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山是天臺山余脈向東延伸入海的地方,地處浙東中部沿海地區,域內山嶺起伏盛產毛竹。郁郁蔥蔥的竹海綿延達十萬余畝,每年砍伐原竹200萬支,留下同樣數目的竹根。千百年來,象山人棲居竹林,食竹之筍,用竹之器,并發展了供賞玩的竹雕工藝。它與木雕、石雕一樣,歷史悠久。其中,因竹根雕材質特異,不易保存,古代竹雕作品存世較少。目前發現的有清嘉慶年間的“秋葉貢盤”兩件,由一只竹根剖開成對,無論立意、造型還是技法,都體現出了較高的藝術價值。
直至上世紀70年代,象山民間根雕藝人開始對竹根雕藝術進行探討和創新。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吸收繪畫、書法、木雕、石雕等藝術的養分,充分發揮竹根天然生成的藝術元素,運用寫意的創作理念,根據竹根形狀、肌理,隨形施雕,使作品達到“天人合一”“返樸歸真”的情趣,讓竹根“變腐朽為神奇”,開創了竹根雕藝術的新高峰,并創造了鏤空、浮雕、陰雕等多種形式,創作出大量造型奇妙、氣韻生動的竹根雕藝術品,再經過防蛀、防霉、防裂的新技藝研究和應用,形成了完美的竹根雕藝術品,取得了顯著成果,蜚聲海內外。
1986年,象山工藝美術公司創作的竹根雕作品《沙僧》首次獲得浙江省名特新優產品“金鷹獎”,先后獲得劉開渠根藝金獎等國家級獎項28項,其他各類獎項200多項。涌現出根藝大師和名家張德和、鄭寶根、周秉益等,他們還被文化部等單位派赴法國、希臘、以色列等國家表演、考察,并進行文化交流。1996年,象山被評為“中國民間藝術(竹根雕)之鄉”。 2006年3月,召開了“象山竹根雕全國專家論證會”,美術史論家認為它是當前最具有優勢的、最具有實力的、當之無愧的“浙江新一雕”,有望成為繼承“浙江老三雕”的最具名望門類。
象山竹根雕的主要價值體現在歷史文化、工藝和經濟等幾個方面,它是一門技藝,又是藝術。在加工工藝的要求上,看似簡單卻又彰顯人類智慧,特別是仿古工藝,更是竹根雕藝人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的寶貴經驗。
(來源:寧波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