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蘭
文章編號:1008-3359(2024)07-0099-06
中圖分類號:J705
文獻標識碼:A
【摘?? 要】苗族花鼓舞是貴州松桃縣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融合了擊鼓、舞蹈、音樂和民俗,反映了苗族人民在與自然和社會環境互動中的歷史和精神生活。本文通過田野調查和文獻研究,詳細分析苗族花鼓舞的形成影響因素,如:神話傳說、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并深入討論其豐富內容與形式,揭示其服道特征和舞蹈形態等藝術特征,從服道、傳承方式,以及表演形態等方面探討其發展演變。在此基礎上,從技術融合、田野調查、教育課程開發和跨文化交流四個方面提出促進苗族花鼓舞文化傳承與現代化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松桃縣苗族花鼓舞? 藝術特征? 發展演變? 傳承發展
花鼓舞不僅是苗族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其民族身份和社區凝聚力的象征。其起源與發展緊密關聯著苗族人民的歷史遷徙、農耕生活和社會儀式,形式多樣,內涵豐富,充分反映出苗族人民對自然與社會的深刻理解。松桃苗族花鼓舞作為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的文化標志之一,承載著苗族人民世代相傳的精神與歷史記憶。松桃花鼓舞不僅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民族社會生活的重要體現,融合了民俗、體育、舞蹈、音樂等元素與故事敘述,形成了獨特的表演藝術風格。貴州省松桃縣作為苗族花鼓舞的發源地之一,其花鼓舞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松桃苗族花鼓舞以其獨特的節奏感、舞蹈動作和文化象征而聞名,不僅是苗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支撐,也是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體現。早在1994年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正式命名松桃瓦窯為“苗族花鼓藝術之鄉”。此后,松桃瓦窯四面花鼓于2005年被評為貴州省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2022年,松桃苗族花鼓又入選中華體育文化優秀項目。當前,對松桃苗族花鼓舞的學術研究仍處于發展階段。現有研究多集中于舞蹈的表現形式、歷史源流和文化價值等方面。例如,王一波等人在《淺析苗族鼓舞的起源與發展》中,從多個文化角度探討苗族花鼓舞的起源和演變;蒲志懷在《族群記憶與表達——以苗族花鼓舞的起源及歷史流變為例》中,通過民間傳說和歷史文獻,對花鼓舞的起源進行深入分析。然而,現有研究依然未能全面覆蓋松桃苗族花鼓舞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與發展問題,尤其是在文化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中的應對策略。因此,本文主要是深化對松桃苗族花鼓舞文化的系統認知,通過對其藝術起源、藝術特性、文化意蘊、傳承狀態等進行綜合分析,探討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存續挑戰與機遇,為其未來的保護與傳承提供參考。
一、貴州松桃縣苗族花鼓舞文化形成的影響因素
(一)神話傳說
苗族花鼓舞的形成受到神話傳說的深遠影響。根據傳說,遠古時期,苗族先民居住在山野洞間,生活備受野獸侵擾,令人恐懼不安。一天夜晚,一只兇猛的野牛闖入苗族村寨,村民們勇敢地與野牛搏斗,最終將其擊斃。村民們為警示野獸,將野牛皮曬干掛在樹上,并用木棍擊打,發出“喏喏”的聲響。這一經歷被視為上蒼神靈的庇佑,村民們開始效仿,將野獸皮蒙在樹上進行擊打。這種行為被視為對神靈的敬畏和祈求,成為苗族花鼓舞的起源之一。這一神話傳說故事象征著苗族對自然力量的征服,反映出苗族先民與自然力量的斗爭。同時,鼓聲的響起也象征著對神靈的敬畏和祈求。因此,苗族花鼓舞不僅是一種藝術表演,更是文化傳承中的精神象征,凝聚著苗族人民對生活的信仰與向往。
(二)生活環境
貴州松桃縣苗族花鼓舞文化形成受到當地生活環境影響。松桃苗族人民多居住于喀斯特山地,在現代通訊技術與交通設施尚未完善前,該地交通不便,信息傳遞滯后。這種環境促使其尋求一種有效的通訊方式,而苗族花鼓舞就成為一種有效的溝通工具。通過敲擊鼓的不同方式,人們能夠傳遞信息、通知事件,彌補信息傳遞滯后的不足。此外,苗族地區多山峻嶺,人們在那種生活環境下養成堅韌不拔的性格,此種性格也深刻地反映于花鼓舞中。舞者在舞蹈中展現出的豪放、奮勇的氣息源自苗族人民在歷史中的戰斗。此外,苗族花鼓舞還承載著苗族人民對自然的崇拜與敬畏。苗族先民對鼓的崇拜源于其對自然力量的崇敬,認為通過擊鼓可以祈求神靈庇護,保佑農作物豐收和生活順利。因此,生活環境對苗族花鼓舞文化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使其成為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藝術表演,又是社區交流和文化傳承的載體。
(三)族群文化
苗族花鼓舞文化的形成受到族群文化的深刻影響。苗族文化以其獨特的“無字”特征為特點,傳統的歷史、文化等往往以口頭傳承的方式流傳。在這種情況下,苗族花鼓舞成為重要的文化載體和傳承方式,傳承苗族的歷史、傳統和價值觀。苗族花鼓舞中的舞蹈動作、節奏,以及傳統習俗都蘊含著苗族人民的社會文化和歷史經歷。每個地區都擁有技藝精湛的男女鼓手,通過世代相傳的方式,苗族花鼓舞得以保持其純正性和穩定性。在特定的節日和儀式中,各地的鼓手們聚集在一起,通過節日符號系統傳遞信息,推動文化交流,使花鼓舞成為苗族文化特質和生存藝術的獨特載體,蘊含著苗族人民特有的歷史經驗、創造力和精神寄托。
二、貴州松桃縣苗族花鼓舞文化內容與形式
(一)內容類型
貴州松桃縣苗族花鼓舞文化以其多樣化的類型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凸顯了苗族社會歷史的豐富多彩和精神生活的復雜性。花鼓舞的主要類型可以概括為祭祀類、喜慶娛樂類、模擬勞動類、模仿動物類,每種類型都深刻體現了苗族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祭祀類鼓舞中,尤其是在牯臟節期間表演的“神鼓”是苗族文化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充分體現了苗族對自然和祖先的崇拜,其表演形式嚴肅而莊重,涵蓋長時間的歌舞與儀式,展示了苗族對祭祀活動的尊重和虔誠。喜慶娛樂類鼓舞中,如:年鼓、葛慶鼓和攔路鼓,主要在重要節日或集會上表演,此類舞蹈不僅僅是文化展示,更是社區成員間交流與聯結的活動,通過鼓舞增強社區凝聚力,傳遞歡樂與祝福,促進社會和諧與團結。模擬勞動類鼓舞中,例如推磨鼓和插秧鼓直接源自苗族的農耕生活,此類舞蹈動作不只是對勞動過程的模仿,更是對苗族生活方式的贊頌和記錄,通過藝術形式傳達勞動之美和生活樂趣。模仿動物類鼓舞中,如:猴兒鼓、蛙鼓,展示出苗族人對自然環境中動物的觀察與理解,此類舞蹈不僅豐富了文化表達的多樣性,而且反映出苗族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思想。
(二)表演形式
1.單人鼓舞
松桃縣苗族單人鼓舞以其獨特的表演形式深刻體現出苗族文化的精神內核與社會功能。男子單人鼓舞通常展示粗獷豪爽的舞蹈動作和強勁有力的節奏,反映了苗族男性的勇猛與力量,常在節日和豐收慶典中表演,通過武術動作和模仿動物動作凸顯表演層次,如“猛虎下山”和“猴兒戲鼓”。女子單人鼓舞則以優雅舒展的動作為主,如:梳頭、照鏡等日常生活動作,展現苗族女性的溫柔與細膩,常見于春節及“椎牛”等重要社區活動。單人鼓舞的表演形式不僅是對苗族傳統生活方式的藝術再現,而且是對族群身份和文化價值的展示。單人鼓舞的技藝性要求表演者具備高超的身體協調能力和鼓舞技巧,以適應固定鼓位帶來的表演空間限制。
2.雙人鼓舞
貴州松桃縣苗族雙人鼓舞作為一種特有的表演形式,展現了苗族文化中的性別角色和社會互動。這一舞種分為男子雙人鼓舞、女子雙人鼓舞,以及男女混合雙人鼓舞,每種形式都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在表演中,兩位舞者位于一個鼓的兩側,通過對稱的動作和鼓點展現出和諧而富有節奏的美感。男子雙人鼓舞動作粗獷有力,主要展示苗族男性的勇猛和力量;女子雙人鼓舞則更注重動作的流暢與優雅,反映女性柔美的一面;男女混合雙人鼓舞則融合力量與柔美,體現性別間的和諧與互補。雙人鼓舞不僅要求舞者具有高度的鼓舞技巧和體能,更要求兩人之間有極高的默契和協調能力。
3.群鼓舞
群鼓舞作為一種集體性的文化表現形式,通常在大型節日或體育盛會中表演。其表演時多人協調操作多面鼓,如:梅花、方形或圓形陣勢。在群鼓舞中,舞者通常按性別和年齡分層,如:女子內圈,男子外圈,形成內外交錯的舞蹈序列,這種排列不僅是基于視覺美學的考慮,而且體現出苗族文化中的性別角色和社會結構。群鼓舞的核心在于其場面的壯觀和節奏感的強烈,鼓聲如雷,動作大而統一。群鼓舞的演出不僅是文化展示,更是民族團結和文化自豪的表達。此外,群鼓舞中對舞蹈動作嚴格要求,如整齊度和動作的協調,有利于提升其藝術性和表現力。
三、貴州松桃縣苗族花鼓舞的藝術特征
(一)服道特征
苗族花鼓舞的服道特征與相關道具形態是其獨特的藝術表現之一。首先,花鼓舞的相關道具包括鼓架、鼓、鼓槌和彩綢等。鼓架通常不高于一米,有交叉式和直立式兩種,顏色一般為紅色,以增強視覺沖擊力。鼓槌由青杠木制成,長短不一,末端系有彩色綢帶,表演時隨動作飛舞,增添視覺效果。彩綢主要以紅、綠、黃等顏色艷麗的綢子為主,長度約為鼓槌的三倍,使表演更加生動。其次,表演服飾充分反映苗族特色。苗族服飾歷史悠久,松桃苗族屬于“紅苗”,男女著裝各具特色。男子穿著格子合身便衣,下穿長花裙或大襠便褲,頭戴大黑頭帕或花帕,身上搭配銀飾。女子更為隆重,頭戴銀帽或黑頭帕,身著鑲花大肩衣、百褶裙等,全身配以銀飾。表演服飾不僅使表演者能夠直觀展現苗族文化特征,而且影響著整體的表演風格。最后,花鼓舞的服飾與表演者的動作相互呼應,展現出獨特的視覺效果。盛裝上的銀飾隨著表演者的舞動發出悅耳的響聲,與鼓聲相輔相成,增添了獨特的舞蹈美感。表演者在舞動時控制上半身動作幅度,保持頭飾平衡,步伐穩健,使服飾與動作相得益彰,充分展現出苗族人民的勞動智慧和藝術表現力。
(二)舞蹈形態
1.膝關節的蹲顫動律
在苗族花鼓舞中,動律是構成舞蹈形象的核心動作組合,而膝關節的蹲顫動作是其主要表現形式之一。隨著鼓點節奏變化,舞者雙膝自然地進行規律性的蹲顫,將蹲顫動作融入舞蹈節奏之中,可以使動作更加生動。苗族居民需要在險峻的山路上進行耕作和勞作,因此膝關節的屈伸和震顫動作成為其生活的一部分,也融入花鼓舞的舞蹈形態之中。膝關節的蹲顫動律在不同的表演場合和表現內容中呈現出多樣性。在表現勞動生活情景時,舞者以緩慢、大幅度的蹲顫來展現勞動艱辛;在祭祀活動中,舞者則以平穩、適中的蹲顫表達對神的虔誠和敬重;而在驅邪趕魔表演中,舞者的蹲顫動作則更加強烈,配以跳躍的舞姿,以展現神靈的威力和力量。
2.上肢的身法動勢表現
苗族花鼓舞的上肢動勢包括七種基本動作:沖、移、伏、靠、擰、傾、長,使得表演者的上半身在舞臺上展現出靈活多變的姿態,充滿剛勁灑脫的美感。同時,動作組合還可以產生新的動作元素,增強舞蹈表現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此外,花鼓舞表演中手腕的靈活運用也是其獨特之處。表演者通過手腕的繞、掄、翻、盤等動作,使舞蹈更加生動活潑,還運用各種基本手法,如:挑擊、劃擊、劈擊、沖擊、撩擊、云擊、點擊、背擊等,配合形體動作,使得擊鼓動作更加豐富多變。在擊鼓過程中,表演者需要同時進行舞蹈動作和擊鼓動作,非常考驗其節奏感和協調性。
3.靈活多變的步法
苗族花鼓舞靈活多變的步法展現了舞者的技巧和身體協調性。在苗族花鼓舞表演中,下肢動作要求腳下生根,同時還要求舞者具備敏捷輕巧的能力。基本的步法包括騎馬樁和矮樁兩種,其中騎馬樁要求前手擊后手舞,而矮樁則是雙腿下蹲,左右繞鼓上下翻打,這種訓練能夠增強下半身的穩定性和控制能力。此外,苗族花鼓舞還有豐富多樣的步法,包括八字步、麻花步、碎步、梭步、蹉步、丁字步等。為增強腳下的靈活性,在基本步法的基礎上,演變出復雜變化,如:梭步下山、移步踏花、舂步、提步踩田、矮樁步、猴靠步等,使表演更加生動活潑。表演者根據表演的需要靈活運用步法,使苗族花鼓舞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表現力。
四、貴州松桃縣苗族花鼓舞的發展演變
(一)服道的發展
苗族花鼓舞的道具經歷了從傳統兩面鼓到創新的多面鼓演變過程。1981年,苗族花鼓舞迎來一次重大改革,由龍云輝提出創新意見,制鼓大師龍求正等人設計制作了四面鼓。四面鼓由兩面鼓發展而來,分為兩種不同形狀,呈菱形和長鼓拼接。四面鼓的問世標志著苗族花鼓舞表演中鼓的形態發生根本性改變,不僅外形美觀,而且通過四個鼓面代表“春、夏、秋、冬”四季,寓意“一年四季、鼓舞四方”。隨后,五面鼓、六面鼓、七面鼓等創新型多面鼓相繼問世,豐富了表演形式。2009年,苗族花鼓舞邁出更加重要的一步,鼓王龍求正和鼓王龍云輝父子根據創意和設計首創象征團結、和諧、壯美的八面鼓。傳統的鼓面沒有任何圖案,而現在的鼓面上常常會繪制苗族特有的圖騰符號,如:牛、蝴蝶等,寓意豐富美好。此外,苗族花鼓舞的服飾也經歷了一系列發展。服裝顏色也從紅、黑、深藍向更加艷麗的色彩轉變,以滿足舞臺表演需要。設計師還通過夸張或弱化的手法,將服裝結構進行合理處理,以最大化滿足演員的肢體動作需求,提升其藝術表現力和吸引力。
(二)傳承方式的發展
苗族花鼓舞的傳承方式經歷從傳統的師徒口傳身授到多樣化發展。傳統的花鼓舞傳承主要通過師徒關系進行,鼓技高超的鼓師將自己的技藝傳授給學徒,確保傳承的純正性和完整性。另一種傳承方式是“親子傳承”,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教授花鼓舞技藝,這種傳承方式保證了傳統技藝的連續性。隨著社會發展,學校教育傳承成為重要方式之一。許多學校開展花鼓舞活動,將其作為課間或課外活動,或作為課程內容,通過學校教育傳承,花鼓舞得以更好地傳播和發展,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意義。此外,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也推動了花鼓舞的傳承和發展。高校引入花鼓舞課程進行課題研究,為花鼓舞的傳承提供更廣闊的平臺。民間組織的建立也為花鼓舞傳承提供一定支持。松桃苗族自治縣花鼓協會成立后,組織開展線下培訓、比賽等活動,促進了花鼓舞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三)表演形態的發展
松桃縣苗族花鼓舞的表演形態經歷了從傳統到現代的演變,展現出更豐富、更具藝術感染力的特點。傳統的花鼓舞表演形式主要采用雙面花鼓,表演者圍繞鼓點舞蹈,形成一定的舞蹈陣勢。隨著四面鼓等新型鼓的問世,表演形式更加豐富多樣,動作更復雜、難度更大。例如,四人表演時要求每人敲擊一個鼓面,動作協調一致;而八人表演則要求舞者并肩舞動,配合默契,使花鼓舞的表演形式更加壯觀和震撼。在動作要求上,傳統花鼓舞強調生活勞作中的動作,如“插秧鼓”,動作更加貼近生活,表現苗族勞作場景。而現代花鼓舞則更注重舞蹈動作的舒展和美感,舞者動作更加靈活多變,呈現出更高的藝術水準。此外,現代花鼓舞還加入更多的舞蹈元素和技巧動作,如:跳躍、轉身、翻滾等,使表演更富有情感和動感。同時,伴奏方式也發生變化,傳統的現場伴奏逐漸被錄音音樂所取代,使表演更加專業化和舞臺化。
五、貴州松桃縣苗族花鼓舞文化的傳承發展
(一)融合科技手段,創新舞蹈傳播
在面對現代化和全球化挑戰時,貴州松桃縣苗族花鼓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突破傳統傳承模式,創新性地融入科技手段,尤其是VR和AR技術。通過開發苗族花鼓舞的互動體驗程序,使得科技的應用不僅僅是技術的展示,而是深入文化傳承的每一個層面。用戶在虛擬環境中能直接學習舞蹈動作,體驗服飾細節與音樂節奏,沉浸式的體驗方式能極大地增強學習者的文化認同感和參與感。科技的介入,特別是VR和AR,為花鼓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和方式,使文化教育和傳承變得更加生動和直觀。此外,這種創新的傳播方式也符合當代年輕人的技術使用習慣和文化消費特征,有助于提高其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參與度。
(二)深化田野調查,精確文化定位
通過系統的田野調查,研究者能夠深入理解和記錄舞蹈的歷史演變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與功能。具體而言,田野調查通過實地觀察、訪談舞蹈藝術家及社區成員、搜集歷史文獻和影像資料等方式,全面收集數據。通過分析數據,揭示苗族花鼓舞文化隨時間變遷的內在邏輯。例如,舞蹈風格的變化可能反映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動、文化政策的影響、技術發展等。此外,服飾的演變可能指向生活方式的變化和文化認同的重構。音樂節奏的調整也可能映射出文化交流的深化。深度的田野調查為花鼓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宏觀的研究視角,為制定有效的文化保存和傳播策略提供了科學依據。通過精確定位苗族花鼓舞的文化特性和變遷規律,可以更有效地設計文化教育和傳承活動,確保這一獨特的文化遺產能夠適應現代社會需求,同時保持其原有的文化精粹。
(三)開發地方特色教育課程,結合學術研究
通過設計以苗族花鼓舞為核心的學術課程和工作坊,可以實現文化傳統與現代教育方法的有效結合。此類課程不僅聚焦于舞蹈技巧傳授,更重要的是通過邀請舞蹈學者和實踐者共同參與,使學習者能夠從多維度理解苗族花鼓舞的文化意義和表達方式。例如,學者們可以從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的角度解析舞蹈中的文化象征和社會功能,而實踐者則能提供從技巧到表演的實踐知識和經驗。這種課程設置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對苗族文化的深入理解,而且能培養其關于多文化視角的全球意識。通過實施地方特色教育課程,不僅有助于保護和弘揚苗族花鼓舞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有利于在全球文化多樣性的語境中展示一種積極的本土文化自我更新和對話方式。
(四)建立跨文化交流平臺,促進文化共鑒
通過創立一個專門的藝術交流平臺,定期邀請國內外的舞蹈團體與松桃縣苗族花鼓舞藝術家進行深入合作與交流,跨文化的對話不僅有助于展示苗族花鼓舞的獨特魅力,而且能夠推動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學習和理解。同時,可以通過組織國際藝術節、工作坊、講座及互動展覽等活動,使苗族花鼓舞藝術與世界各地的舞蹈藝術形式進行創新碰撞與融合,促進文化多元交流,擴大苗族花鼓舞在全球文化中的影響力。此外,跨文化平臺的建立還為學術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材料,學者們可以通過實地觀察和參與,更深入地研究苗族花鼓舞的傳統與創新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相互作用,如何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同時,吸收外來藝術形式的精華。文化共鑒的過程不僅有助于增進國際間的理解和尊重,而且為苗族花鼓舞的傳承開辟了新的視角和空間,使其更加生動、多元,且符合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
六、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貴州松桃縣苗族花鼓舞文化的形成、表現及其傳承與發展進行全面分析與研究,探討其多元化的文化表現形式和傳統特征,以及對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深入考察,強調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性,以及保護和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必要性。對于進一步研究,建議關注文化傳承策略的長期效果,并探索更多元化的保護和傳承模式,以適應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與融合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劉瀟.探究苗族舞蹈動作元素中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J].文學藝術周刊,2023(17):84-86.
[2]黃龍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體敘事與歷史記憶[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2(02):57-67.
[3]滿夢翎.舞蹈文化中的歷史敘事及其價值體現——以苗疆走廊的漢苗舞蹈文化為例[J].社會科學家,2022(07):154-160.
[4]余剛,黃詠,鐘小斌.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開發利用研究——以松桃苗族自治縣苗族花鼓舞為例[J].多彩貴州文化學刊,2020(00):207-218.
[5]彭曉虹.生的追憶·根的延續——貴州苗族鼓舞的符號敘述與重塑[J].藝術評鑒,2020(06):1-4.
[6]李鑫.“非遺”視野下的湖南少數民族民間舞蹈傳承與保護研究——以湘西苗族舞蹈為例[J].大眾文藝,2021(19):104-106.
[7]蒲志懷.族群記憶與表述——以苗族花鼓舞的起源及歷史流變為例[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8(04):90-94+108.
[8]陳正府.反排苗族木鼓舞的儀式過程與象征表述——以舞蹈人類學為視角[J].貴州民族研究,2020(04):61-66.
[9]黃大維.松桃苗族花鼓舞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8(10):156-157.
[10]黃汨,翁新國.貴州松桃苗族花鼓舞藝術文化的多維度解讀[J].貴州民族研究,2013(04):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