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可健 庚韋志
中圖分類號:G85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4.17.000
備注:null
作者簡介:楊可健(1997—),男,碩士研究生,初級-助教; 研究方向為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理論。
普通作者:庚韋志(1997—),男,碩士研究生,初級-助教; 研究方向為民族傳統體育理論。
作者簡介:楊可健(1997-),男,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理論
作者簡介:庚韋志(1997-),男,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理論
摘要: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期黨的理論新創,為中華文明的傳承和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南。中國武術文化的傳承發展,在時代之維上,受到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影響;在價值之維上,發揮賡續中華文脈、展現民族風采,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認同,踐行核心價值、塑造民族精神,加強國際交流、塑造國家形象的職責與使命;在原則之維上,堅持黨的領導、秉持人民至上、堅定自信自立的發展理念;在實踐之維上,以強化政治引領、拓寬傳播渠道、塑造文化品牌為路徑選擇。時代之維是武術文化傳承的前提條件,價值之維明晰了文化傳承的時代意義,原則之維明確了文化傳承的內在遵循,三重維度的共同推動,促進了武術文化傳承發展實踐維度的進行,從而推動中國武術文化的傳承和展開。
關鍵詞:習近平文化思想? 武術文化? 中華文化? 維度
The four dimensions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YANG Kejian1,GENG Weizhieng1
(1.Liaon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Dalian 116000,China)
Abstract: Xi Jinping's cultural thought is a new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the Party in the new era, which has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and provided a guid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culture has been influenced by the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and in the value, promoting the Chinese culture, showing the national style, strengthening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enhancing the cultural identity, practicing the core values, shaping the national spirit, strengthening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holding the people first, and independent, and in the practice, strengthening the political guidance, broadening th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shaping the cultural brand. The dimension of The Times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inheritance of martial arts culture. The dimension of value clarifies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the dimension of principles clarifies the internal adherence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the joint promotion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which promotes the practice dimens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culture, so as to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culture.
Key words: Xi Jinping cultural thought? Martial arts culture? Chinese culture? Dimension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關乎國本、關乎國運。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想文化工作的宣傳,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擺在發展的突出位置。習近平文化思想包含了一系列關于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論述,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行動指南。武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在長期的歷史發展形成了“具身認知、體用結合”的文化特征,這一文化特征高度契合了習近平文化思想“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鮮明品格[[]]。因此,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從時代背景、歷史使命、遵循原則、路徑選擇四個維度出發,對新時期武術文化傳承發展進行闡釋與解讀,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1 時代之維:習近平文化思想視域下中國武術文化傳承發展的時代背景
1.1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推進
“時代是思想之母,時代背景是理論體系不可或缺的前提”[[]],“放眼世界,我們面對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論斷的多次提及,表明了中國社會發展的外部環境產生了重大變革,面臨著機遇與挑戰。
20世紀末,國際格局開始向“多極化”方向發展,“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各國在文化、經濟等領域競爭加劇。機遇與挑戰往往相伴而行,進入新時期,隨著西方文化入侵的加劇與隱蔽,中國政治、文化等領域風險增加,思想輿論斗爭復雜,人民群眾對精神文明提出更高要求,為解決社會多方發展的實際問題,滿足人們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現實需求,習近平文化思想應運而生,成為推動新時期中國社會文化發展、構建中華民族文化標識、應對外來文化挑戰的理論基礎與導向。
1.2 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的涌起
進入21世紀,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加速演進推動產業結構的變革,生產方式的變革全面影響著社會發展的全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當今,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工業革命不僅推動了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還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當前,科技領域的創新與轉化成為各國博弈的重要戰場。在新興技術的加持下,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利用自身科技優勢將自身資本主義價值觀以一種更加隱晦的方式傳入世界,在向世界傳輸的過程中試圖打破現有“多元”格局形式,建立以西方為主的單極國際格局。同時,為打破以中國為代表的世界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趨勢,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常用輿論方式對中國進行“污名化”,從而阻礙中國社會的發展。
道路決定命運,命運決定未來,在這場新一輪的技術革命中,選擇正確的發展道路,牢牢把握意識形態的主動權、主導權,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科技發展之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成為習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科技之維。
1.3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新時期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時期,是習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社會基礎。
進入新時期,面對一系列新問題、新挑戰、新機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到了科學技術與文化文明必須兩手同時抓、兩手都要硬的關鍵時刻[[]]。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宣傳闡釋中國特色,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中強調: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堅持守正創新,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提出:“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文化建設方面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
在“兩個一百年”的交匯時期,中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面對社會矛盾需求的轉化、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夢的要求以及應對危機與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想文化領域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與指導,最終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
2 價值之維:習近平文化思想視域下中國武術文化傳承發展的歷史使命
2.1 賡續中華文脈,展現民族風采
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要“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中華文脈承載著中華民族世代積累的文明和文化,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物質文化財富。
武術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以中國傳統哲學體系為內核、以技擊為外在表達,以崇德尚武為精神體現,倡導習武者要文武兼備,在此長期要求下,習武者身上則會具有“正氣”(指坦坦蕩蕩、光明磊落、尊師重道、精忠報國的人格與氣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受到了西方文化全方位的影響,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在國內盛行開來,中華文脈的賡續和發展受到了嚴重阻礙。
進入新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全體高度重視對優秀民族文化發展和保護,武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自然而然地受到關注和重視,“崇德尚武、體用貫通”的中國武術不僅能夠培養人們“舍生取義、惟其義盡”的愛國精神,塑造“頑強拼搏、剛健有為”的民族精神,還能夠在賡續中華文脈的同時,展現出“一身正氣、和平自強”的民族風采。
2.2 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認同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支柱與靈魂,是推動國家和民族不斷前行的深層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
武術與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緊密相連,是中華文明成果的外在表達。武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通過武術文化可以窺見中華民族的精神理念、思維模式、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等,例如:武術中的健身、養身文化,能夠增強人民體質、增進民族健康;武術中的武德、武禮文化,能夠培養人們遵守重道、尊老愛幼、愛國守法的文化素養;崇德尚武的武術精神,能夠塑造敢于拼搏、剛健有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風采。國人習練武術不僅能夠增強體魄,更能夠在習練過程之中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體會到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從而加強對本民族文化的充分了解,提升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認同。
2.3 踐行核心價值,塑造民族精神
“我們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中華武術文化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基礎,是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和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因此,以武術來踐行和弘揚核心價值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手段。
“武德”“武禮”貫穿中華武術的始終,“武德”“武禮”的存在使得武術高度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武術作為一項以“技擊”為本質的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受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的影響下,使習武本身成為一種自我控制、約束暴力的過程,習武者在修武過程中深知武之暴力,因此,在使用武力時常懷善念,從而產生了“留力不留手”“三懼三不懼”“八打八不打”等規范。修武的過程,究其本質是習武者進行自我約束和規誡的過程,通過“外化于行,內化于心”的踐行方式,從而達到“武德”“武禮”與自身行為規范的合一。
“武德”與“武禮”的規誡,是中華傳統文化影響下武術發展的成果,習武者在踐行“武德”與“武禮”的過程中,形成了立德修身、忠誠勇毅、尊師敬道、遵紀守法、公忠體國的行為規范和內在表達,塑造了奮發向上、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高度契合社會核心價值觀核心要義。
2.4 加強國際交流,塑造國家形象
進入新時期,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對本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大力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國家形象”成為新時期中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目標和導向。
武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鮮明代表,以內容豐富、特點鮮明、底蘊深厚等特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因此,新時期武術文化的傳承對于講好中國故事、塑造國家形象有著重大意義。以武術文化塑造國家形象原因如下:
首先,武術文化吸收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核,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強調“和合”,崇尚“中庸”,這種文化特征能夠在國際交流中,塑造“愛好和平”的國家形象。
其次,中國武術強調“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處世之道,因此,在國際文化交流中能夠使各國了解中國的處世之道和行為方式,從而塑造“反霸權”的國家形象。
最后,武術文化是一種蘊含自立自強、敢做敢當的東方哲學體系,通過不斷的文化交互活動,能夠使得這種敢于擔當的武術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得以流通,從而塑造“有責任、敢擔當”的大國形象。
3 原則之維:習近平文化思想視域下中國武術文化傳承發展的遵循原則
3.1 明確政治站位,堅持黨的領導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和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障。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是當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關鍵一環,注重加強黨的領導是推動新時期中國社會發展的應有之義與根本要求。
新時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與部署,回答了宣傳文化工作的開展方向、遵循原則、戰略意義等重大問題,為新時期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新的時期,面對新的挑戰和機遇,既要當機立斷、乘勢而為,又要防患未然、防微杜漸,宣傳文化工作要適應時代、社會的發展變化,在堅持黨的領導下,不斷激發民族文化的創新力和創造力。因此,進入新時期,中國武術文化的發展要明確政治站位,堅持黨的領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路徑選擇,推動中華文脈的賡續,建設文化強國。
3.2 明確發展理念,秉持人民至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人民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立足點和落腳點,是構建文化強國的本質要求。
堅持人民至上,是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根本導向,中國武術文化的發展要立足于“人民至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武術文化傳承、創新發展的過程中,要將人民放在發展的核心位置,精準把握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從而講好人民故事,傳播人民力量。武術作為一種從“鄉土”中孕育而來的身體文化,自誕生之日起,“人民性”就是發展的始終,其歷史基礎、發展根基、服務對象均是以人民為主體。因此,面對發展的新征程,武術文化工作的展開要秉持“人民至上”的發展理念和價值旨歸,要將習近平文化思想所蘊藏的人民情懷貫穿發展的全過程、全方面,從而發揮服務人民、社會、國家的時代功能,進而傳遞時代精神和中華文化,推動文化強國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3.3 明確發展原則,堅定自信自立
自立自信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獨特氣質,集中體現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推動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最深層力量。因此,中國武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要秉承高度的文化自信自立的發展原則,走出一條自信、自立、自強的發展之路。
武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結晶,蘊藏著中國傳統哲學體系和行為規范的相關內容,是堅定文化自信、堅守文化自覺的重要載體。近年來,隨著黨和國家對宣傳文化工作的重視和指導,武術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如武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數目的增加、“武術之鄉”數量的增多、武術國際傳播的提速等,彰顯了武術的歷史底蘊與文明厚度,提升了中華傳統文化的自信自立。武術文化體系中蘊含著豐富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性格,究其本質,是與文化自信、國家自信緊密相連,“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庾信《周五聲調曲》),在應對新時期國家、社會、人民之需時,只有高度堅定文化的自信自立,才能夠不斷產生促進自身發展的“內驅力”。
4 實踐之維:習近平文化思想視域下中國武術文化傳承發展的路徑選擇
4.1 守正固本,強化政治引領
“守正”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論斷,是推動“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在武術文化的傳承過程中,只有在堅持黨的領導和民族文化主體性基礎上,使武術文化與社會文化相適應、與民族發展相協調,才能不斷推動自身的傳承與進步。
武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民族性格。新時期,中國武術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受到了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重視,《“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國武術發展五年規劃(2016—2020 年)》等相關政策的頒布為中國武術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了政策指引。因此,中國武術文化的發展要借此東風,堅持政策引領,深入挖掘中華武術文化的內在價值,將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適應、相協調,從而增強自身發展的生命力和活力。
4.2 創新驅動,拓寬傳播渠道
創新是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是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發展相適應的重要渠道,必須把創新擺在文化工作的重要位置。新時代伴隨著新科技的產生,把握傳播媒介的前沿科技,創新傳播方式,是推動武術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手段。
數字信息技術是當前科技發展的前沿科技之一,能夠為中國武術文化的創新發展提供重要契機和傳播渠道。因此,我們要抓住科技發展的機遇,積極將新技術的應用融入武術文化的傳承之中,5G、虛擬影像技術、人工智能等數字科技的產生為武術文化的傳播塑造了全新的渠道,武術文化的傳承者和推動者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成果,實現對傳統傳播媒介的重塑。近年來,隨著新興科技成果的不斷轉化,武術發展的科技應用不斷增強,如武術AI實驗室、“互聯網+武術+教育”、武術“云”科普等方式,推動了武術在傳播方式、敘述形式、教育模式等的創新升級,推動了武術文化的傳承發展。
4.3 融合發展,塑造文化品牌
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換,人們對文化、健康、教育等美好生活訴求愈發強烈。為應對新時期社會主要矛盾的發展轉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群體高度重視宣傳思想工作的開展,《“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中指出要加快文化產業創新、促進供需結構調整、推動文化產業融合、加強國際競爭力,從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文化強國”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義,文化強國既是文化事業強國,又是文化產業強國。因此,新時期武術文化的傳承發展要立足時代之需,加強武術產業的供給側結構調整,塑造文化品牌,增強武術產業發展的靈活性和適應性。武術文化品牌的塑造能夠增強武術在多元體育之中的競爭力,提升武術的影響力,從而推動武術文化的鞏固、發展和提高。在品牌塑造的過程中,要以“自信自立”為底線、以“文化底蘊”為核心,以“借鑒融合”為抓手,打造符合時代的武術賽事、拳種、旅游等品牌,讓武術以一種新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拓展發展場域。探索“武術+旅游”“武術+賽事”“武術+教育”“武術+拳種”“武術+影視”等一系列具有武術文化的特色品牌IP,推動武術文化品牌的塑造。
5 結語
偉大實踐產生偉大理論,偉大理論指導偉大實踐。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期黨的思想理論的創新成果,是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行動指南,明確了新時期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使命。推動中國武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踐行新時期中華文化歷史使命的內在要求,也是擺在每一位習武工作者的現實任務。在推動中國武術文化的傳承發展過程中,我們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遵循黨的領導、人民至上、自信自立的發展原則,通過強化政治引領、拓寬傳播渠道、塑造文化品牌的實踐方式為武術文化的傳承發展注入活力,助力文化強國、體育強國的建設,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論貫徹落實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精神[N].人民日報,2023-10-11(01).
[2] 陶文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體系[J].教學與研究,2023(11):5-16.
[3] 習近平接見2017年度駐外使節工作會議與會使節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17-12-1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1228/c1024-29734767.html
[4]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2.
[5]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10-27].https://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6] 李捷.習近平文化思想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4,(01):12-21.
[7] 充分認識“四個講清楚”的重大意義 努力開辟外宣工作的新境界[EB/OL].[2013-10-16].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1016/c40531-23223750.html
[8]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6.
[9] 習近平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13-6-2].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6/content_6884316.htm?device=app&wd=&eqid=ec383d550000d48300000006648986ee
[10] 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2033-7-8].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0/content_6907766.htm
[11]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225.
[12] 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4-11.
[13]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
[14] 以“七個著力”為切入點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EB/OL].[2023-10-27].https://www.gmw.cn/xueshu/2023-10/27/content_36922880.htm
[15] 習近平.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 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3-08-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