程改革為中心,堅持高質量標準,緊密結合人才培養和立德樹人的核心使命,充分挖掘和發揮公共體育在多元化融合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致力于培養出身心健康、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以滿足黨和國家的期望。為實現國家戰略發展目標,高校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深入理解和把握高質量公共體育建設的內在規律和必要性;積極采取多元化的措施,開發與時代發展同步的公共體育課程[5]。
2.“走班制”教學模式的本質及內涵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強調了青少年掌握體育技能的重要性,并提倡“體育走班制教學”這一高質量課程模式。毛振明作為體育“走班制”教學的積極倡導者,也進行了深入的相關論述,并堅信這將是引領未來體育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大學階段,體育課程作為中小學體育教育的延續,其教學目標和技能要求具有特定性。為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技能水平,引入體育“走班制”教學模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體育課程,從而實現“讓全體學生個性化地但統一地完成與體育的聯結”的教學目標。這樣的教學改革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也有助于培養他們的終身運動習慣,為健康中國目標的實現奠定堅實基礎。
2.1“走班制”教學模式的本質
體育“走班制”教學是一種創新性的教學模式,其核心在于打破傳統行政班級的界限,將同一年級的體育課程集中在同一時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自主選擇運動項目[2],其本質在于實現“可選擇性的專項化體育教學”。“可選擇性”體現在允許每名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和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從而構建以個體為中心的個性化課程教學體系。這種選擇性的引入,可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專項化教學”則強調通過長期、系統的體育學習,使學生真正掌握并熟練運用所選的運動技能,以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培養終身體育鍛煉習慣[6]。“可選擇性”和“專項化教學”是體育“走班制”教學與以往體育課程教學的顯著區別,也是改革的重點所在。
2.2“走班制”教學模式的內涵
體育“走班制”教學模式蘊含著深刻的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內涵,旨在從根本上改變“學生上了12年體育課卻一無所獲”的不良現象和后果。在大學階段實施走班制教學,能夠精準滿足學生提升運動技能的需求,同時為他們提供更多參與運動的機會。大學階段體育課程作為中小學體育教育的延續,其教學目標和技能要求具有特定性。為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技能水平,可以通過引入體育“走班制”教學模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體育課程,從而實現“讓全體學生個性化地但統一地完成與體育的聯結”的教學目標。通過實施這種教學模式,可以顯著提高體育課堂的教學質量,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推動高校體育課程的高質量發展;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培養學生終身運動習慣,為健康中國目標的實現奠定堅實基礎。
3 制約“走班制”教學模式發展的因素
3.1傳統教學認知難改變
教學改革勢必要打破固有理念,摒棄傳統模式的束縛,以創新為核心驅動力。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下,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取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這些資源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也提升了他們的認知水平。因此,過去那種陳舊的教學內容已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我們需要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緊密結合實際需求設計課程內容,探索適應時代發展的教學方法,確保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更好地應用于實踐中。然而,目前部分高校的教學模式改革發展仍顯滯后,新的教學模式在推廣與實施過程中遭遇重重困難。教學改革的推進涉及教材理念的更新、教學內容的重構以及教學手段的創新,這些都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課程設計和安排。但令人遺憾的是,在體育“走班制”教學改革過程中,仍存在著目標不明確、理念缺乏創新的問題,這些都嚴重制約了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
3.2教師專業水平良莠不齊
“走班制”體育教學強調學生自主選擇體育項目,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有更高要求。但現實體育教師在專業技能和知識上還存在短板。在我國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雖然注重理論學習,但技能學習方面追求“一專多能”的培養目標,可能導致在某些運動技能上存在短板。為了充分發揮體育教師在走班制教學中的作用,首先需提升教師對這一教學模式的認知,深入理解其對提升教學質量及學生運動興趣和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其次,應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識和運動技術水平。這可以通過組織教學經驗學習交流、教學評比活動以及學校間的展示匯報活動來實現,從而提升體育教師的認知能力和業務水平。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積極研究并交流“走班制”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方案,發揮創造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促進體育走班制教學模式的良性發展。
3.3學生自主選擇具有盲目性
“走班制”教學的核心理念是讓學生在多年的體育學習中真正掌握運動技能,進而增強體質健康。實施這一模式的最終目標是造福學生,因此應給予學生選擇運動項目的權利,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并增強他們參與運動的自信心。然而,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同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學生在長期應試教育環境下,個性和潛能的發展可能受到一定限制,在大學面對種類繁多的運動項目時,可能會出現認知不足或受到同伴效應和跟風效應的影響而盲目選擇。大學階段的學生興趣愛好廣泛且易變,在不充分了解的情況下,選錯課程的情況時有發生。此外,“走班制”教學對于那些基礎薄弱、自主性差、自律性不足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嚴峻的挑戰,流動上課的形式可能導致部分學生出現各種問題。因此,在推廣“走班制”教學時,需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引導和管理,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在體育教學中受益。
3.4教學成果評價標準難制定
體育“走班制”允許學生根據個人興趣和需求在多個課程中做出選擇,給教學活動的實施帶來額外挑戰。學生身體素質水平參差不齊以及學習能力與接受程度的差異,導致教學成果的評價無法統一。在體育“走班制”教學模式下,學校在挑選體育項目時必須謹慎,面對學生多樣化需求,學校在提供體育項目課程時往往難以全面滿足每個學生的期望,同時在協調體育課與其他學科的時間分配時也面臨著阻礙。此外,由于教學班級是由同一年級但分屬不同行政班級的學生混合而成,班級內部學生之間在運動能力上存在顯著差異,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差異化教學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能力水平。此外,體育走班制還給教師的評價和考核工作帶來一定難度。由于學生群體的復雜性和教學形式的靈活性,傳統的評價標準可能不再適用,因此,需要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以客觀、準確地評估教師的教學成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3.5學校教學資源配置不均衡
學校體育資源配置對開展“走班制”教學有重要作用,適宜教學資源配比是有序開展教學工作的基礎。通過調查得知當前我國高校體育資源仍存在分配不均的現象:一是資源配置不均衡存在地區差異,對于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和地區而言,體育教學資源會明顯優于其他地方。二是學校對于體育的重視程度影響體育教學資源的配給,一些學校的場地和器材供給長期處于缺乏狀態影響了“走班制”的開展;另外有的學校配備資源充分,但因體育課堂組織的多樣性,非體育專業的學生并沒有得到使用的權利。三是當前體育教師數量與專業水平存在較大差異,體育教師在學校中身兼多職的情況也時有發生。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課改的開展與落實。
4.結語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體育學科的地位日益凸顯,如何充分發揮其教育價值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然而,體育“走班制”教學的實施也對教育現狀和條件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教師在實施體育“走班制”時,應尊重學生差異,設計合理課程,激發運動興趣,做好教學準備,科學開展教學,引導學生自主運動,提升身體素質,完善評價,轉變觀念,增強教學效果。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體育學科的教育價值,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東亞,羅帥呈,毛振明.論體育課程在大中小學的斷裂與銜接(下)[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9,45(4):91-97.
[2]徐擁軍,解欣.“健康中國”背景下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機遇、困境與創新策略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24,46(1):129-134.
[3]孫德灼,武煒,林富凜.高質量教育體系背景下高校體育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研究[J].運動精品,2023,42(8):36-39.
[4]常益,張守偉.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目標指向及實踐路徑[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44(9):24-32.
[5]董青青,楊兵. 新時代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價值邏輯及推進路徑[C].2024年第二屆國際體育科學大會論文集,2024:5.
[6]龍克威,楊多多,毛振明.體育走班制教學的實踐、問題與解決[J].體育教學,2018,38(9):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