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人苓 盧建昊



整潔干凈的道路,舒適愜意的民居……走進吉林省扶余市鄉間小道,眼前一片生機勃勃,一幅“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的秀美畫卷正徐徐展開。
扶余市堅持“以黨建引領為核心、以干部人才為關鍵、以產業興旺為方向、以鄉村宜居為根本、以基層善治為目標”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本地資源稟賦,走出鄉村振興新路徑,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壯大。
“黨建+基礎” 加出好口碑
“村黨支部書記要把了解掌握村民的思想動態、關注村民訴求、化解村民心頭問題作為第一要務,‘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要多做讓村民增收的事情,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王家村黨支部書記說道。
給錢給物不如給個好支部。扶余市嚴格對照中組部提出的12種軟弱渙散情形,對全市383個行政村開展“拉網式”排查,確定17個整頓對象,逐村落實“四個一”舉措,確保按期全部轉化升級。積極開展“五星級”鄉村黨組織創建工作,圍繞“三農”工作重點任務和鄉村振興發展目標,制定實施方案和考核細則,做到干有目標、評有標準,確保星級創建工作取得實效。
“黨建+干部” 加出好作風
“上頭千根線,下面一根針”。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關鍵在干。扶余市以“坐下來能謀善斷、走出來能說會道、干起來風生水起”為目標,不斷推進村干部能力作風建設,提升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本領,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著力打造一支鄉村振興的紅色領頭雁隊伍。
重點圍繞班子運行、群眾反響等情況,指導鄉鎮開展村“兩委”班子屆中分析,進一步推動村“兩委”干部履職盡責、擔當作為。嚴格落實村黨組織書記由市委組織部備案管理制度,動態更新村干部后備人才庫,培養村黨組織書記后備人才,著力打造村級過硬干部隊伍。同時,強化駐村干部隊伍建設,嚴格執行《吉林省駐村干部管理措施》,動態調整駐村干部,確保駐村幫扶工作不留空白、不留空檔。建立縣處級領導與選調生結對幫帶機制,完善“一幫一”“多幫一”結對幫帶管理體系,助推選調生盡快適應角色轉變,積極投身基層工作。
“黨建+合作社”加出好收成
“剛開始大家都不知道啥是‘黑小麥,也不知道產量多少,價格高低。合作社以產業振興實現共同富裕,探索‘種養結合模式,實現了畜禽養殖與農業種植的直接對接,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社員分紅、村集體收入不斷提升。”前坨子村黨支部書記劉俊峰介紹。
扶余市積極召開黨支部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動員部署會、推進調度會、觀摩學習會、專題培訓會,制作黨支部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專題片。開展金融助力合作社活動,組織域內金融機構召開全市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政銀對接會、碰頭會。選派17名副行長級以上金融(保險)機構干部掛職鄉鎮黨委副書記。積極召開村黨支部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化肥種子采購對接洽談會,6家市域內農資生產企業分別對產品特色、銷售模式及合作方式進行了詳細闡述,鎮村兩級干部分別介紹合作社農資需求情況,并圍繞農資采購等事宜進行了深入洽談交流,通過對接活動,有效破解了農資企業對接個體農戶難、力量不足的難題,有助于企業降低市場運營成本。
合作社直接與本地源頭企業合作,企業可以由傳統“袋裝”改為“噸裝”、從“訂單”轉為“訂制”,為合作社設計專屬產品,同時又減少了中間流通環節,有助于企業降低包裝、運輸成本和合作社的采購成本,實現雙方收益最大化。借助合作社同金融機構深度融合共同發展的東風,探索推行金融機構為合作社和農資企業“雙向授信”運行模式,有助于企業規避“壞賬”風險。創新探索“合作社+金融+保險”服務模式,以永平鄉九連山村為試點,推出農業保險保單質押貸款,降低了合作社運營風險。九連山村專題調研“合作社+保險”發展模式得到各級領導的高度評價。同時,落實村黨支部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資金獎勵機制,為肖家鄉王家村“兩委”班子成員發放獎勵資金,激發干事創業熱情。打造土地股份合作社樣板村5個,帶地入社率全部達到20%左右。以土地股份合作社為基礎,探索連股連責、村企聯建、產業帶動、三產融合、村村聯合等發展模式,肖家鄉王家村、三井子鎮八井子村、弓棚子鎮季家村、永平鄉九連山村已初具規模,進一步為全市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提供新樣板。
“黨建+治理”加出新圖景
“不管大事小情,只需要找到民警,就能在第一時間得到解決”。這是季家村的村民們常說的一句話,更是他們近年來在解決矛盾糾紛和急難愁盼問題中形成的共識。
鄉村治理的成效,直接體現一個村黨組織戰斗力、凝聚力,最能反映村干部智慧和品質。
扶余市堅持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村級組織體系,完善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已經有了很多好做法,經過總結提煉,形成民主協商自治法、智慧管理賦能法等治理模式。
持續推動機關警力下沉,從公安局機關、交警抽調21名警力下沉到派出所,派出所全面對接轄區武裝部,構建“一村(格)一警一連”工作模式。截至目前,共建警務室406個、警務站672個。“矛盾聯調”,就地化解,構筑多元化基層治理格局。整合各方資源力量,發揮3萬余名“平安藍”志愿者基礎優勢,以鄉鎮(街道)派出所、警務室、警務站為中心,依托32個志愿者分隊、435個小分隊,覆蓋全市17個鄉鎮383個行政村,成立“家門口幫幫團”,打造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矩陣。截至目前,走訪企業、學校、村屯、行業場所及群眾1026次,累計服務群眾 206次。
“黨建+人居”加出新氣象
“現在環境變好了,生活也更幸福了。”季家村村民王曉麗難掩心中的喜悅,面帶笑容說道。
農村環境的改變離不開90后村黨支部書記,很多人在畢業以后,都選擇去大城市拼搏發展,每年前往北上廣等城市的畢業生不計其數,但是袁嘉笠沒有選擇走出去,而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走回來。他說“大城市不缺乏大學生,但是我的家鄉就很缺”,所以袁嘉笠選擇畢業之后回到自己的家鄉,并且在2018年初成功地當選了弓棚子鎮季家村黨支部書記。回到這片生長的土地,看到熟悉的村民,讓袁嘉笠有了很大的歸屬感。
家鄉的路從原來的磚路變成了水泥路,自來水也入戶了,并且路兩旁都種上了花和樹,村容村貌有了極大改變。每當晚上茶余飯后,看到廣場里追逐嬉戲的孩子,打籃球的年輕人,還有跳舞的老人,不禁讓袁嘉笠想起了自己小時候,也是在這片土地一點點長大的,這讓他更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建設自己的家鄉。
在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季家村村“兩委”班子積極采納群眾的建議,傾聽村民的聲音。村里黨員干部帶領村民,積極清理垃圾雜物,一條路到一堵墻,一項項整治,一點一滴改善村容村貌。
“接下來,我們將積極以田園經濟、產業經濟、文旅經濟等賦能鄉村發展新動能,帶動村民致富。”袁嘉笠表示。這個普通的村莊,如今正揮動著鄉村振興的大旗,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隨著對“黨建+”創新模式的深入探索,扶余市將黨建工作延伸到項目中心工作的方方面面,黨員與群眾同頻共振、總體聯動,實現了黨建工作與鄉村振興的雙促進、雙豐收,實現了“1+1>2”的倍增效應,激發出黨建引領發展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