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水香 石蕙
摘? 要:伴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輕應用技術的快速發展及融合,移動終端設備日益普及,基于移動輕應用技術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在移動輕應用技術賦能下,高校課堂教學借助移動終端及先進技術教學,學生隨時隨地即可學習。移動學習為高效學生提供一種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進行學習的嶄新體驗,得到了廣大大學生的普遍歡迎與響應。移動輕應用技術對高校課堂教學及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產生了深遠影響。文章圍繞高校課堂教學,分析了移動輕應用技術在實際中的應用模式,總結了有效路徑,即借助移動輕應用技術可以實現全域教學、生態學習;創新教育內容;升級教學方法和優化教學改革,以期能切實實現高校課堂教學改革及優化的目標,真正提高高校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移動輕應用技術;高校課堂教學;教學場景;技術賦能
中圖分類號:G42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17-0050-04
在我國教育體系中,高校教育是最為重要的一環,是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重要陣地。目前,高校教學中許多教師仍停留于傳統教學模式,僅重視知識的灌輸,忽視能力的培養。近些年,教育部關于“移動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計劃的實施,為教師運用移動輕應用技術賦能課堂教學帶來了啟迪。教師利用多媒體、移動通訊及移動輕應用技術,在校園內實現隨時隨地引導學習,對于提升高校教學質量及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具有積極意義。
一、移動輕應用技術賦能高校課堂教學的模式概述
黨的二十大提出了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這是第一次對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戰略展開了整體部署,并強調要對其進行系統規劃及整體。在2023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了“統籌推進”和“縱深推進”兩方面的要求。在此種情況下,越是處在技術革命和教育改革的歷史交界處,越是要重視技術和教育的深度融合,這對明確教育與數字技術之間的相互作用及移動輕應用技術推動教育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1]目前,在移動輕應用技術賦能高校課堂教學時,常見的模式有如下幾種:在“校園科技強化”模式下,“教”與“學”同步進行,并利用科技力量來強化教學效果;高校課堂教學混合式發展,在移動輕應用技術賦能下,將傳統課堂授課與網絡授課相結合,使學生既能在學校中學習,又能在網絡上學習;移動輕應用技術賦能非同步在線學習,在非同步在線模式下,授課與學習均在網絡上進行,不存在實時教室;雙時線上學習,授課與學習可以在網絡上實時進行;[2]混合靈活課堂,此種課堂模式具有極大的靈活性,把面對面授課和網上授課放在一起。移動輕應用技術賦能下的此種教學法類似于混合型教學法,但該教學法可以讓學生按照自己的需求和學習環境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如上所述的幾種移動輕應用技術賦能教育模式均含有移動輕應用技術教學要素,表1列出了不同教學模型,為學生學習提供了更多選擇空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地學習,以提升學習體驗。[3]
二、移動輕應用技術賦能高校課堂教學的場景分析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移動輕應用技術的應用已成為影響高校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因素。[4]如今,進入智能時代,移動輕應用、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成為支持課堂教學改革的新動力,為推動移動輕應用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如圖1所示)。課堂是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陣地,移動輕應用技術在賦能高校課堂教學時,在諸多場景中均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移動輕應用技術賦能精準教學場景
在高校課堂中,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活動主要從三個階段進行。一是課前階段,以學情分析為核心,教師可以利用移動輕應用技術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與診斷,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畫像。[5]在此基礎上,實現基于移動輕應用技術的智能備課,并將預習任務智能地推送到學生的學習終端。
二是課堂教學階段,強調多維互動是課堂教學的重點。[6]以三維全息課件為代表的新的教學內容,將有助于構建多模態課程資源,并實現師生、資源、環境等多因素的多維度動態互動,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高級思維能力。
三是在課下階段,注重個體化指導。通過智能代理服務,實現自動化學習提醒、課程更新提醒以及學情分析反饋,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更為精確的服務,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7]
(二)移動輕應用技術賦能在線學習場景
以學生為主體的在線學習活動,主要是通過提供高質量的學習資源、創設在線學習情景等方式提高課堂的服務效率。教師可以利用云教研和協同辦公來幫助學生在課后進行鞏固練習,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在移動輕應用技術支持下,學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主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途徑,從而達到高效學習的目標。[8]在人工智能、全息等技術支撐下,學生可以在網絡上任意切換各種不同學習場景,從而得到沉浸式的學習體驗,并與周圍環境和資源進行遠程互動、實時互動,為靈活學習提供便利。[9]
三、移動輕應用技術賦能高校課堂教學的多元路徑
(一)移動輕應用技術賦能全域教學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若要實現課堂教學轉型及改革目標,就必須將移動輕應用技術融入全域融教學中,創造出新的移動式教學情境。[10]教育“新基建”是推進課堂教學數字化轉型的核心,也是實現課堂減負、提質、增效的重要實踐依據。以“新基建”為基礎的移動輕應用技術賦能課堂通過聯通不同類型的智能終端,對課堂教學中各種互動行為所生成的異質數據進行融合與流動,即可實現全時空、全要素、多維度的智能感知。[11]在對課堂中教師現有教育教學活動所依賴的學習場景進行識別之后,根據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實際需求,構建并融合相應的學習場景,將智能教學平臺與互動工具合理地引入課堂,共同創造出線上線下、泛在互聯、人機協同、虛實融合的數字化課堂教學環境,打造出能支持教師“教”與學生“學”智慧發展的移動輕應用課堂模式,切實提高高校課堂教學能效。
(二)移動輕應用技術賦能生態學習
基于移動輕應用技術的高校課堂教學目標是為學生提供自主、深度、泛在學習的服務,提升移動學習資源的供給率及便利度,增強教學互動性和即時性。教育數字變革將以“移動輕應用技術鏈條”為主線,重構“學—測—評”一體化的新課程教學生態。一是教學的“自主化”,高校移動輕應用技術教學模式下采取的是線上移動學習、自主學習、泛在學習的混合教學方式,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需求學習。在充分的交流、互動和實際操作中,鞏固線上所學,解決學中的困惑,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
除此之外,基于移動輕應用技術的教學,以“反復化”方式為主,線上教學資源可以被重復學習,作業測試可以進行多次作答,虛擬仿真實訓項目可以被反復練習,這是移動化學習的主要特點。[12]高校課堂教學平臺擁有系統自動評卷判分、答案解析及題目答錯率分析功能,學生可以針對錯題查看答案解析,通過反復進行自測,從而達到以測促學的目的。當然,教師可以通過題目錯誤率,分析出學生還未掌握的知識,并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相關學習支持。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根據移動輕應用技術了解學生的學情,在課前、課中、課后,開展全程一對一指導,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服務,達到進步的目的。可見,在移動輕應用技術賦能學生生態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更為突出,其學習需求也得到了滿足。教師鼓勵學生積極采取移動輕應用技術進行課堂上的學習和課堂下的復習,為學生帶來更多自我提升的機會。
(三)移動輕應用技術賦能教育內容創新
在高校課堂教學改革中,依據聯通式學習理論,將課程內容與課程目標分解開來,并結合移動式學習特征,將課程內容與課程資源相結合,使課程資源在網絡中得以充分利用。在此基礎上,以學生為中心,以目標為導向,移動輕應用技術與課程內容相結合,即可賦能高校課堂教育內容創新。在基于移動輕應用技術的高校混合教育中,在線課程教學資源是“混合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高校網絡課堂教學資源作為網絡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移動輕應用技術的學習內容著重于“微化”,考慮到微學習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的特征以及學生的注意力、自我控制能力,視頻學習長度可控制在10—15分鐘之間。移動輕應用技術賦能的教學資源注重個性化,為不同水平的學生量身定做,側重多樣化資源,用不同形式來展示學習內容,既可以是專業教師講解的知識點,也可以是與課程內容有關系的客座教授講座,還可以是視頻或者圖文形式,通過廣泛收集網絡視頻供學生參考及學習。[13]
(四)移動輕應用技術賦能教學方法升級
高校課堂教學中,教師采取課前預習—教師引導—課中討論—課后鞏固的教學流程,課上對知識點進行梳理,課后總結歸納,最終形成思維導圖。在移動輕應用技術教學環境下,學生需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學習活動。課堂前,教師依據移動學習資源,對所要學的內容提出提綱,讓學生在課堂上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同時,教師可以在線查閱學生學習情況,并對學生所遇到的問題進行總結。在課堂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將零散的知識點構建知識體系,為學生布置小組討論的任務和要求,在討論完畢之后,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并對概念進行重新梳理,從而達到知識遷移和應用的目的。在進行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以反饋的內容為依據,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解決學生的疑問,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在課堂教學后,“移動微學”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拓展學習資源,并提供課程線上作業,讓學生能通過自學來鞏固所學的知識。當然,教師要定期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以此為依據制訂下一階段的學習計劃。
(五)移動輕應用技術賦能教學評價變革
由于傳統教學評價體系單一,高校教師應該對此給予足夠的關注,建立多層次、互動的在線教學評價體系。學校要做好對學生的評估工作,學生評教能成為對教師教學能力和質量進行評價的一個重要依據。但是,現在大部分高校的學生評教都是在學期結束時進行,這種方式主要是學生在系統中填寫評教分數或等級、填寫教學意見等。[14]此教學意見并不會直接反饋給教師,而是用來進行人員考評,這對于教學質量的實質性提升并沒有幫助。高校需改變這一現狀,把學生的評教內容和結果都反饋到教師端,這樣教師就可以在評教中得到啟發和反思,從而提升自身的教學質量。當然,在移動輕應用技術支持下,教師還可在線上加入“師生間的相互評價”和“師生間的相互學習”兩個環節。除此之外,高校還應該豐富評價指標與維度,強化對教學與學的形成性評價,從多個方面對教學進行具體、系統的評價,提高教學評價的科學性與可信度[15]。
四、結語
隨著移動輕應用技術的飛速發展,教育逐步向各個領域滲透,要求學校必須適應教育的全面數字化轉型趨勢。面對數字經濟的發展和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挑戰,用移動輕應用技術技術來推動課堂教學的數字化變革,從而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創造性人才,已成為一項非常有實際意義的工作。本研究針對我國高校課堂教學轉型的重大需求,聚焦“移動輕應用技術實質內涵,以移動輕應用技術為核心,建構基于移動輕應用技術的現代化課堂,并借助移動輕應用技術變革教學模式及完善教學評價,以期在新時期高等教育實施中,為實現課堂教學的移動化改造提供一定理論依據和可行途徑。
參考文獻:
[1] 張紅萍.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高校智慧課堂教學實施研究[J]. 山西青年,2022(22):54-56.
[2] 丁學. 信息技術環境下高校課堂教學師生互動路徑的探索[J]. 山東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2,25(05):68-70+77.
[3] 孫永生. 基于移動網絡技術高校體育課堂教學改革探究[J]. 鄂州大學學報,2022,29(04):85-87+93.
[4] 李楠,彭曉霞,葉文家. 移動增強現實技術在高校有機化學分子結構教學中的應用——芳香烴化學性質的翻轉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J]. 化學教育(中英文),2022,43(12):114-120.
[5] 楊希葳,劉志強. 深度學習視角下高校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反思及創新路徑[J]. 梧州學院學報,2022,32(01):93-98.
[6] 呂品. 信息技術環境下高校智慧課堂的構建策略[J]. 西部素質教育,2022,8(03):4-6.
[7] 賴明明. 移動互聯網技術在高校思政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 北京教育:高教,2021(11):56-58.
[8] 張航,傅曦琛. 融入移動互聯技術的高校外語課堂生態構建:理據、原則與策略[J]. 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1(09):4-6+10.
[9] 馬濤. 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高校課堂教學改革探析[J].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20(30):84-86.
[10] 張永芳. 信息技術背景下高校課堂教學創新探究[J]. 文教資料,2020(28):184-186.
[11] 郁棟. 信息技術背景下小學語文高校課堂的構建探究[J]. 當代家庭教育,2020(08):19.
[12] 寇曉慧. 信息技術下的高校課堂教學的創新研究[J]. 中外企業家,2020(06):209.
[13] 吳世玲. 基于信息技術的高校課堂師生交互效果研究[D]. 延吉:延邊大學,2019.
[14] 賀艷斌,王金勝,楊金香,等. 慕課及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地方高校課堂教學的影響[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9(11):64-65.
[15] 鄭華昌. 基于智能移動終端的人臉識別技術在高校課堂考勤中的應用研究——以江門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9(10):222.
(薦稿人:歐先鋒,湖南理工學院信息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黃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