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北獅子舞流傳于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臨北回族鄉,具有很強的地方特色:一是陽剛粗獷,舞蹈的文化背景為一望無際的淮北大平原和表演者皆為男性,翻爬滾打,舞蹈動作幅度大,獅子舞后邊的演員還要負重頂起100多斤的搭檔,呈現出男性舞蹈的陽剛之美;二是剛柔并濟、跌宕起伏,臨北獅子舞既有威武勇猛的一面,又有溫柔馴服的一面,和人的交流動作較多,具有人情味,將獅子的獸性、靈活展現出來,情節上起伏、變化比較明顯。
臨北獅子舞基本情節有出山、盤坡、過橋、探澗,爬坡、登峰、產子等八段。表演者用撲、躥、跳、滾、跌等高難度動作,表現了獅子的溫馴、兇猛、貪玩好斗的性格,使人喜歡,令人憐愛。臨北獅子舞擬形、舞情、傳神,舞球者(領獅人)多用翻筋斗、劈雙叉、踢飛腳等一個個高難度武術動作,塑造一個馴獅人英俊勇武的高大形象,同時又和獅子配合,做出各種互相表達情感、情緒交流的動作,表現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和諧。臨北獅子舞造型憨態可掬,有打虎式、金雞獨立式等,動物的擬人化得到充分展示和體現,人性和獸性完美結合。
臨北獅子舞在1953年3月經層層選拔先后參加了第一屆華東區民間音樂舞蹈匯演和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1955年元月參加了安徽省工農青年業余文藝觀摩大會,獲演出獎和演員表演獎。2004年,曾代表安徽省參加全國第七屆少數民族運動會開幕式,30秒的演出盡顯臨北獅子舞的風采,新華社、寧夏日報等主流媒體爭相報道。2005年正月十五,在合肥長江路上,臨北獅子舞應邀參加了正月十五鬧元宵大型踩街活動,合肥長江路上的現場表演引來數萬名市民拍手稱贊,省內外數家媒體輪番采訪。臨北獅子舞參加過全國和省市縣級文藝匯演、展演數百次,無一不是載譽而歸。
(來源:蚌埠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