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孝感是孝子董永的故里,“孝感”因董永孝心感動天地而得名,沿用至今。
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富饒的自然資源,養育了勤勞智慧的孝感人民,塑造出氣壯山河的人文歷史,孕育出輝煌燦爛的古老文化。各種民間藝術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似爛漫山花般爭奇斗艷。飲譽中外的孝感剪紙即藝術百花園中一枝璀璨奪目的奇葩。
孝感雕花剪紙分布很廣,遍及城鄉。雕鏤和剪紙的民間習俗歷代盛行不衰,剪紙藝術在歷史長河中代代相傳,不斷豐富發展。新中國成立后,孝感剪紙更像一簇爛漫山花,在百花園中爭相綻放。1952年,成立了“孝感縣雕花剪紙藝人協會”和“孝感縣雕花剪紙研究會”,并創辦了剪紙工藝門市部和雕刻工藝廠,創作出一批高質量作品,選送至歐亞地區十多個國家展覽、展銷,讓這一民間藝術走出孝感,融入世界。
孝感雕花剪紙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融合了南北藝術之長,既有北方粗獷蒼勁的風格,又有南方玲瓏細膩的特點。它出自勞動人民之手,表達勞動人民的審美情趣,以物比興,以形傳神,突出時代風情,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它注重形似,更重神似,以心融物,大巧若拙,以高度的藝術概括與大膽的藝術夸張,創作出獨具個性、逼真感人的藝術形象。
孝感剪紙十分講究刀功,在制作工藝上要達到“握刀要正,下刀要順,行刀要勻,開片要嚴”的技法要領,從而達到連而不斷、斷而不連的藝術效果。剪紙色彩從傳統的單色發展到套色、分色、襯色、點色。在用料上,發展到用布、金箔、銀箔、吹塑紙、墻壁紙、不干膠等,使作品不斷翻新變化。
剪紙世家出身的胡均啟,自幼酷愛藝術,隨父學習扎燈、扎彩。16歲開始潛心鉆研雕花剪紙,從藝50余年,在繼承和創新上做出卓越貢獻。他的作品柔媚挺秀、風格獨特,參加了首屆中國藝術節、全國出口工藝品展覽會和廣州交易會,獲得中國美協服務部獎狀和紀念章。1988年,撰寫的《孝感剪紙淺談》一文,在《湖北工藝美術學報》發表,之后成為了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湖北分會和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湖北分會會員。
隨著社會需求的逐漸擴大,孝感剪紙漸漸形成專業分工。管俊高是專門從事喪葬剪紙的藝人,在新中國成立后,他參加了孝感雕花剪紙研究班,并潛心創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孝感雕花剪紙是荊楚大地的民間藝術瑰寶,以其豐富的形象語言傳遞著傳統思想和古老文化,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它記錄著剪紙技藝漫長曲折的發展歷程,承續著歷代藝術精華,薈萃了不同時期的創作成就,猶如雕花剪紙藝術的歷史長廊。它融合南北藝術之精髓而自成一體,以其清新活潑、古樸典雅的風格屹立于民間藝術之林。它植根社會、題材廣泛,在各類流派和風格迥異的作品中都能爭奇斗艷,堪稱珍貴的“民間藝術寶庫”。
(來源:孝感市人民政府)