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虹菲 宋彩鳳 林寶翠
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強化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發展”。特殊兒童康復教育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健全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精細化社區服務,精準回應群眾訴求”,助力城鄉社區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環節,是樹立“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共同游戲、共同學習,促進特殊兒童潛能激發,為其社會化打下基礎”理念的重要途徑。文章通過圍繞分析五邑地區0—6歲特殊兒童康復教育的實施情況,對比廣東其他地區,歸納五邑地區特殊兒童康復教育在城鄉社區治理現代化背景下的不足與策略,為進一步完善特殊兒童康復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提出路徑優化建議。
關鍵詞:特殊兒童;康復教育;社區治理;建議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17-0008-04
一、研究概況
(一)城鄉社區治理
關于城鄉社區治理的研究,國外多數是從社會學角度出發,逐步擴展到與治理有關的政治學和管理學范疇。有學者將社區參與多樣化情況和治理作為研究對象,強調社區參與多樣化情況對解決治理中遇到的問題、發展的可行性和可持續性、體現決策民主的重要性等方面非常有必要。這些不同視角為國內研究提供了多角度思路。城鄉社區治理不斷成為國內學術研究的重點議題,相關研究成果呈現直線型的增長趨勢,主要集中在社區人口、社區空間、社區文化化等綜合性研究、社區治理理論研究以及社區治理體制等專題性研究方面。[1]但從其他學科進行探討的文獻較少,從特殊兒童康復教育這一“小切口”的相關研究內容更少。
(二)特殊兒童康復教育
國外特殊兒童康復教育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制度和環境,政府層面上,相關的政策保障和經濟措施已經較為完善,但部分特殊兒童家長仍對學前融合教育有矛盾心理。同國外相比,我國在政策環境和經濟條件的支持方面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家長對特殊兒童康復教育的態度也大不相同。目前大多研究為對國外先進經驗的介紹,基于新時代城鄉社區治理背景下對特殊兒童康復教育的實踐研究較少。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立足特殊兒童康復教育高質量發展理念,通過總結五邑地區的經驗,旨在推動普特融合教育,推進新時代城鄉社區治理現代化發展。通過研究五邑地區特殊兒童康復教育發展在推動城鄉社區治理現代化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具有針對性的對策。
三、研究過程
(一)研究對象
調查對象為特殊兒童教師、社區群眾與特殊兒童家長,訪談對象為各地兒康中心負責人與一線教師,跟蹤觀察對象為江門市P區特殊兒康中心56名個案。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實地訪談與追蹤觀察法。根據實際情況制訂特殊兒童教師、社區群眾的兩類調查問卷,根據特殊兒童家長對特殊兒童康復教育的需求與滿意度制訂家長問卷量表。通過實地考察與訪談,獲得江門市三區兒康中心及所在社區的資料和數據。通過對56名個案跟蹤觀察,了解普特融合教育與社區融入情況。通過橫向對比,總結先進經驗,最終根據量化與質性分析結果,提出對策。
(三)研究描述
1. 總體情況概述
問卷調查上,向特殊兒童家長發放需求與滿意度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43份,有效率為84.4%;向兒康中心及相關單位教師發放現狀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868份,有效率為99.3%;向所在社區群眾發放現狀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501份,有效率為99.8%。
實地訪談中,線下訪談江門市三區兒康中心負責人,線上訪談五邑地區的康復教育機構與相關政府部門。并向廣州、佛山相關單位進行訪談與調研,對比分析,總結提煉先進策略。
實踐追蹤上,分別實踐追蹤江門市三區的特殊兒童,其中針對P區56名個案跟蹤觀察一年,了解普特融合教育與社區融入情況。
2. 樣本情況分析
(1)特殊兒童康復教育現狀調查區域分布分析
本次調查為五邑地區及廣東其他部分地區。通過地域對比分析,分析特殊兒童康復教育現狀,并提出推廣建議。使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運用跟蹤觀察進行縱向分析。對廣東部分地區的相關部門負責人、社區群眾、特殊兒童家長等進行調查與訪問,掌握量化和質性材料。
(2)特殊兒童康復教育家長問卷量表分析
以江門市三區0-6歲特殊兒童的家長為主要調查對象。了解家長在特殊兒童康復教育的需求與滿意度方面的情況,并從家長視角分析在城鄉社區治理現代化過程中特殊兒童康復教育的現狀與不足。
康復教育需求上,0—6歲特殊兒童康復教育的需求程度很高,幾乎全部項目分數處于4分以上。其中教育內容的需求最高,平均分為4.503。表明特殊兒童家長十分重視教育理念,注重兒童康復教育內容。
滿意度情況上,整體上特殊兒童康復教育滿意度中等,大多項目得分處于3.5分左右。其中對于教師職責的滿意度最高,平均分為3.978,其次是教育內容滿意度、便利服務滿意度,平均分數分別為3.893、3.736。專業支援滿意度最低,平均分為3.700。
(3)特殊兒童康復教育教師與社區群眾問卷分析
通過對教師與社區群眾問卷數據對比分析發現,特殊兒童康復教育活動融入社區活動頻率較少,但融入社區治理的群眾意識較強;特殊兒童康復教育的單位歸屬性質多樣且師資團隊較為豐富,但特殊兒童康復教育保障機制有待完善。
(4)特殊兒童康復教育縱向追蹤觀察情況分析
通過跟蹤社區融入情況發現,心理融入頻次較高,說明社區的包容性和接納性比較強;社交融入頻率越來越高,說明特殊兒童及家長主動融合意識較強。物理融入中特殊兒童享受公共服務的頻次較高,說明社區治理現代化過程中對特殊兒童康復教育的硬件設施建設越來越完善。
(5)部分地區特殊兒童康復教育橫向對比分析
五邑地區可借鑒廣州市經驗,搭建不同層級、不同部門、不同單位間的“紅聯共建”,發揮各層級黨支部優勢,整合資源開展特殊兒童康復教育工作;借鑒佛山市“五個率先”特殊教育發展工作機制,學習吸收特殊教育支援服務云平臺和開發送教電子課程技術。
四、研究結論
(一)先進經驗
1. 精準落實理念
近年來,五邑地區逐步提高特殊兒童康復資助標準,加強特教中心建設,完善康復救助服務體系。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貫徹強化學前特殊教育普惠發展,精準落實“幼有所育”“弱有所扶”理念,從特殊兒童康復教育高質量發展層面助力城鄉社區治理現代化。[2]
2. 明確強化機制
依托江門市政府、市殘聯、市衛健委、市教育局等多個政府職能部門聯合統籌,具體指導特殊兒童康復教育中心、各幼兒園、特殊教育學校等單位,連接婦女兒童研究會、社會愛心企業、社區社工組織引導特殊兒童個人及家庭參與聯動、協同共建,形成“四級聯動”“協同創新”的康復教育發展機制。
3. 深化舉措開展
一直以來,五邑地區高度重視0—6歲特殊兒童搶救性康復工作。出臺的《江門市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實施方案》加強了多部門、多學科協作,全力推進“家庭—學校—社區”一體化育人模式,從架構組織、內容實施、支持保障等方面深度融合,幫扶共建。[3]
4. 全面提高意識
江門市政府于2022年12月印發了《江門市殘疾預防行動計劃實施方案(2022-2025年)》,加強了殘疾預防知識的普及,精準實施康復教育服務,通過加大支持保障力度,推動康復醫療服務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社區人民群眾的預防意識和康育結合意識。
5. 提升示范作用
江門市重點打造社區康園服務網絡,推行機構服務星級評定管理機制,推動服務提質增效。打造和諧共享的城鄉社區治理新局面,起到了示范引領的作用。
(二)問題分析
1. 特教特辦,特殊兒童康復教育保障機制不夠明晰
在數據統計和訪談中發現特殊兒童康復教育單位的歸屬性質比較多樣。可看出政府各職能部門都十分關注特殊兒童的康復教育高質量發展,多方參與協助管理;但專門針對0—6歲特殊兒童康復教育開設的公辦獨立性單位不多,康復教育保障機制不明晰。
2. 融合教育,特殊兒童康復教育治理能力有待提升
調查數據顯示特殊兒童康復教育融入社區治理的群眾意識較強,融入社區活動的頻率不高。說明在康復教育組織管理、社區軟硬件設施建設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從而推動特殊兒童康復教育高質量發展。
3. 智慧網絡,特殊兒童康復教育云端建設需要加強
云端建設是城鄉社區治理現代化發展中的一部分,在橫向對比中發現江門特殊兒童康復教育的智慧網絡建設有待加強,線上課程技術有待開發。
4. 資源整合,特殊兒童康復教育品牌項目繼續開發
在縱向追蹤觀察中發現特殊兒童更容易接受藝術特色教育,可考慮在課程設置和康復輔助支持中開發品牌,推動特殊兒童康復教育高質量發展。
5. 推動治理,特殊兒童康復教育宣傳力度優化提升
在實地走訪調研中發現,要提升職業化能力素養,優化特殊兒童康復教育的路徑,及時回應社區群眾需求及特殊兒童群體需要。在康復教育宣傳力度上仍需下功夫。
五、建議與對策
(一)健全長效機制,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1. 健全“制度+經費”雙重保障
建立健全特殊兒童康復教育的工作長效機制,明確政府各部門責任,梳理五邑地區特殊兒童康復教育單位屬性及規劃管理,明確各層級職責與任務。落實經費保障,確保0—6歲特殊兒童康復教育專項經費專款專用,同時讓更多社會組織與慈善企業等進行康復教育投資。
2. 打造“頂層+基層”雙向互動
做好0—6歲特殊兒童康復教育管理人員的頂層設計,統籌協調各區級特殊兒童康復教育的相關工作,自上而下形成良好的溝通互動。做好各區級、村級人員配備,配足配強0—6歲特殊兒童康復教育的專業人員。通過良好的頂層設計、基層配備,強化上下雙向互動機制,使康復教育體系落到實處。
(二)完善政策規定,強化監督提升融合效果
1. 參照江門政策規定,強化考核體系
參考江門近年來關于特殊教育的政策文件規定,加強相關部門的考核,建立以問題為導向的考核制度,實行差異化績效評價考核,推進特殊兒童康復教育網格化管理。根據所涉教育、康復兩大重點工作以及對康園的管理權責,明確各板塊的牽頭部門與協作部門,實現資源共享一體推進。全力承擔特殊兒童康復教育需要,推動城鄉治理現代化發展。
2. 打造橫向區域融合,形成內涵提升
新的時代背景下提高融合教育服務的專業程度以應對多樣復雜的特殊需求,是特殊兒童康復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難點問題。[4]著力強化各地區專業指導中心功能,并聯合區教育局、區殘聯全面承擔研究指導、服務培訓、資源開發、質量管理等職責;依托醫院、高校和特校的專業人員組成領航團隊,支持滿足特殊兒童的整體需求;著力打造多領域協作互通的立體覆蓋模式,形成內涵提升。
(三)整合共享資源,著力減輕基層工作負擔
1. 加強部門聯動,減少基層工作量
總結特殊兒童康復教育多部門聯動的先進經驗,借鑒江門五邑地區“四級聯動”協同創新,優化康復教育路徑,減輕基層工作負擔,從而提升城鄉社區治理效能。
2. 推動智慧網絡建設,增強基層治理力
利用“互聯網+”思維,打造市、區、鎮、村的信息共享功能。可充分參考和借鑒國家正在建設的“低收入人員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和廣東省正在建設推行的“智慧救助”系統,不斷提升特殊兒童康復教育“智慧網絡”數據平臺的搭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
(四)打造地方特色,傳承文化深化康復教育
1. 深挖本土文化,擦亮地方品牌特色亮點
挖掘本土文化,打造地方特色。可借鑒江門市特殊兒童康復教育中心舉辦的特殊兒童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重點突出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形成品牌特色項目,促進特殊兒童康復教育高質量發展。
2. 依托五邑“僑情”,傳承非遺優秀傳統文化
充分利用五邑“僑情”特點,深挖本土文化,同時發揮港澳華人華僑作用,建立特殊兒童康復教育資助品牌項目,在將五邑“僑情”接續下去的同時,把五邑非遺傳統文化滲透到特殊兒童康復教育的實踐中,樹立特殊兒童康復教育的品牌項目。
(五)加大宣傳力度,踐行服務營造共治氛圍
1. 多方宣傳教育,強化民眾參與意識
通過網絡數字平臺搭建“線上+線下”多方宣傳教育,建立評價體系檔案,加大項目宣傳力度,強化服務追蹤評價體系,以社區為教育實踐評價基地,充分促進特殊兒童康復教育高質量發展。
2. 推廣專業服務,動員全民參與治理
通過社區實踐服務,推廣特殊兒童康復教育個別化教育,實現特殊兒童康復教育中心康復教育專業性、家庭教育指導親密性與社區康復教育滲透性三者的融合統一。[5]通過以城帶鄉的引擎作用,動員全民參與治理,準確把握城鄉社區治理現代化過程中特殊兒童康復教育的規律和特點,推進城鄉治理現代化。
參考文獻:
[1] 楊怡妮. 讓“隱形人”共享社區美好——社工介入特殊兒童社區融入服務項目[J]. 中國社會工作,2020(24):21-22.
[2] 丁勇. 強化特殊教育普惠發展讓每一個特殊兒童煥發生命精彩——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的心得體會[J]. 中國特殊教育,2022(11):8-13.
[3] 吳卓君. 江門市新會區賢洲社區治理居民參與研究[D].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20.
[4] 董福會. 康教結合,高質量實現特殊教育向學前延伸[J]. 現代特殊教育,2021(01):13-14.
[5] 高少華,周靜,王勇麗,等. 寧波市特殊兒童康復機構現狀調查[J]. 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20,18(03):226-228.
(薦稿人:李耀麟,廣東江門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授)
(責任編輯:黃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