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偉 趙志民 李雨慶
在田野間穿行,常常能遇見一位個子高大的農民,他是滕州市潤禾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滕州市食用菌協會會長楊帆。他以“合作社+協會+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因地制宜,積極發展食用菌產業,走出了一條小菌菇助推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當好領頭羊? ?講好致富經
2007年,楊帆創辦了滕州市潤禾食用菌合作社,14年里,食用菌種植從無到有,并且成為帶富一方的大產業。讓人意外的是,這家合作社的最初創立者,卻是個對農業一竅不通的“門外漢”。一個偶然的機會,楊帆發現食用菌種植商機,開始種植食用菌創業。這條路比他想象得要難走得多,挑選菌種、栽培技術、銷售渠道、加工方式……各環節的問題,讓他措手不及。那段日子楊帆經常失眠,但當想到回鄉創業就是為了帶動父老鄉親致富,再難也咬牙繼續堅持。楊帆不斷推廣新技術,從個人種植擴展到多戶種植,從單一品種到多樣化,從傳統種植轉變為標準化種植,菌菇品種從2—3種發展到現在的珍稀、藥用菌類10余種,從季節性種植發展為全年種植,在產量和經濟效益上都取得了顯著成果,提高了社員的種植積極性。
引導社員互助? ?實現資源共享
為了促進合作社發展,楊帆積極引導社員之間加強交流和資源共享。合作社定期召開社員現場交流會,邀請國內院校技術專家和有較好種植經驗帶頭人在種植基地現場示范,使社員在和技術專家、科技帶頭人面對面交流中學有所獲。同時,社員間也保持著日常的信息交流,每當社員得到種植技術、管理經驗、銷售市場等方面信息,都會第一時間向楊帆匯報溝通,楊帆也會第一時間收集完善各類信息,及時與全體社員分享。
發揮互助功能? ?促進合作社發展
合作社積極推動社員之間的經濟、技術和信用互助。在經濟上,社員之間進行小額資金內部流通,相互支持;在技術上,楊帆作為“土專家”隨時提供技術支持;在資金短缺時,合作社向金融部門貸款,幫助社員解決資金問題。潤禾合作社目前年產各種食用菌包袋130余萬包,年產干、鮮菇25余萬公斤,食用菌產值達595余萬元,其他農產品及技術推廣服務收入達570余萬元,2022年實現年產值1165萬元。食用菌的種植不僅解決了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也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合作社每年僅土地租賃費就為村集體增收20余萬元,同時還開展食用菌種植培訓4000余人次,受到了當地政府和農戶的充分肯定和認可,受到了各級政府給予的多項表彰。
加大技術推廣? ?以品牌經濟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合作社成功推廣棚室立體吊袋栽培黑木耳、夏季高溫大棚平菇種植、棚室栽培白玉耳、春季“露地種植黑木耳”、林下種植“大球蓋菇”“棚室種植羊肚菌等食用菌種植技術,并申報綠色食品認證。同時注冊有大潤禾、滕鄉潤禾的商標,牽頭成立了“滕州市食用菌協會”,帶領種植戶發展食用菌產業。本著打造滕州市食用菌品牌,發揮更好的品牌效應原則,帶領種植戶把食用菌產業做大做強。在協會的引領下,2023年全滕州市21個鎮街推廣種植“羊肚菌”120畝,實現收入840余萬元;種植“露地黑木耳”300余畝,經營收入1700多萬元;利用農村閑置土地帶動120多農戶種植黑木耳,幫助1000多人再就業。付出終有收獲,楊帆先后被評為山東省第八屆齊魯鄉村之星、2022年高素質農民大師和山東省科技特派員。
多年來,楊帆為菌農種植戶提供技術咨詢服務,推動滕州市食用菌品牌發展。食用菌種植的未來,楊帆心中早有藍圖——帶領群眾實現食用菌種植與高質高效農業有效融合,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1.滕州市農村經濟事務中心;2.滕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