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大漆工藝的性質、特點進行研究,融合體驗經濟來推動大漆工藝的宣傳和發展,目的是為傳統大漆工藝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和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針對大漆工藝面臨的工藝問題和市場問題進行分析,結合實踐分析了慢生活俱樂部的體驗經濟案例。結果證明,將傳統工藝推向大眾化娛樂市場需要將體驗經濟與大漆工藝交融,探索教育、娛樂、餐飲、展陳行業與漆藝體驗項目的合作模式。以期為體驗經濟和大漆領域的學術研究和實踐工作提供參考,對社會行業和大漆工藝從業者具有實際操作性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大漆工藝;體驗經濟;非物質文化遺產;慢生活俱樂部;娛樂化市場
[中圖分類號]J52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12-0024-03
本文文獻著錄格式:蔣蔓.體驗經濟推動大漆工藝發展:以慢生活俱樂部為例[J].天工,2024(12):24-26.
一、大漆工藝艱難的復興之路
(一)大漆工藝走向復興面臨的挑戰
改革開放初期,側重發展工業品而忽視工藝品,導致全國漆器主要產地的漆產業陷入停滯、停產甚至解散的困境。漆器生產產業鏈分工出現斷裂[1]。大漆工藝復興之路道阻且長,所面臨的挑戰有工藝難、成本高、市場需求偏低。為了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大漆工藝需要與現代元素相結合,積極利用新技術、新材料。這對于傳統大漆工藝的保留和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傳統大漆工藝推向娛樂化的大眾市場
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對大漆工藝的大力支持與發展,該工藝在各高校以及大漆工藝非遺傳承人中得到良好的傳承與發展。2015年以來,文化部(現文化和旅游部)聯合教育部發起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2017 年3月12日,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聯合制定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正式出臺,并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實施推廣[2]。
為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消費升級的需要,同時應對市場挑戰,大漆工藝行業需要不斷創新,不僅需要結合現代技術和設計理念,更需要將其推向娛樂化市場。據統計,過去三年,工藝美術創作的受歡迎程度激增。現在,工藝美術討論熱度不減,從業者需要把握這一時代風口,通過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成本來提升漆藝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可以整合現代材料和工藝,加入創新的設計元素,以消費者喜聞樂見的方式,如販賣體驗(體驗經濟),以滿足現代市場的需求。還可以推動大漆工藝向更多的應用領域拓展,如家居裝飾、汽車裝飾、彩妝包裝等,以拓寬市場空間,提高知名度。
二、體驗經濟為大漆工藝的發展帶來新思路
(一)體驗經濟的特點
1998年,首次提出體驗經濟,它是服務經濟的延伸類型,是第四類經濟類型,緊隨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服務經濟之后。它著重于顧客體驗和滿足感,關注消費時顧客的心理體驗。體驗經濟具有兩個明顯特點:第一,強調顧客的體驗和情感感受;第二,與其他學科交融密切。
體驗經濟通過創新設計、個性化定制、互動參與和情感共鳴等手段,為消費者帶來獨特的感受和價值。康奈爾大學心理學教授特拉維斯·卡特(Thomas Gilovich)和托馬斯·季洛維奇(ThomasGilovich)的研究發現:“購買體驗比購買產品更讓人高興,它能讓人產生更大的滿足感。”[3]
在知網上搜索“體驗經濟”,可以看到體驗經濟和其他學科呈現出較強的交融性。截至2023年12月3日的知網數據表明,與“體驗經濟”相關的論文中出現頻次占比較高的學科是旅游以及美術類(見圖1)。作為第三產業的旅游業,它與體驗經濟關聯性極強,很多時候體驗經濟可以依附于旅游而出現,譬如云南旅游中的各類民俗手作體驗。同時,在知網搜索“大漆工藝”,相關論文中出現頻次占比較高的學科除了美術類之外,旅游學科占有23.53%的比例(見圖2)。該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漆工藝是可以借助服務經濟以及體驗經濟來實現自身的宣傳與發展的。
(二)大漆工藝的發展特點
歷史興亡、朝代更替,不同的社會制度影響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大漆工藝在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下,呈現出不同的歷史樣貌。大漆工藝發展至今呈現出以下四個特點:(1) 傳統與現代的融合;(2)國際化發展趨勢;(3)環保與可持續發展;(4)優秀文化振興需求。
(三)體驗經濟與大漆工藝之間的互助關系
1.“手作熱”帶來體驗經濟風口
2015年舉辦的一系列“中國設計”活動為體驗經濟開啟了新篇章,其中一則典型案例是北京設計周上以“手作之美”為主題的貿易博覽會。在這一年,中國設計走進了“手作之年”[4]。“手作熱”掀起了一股體驗經濟風潮。根據《中國手工藝消費市場調查報告》顯示,手工藝體驗項目在消費市場中從2018年的第9位上升至2020年的第2位[5]。另一組數據表明:通過線下展覽、市集等親自感受體驗是消費者最常見的購買方式[6],位列所有選項第一。
2.“手工制作”變成象征身份、地位的符號
法國著名社會思想家讓·鮑德里亞(Jean Bau drillard)在研究消費文化時指出:消費者從來不會自發地產生需求,消費實際上是“誘發”下的幻想,是消費者的文化想象,將消費行為視為凸顯自身地位或社會身份的符號。因此,自己動手制作、體驗大漆工藝等行為已經成為有時間和資本的象征,取而代之成為彰顯社會地位和生活品位的符號。
三、體驗經濟推動大漆工藝發展
(一)體驗經濟案例:慢生活俱樂部的宋代點茶體驗
慢生活俱樂部是一個私人運營的社團組織,創辦于2013年10月,該社團運轉方式是每周的活動組織策劃收取會員活動費用。該社團“手工美作”欄目點茶活動,該活動人數每場限制為12人。一場點茶體驗時間大約為3小時,活動費用為每人108元。該類體驗經濟活動在慢生活俱樂部中經久不衰,是慢生活俱樂部主打的項目之一。點茶活動在俱樂部26個城市都設立,每周一次,每場次12位會員參與,以1年52周算,每年直接參與人數624人,收到該活動訊息的人數達到30萬人,間接接收的信息群體可達到120萬人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和推廣方面,社團組織活動遠超表面價值。
(二)漆藝體驗項目的合作模式探索
在當代主流購物平臺淘寶、拼多多搜索漆藝體驗包,出現多條符合搜索條件的鏈接,商家出售經過多次髹涂的漆珠或漆鐲,體驗包里配備好所需要的砂紙、植物油、拋光粉,讓消費者進行最后一步的手工體驗。由此可見,漆藝體驗項目初見雛形,但未見大規模成功推廣的案例。
從慢生活俱樂部的點茶案例來看,該類型社團組織滿足了漆藝宣傳發展的必要條件。首先,慢生活俱樂部會員多為都市青年群體,擁有廣闊的社交圈,在該群體中傳播大漆藝術有助于提升漆藝自身的知名度以及社會認可度。其次,該都市青年群體出生在1975—1995年(約占70%),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較為全面的認知,擁有較高的消費力,愿意購買漆藝產品。漆藝體驗不僅可以在該類型體驗活動中創造營收,也為未來的消費市場做了先行鋪墊。與此同時,慢生活俱樂部的手作體驗也增加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漆體驗”項目,這一切都讓大漆藝術在社會客觀環境的主導因素下介入了情感,在“以人為中心”的過程中實現大漆藝術的可持續性與再更新[7]。
漆藝體驗可以與教育、娛樂、餐飲、展陳等進行合作,創造多樣化的互補效應,為雙方帶來共同利益。
1.教育
漆藝工作者可以與學校、藝術機構合作,開設漆藝課程和工作坊,給學生提供親身體驗、參與式學習的機會,從而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形式可以是長期課程或短期工作坊,性質為教育培訓。合作可以為漆藝工作者創造穩定的收入來源,為教育機構增加特色課程,滿足學生多樣化的藝術需求。
2.娛樂
漆藝工作者可以與娛樂場所合作,為游客提供創意體驗活動,如DIY漆藝手工、漆藝主題派對等。形式可以是包場活動或常設項目,性質為娛樂消費。合作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增加場所營收,為漆藝工作者提供更廣闊的展示和銷售平臺。
3.餐飲
漆藝工作者可以與餐飲場所合作,提供漆藝手工藝術品制作和展示,裝飾店鋪環境,豐富顧客就餐體驗。形式可以是合作推廣活動或店內裝飾項目,性質為商業合作。合作可以吸引更多顧客,為餐飲場所增加特色,提高品牌知名度。
4.展陳
漆藝工作者可以與博物館、藝術館合作舉辦漆藝展覽,展示傳統和現代漆藝作品,增加文化交流和展覽活動。形式可以是臨時展覽或長期合作項目,性質為文化交流與展示。合作可以為漆藝工作者提供展示平臺,增加作品曝光度,同時為博物館、藝術館增加新穎展品,吸引更多觀眾。
通過以上合作,漆藝工作者可以創造多元化的收入來源,拓展市場空間,提高關注度和認知度;對合作方來說,能增添特色項目,增強吸引力,提高商業競爭力。因此,雙方均可從中受益。
(三)體驗經濟為大漆工藝發展帶來的價值
1.經濟價值
體驗經濟為大漆工藝行業帶來了新的收入來源和商機。案例分析顯示,大漆工作室成功地利用線下大漆工藝體驗課程,不僅提高了39%年收入,還刺激了大漆工藝產品的銷售,成為工作室盈利的重要來源。
2.社會價值
體驗經濟促進了人們之間的社交互動、知識分享和社區參與。2023年9月13日,成都市婦聯開展“蓉城女性文創空間”系列公益活動——大漆漂流扇手作體驗,不僅為社區提供了一個文化交流平臺,也促進了當地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交流。
3.文化價值
體驗經濟為大漆工藝注入了新的活力,促進其與當代文化的融合,并推動了其可持續發展。“大漆世界:變·通——2023湖北漆藝三年展”于4月7日在湖北美術館開幕,該美術館舉辦的大漆工藝展覽不僅吸引了大量游客,提高了公眾對該藝術形態的認可,也為傳統工藝的保護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結束語
體驗經濟注重消費者體驗和情感共鳴。大漆工藝作為一種富有歷史和文化內涵的傳統工藝,在體驗經濟的推動下,能與消費者建立情感聯結。體驗經濟為大漆工藝的發展帶來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價值,不僅促進了娛樂市場對大漆工藝的認識、創新,還凸顯了大漆工藝本身的價值,在促進其可持續發展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此,體驗經濟與大漆工藝之間的互動具有變革性意義,彰顯了在不斷變化的市場中傳統與現代的共存潛力。
參考文獻:
[1]蘆松敏.中國漆藝教育的現狀、成因與體系建構[J].中國生漆,2018,37(3):29-34.
[2]陳岸瑛.從復興走向振興: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道路[J].藝術生活·福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9(1):49-59.
[3]張黎,個人想象與集體認同:手作設計的當代意涵[J].裝飾,2016(2):86-88.
[4]孫凝異,彭一.2020中國手工藝消費市場調研報告[J].中華手工,2022(3):114-121.
[5]何佳,張犇.手作藝術助力非遺傳播的可行性探析[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22,36(4):80-85.
[6]約瑟夫·派恩,詹姆斯·吉爾摩.體驗經濟[M].畢崇毅,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
[7]周彤.打破藝術與生活的區隔[J].藝術工作,2023(3):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