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競儀 凌淑珍
摘? 要:近年來,加強海洋強國建設已經成為我國海洋事業發展的重大戰略方向。為培養高素質海洋事業人才,海洋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扮演著愈發重要的角色。文章通過對我國高等教育院校海洋教育發展狀況的梳理,分析了當前大學生海洋教育存在的問題和挑戰,并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對策,旨在推動大學生海洋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海洋強國戰略;大學生;海洋教育;問題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17-0034-04
海洋強國戰略是國家在海洋事務上維護自身權益,在涉海問題上追求自主、穩定、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方針。自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海洋強國”以來,海洋強國戰略已然成為我國海洋事業發展的重大戰略目標指引。在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過程中,培養具有海洋意識和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至關重要。大學是人才培養的殿堂和高地,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對其實施海洋教育對海洋強國戰略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意義。長期以來,受限于中國古代西向的文化交流政策及傳統觀念以及濃重的大陸性意識,中國國內高校涉海課程設置數量極為有限、大學生群體的海洋意識普遍淡薄。本研究從何以打破海洋教育面臨的窘境,培養更具海洋素養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大學海洋教育現狀與未來發展路徑展開探討。
一、海洋強國戰略目標對大學生海洋教育的意義
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目標要求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立足時代,對大學生開展海洋教育的主要目標在于培養其海洋意識、豐富其海洋知識,從而為促進海洋事務的發展、推動海洋科技的進步、維護海洋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一)強化大學生海洋權益意識與大學生海洋安全敏感度
海洋權益隸屬于國家主權范疇,主要包含國家海洋權力和海洋利益。當國家領土向海洋延伸,其便獲得了在海洋上屬于領土主權性質的、具有完全意義上的排他性與專有性的權力。伴隨著國際局勢的日益復雜化、國際社會戰亂與動蕩的加劇,“海洋權益”得以成為大眾視野中具有重要意義的議題。在此背景下,圍繞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的培養訴求,國內眾多高校的軍事理論教育與形勢政策教育重點融入了海洋權益內容。著重表現在對我國海洋權益憂患現狀的闡述、對我國海防邊防系統與海洋軍備實力的展現以及對涵蓋海洋資源、海洋領域主權的我國海洋權益主要構成部分的介紹。通過對大學生進行海洋權益方面的教育,大學生海洋權益與海洋安全意識得以提升,主要表現為擁有審視國際社會涉海爭端的是非觀、保障國家海洋權力的絕對遵循以及警戒海洋憂患現狀的清晰認知等。
(二)擴充大學生海洋科技知識儲備,培養海洋發展戰略后備人才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海洋強國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1]在海洋強國戰略發展規劃的指引下,高校海洋教育得以培養具有豐富海洋科技知識儲備的海洋發展戰略后方人才。伴隨海洋科技領域人才需求迫切程度的提升,國內高校開設了涵蓋海洋科學、工程、生物學、資源與環境等多個領域的海洋科技專業課程。立足于科技創新的時代潮流,部分瀕海或海洋類高校依托設置實驗課程、實習實訓和畢業設計的形式,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此外,高校積極開展海洋科技新型人才培養,中國海洋大學未來海洋學院、哈爾濱工程大學智慧海洋未來技術學院等相繼建立,為培養海洋未來科技領軍人才奉獻力量。以中國海洋大學為代表的部分高校積極推動“海洋+英語”課程建設,將英語作為教學語言教授本研課程,旨在培養海洋復合型人才。多措并舉下,高校學生對海洋的認知不再局限于擁有海洋權益意識,而是向擁有海洋科技知識儲備與創新實踐能力方向延伸。
(三)豐富大學生海洋人文知識與涉海文化記憶認知
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的。長期以來,生活在陸地上的中國人普遍受到大陸性極強的農耕文明與鄉土文化的影響,這使得中國傳統思想中海洋意識不強。隨著海洋強國戰略持續推進,海洋人文素養提升逐漸走入高等教育場域,海洋人文之美的教育意蘊日益為學術界所發現,高校海洋人文得以存在于具有人文性與導向性的語文課程、涉及遠洋航海交流與海洋開發的歷史課程、涉及海洋權益與安全的政治課程以及海洋區劃和海洋地理知識等課程中。[2]
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推進、國際跨文化交流版圖不斷擴張和人文社科研究者跨文化視域日益擴大,高校海洋人文知識的教育得以與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中外共同文化記憶相結合。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中非文化記憶”項目為例:項目依托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背景,以非洲文學作品、主流報紙媒體等資料為載體,從與中非共享海域有關的中非共同文化記憶并從共同的中非文化記憶為主題的非洲文學想象、海上絲綢之路上中非文學的互動等層面找尋中非共有的涉海文化記憶,并借助自媒體途徑將研究成果向大學生群體展示。項目的推進一定程度上達到了豐富大學生群體海洋人文知識、提升大學生涉海文化記憶認知水平的目的,呼應了“一帶一路”倡議的時代期許,也為海洋強國戰略下大學海洋人文教育提供了新內容與思路。
二、當前海洋教育所面臨的問題
(一)教育體制問題
自海洋強國戰略提出以來,我國高校對海洋教育重視程度均有了一定的提升,但當前,我國海洋教育依舊存在一些體制性問題。其一是課程設置的不合理。依托現代海洋教育內容體系,完備的海洋教育的課程設置應囊括海洋資源與保護、海洋自然與科學、海洋經濟與社會、海洋歷史與文化、海洋軍事五個方面,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生態等多個維度。[3]近年來,國內海洋類學校與瀕海地區高校海洋教育課程設置逐漸完善。然而,很大一部分高校海洋類專業的課程設置有限,無法滿足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需要。更有高校目前暫無海洋類專業課程開設,這也間接導致此類高校大學生所接受海洋教育條件與資源極其有限。與此同時,大部分院校所開設的通識類課程中有關海洋教育課程占比較少,海洋教育的開展僅僅依托某些相關聯的通識類必修或線上選修課程,成為該課程的一個小節,進行簡單的、表層的講述。其二是師資力量的嚴重不足。由于海洋類院校相對較少以及人才培養單位缺少對海洋教育的重視,海洋領域專業人才年度產出較少,高校所需的海洋人才資源供不應求,海洋教育師資隊伍不夠完善,這不僅影響了教學質量和科學研究的進展,也使得高校大學生群體難以接收到系統、全面的海洋教育,難以建立高水平的海洋知識體系。
(二)教育質量問題
長期以來,受到地域環境、物質條件、學校涉海課程教師教學水平限制,我國當前大部分高校的海洋教育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環節不夠充分,教學質量難以保證。就內陸高校(尤其是西部地區高校)而言,遠海的地理位置使得大學生接觸海洋教育資源有限、開展實地調研困難,實踐鍛煉機會的缺乏導致大學生的海洋知識理論與實操大幅脫節,這也成了限制內陸高校大學生海洋知識素養全面提升的一大問題。由于內陸地區不具備海洋高校且缺乏海洋專業用人單位,海洋人才往往流向沿海地區,加之近年來海洋人才年齡結構不合理,人才老齡化問題突出的現狀,[4]內陸高校多面臨海洋人才短缺、“用人荒”的問題,高校不得不降低招聘門檻,這也間接導致了高校海洋教育教學質量的下降。
(三)人才培養問題
我國當前海洋人才培養模式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一是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不匹配、高校海洋教育與產業需求脫節的問題。由于接受理論培訓的同時較少輔以實踐鍛煉,一些海洋類專業大學生在實際工作中實踐能力欠缺,無法滿足社會對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受地域、物質條件以及教育團隊專業偏向的種種限制,高校海洋教育與海洋產業真實需求存在較大偏差。這一方面導致了近年來畢業生難以迅速適應和融入海洋產業就業市場,造成了人才供需的不匹配;另一方面也使得畢業生中從事高校教培行業的海洋人才持續向大學生輸出與市場脫節的海洋知識體系。長此以往,部分高校海洋教育便形成了非良性的閉環。
其二是海洋領域人才流失問題。首先,海洋科學研究需要大量學術資源,包括實驗設備、數據采集工具和科研經費等。部分高校在獲得相應資源上面臨較大困難,高校海洋人才發展受到限制。其次,科研的成功需要完善的科研支持體系,例如科研項目的立項和申請過程,以及科研成果的評估和認可機制等。海洋領域科研支持體系的相對缺乏導致部分人才最終選擇離開海洋領域尋找更有發展潛力的機會。再次,涉海專業人才收入和職業發展不及其他領域。相對于薪資水平更高、職業發展空間更廣闊的新興精尖領域,海洋領域人才面臨較低的薪資待遇和相對較少的晉升機會。人才激勵政策和高薪聘用機制的缺乏最終導致了海洋人才流失與斷層。[5]最后,高校海洋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缺乏交流和合作機會。海洋科學研究與創新需要與地質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多學科開展交叉合作。然而部分高校海洋跨學科交流合作機會有限,研究人員的學術發展與創新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最終導致人才選擇離開海洋領域。
三、海洋強國戰略下大學生海洋教育的策略與對策
(一)加強高校海洋學科與海洋師資隊伍建設
新時代海洋強國戰略對高校開展大學生海洋教育提出了更高標準的要求。為更好地滿足未來海洋產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高校應加強海洋學科的建設。一方面,高校應針對海洋領域科研與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調整和優化海洋學科設置,例如設立更多與海洋經濟、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海洋環境保護緊密相關的專業,培養適應未來海洋產業發展需求的專業人才。另一方面,高校也應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在海洋科學與工程技術、海洋管理與人文社會科學等多領域開展交叉學科建設,提升海洋學科的綜合實力和創新能力,培養“海洋+”復合人才。
同時,各高校海洋開展教育需要建設一支高水平、專業化、復合型的師資隊伍。因此,高校開展大學生海洋教育必須加強對師資隊伍的引進與培養工作。一方面,建立健全海洋教育師資培養機制,通過實踐活動,專家面對面,與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涉海企業合作對話,培養一批高水平海洋教育教師。另一方面,面向國內、國際平臺吸引優秀的海洋科研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條件和待遇,提升人才的歸屬感和工作積極性,既招得來人才,也留得住人才。積極對話國際知名海洋科研人才和教育家,促進涉海學科國際化交流與合作,提升高校海洋教育的國際化水平。
(二)完善高校海洋教育教學環節
在海洋強國戰略指導下,實踐教學是培養大學生實際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關鍵環節。高校尤其是內陸高校,開展海洋教學不應囿于理論講解,而更應注重實踐教學環節的設置與開展。因此,高校應加強科研平臺的建設,為學生提供更為優質的科研條件與資源。通過與海洋工程公司、海洋科研院所等開展合作,尋求實踐教學的場地和機會支持。建設海洋科研實踐訓練基地,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大學生的海洋技能和實踐能力。瀕海高校也可通過建立海洋科技園區等方式搭建科研與產業間橋梁,推動產學研一體化建設,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解決海洋產業領域“卡脖子”難題。高校應當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海洋科研項目(如航天與海洋綜合觀測項目、深海科學與技術研究項目等)、孕育海洋領域創新創業項目,培養大學生科研思維和能力。最后,高校也應當加強與地方政府的合作,積極向政府爭取高校海洋教育扶持政策措施,為高校海洋教育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經濟支持。
(三)提升高校海洋教育教學質量
為保證高校海洋教育的質量,高校需健全海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估工作。各大高校應共同建立一套涵蓋高校海洋教育教學質量、師資隊伍建設、實踐教學、科研創新等方面的科學完善的海洋教育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對各高校的海洋教育教學開展全面評估。評估結果則可以作為高校進行教育教學領域問題改進和模式優化的依據,提高海洋教育質量和水平。拓寬國際交流與合作渠道也是高校提升海洋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海洋強國戰略要求高校海洋教育具有國際化視野和競爭力。高校應面向國際社會,積極拓寬國際交流溝通、合作發展的渠道。國內各高校應加強與國外優秀高校的合作辦學,引進國外先進的海洋教育教學理念與方法,提高自身海洋教育的質量和水平。高校也應建立海洋人才交流機制,推動海洋專業人才流動與技術轉移,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國際交流項目,培養大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高校還應積極組織師生參與國際涉海問題研討會議、海洋教育發展論壇等,吸納國際領域中在海洋教育與學科發展上的前瞻性成就,并向國際學術界分享和推廣國內高校的海洋教育經驗和成果。
四、結語
今時今日,建設海洋強國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舉措,而涉及海洋通識教育、海洋素質教育、海防軍事教育、海洋專業教育的大學生海洋教育則是培育新時代全面發展的大學生乃至海洋人才的關鍵環節。[6]在海洋強國戰略下,開展海洋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向我國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傳授涉及海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生態、軍事領域的知識、塑造新時代大學生的海洋意識,更是豐富當代大學生海洋素養、塑造海洋強國發展戰略背后的新型海洋戰略型人才。站在新時代的重大歷史節點上,加強高校海洋學科與海洋師資隊伍建設、完善高校海洋教育教學環節、提升高校海洋教育教學質量,我國高校海洋教育必然會抓住海洋發展的時代機遇,為國家、為社會輸出更多的發展后備兵、創新先鋒人。
參考文獻:
[1] 立風. 走向蔚藍 中國海洋科技破浪前行[N].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06-18(09).
[2] 劉訓華. 海洋人文之美的教育意蘊[J]. 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44(05):6-10+18.
[3] 徐朝挺. 現代海洋教育內容體系建構與區域推進策略[J]. 上海教育科研,2016(03):83-85.
[4] 張娟娟. 我國海洋人才隊伍建設的問題和對策研究[J]. 商,2015(49):26-27.
[5] 王芳. 我國海洋人才隊伍發展現狀和建議凝聚人才須精準發力[EB/OL]. (2020-05-07). https://www.mnr.gov.cn/dt/hy/202005/ t20200507_2511293.html.
[6] 王芳,王瑞金,呂明,等. 海洋強國戰略背景下的大學生海洋教育[J]. 教育現代化,2016,3(38):146-147.
(責任編輯:邵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